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 发自广东珠海

明天(9月28日),第十三届中国(珠海)航展就要开幕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已在现场。

昨天(9月26日)是航展的媒体开放日,小时新闻记者先行探营。

小时新闻记者在国家航天局的展厅里,近距离见到了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月球样本。

在室外展区,小时新闻记者还偶遇了正在进行特技飞行训练的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一睹特技飞行风采。

有网友在小时新闻“社区那些事”留言,想了解一下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那么,安排!

航展7号馆主要是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的展区,这里系统展示我国航天领域先进技术和产品。比如运载火箭、风云气象卫星、探索火星的天问一号,探索月球的嫦娥五号等等。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展厅里,小时新闻记者见到了一个类似飞船返回舱的大家伙。

“这里展示的是我们新一代的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和着陆场系统。”展台前,中国航天科技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从外观上看,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呈倒锥型钝头体气动外形,与我们熟知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钟型返回舱截然不同。

新的气动外形,能在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时依靠空气阻力减速,使飞船可以更加平稳、精准地落地。

“它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一样,具有高可靠、高安全的特质,更重要的是它将实现可重复利用。”工作人员说。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的返回舱采用金属结构与防热结构分开的双层壳结构。

金属结构相当于返回舱的“内衣”,是航天员的“驾驶室”,防热结构则相当于返回舱的“外衣”,用于返回舱返回地球时穿过大气层的隔热。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亮相 执行载人登月能搭载4人

返回舱质量达到7吨,近似一整艘神舟飞船,指令控制室空间体积为目前已知世界各型飞船之最,达到了13立方米。

得益于宽裕的空间,该飞船有独立的就餐区、卫生区、娱乐区。在执行近地轨道任务时可搭载7人,执行载人登月任务时为4人。

2020年5月5日,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并于5月8日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

据了解,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目前我国从太空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中质量最重的。它的成功发射和回收,为我国的载人登月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

中国即将迈入“探日时代”!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在珠海航展亮相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观众暌违三年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将于9月28日至10月3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在本届航展上,在近三年多次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的航天科技集团不仅亮出了过去几年的优异成绩,也向公众描绘了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航天科技的超大型展厅内,密集展示着当下以及未来中国航天的许多“国之重器”,其中既有长五、长七运载火箭,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天问火星探测器,中国北斗这样的“中国骄傲”,也有重型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等一大批“中国惊喜”。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在展厅内,10种运载火箭模型齐上阵,占据着展厅的“C位”。其中备受关注的重型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在本届航展上昭示了未来的使命,据展厅工作人员介绍,作为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且综合性能指标将达到国际运载火箭先进水平的一型火箭,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重型运载火箭在未来将执行载人登月探测以及一系列深空探测等任务,该型火箭芯级箭体直径9.5米,捆绑4个5米直径助推器,该型火箭芯级箭体直径9.5米,捆绑4个5米直径助推器,该型火箭芯级箭体直径9.5米,捆绑4个5米直径助推器,可以构建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0吨,奔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50吨,奔火转移轨道运载能力35吨的系列化型谱。在2010年开展论证,2015年正式提出了具体方案后,目前这型火箭正在进行关键技术深化论证,预计将于2028年前后实现首飞。

而另一款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火箭。也勾画出了中国载人航天未来的探索路径。据航天科技集团工作人员介绍,这款火箭长约90米,起飞重量约2000吨,可以将25吨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奔月轨道,或将70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还可以与多种模块组合使用,形成LEO(近地轨道)运载能力40~70吨,GT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10~32吨的系列化型谱。火箭按照载人飞行的最高安全标准设计,未来可用于载人月球探测。值得注意的是,该型火箭采用多台发动机并联的布局,未来还将具备垂直起降重复使用的能力。

而为未来载人登月时代任务需求而研发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也在本届航展上对外公开展出。在展厅中,经过3000℃以上高温“历练”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以及其内后由3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和6个大型缓冲气囊组成的回收着陆系统格外醒目。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款载人飞船通过模块化的设计,从而兼容载人月球探测和近地空间站的任务,该款飞船的试验船于2020年5月5日由长五B遥一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后以超过每秒9公里的速度返回再入,创造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再入的热流条件。并于2020年5月8日顺利返回预定着陆场,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作为我国目前已发射推进剂加注量最多、返回再入(航天器再入是指完成预定空间任务后,通过制动进入大气层,然后在地面上着陆的过程)规模最大的航天器,新一代载人飞船展示出高安全、高可靠的特点。

在本届航展上,航天科技还向公众展示了中国即将迈入“探日时代”的决心。由航天科技集团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太阳双超卫星也在出征前与公众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这款即将发射的卫星,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它将在全球首度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而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便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对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提供关键数据,这款卫星的诞生将显著提高我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除此以外,面向商业航天市场的“捷龙”系列固体运载火箭、通信、导航、 高分及遥感卫星以及M20A/B地地导弹武器系统,LY- 70防空导弹武器系统,WS-600L火箭炮系统,彩虹无人机等约170余项航天科技的军民成果,将通过实物、模型、沙盘、多媒体演示等多种形式与公众见面,通过展品与实景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既彰显出航天科技的“硬实力”,也展现出航天高科技帮助破解行业“卡脖子”技术瓶颈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公众切身感受到航天科技服务美好生活的现实场景。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