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这个地名,以这种无奈的方式被更多人所知晓。
今日鲅鱼圈宣布,为控制疫情避免扎堆,取消520及521的婚姻登记业务。
(感到很好吃并替官方尴尬到用脚趾抠出一个圈)
其实,鲅(bà)鱼圈真的是个严肃的地名!不是油炸鱿鱼圈,也不是吃鲅鱼的地区……
这也是东北最近的入海口,是渤海湾最优质的的一段海岸线。依山伴海,冬暖夏凉,离大连很近,离沈阳也不远,可以说是沈阳、吉林、哈尔滨的后花园。
这个浪漫又时尚的海滨城市,只能无奈地顶着鲅鱼圈这个过于接地气的名字。
其实,辽宁沿海地区的名字都很接地气,比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老铁山镇。
盖州市档案馆保留有1980年至1982年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其中有关于鲅鱼圈的记录:“清康熙年间有打鱼船来此打鲅鱼,因港湾似弧形而得名。”
鲅鱼圈当初被叫开来,应该是从外省来此打鱼的渔民口中。
说完了圈,再来说说这神秘的鲅鱼,好像在内地的小伙伴很少听说过这种鱼,其实鲅鱼是它在北方的名字,东南沿海叫它马鲛鱼,到了台湾又叫成了土魠(tuō)鱼,在日本,它还有一个更富有春意的名字——鰆。
马鲛鱼是它的学名,还细分有中华马鲛、康氏马鲛(又称花交、马交、马交村)、蓝点马鲛(学名蓝点鲅,又称鲅鱼、燕鱼)和斑点马鲛等。
鲅鱼身体是纺锤形,大的可以近三米长,甚至能长到二百多斤,腰和人一般粗。(只是近些年过度捕捞,巨型鲅鱼越来越少)
常见的鲅鱼会稍小一些,大概半人多长,大腿粗细,是早年间沿海地区企事业单位春节福利(或带去送给岳父长辈)的重头货。
小的大概就……这么大 ↓↓
这种鱼在辽东半岛是盛产,在东北海域的鱼产当中,只有鲅鱼和带鱼一样,只能捕捞不能养殖,因为鲅鱼性子生猛,出水即死,养也养不活。
鲅鱼是洄游鱼,冬季在外海过冬,清明、谷雨前后洄游到近海的地方产卵,所以每年的四到六月,是鲅鱼最高产也是最肥最美的时候。比如日文中的鰆,就赋予了这种鱼春天使者的意思。
据说早几十年的渤黄二海边,暮春初夏的夜里,成群的鲅鱼在海中游走,就会撞上锚在海边的木船而叮当作响。
至于这鲅鱼的味道嘛,是一种咸鲜肉紧的海鱼味道,可以脑补更加劲道的带鱼口感,不过腥味也会略重一点。
渤海人吃鲅鱼那是自带天赋的,比如超大的鲅鱼一般不直接用来做菜,而是拔去一根主刺和腹背上的少许软边刺,将两边的大块净肉片下来剁馅,用来做丸子和饺子。
再小一点的半米左右长的鲅鱼因为肉紧油大,可以烤着吃。
而家里做菜一般用的鲅鱼不大不小,大概一尺多长(太小的鲅鱼会因为肉里的蛋白质和脂肪积累都不够,味道寡淡),这时候鲅鱼的肉质密实弹滑,常被成做成红烧鲅鱼、酱香鲅鱼、鲅鱼烩饼子……
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原来鲅鱼圈的鲅鱼果然配得上这么美味的名字!顿时觉得鲅鱼圈比鱿鱼圈好吃多了~
如果你也被鲅鱼馋到,并且想感受一下胶东沿海风情,不如等疫情过去后,亲自来一趟“东北小三亚”。
吹吹海风,到海边赶海、挖蛏子、捕捉小海货,并吃一顿鲅鱼大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