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刷掌支付”应用前景不乐观

“如果刷一刷手掌就能支付的话,那以后可真的要‘剁手’了。”网友如是说。

昨天,腾讯正在内测刷掌支付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成为网友的吃瓜重点。不少人对刷掌支付表达意见,或褒或贬,不一而足。

对此,腾讯回应称,“刷掌支付仅为微信内部技术预研,未开启测试,目前也无应用计划。”

这显然阻挡不住网友的吃瓜热情:什么是刷掌支付?和刷脸有什么区别?安全性怎么样?隐私问题如何解决?……

对此,AI 掘金志采访了业内专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关于刷掌支付的几个“秘密”。

刷脸还是刷掌,这是一个问题

“刷掌和刷脸其实是一样的逻辑,都是利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实现无感支付的一种手段。”某从事生物识别行业的人士告诉 AI 掘金志。

所谓刷掌支付,主要采用的是“掌纹识别技术”,其技术原理大致如下:

通过采集掌纹样本进行特征提取,然后将提取的掌纹特征存入数据库,留待与被分类样本进行匹配。前端设备在提取到掌纹特征之后,系统将其与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即可完成支付。

建立数据库主要分三步,即掌纹图像采集、预处理以及特征提取。

1、掌纹图像采集:利用某种数字设备实现把掌纹转换成可以用计算机处理的矩阵数据。一般采集的都是二维灰度图像;

2、预处理:对采集的掌纹图像进行初步处理,比如去除噪声以提高清晰度,对输入测量引起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退化现象进行复原,并对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等,方便后续操作;

3、特征提取:对预处理完毕的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选择,把数据从模式空间转换到特征子空间,使得在特征空间中,数据具有很好的区分能力。

虽然看起来复杂,但该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有足够的数据,从技术上实现「刷掌支付」并不难。

“就像刷脸支付一样,刷掌支付以掌纹特征为判断依据,但地理位置、手机尾号及个人账号等信息都可以将系统筛选的数据缩小范围,提高配对效率。”

比起刷脸支付,刷掌支付在安全性上更加可靠。

AI 掘金志了解到,掌纹识别的信息主要有两种:一是掌纹,即手掌的纹路;二是掌静脉。

掌静脉信息是指利用红外线照射手掌,静脉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对波长 760nm 附近的近红外线会有吸收,导致静脉部分的反射较少,在影像上产生的静脉图案。

在采用掌静脉信息进行身份认证时,只有活体手掌才能获取静脉图像特征,这种特征限制了造假的可能,因此安全系数很高。

“通过掌纹识别身份的难度比起人的面部特征要大一些,但更安全。刷脸支付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人们非常注重隐私,相对而言,刷掌支付或许是一个可替代的选择。”

刷掌支付并非新事物

早在 2014 年,支付宝就展示过相关的以生物特征识别为核心的支付技术,包括人脸、声纹、掌纹等等,并且推出了“KungFu”,后来「人脸识别」破圈,「刷脸支付」成为新的支付手段。

2015 年,原四川攀枝花市商业银行推出全国首台掌静脉识别银行自助机,用户可选取“掌静脉”识别模式,输入手机号,经过红外线扫描出掌静脉,输入密码后即可办理存取款业务。

2019 年,LG 推出了一款型号为 G8S ThinQ 的掌纹解锁手机,用户可通过手掌中静脉的形状、厚度等特征解锁手机。

国外电商巨头亚马逊在 2016 年开始相关研究,并于去年 9 月发布了手掌掌纹识别技术 Amazon One,该技术最初应用于实体零售店的缴费环节。

今年年初,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 3 个无现金 Amazon Go 门店试点使用了新型手掌识别支付技术“Amazon One”,消费者将掌纹和支付卡或亚马逊账户绑定后就可以扫手掌支付。

近一个月来,亚马逊开始尝试推广其掌纹支付,如果用户在亚马逊无人商店注册自己的掌纹并将其关联至亚马逊帐号,那么可以获得大约 10 美元的优惠券。

亚马逊实体零售业务副总裁 Dilip Kumar 表示,之所以选择掌纹识别,而不是面部识别等方案,是因其具有更显著的隐私优势,因为很难通过掌纹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且用户必须贴近设备和做出有意义的手势才能启用。

事实上,不论是亚马逊还是腾讯,作为支付巨头,对刷掌支付的重视,根本上是基于支付方式变化的提前布局。

生物特征识别对于支付的安全性来讲愈发重要,这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比如,可以通过支付设备覆盖更多的卖家,也可搜集更多用户信息,利用大数据来发展其他业务。

不过,即便「刷掌支付」在安全性上具备优势,但要实现落地甚至大规模推广却仍颇有难度。

压在刷掌支付头上的「三座大山」

“这个技术目前还看不到大规模应用的价值。”该业内人士表示,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数据的问题。

掌纹识别需要采集人的生物特征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容易获得,一因为是人们保护隐私的意识在增强,二是国家层面对于企业采集个人信息的政策在收紧。

2020 年 12 月,天津市出台《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的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在相关的法律中,只有指纹是被认可的,而央行允许人脸进行支付,是建立在国家已经有以身份证为基础的指纹库和身份证照片可以做真实身份核验的基础之上。”

因此,在不能进行大规模采集数据样本的情况下,掌纹识别技术的规模化验证就存在问题,并且无法建立起数据库,很难进行大规模推广。

其次是安全性问题。

「刷掌支付」虽然比刷脸支付更加安全可靠,但在其之上还有更加安全可靠的指纹和指静脉以及虹膜的技术。

这两种技术在法律层面合规,采集数据相对容易,并且已经在多个场景,比如手机解锁、门禁等实现应用,其发展前景更好。

最后是实际应用问题。

“手机 Touch ID 和 Face ID 的普及,让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采集信息,建立指纹和人脸数据库,但没有相应的产品能够实现采集掌纹信息的功能。”

换句话说,即便企业采集生物特征信息成为可能,但要如何去采集那么多的数据,难度非常之大。因为掌纹采集需要“注册手掌”,目前并没有现象级的产品和应用吸引人们注册,推广成本非常大。

“即便建立起掌纹库,「刷掌支付」也只能是作为一个非强制的便捷服务。”该业内人士表示。

在已经有人脸和指纹代表着真实个人身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个人金融账户安全的警惕性很强,很难选择「刷掌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方式。

所以,从技术、安全性、立法合规性以及具体应用推广等诸多方面看,「刷掌支付」都存在着诸多难点和问题,虽然不啻为一种技术创新,但实际应用前景并不乐观。

“这应该是大公司做的技术储备,而非战略部署。”该业内人士认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