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厕所一顿舒爽以后,看着还冒着热气的便便,是否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是不是想要了解这些造型各异、闻起来令人难以忍受的人类排泄物,吃起来会怎样?
是的没错,今天就来带领大家探讨这个重口味问题的。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便便的前世今生。
提到便便的由来,大部分人都会立即想到便便其实是食物消化以后的残渣。这样理解当然没错,但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人体中,有一条流畅的便便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从嘴巴开始运行,期间经历了胃、小肠、大肠等多个“部门”,直到菊花部位的括约肌为粪便打开大门,一条成熟的便便才算是顺利出厂,结束了它的人体之旅。
首先,在口腔中,我们通过咀嚼完成对食物的初步加工——研磨破碎食物,让食物变得易于吞咽;同时,唾液中的淀粉酶也会把食物中的淀粉部分转化成为麦芽糖,对食物进行初步消化。
被唾液牙齿残忍蹂躏后的食物通过食管来到了二级部门——胃。在这里,富含胃酸以及胃蛋白酶的胃液将对食物进行充分的转化,而胃蠕动则把食物加工成更加细碎的食糜。
在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双重夹击下,食物开始分解,逐渐呈现半液体状态。
随后,食糜进入小肠的起始段——十二指肠。在这里,食糜被喷淋上胆汁、胰液等“色素”,上色步骤完成,这些“色素”是便便呈现“屎黄色”的重要原因。
当然,胆汁、胰液的主要作用是消化食物,这些消化液富含多种消化酶,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充分分解,供小肠黏膜吸收。食物中那些不能被小肠吸收利用的成分,就是便便的雏形。
与此同时,定居在大肠中的多种微生物也迎来了饱餐时刻,它们发酵分解便便中残余的营养物质,产生吲哚、粪臭素、硫醇等臭味物质,至此,“色香味俱全”的便便终于诞生。
在一次完美的自由落体运动后,便便顺利出厂。
经过前面的介绍, 我们了解了便便的生产流程,那这些排泄物的具体成分是什么呢(毕竟便便的成分决定了味道)?
对于正常粪便来讲,约有65%是水,35%是固体成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30%的不溶性膳食纤维(不可消化的食物,如山梨醇、纤维素、菊糖);
30%的细菌,有死的也有活的(有时甚至会达到50%);
10%-20%的无机物,例如磷酸钙;
10%-20%的油脂,如胆固醇;
2%-3%的含氮物质,如蛋白质;
少量死亡的肠道壁细胞,白血球细胞等。
同时,便便表面还会包裹一层肛门处的腺体分泌的碱性粘液,使便便表面润滑,方便顺利排出。
便便的形态和“产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进食种类和数量的不同,便便也会发生变化。
当然,消化系统功能的变化也会影响便便的形态。临床上,便便的颜色、形态、气味常常成为诊断疾病的辅助依据。
举例来说吧,大肠癌患者的粪便形状会持续性变细,表面或有鲜血,肠道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会出现腹泻或者便秘两种极端情况。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便便是否出现了异常,以便随时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
最后的最后,相信你已经猜到,我们终于迎来了这有味道的一刻——大便吃起来如何?
既然前文已经介绍了大便的成分,那让我们发挥想象力,胆大心细地推理一下,大便尝起来是什么味道。
以上猜测仅限于理论推测,不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还是留下了一些亲尝粪便的重口味记载。
最后的最后,相信你已经猜到,我们终于迎来了这有味道的一刻——大便吃起来如何?
例如二十四孝中有个故事叫尝粪忧心,说的是一位南齐高士为了解父亲病情,亲尝父亲粪便的故事。
这些记载的科学性有待考据,但另一方面,“便便”的治疗作用已经得到了现代医学的肯定。例如将健康人便便中的有益菌群送进肠道,可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到这儿,有些朋友是不是跃跃欲试,想要以身犯险,亲自尝试一下呢?
当然,吃便便的心理障碍太大,但是香蕉配冬枣还是值得一试的。大家尝试之后记得回来留言反馈,相互交流学习呀~
审核专家: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