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银行王青林:5G时代数字金融创新与思考

受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多重因素共振,5G已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建立在信息技术发展之上,需要充分了解中国5G推进进程,认知5G特性,思考5G时代数字金融服务可能的演进趋势以及商业模式的变革方向,做好全面迎接5G时代到来的准备。

2019年6月,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进入5G商用元年。2020年3月,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五方面18条措施,被认为是中国5G发展的总纲领。

5G技术快速推广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

(一)全球5G建设与推广进程加快

2018年美国制定《国家网络战略》加快5G投资与建设,特朗普召集4大运营商发布“5Gfast”战略。欧盟在2016年就制定了5G行动计划,在2020年服务垂直行业。日本也成立了5G建设推进组织,计划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商用5G。整体看,我国目前位于全球5G整体发展进度第一梯队,5G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接下来中国5G研发的投入和资本支出大幅上升,凭借中国具备的人口规模以及广大应用场景,中国5G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5G技术迭代实现通信效能质变

5G较4G既是演进更是变革,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超高速。5G采用了eMBB技术,上网速度大幅提升,传输速度可达到每秒1Gb以上,峰值可达10Gb。二是低时延。5G采用uRLLC技术,可实现超低时延的可靠通信,时延可由4G时代的10ms改进至1ms。三是海量连接。5G采用mMTC技术,可实现万物互联,每平方公里连接设备数量可由4G时代的1万部提升至100万部。

(三)5G将开启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近年来,物联网进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物联网设备规模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趋势。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公司、芯片公司、运营商也纷纷加大物联网生态的研究和应用投入,提前布局物联网生态。5G技术商业化推进,将开启万物互联新时代。它不仅仅是通讯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产业的革命,紧密地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连接在一起,为各行各业带来裂变式发展,创造出全新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必将为金融服务创新及升级带来新动能,催生新业态,引发生产力的跃迁。

新形势下银行数字金融业务创新与思考

在5G技术快速迭代推广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已经在智慧网点中陆续开展5G技术应用。接下来,通过与数字金融业务的进一步深度结合,5G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还将给银行服务模式带来更大、更深入的变革。

(一)创新以手机银行APP为主要载体的服务模式

5G超高速、低时延的特性将促使手机银行向高端、智能的APP服务模式与普遍、低频的网页版(含小程序)服务模式分化。以网上银行为例,受限于网络接入的速度和时延,2000年左右网上银行普遍存在客户端和网页版两种服务模式,2005年开始由于宽带的普及,网上银行全面转向基于浏览器的网页版服务模式。

随着5G与语音识别、人像识别、VR/AR、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面向高端或高频使用手机银行的客户,手机银行APP将从当前客户以文字方式在成百上千的产品与服务中选择的“被动式产品交付”模式,向融合语音、视频以至于VR/AR智能交互选择的“沉浸式需求响应”模式转型,提供胜似网点人工服务的客户体验。

当前手机银行APP在研发上要针对不同操作系统分别开发不同的版本并需针对不同机型进行适配,同时要辅导客户下载安装,客户进入门槛较高。但鉴于移动端网页版模式体验远低于APP模式,各大银行仍然以APP模式为主。随着5G的推广,参考网上银行的发展历程,预计网页版加载的速度和交互的响应将大大提升,从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客户门槛角度考虑,面向低频手机银行客户,网页版或成为手机银行服务实现路径的一个方向。

(二)加大与运营商合作力度,联合共建5G商业模式

未来5G的普及与推广仍将持续3-5年的时间,5G将在一些具备高价值属性、高应用频次的场景(如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中首先试水应用。由于运营商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为5G应用参与各方建立各种商业模式提供了较为宽松的价格弹性。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推广红利期,与运营商共同研究并推出市场“杀手锏”级别的产品和服务,利用运营商现有生态布局,同步切入医疗、教育、政务、交通等场景领域,共建多方共赢商业格局。

(三)推动事前简单风控向事中智能风控转型

5G技术环境下,更大规模的人群和智能设备被接入到互联网,产生丰富且真实的数据,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实体流”三流合一。银行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等金融科技开展集中作业,动态刻画客户、业务等主体的风险视图和收益视图,提供决策支持。未来在5G网络环境下,利用5G切片可实现端到端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无线网络特征,进而逐步实现针对特定客户群体开展5G专网传输试点,从而大大提升数字金融业务开展的安全系数。

(四)积极探索拥抱物联网时代支付领域的革新

互联网正在从人-机交互、人-人连接时代跑步进入万物互联时代,类人的智能设备将成为重要的支付参与者,支付也将从收单转向连接、转向数据。支付的重要性不但不会削弱,反而将逐步升华,在物联网商业生态中起到数据枢纽的作用。

一是智能设备将逐步成为与人类地位相同的支付参与者。在万物互联时代,支付付款方将逐步打破当前以自然人、法人为单一主体的限制,类人的智能设备将越来越多地成为支付的付款方,进而诞生出更多全新的支付场景,如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而新的应用场景需要匹配新的支付解决方案。在物联网世界,一切物体都将拥有一个数字ID,每一个ID都将拥有支付属性,从银行角度来说,ID支付属性的载体就是银行账户。这个银行账户应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以人为主体的银行账户,未来除了“人”可以成为银行的客户,具备人类特征的“物”也可能成为银行客户。“智能物”,如智能楼宇、送货机器人、自动停车场,都会具备与人类客户、其他智能物交互的能力,并向金融客户发起支付、结算、投资等多样化的服务请求。这种场景也会产生难点,物联网时代下会出现ID过多的问题:如果你不能识别它,你就不能保护它;如果你不能保护它,你就不能控制它;如果你不能控制它,它就不属于我们。因此,互联网下ID的识别和管理、将成为银行业进行物联网布局和发展的核心课题。

二是支付的价值贡献将从收单收入转向连接和数据。拥有更多接触消费者机会的场景内商户,或将在技术变革中获得更强话语权,而商户议价能力的提高将促使商户向支付服务商获取更多、更优的服务,并进一步拉低支付的直接利润空间,甚至不排除出现“负费率”——即支付服务商需要向该系统和商户缴费才可以进入,支付最终成为一个吸引顾客(用户、商户、服务商)留在自有体系内而蚀本提供支付服务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看,这将促使支付服务商向增值业务方向转型,挖掘支付相关数据并获取精准营销、消费金融等服务的收益。

三是支付体验,尤其是小额高频支付将逐步转向无感支付。物联网及人工智能将让“人的识别”这一过程的效率显著提高,通过对人“无意识”的行为举止(如行走步态、打字节奏等)、“更自然”的交互方式(如语音交互、脑机结合等)进行特征采集,最终让人可以借助更少甚至无附属物体的情况下完成身份识别,用户在各场景的交互将从主动交互变为无感交互,进一步提升支付体验。

四是信用支付逐步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大数据、人工智能、5G的融合,让实时授信成为可能,基于信用账户的支付将逐步成为主流支付方式。

综上所述,5G技术应用正在加速落地,通信效能的显著提升促使物联网商业生态得到长足发展,进而推动银行数字金融发展进入“第二增长曲线”,在服务渠道、业务功能、风险控制等方面即将发生深刻变革。面临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窗口期,能否切实做好提前布局,决定了银行在下一个时代能否突破现有发展格局,实现换道超车。

作者:王青林中国光大银行数字金融部总经理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