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评测:该买买买还是下次一定?

  终于,苹果给所有 MacBook 换上新键盘了。

  之前在 MacBook Air 评测说「Air 都用剪刀脚了,Pro 还远吗?」的我,舒了口气。

  苹果没有打我的脸,MacBook Pro 确实在这篇评测发布后一个月内更新了 13 英寸 MacBook Pro,而且还真用上了新键盘,不但来得巧,也来得「妙」——妙控键盘的妙。

  然而,常规配置升级了,新键盘也用上了,唯独网上久传的 14 英寸屏没有落户到这台新电脑里,它仍然还是大家对 MacBook Pro 美好幻想。

  虽然我在策划这篇文章时,本来只是想写下自己对它的看法,但我翻阅了关于这台电脑的相关文章,发现评论区关心它的人还是蛮多的,尤其是对三款 MacBook 之间的差异和购买选择。

  所以这篇文章将由两部份组成:我的观点以及选择建议。

  蝶式时代结束

现在我们的整个笔记本电脑产品阵容已全部配备妙控键盘。——Apple Mac 及 iPad 产品市场营销高级总监 Tom Boger

  不知是巧合还是计划之中,从去年 11 月发布 16 英寸 MacBook Pro 开始算,苹果刚好花了六个月时间用剪刀脚取代蝶式结构,并且统一了新键盘的命名「妙控键盘」。

  或许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妙控键盘」是随今年的 iPad Pro 发布才出现的新东西,但其实不然,「妙控键盘」(Magic Keyboard)这个名字早就用在作为 Mac 电脑配件的无线键盘里,只是因为它一直都不那么起眼,大家只记得第一代「苹果无线键盘」(Wireless Keyboard)的称呼,而不是妙控键盘。

  ▲ 苹果的 Wireless Keyboard 键盘我至今也在用着它,它已经五岁了。

  直到今年,苹果将 iPad Pro 的新键盘命名为「妙控键盘」,这个名字才算真正广为人知。

  苹果 MacBook 键盘的完全换代,意味着蝶式键盘时代正式结束。除第三方商城仍有一定存量的蝶式键盘 MacBook 外,Apple Store 已经不再销售使用蝶式键盘的 MacBook。

  与此同时,所有使用剪刀脚结构的键盘均统称为「妙控键盘」,这是横跨 iPad、MacBook、Mac 配件的一个整体,而不是依照各类产品特新另开分支。

  用我的话来说,这是苹果在 2020 年的「隐形新品」,这个「新品」就是键盘换代的理念。

  统一键盘体系的好处,在于能统一优化,统一调整。苹果过去对键盘的多线发展,虽照顾到了每类产品的特色,但却并没有很好地照顾到用户体验。

  因而诸如 iPad 的智能键盘、蝶式键盘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缺点,比如蝶式键盘让 MacBook 很薄的机身,却因为耐用性问题而遭到各种诟病,这对于产品来说得不偿失。

  统一键盘体系,实际上也是统一了键盘的开发平台,在同一平台开发能保持各产品线键盘的开发节奏,同时减少多线开发时的成本,也间接减少产品后期问题的风险。

  虽然剪刀脚对比蝶式在厚度上有一点劣势,但苹果最后还是将劣势转换成优势。

  ▲「妙控键盘」家族

  尽管在更换新结构后,MacBook 全系的机身厚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加(13 英寸 MacBook Pro 从 1.49 增至 1.56 厘米),妙控键盘还是能用键程和手感,抵消了那几乎察觉不出来的毫米级影响。

  个人认为这算是个比较划算的置换,毕竟电脑厚度多几毫米不易感觉出来,但键盘键程多几毫米,那是天壤之别。

  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妙控键盘的最大好处是稳定。

  ▲ 新 MacBook Pro 同样使用了 Touch ID 分离设计

  2015 年前,剪刀脚结构一直在 Macbook 产品线服役,即使后来蝶式键盘取代了剪刀脚键盘在 MacBook 的位置,剪刀脚结构仍然被用于在 2015 年发布的妙控键盘里,并且比起上一代,新剪刀脚键盘的键程缩短,稳定性提升 33%。

  从削减键程、提高稳定性两点看,2015 年的妙控键盘可以算是今天妙控键盘的雏形,只是当时同期有键程更短、给电脑带来更薄机身的蝶式键盘出现,剪刀脚键盘未在追求轻薄的笔记本里出现——直到 2019 年。

  ▲ 使用妙控键盘的 iPad Pro

  但在过去几年里,剪刀脚结构一直保有较好的声誉,从未出现过大面积「翻车」的新闻,这在无形中为今天剪刀脚键盘的回归,打下良好口碑基础。

  显然,无论对于苹果还是用户,更可靠的妙控键盘是取代过往所有旧键盘的不二之选。

  选择适合自己的 MacBook

  不算上定制后的版本,Apple Store 可供选购的 MacBook 共有八款,产品定价不但从 7999 横跨到 22199 元,而且部分机型定价重叠。

  比如 9999 元能买到顶配的 MacBook Air,而同样的价格则是入门配置的 MacBook Pro。

  ▲ 不同价格段的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对于不懂硬件不懂参数的普通消费者来说,要区分屏幕亮度、CPU 型号、内存这些硬件的区别,无疑等同于让我去理解莎士比亚的「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

  每个字母我懂,拼在一起我就不懂了。

  在这款 MacBook Pro 上架后,我总结出「轻度选择 Air,重度选 16 英寸 Pro 或四雷雳接口 Pro」。

  ▲ 13 英寸 / 16 英寸 MacBook Pro

  这是基于 MacBook Air 基本能胜任日常大部分办公需求,售价相对容易被接受;而 MacBook Pro 16 英寸配有独立显卡,并在散热上有利于高频条件下硬件持续输出,所得出的结论。

  至于为什么我会更偏向于 14499 元「次顶配」以上的 MacBook Pro,这除了是因为多两个雷雳 3 接口外,还有十代酷睿处理器、16GB 的 LPDDR4X 运存(3733MHz)。

  虽然从最基本的日常使用看,CPU 迭代和内存规格的变化不会让人有太过明显的感知,但请相信我,只要涉及到较多的图像、视频渲染任务,直接选择更高的配置,能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灵活的扩展空间。 

  ▲ GeekBench 5 图形处理性能对比,跑分仅供参考

  借助 GeekBench 5 的图形性能测试,能看到配备 AMD Radeon Pro 5300M 独显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 和 2020 款 MacBook Pro(i7 定制)和 MacBook Air(顶配)之间的图形性能区别。

  Radeon Pro 5300M 独显给 16 英寸 MacBook Pro 带来的性能提升巨大,是 13 英寸定制版的 2.8 倍,是 Air 的 3.5 倍。

  而且,这仅是 5300M 的成绩,往上的 5500M 差距会更大,这意味着设备能展开更复杂的内容,同时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渲染导出。

  曾经有网友在微博问我,「目前是学生,日常视频制作为主,之后也可能会涉及影像后期工作,现在该怎么选?」

  这里我考虑到视频渲染本身就很费资源,同时也需要很好的散热维持长时间输出性能,所以我优先推荐的是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这至少能满足从大学到就业 3-4 年的使用。

  若是预算不足,选择今年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也是能基本满足到视频制作需求,但需从 14499 元的「次顶配」版本起步选择或定制。

  原因主要是从这一配置开始,电脑内不但配备的是双风扇,而且还增强了导热管。

  ▲ 2020 款 MacBook Pro 在风扇上有不同. 图片来自:Max Tech

  这约等于浓缩了原来大尺寸 Pro 才有的散热配置,在面对 4K 视频渲染、大尺寸图像批量输出等重负载时,电脑内部的热量能得到及时散发,减缓硬件温度过高出现的降频。

  ▲16 英寸 MacBook Pro 拆机图. 图片来自:iFixit

  当然,次顶配以下的 MacBook Pro 也不是不能胜任这些任务,只是它在性能和散热上都没有对长时间、重负载的图像、视频任务进行专门优化,应对这些任务时,难免会表现吃力。

  倘若不是以上提到或其他需要用到电脑性能的工作者,只是要做图像处理、普通视频剪辑,甚至只是做做 office,看看网页,则可以从次顶配开始往下选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14499 元版本往下版本搭载的是第八代酷睿、8GB LPDDR3 内存,几乎和去年同级相同,只是存储空间「加量不加价」地从 128 增加到 256GB 起步。

  ▲ GeekBench 5 单核、多核性能对比,跑分仅供参考(星号为新机型,i5 双雷雳、四雷雳版本跑分为 Max Tech 数据)

  在 GeekBench 5 的测试中,我分别用 16 英寸 MacBook Pro、新 MacBook Air 和新 13 英寸 MacBook Pro 跑分,发现定制 13 英寸的定制十代酷睿 i7 单核居然比 16 英寸稍胜一筹。

  但由于核心数量和功率限制,多核性能仍然是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 i7-9750H 更占优势,而且差距非常明显。

  ▲ 13 / 16 英寸 MacBook Pro 触控板、手托尺寸对比

  至于八代酷睿版的 MacBook Pro,虽然我手上没有这款电脑,但从 YouTube 博主 Max Tech 的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测试中,入门和顶配 MacBook Pro 在 CPU 和 GPU 跑分上都能见较明显的差距,往上则是前面提到定制 i7 版的分数。

  但是考虑到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到高性能,因而不必因为追求跑分而陷入配置深渊。

  实际上,这套配置用于非创作类办公,或是当学生的学习工具,甚至简单、小尺寸的剪辑,也已经绰绰有余了。

  ▲ 机身两侧新增的扬声器. 图片来自:Max Tech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 Max Tech 在视频中的拆机,次顶配以上的 MacBook Pro 扬声器单元会比入门两个版本更多,其音质也比入门两款更好。

  不过由于空间和硬件限制,目前音效最好的苹果笔记本仍当属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 这是根据我个人给出的 MacBook 选择建议

  那么,哪一款 13 英寸 MacBook Pro 最值得买?

  综合过往多位网友的使用需求,我仍然坚持选择定价和配置适中的「次顶配」版本。

  原因主要是从这一档开始,电脑的整体配置都有升级,而且散热架构能让电脑胜任更多图形、视频任务,而在这些升级下,它对比往上一档配置的 MacBook Pro 也只相差 3000 元,却能换来能满足更多需求和更长产品寿命的配置。

  况且,14499 元的定价也有更灵活的定制成本空间,即便定制 32GB 的内存或 2TB 硬盘,总价也只是 16 英寸 MacBook Pro 的起步价而已。

  9999 元的选择

  MacBook Pro 和 MacBook Air 是两条不同定位的产品线,这两条产品线的交叉点在 9999 元这个位置,所以「9999 元该选顶配 Air 还是入门 Pro」就成了大家每年关注的问题。

  在 MacBook Air 的评测中,我对这款产品有着很高的评价,首先它很轻、很薄,性能对比上代也提升明显,而且妙控键盘让它有很好的输入手感。

  更为重要的是不到八千元的起步价,这是目前入手门槛最低的在售 MacBook。

  但 MacBook Air 的问题在于体积局限了性能和散热,譬如在散热架构这方面,Air 的配置就相对比 Pro 简单,这就抑制了 Air 面对高强度任务时的性能表现。

  而且受功率的限制,Air 的超低压 CPU 性能对比 Pro 的低压 CPU,虽然在单核性能中小胜,但多线程的差距较为明显,这意味着 Air 在处理日常办公任务时和 Pro 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在如编辑同时开十几个个网页查资料、程序员开几个窗口码内容、摄影发烧友用 Photoshop 调照片,这些多窗口、多网页同时操作时,Pro 的多线程性能更能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MacBook Air 并不适用于专业创作类用户,这些用户更应该选择拥有 TouchBar、CPU 性能更强、屏幕亮度更高、散热效率更大的 MacBook Pro,而不是 MacBook Air。

  不过,Air 系列在今天已经有自己的特色和受众,它便于携带,性能能满足日常办公和轻度的图像、视频处理,如果只是想买一台办公、上课的电脑,那么 MacBook Air 是个更经济的选择。

  是「这一台」还是「下一台」

  苹果这次更新 MacBook Pro,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是因为新键盘和加量不加价;愁,是因为这已经是苹果第五次用这个模具,而 14 英寸的 MacBook 仍未见现身。

  这就意味着,苹果至少是在下一次更新才会给 MacBook 带来较大的变化,犹如 2015 年到 2016 年的那次大升级一样。

  ▲2016 / 2015 款 MacBook Pro. 图片来自:Arstechnica

  在我身边就有不下三位这样的消费者。他们并不是不想升,而是不敢升,担心自己会在今年上了末班车,他们对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还抱有希望,即便是像去年只是用窄边框扩充屏幕面积,他们也已经满足了。

  至于今年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消费者并不是对 MacBook 的设计不满意,而是经历了五代更新,消费者不免会产生审美疲劳。即使苹果在每年都对模具进行优化,今年更是全体回归剪刀脚,但这些都不能激发老用户升级的欲望。

  况且,电脑的产品寿命比手机更长,老 MacBook 的性能寿命平均都能达到 3-4 年,甚至 4-5 年,在旧电脑能基本满足日常办公的表现下,新电脑没有视觉设计上的突破,很难激发用户的升级欲望。

  ▲ 2019 款 MacBook Pro

  我的同事健恒是首批 2016 款 MacBook Pro 用户之一,这台电脑在跑分上虽然已经被 2018 款 MacBook Air 追上,但这台已经四岁半的电脑至今仍然运行流畅,能让健恒平时上班打开十几个网页个窗口,并且完成修图、制作 GIF,至今他已经用这台电脑写出数百篇文章。

  当我问他「今年换不换 MacBook Pro 时」,他说「手上的用着正常不卡,要是外观没有大变化就等多一年吧。」

  手捧 13 英寸 MacBook Pro 的 Jason 也觉得 2016 款性能够用,爱范儿官微的大部分微博就是由这台电脑发出来的。

  ▲ 捧着 MacBook Pro 刷微博的运营同事

  另一方面,消费者一直对 MacBook Pro 更换造型抱有希望,这除了相关的网传消息多以外,还有 MacBook 在 2008 年到 2020 年这 12 年间的更新规律,几乎是每隔 4-5 年都会有一次较大的改进,加上对上一次大更新是 2016 年,这就让下次大改款的可能性变得更大了。

  如此看来,我们应该继续等待?可以,但没必要。

  首先一方面是 14 英寸 MacBook Pro 暂时还只是个传言,尽管有多方渠道信息透露它近在咫尺,但这一产品到底什么时候会有,这个几乎没人知道,这可能是一个月,又或者是一年。

  其次,虽然从各路传言看,14 英寸 MacBook Pro 会搭载全新的 mini-LED 显示屏,然而从 mini-LED 的适用进度看,要将新屏幕用在移动设备上,并不是单纯的「优化」就能完成。

  尽管我们当前知道 mini-LED 会带来诸多好处,可它的产能、耗能仍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新设备可能会伴随涨价或续航问题,你可能很期待它,但你不一定会接受到它。

  总之,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暂时仍活在流言和我们的美好幻想里,仅此而已。

  若是目前的学习、工作的确需要升级电脑,不要被幻想的东西而耽误,该升级的就先升级,这次就妙控键盘、更大的内存和 SSD,个人认为还是有升级的价值所在。

  当然,如果手上的旧 MacBook 已经能满足到日常工作,功能也没有太大问题,那么再继续等等也是无妨的。

  若在这篇文章发布三百天后,苹果果真发布了全新的 MacBook Pro,那么手持 2020 款的用户也不必惆怅,MacBook 的「隐形优势」是比较保值,如果新 MacBook 实在能打动你,那么将旧电脑带到 Apple Store 换购,应该也能抵扣大部分的新机购置费用。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