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求亲亲要抱抱?你可能得了“肌肤饥渴症”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我们的生活。尤其对于习惯朝夕相对的年轻恋人,由于严格隔离政策,他们必须被迫遥遥相对。小A是一名留校大学生,在整整六个月的隔离期间,无法和男友见面,也不能返回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父母团聚,随着时间的流逝,小A的思念变成了某种焦虑,和男友的电话、视频并不解决问题,她开始失眠,焦虑,情绪低落,整天幻想另一半和家人能在自己身边,跟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会感同身受,因为被疫情打断生活节奏,无法与亲人近距离接触的我们,都患上了一种病:肌肤饥渴症。

摸一摸,你就能感受到爱

肌肤饥渴症(skin hunger)也叫“触觉剥夺”,是情感剥夺的一个方面。当我们想要的触摸量和实际收到的存在差距时,就会感到皮肤饥渴。

我们对亲密接触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 www.tenor.com

先把刹车踩住,虽然很多人通过性来满足皮肤饥渴,但皮肤饥渴并不完全是一种性需求,跟性饥渴更是八杆子打不着。就像肚子饿了需要食物,皮肤饥渴让我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缺乏。

人对接触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触摸是我们的第一语言,有着不可替代的疗愈功能。皮肤则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平均一平方厘米的皮肤上就有上百个神经末梢,当其中一个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时,信号就会发送到大脑。拥抱和爱抚,本就是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罗(Harry Harlow)曾对恒河猴做过一项有争议的实验。他将幼猴与猴妈妈分开,然后让它们分别和一个铁丝编成的猴形妈妈以及一个用绒布做的猴形妈妈呆在一起。即便只有铁丝妈妈拿着奶瓶,绝大多数时候幼猴还是喜欢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比起吃喝,幼猴对“触感”的要求更高。

婴幼儿时期,我们就发展出通过触摸获得情绪满足的本能 | https://www.pexels.com

在人类感觉器官中,最早发展的就是触觉。婴幼儿通过触摸获得情绪上的满足,感觉到安全和舒适。即便到了老年,对触摸的需求也不会消失殆尽。老年人反而需要更长时间的身体接触。他们的年龄越大,身体便越脆弱。有研究指出,极度的孤独会导致慢性疾病,50岁以上孤独者死亡的可能性是非孤独者的两倍。

为了让不同新冠隔离区的亲人见面,巴西地方政府为他们特设了“拥抱通道” | www.cnn.com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受监禁的囚犯中,单独监禁会导致持久的精神健康问题。向维基解密泄密的前军人切尔西·曼宁(Chelsea Manning)在描述单独监禁的经历时,称此为“无接触”的酷刑。

触摸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还可以传达一系列情绪,只要拥抱就可以降低你的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法国被认为拥有一种“高接触”的文化,迈阿密大学下属的一个“触摸研究所”(Touch Research Institute)就发现,在麦当劳餐厅里闲逛的巴黎青少年绝大多数比他们的美国同龄人更多地触摸对方,并且不太可能出现攻击性的症状。

当然,对触摸的发起和接受上也是男女有别。因为触摸量的关系,男性实际上比女性容易经历“皮肤饥渴”。

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发起触摸,牵手、拥抱、爱抚,是女性对伴侣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这也可能造成男性说的“女朋友太黏人了”。同样,女性对触摸的反馈也多于男性,大多数女性会对身体接触给予反馈,而男性则有更强的回避触摸的倾向。即便在同性别中,女性之间的触摸也多于男性,所以关系好的女孩儿手拉手上厕所也很常见。

谢绝“非接触生活”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降临,各种虚拟线上交流,已经严重挤占了我们现实中的社交时间,我们的亲密关系正在迅速变得疏离化与虚拟化。似乎我们最愿意、最多给予爱抚的就是我们的手机了。语言交流的匮乏已经成了年轻人孤独困扰的来源,更别说身体的交流了。

我们越来越过上了“非接触”的生活,只要动动手指就能给远在天边的好友发个充满爱意的抱抱。更糟糕的是,在新冠疫情下,隔离和非接触逐渐成为常态。全球数以万计的人独自承受着皮肤饥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皮肤饥渴让人感到孤独和脆弱,巨大的压力降低睡眠质量并抑制免疫系统,而这又让人更容易遭受新冠病毒的感染。

心理治疗专家在展示埃里克·库辛的自我抚摸治愈体操

虽然人类的触摸是无法替代的,但还有很多方式可以缓解“皮肤饥渴”。如果没有人可以拥抱,你还可以摸摸猫猫狗狗,甚至抱着毛茸茸的抱枕来模仿人与人之间的触摸。自我按摩也是个好办法,还能减轻身体的酸痛。美国纽约一位心理治疗专家埃里克·库辛(Eric Kussin),还特地为所有因新冠隔离,无法与亲人团聚的市民设计了一套模拟亲人抚摸动作,拥抱自我治疗操,用以缓释他们的焦虑!

不过有机会的话,还是在有机会相聚时,给思念的人多多拥抱吧!毕竟“唯有爱不可替代!”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