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 | Sybil(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编辑 | 张馨洁。36氪经授权发布。
互联网世界从不缺乏概念。
2018年,区块链技术火爆全球,打那时起,“通证经济”“数字经济”等新鲜词汇便频频为各路技术大咖、企业家、学者、甚至政界要员所提及,新兴技术开始被大家赋予无穷的想象力——仿佛自从2000年纳斯达克崩盘、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人类终于再次找到了一条通往未来的繁荣之路:
我们终究会颠覆历史,建立一个全新的互联网,让信息与价值在其中自由流通。
最近被投资圈、科技圈、艺术圈共同捧上神坛的NFT,便或多或少地承载了这样的期望。
3月11日,NFT数字艺术品《每一天:前5000天》以6934.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的价格在世界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佳士得(Christie’s)成交,创下了NFT数字艺术品成交新纪录。
△《每一天:前5000天》
据了解,斥巨资购入NFT数字艺术品的买家为NFT基金Metapurse创始人Metakovan和Twobadour,而Metapurse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NFT基金,持有大量NFT数字艺术品。
实际上,此次天价拍卖极有可能是Metapurse联合佳士得策划的一出商业炒作,目的是提高NFT数字艺术品的价值及其在艺术界的地位,毕竟过去有不少传世珍品都是通过在佳士得拍卖而名声大噪。
从结果来看,这场拍卖也确实在各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科技圈,“钢铁侠”埃隆·马斯克要卖一首关于NFT的歌,此前Twitter CEO杰克·多西要出售自己的第一条Twitter,而在艺术界,无论艺术大家还是无名创作者,纷纷涌入NFT大潮,将自己的作品兑现为NFT。
△Twitter CEO杰克·多西的第一条Twitter
那么,NFT到底有何魅力?是未来投资风口,还是一场不亚于20年前的资本泡沫?在欣欣向荣的通证经济、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上,NFT能够为文化产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美好愿景
关于NFT和区块链,非专业人士理解起来可能不太容易。简单说来,NFT是采用了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的数字资产代币(或者称为“通证”),全称为Non-FungibleToken,特指包含了记录在区块链智能合约中识别信息的非同质化代币。
既然是非同质化代币,NFT自然有别于“同质化代币”(Fungible Token,即FT),如比特币这类金融属性较强的数字资产,一枚比特币和另一枚比特币并无本质不同,且比特币可以分割,0.5个比特币的价值是1个比特币价值的一半。
而NFT不同于FT,它可以唯一映射某个特定物品(实体或虚拟),且不可分割——这样的特性使得NFT比FT在实体资产数字化上更有优势。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可以是一个NFT,而非一枚比特币——这也是NFT最先在艺术品拍卖领域应用落地的原因之一。
当然,如果对应实体资产,NFT的应用范围不仅仅是(非数字)艺术品,而是可以用于标记有信息识别需要的任何物品,如用于珠宝鉴定、商品溯源、文件票据核验等等。
回到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NFT的确天然契合了无处不在的文化商品确权、授权等使用场景,将NFT与文化商品的版权对应起来,理论上可以实现版权确权、分发、交易等关键业务流程,再加上随着文本、影视、音乐、游戏等内容已经完全数字化,通过NFT这一虚拟数字资产锚定本就存储、复制并传播于网络空间的数字内容,早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NFT支持者看好其在数字文化领域的应用前景,不单单在于这项技术能够服务于版权价值流通的整个生命周期。更重要的是,在互联网巨头等中心化机构垄断文化内容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内容创作者从“版权所有者”沦为“出让版权换取脑力劳动报酬的打工人”的今天,NFT,或者说NFT所采用的区块链技术,代表着一个更加平等、公平的文化产业生产关系。
不难理解,如今的文化商品,如网络小说、影视、音乐、游戏等,其版权多以公司所有的形式存在并被使用。以音乐行业为例,词曲作者将作品授权唱片公司制作、发行,通常只可获得约10%的版税分成,听众所消费的录音制品,表演者权、录音制作者权多归属于唱片公司,如此合作模式下,词曲作者从来都不是获利较多的一方。
区块链技术因其去中心化,能够绕过“中间商”直接联系内容生产与消费双方,“点对点”实现内容分发,把过去因渠道消耗的价值归还创作者。这样的版权分发机制能够不断激发创新,符合产业的长远发展。
去中心化,是理想,是信仰。人们对区块链改变现有产业逻辑寄予厚望,称之为“革命”——正如许多年前,互联网扛起“民主与自由”的旗帜一样。
互联网没能解决的问题,NFT可以吗?
为了解一件NFT数字藏品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如何通过NFT为数字内容获取价值,首先有必要熟悉NFT交易市场。在这里,内容创作者可以将他们的作品创建为NFT藏品并进行交易。比较知名的NFT交易网站包括KnownOrigin、Rarible、OpenSea等。
OpenSea
例如,在OpenSea,包括画作、卡牌、域名等,超过1440万NFT藏品在网站出售,其中不乏价格不菲的数字艺术品,也有相对廉价的表情包、头像等。
OpenSea
如果你想把数字内容以NFT的方式进行拍卖,第一步便是在网站创建一个账户,类似于在银行或交易所开户,你需要同步获取或绑定一个加密货币钱包地址,以便创建NFT或购买NFT藏品。
由于OpenSea采用以太坊网络,任何基于以太坊的价值传递行为(创建NFT或购买NFT藏品)均需支付一定费用(Gas fee,即油费),OpenSea网站支持免手续费上架NFT藏品,但此项操作仍需向以太坊网络支付油费,折合58美元。(NFT藏品标价1ETH)
费用
对于实际交易价值可能连几美分都不到的表情包、GIF动图、数字海报,想以NFT的方式赚取更多价值,未免成本过高。
事实上,互联网用户每天都会生产大量数字内容,如果应用NFT对这些数字内容进行确权、分发,确实有可能更加清晰、明确地在内容生产者、使用者当中进行价值分配,然而,这些数字内容是否真的拥有价值,其价值由谁制定?
最近一段时间众多令人瞠目结舌的NFT拍卖案例被人们从各种角度进行解读,无论是对这种新型价值传递形式的讨论,还是将重点放在税务部门该如何监管此类交易行为上,鲜有人去严肃考量这些NFT藏品的真实艺术价值。
换句话说,互联网存在大量冗余信息,如果所有“原创”内容都基于NFT进行交易,过高的以太坊油费,以及维护NFT底层网络运行所产生的电力、能源损耗,可否借由数字艺术的繁荣发展而物有所值?那些因NFT藏品拍卖而煊赫一时的数字艺术大师,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未来的莫奈、梵高?
△艺术家村上隆的数字艺术作品
NFT无法成就数字内容的艺术价值,也并不“存储”这些数字内容的艺术部分。在线艺术品交易研究平台artnet艺术市场专栏作家Kenny Schachter指出,NFT的艺术部分并不存在于区块链上,而是存储在IPFS——一种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如果IPFS被黑客攻击,或是经营它们的企业不知怎么回事就倒闭了,那该怎么办?NFT的艺术部分是否会被剥夺?”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区块链网络一直因其低性能为人诟病,为了尽可能提高效率,多数区块链应用锚定某一特定物品时并不会将其所有信息全部上链(更不用提实体物品了)。实现艺术价值NFT化,可能并非在NFT藏品创建瞬间便可解决。
另一方面,进入NFT世界的入口由KnownOrigin、Rarible、OpenSea等交易网站把持,在此之前,你还需要一定量的数字资产才能完成NFT交易。讽刺的是,人们想要将美元等法币兑换为比特币、以太坊等可用于NFT交易的数字资产,需要经由数字资产交易所,但这些交易所大多为中心化管理,背靠银行、第三方认证机构等对交易进行评估和确认。
△以太坊
不久前的3月18日,OpenSea获得由硅谷顶级风投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2300万美元A轮投资。如果OpenSea未来成长为互联网价值生产、消费的内容入口与版权代理机构,那么,一个“去中心化”的数字网络,实则仍由“中心化”的机构运营管理,区块链所指向的新一代互联网,似乎也无力扭转垄断现实在数字空间的映射。
从NFT的角度预见未来
人们习惯了抨击互联网中随处可见的盗版行为,却似乎忘了盗版从来不是互联网的专属。版权环境、利益分配模式、市场需求……共同造就了如今严峻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同样在艺术品市场,艺术臻品的高价值与稀缺性所导致的市场供不应求才是赝品泛滥的根本原因。
NFT之前,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版权局、鉴定所等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来为物品价值背书。过去,作家为了防止作品被侵权,会在向出版机构邮寄作品的同时也寄送自己一份,将邮戳作为作品归属的证据之一。
互联网时代,尽管出现了数字水印、基于区块链加密技术的确权服务等知识产权解决方案,版权局、鉴定所依旧被委以重任。以NFT、区块链为代表的确权、用权体系仍需获得权威机构的认可。技术可以简化繁琐的线下确权流程,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信任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完全去信任、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区块链世界,距离人类现实还是太遥远了。
不过,从物理世界到数字空间,历史重复不可避免,但这种映射也同样反作用于现实生活。纵观互联网发展历程,我们很难断言称互联网什么也没有改变,传统媒介时代自顶向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确实因互联网而变得扁平了一些,尽管信息的价值因几乎0成本的批量复制而无从体现。
积极地、进步地来看,随着技术发展,其影响进一步扩大,派生于物理世界的数字空间,也必然会显现出某些独一无二的特质,改变着身处其中的我们。
例如此前引起争议的,烧毁英国艺术家班克斯画作《Morons》、后又以4倍价格卖出其NFT版的事件里,无论事件策划机构Injective Protoco还是购买方,相信他们都坚信这样一种理念——存在于数字空间的物品,可以独立于物理世界,拥有可以衡量的、全新的、独一无二的价值。
△英国艺术家班克斯画作《Morons》
这多少有些未来主义的感觉。至少在今天,已经有人选择把虚拟世界当作真实,在网络中、在游戏中寻找意义,现实生活反倒退居其次。一个虚拟偶像、一段发生于赛博空间的探险、一张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画作……会替代物理世界中的实体,在一部人的认知中成为真实。
结语
针对NFT的“艺术泡沫”论调,Kenny Schachter评论称,“即便这是一场泡沫,那也有肥皂在,并非一无所有。”他预言,“NFT可能之后会以某种形式存在一段时间,但可能并不会和今天的形式一模一样。”
站在现实世界,NFT可能是未来艺术品创造、交易的一种方式,它无法取代传统画廊以及线下艺术品拍卖市场,但会在传统权威机构的支持下改变现有文化商品版权确权、分发、交易流程,方便版权价值的管理和分配。
但如果透过未来定义现在,否定赛博空间的虚拟特质,将NFT对应的一幅画、一首歌、一件游戏道具、一块土地视作确定的存在,那么,大火的NFT可能只是开始,一个你可以自主选择活在其中,拥有完整内容生产、流通、消费体系的万物互联世界,正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