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孙会峰:新基建需要企业政府共同发力,撬动更大规模投资

自今年3月以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在带动经济发展、助力复工复产方面成为广受关注的市场热词,然而也有专家表示,当前新基建投资仍存在体量较小、“远水难解近渴”等问题。

近日,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局特聘专家孙会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对新基建投资的现状、前景、问题和挑战等进行了剖析,他认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基建必然会推动企业生产的升级,扩大投资主体范围,新基建的发展也将通过创新消费模式,回补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

但是,孙会峰同时强调,眼下新基建还无法完全“挑大梁”,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把新基建转化成产业的新动能,进而撬动更大规模投资、形成正向循环,是未来的思考和发展方向。”孙会峰说。

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以不完全列举的形式,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列为新型基础设施,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

今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由此可见,与俗称“铁公基”的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传统基建不同,新基建具有鲜明的数字化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旨在推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在对我国经济影响方面,新基建主要发力的领域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孙会峰表示,疫情期间,我们看到腾讯、钉钉、金山办公等线上办公平台多次紧急扩容。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需求变了、用户变了、模式变了,但是数字化投入的长期增长趋势是不变的。

在孙会峰看来,当前的新基建投资发挥作用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短期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叠加疫情短期冲击之下,新基建将与老基建齐力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从长期看,到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会从2019年的36 ZB上升至175 ZB,因此新基建更是未来实现创新驱动和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技术底座。

2018-2030年中国数据规模增长预测(ZB) 赛迪顾问 图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和很多企业已经看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价值和趋势,在海外疫情加剧、我国面临国际疫情二次冲击的情况下,孙会峰认为,在一些稳民生、稳经济大盘的传统基建的基础上,传统基建可以在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方面发力,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云制造、云监工等技术,对人员、质量、物流、物料、环境等数字化管理与运营,以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复工稳步推进复工复产。

提升投资效率,在供给侧“补短板”

澎湃新闻:

比如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医疗、云计算这些以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领域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它们从投资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哪些优势?将如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孙会峰:

在投资效率方面,新基建放开了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范围,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同时,新基建涵盖了众多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会吸引很多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参与投资,创新高技术企业技术入股等新型投资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

在经济发展方面,广义上新基建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七大领域,还包括了所有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的领域,比如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创新发展相关的领域,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补短板领域,以及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交通等领域。

这些建设内容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占据了我国整体经济的相当比例,也决定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高度。因此,加大新基建投资建设力度无疑会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澎湃新闻:

除了新科技的应用外,“新基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为传统基建“补短板”,“新基建”将如何与传统基建配合,抓住哪些新机遇?

孙会峰:

“补短板”主要是指我们将能够应用物联网(如5G、NB-IOT等)、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相关的信息平台,提供基础设施信息化运维服务,落地智慧交通、智慧铁路、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管廊等应用场景。

未来落地项目中,可以将“补短板”与“新型智慧城市”相结合,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5G等新基建重点防线,协同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大力布局基础设施运维市场。

总量不够大,对企业存在一定冲击

澎湃新闻:

之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一场线上研讨会上针对近期热门概念“新基建”表示,新基建目前的投资内容大部分还是传统基建,体量从广义角度最大也就占10%左右。

当前,新基建是否还无法“挑大梁”,发展新基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哪几方面?

孙会峰:

刘主任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新基建的总量并不大,其本身的性质也不适合作为经济刺激的手段,因而对经济拉动的效果十分有限。

然而,整体来看,尽管眼下新基建的投资规模还比不上传统基建领域,无法完全“挑大梁”,但它迎合了产业发展趋势,发展后劲十足。如何把新基建转化成产业的新动能,孕育新需求,进而撬动更大规模投资、形成正向循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基建面临的挑战是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挑战以及外部的市场、公共安全、国际环境的挑战。

以5G基站建设为例,未来中国企业将会直面多方面的挑战:一是国家间竞争挑战,如何应对外国对中国5G产业的不信任和打压;

二是公共安全的挑战,如何应对海量终端接入所带来的对安全管理的挑战,比如物联网方面的网络攻击可能呈上升趋势等;

三是科技创新的挑战,比如强化自动驾驶的安全性等;

四是市场发展的挑战,当前5G产业还面临产品成本高,缺乏杀手级应用,芯片和操作系统与国外有差距,以及相关法律和标准不完善等问题。

澎湃新闻:

海外疫情冲击之下,避免企业大量倒闭、就业大量流失是一大重要任务,然而“新基建”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这会不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挤兑作用、使就业问题恶化?如何保证“新基建”的投资带动促进人才投入和激励、能力发展与健康等优化?

孙会峰: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生活的效率和品质,但“机器换人”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带来了一些讨论甚至恐慌。其实技术的应用压缩现有员工规模,使得就业情况恶化是误解。

通过实际的调研,结合公开的数据,赛迪顾问认为应用这些技术后生产效率会以几倍乃至数十倍的幅度提升,此后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对员工的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会进一步增加。

不过负面冲击也是存在的,但是更多体现在对企业员工学习能力的要求上,表现为企业员工结构的优化。

随着新基建近年来进入大众视野,特别是今年疫情以来被提高到了战略层面,新基建对人才的促进作用也越发明显。如何优化人才结构,在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领域,以及高速铁路、特高压等传统基础设施等领域持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开放合作与科技创新,为人才提供适宜其发展的土壤,成为保障新基建落地发展的关键。

政府要实现有效监管,将创新消费模式

澎湃新闻:

人工智能、特高压、物联网等大多依托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把技术与行业结合起来,帮助更多的企业做好数字化转型,让“新基建”真正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孙会峰:

整合技术与行业需求,推动新基建落地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发力。

企业层面,应在顶层设计、试点工程和生态协同等方面加大投入,以超前意识谋划新基建相关领域发展机遇,把握前沿趋势,科学制定规划;聚焦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重点领域,打造一批优秀的行业解决方案;通过技术的联系探索各产业链的协同,构筑新业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

政府层面,在财政金融扶持、产业政策引导和国家、省、市层面的支持手段等方面下功夫:扩大扶持的新基建项目范围,增加扶持资金额度,减免税费力度需提升。

政府还应该加快出台新基建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实现有效监管,避免政府大规模投资新基建可能产生的挤出效应;开展基于数字新基建的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遴选,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加快成果转化和落地。

澎湃新闻: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措施促进回补消费,“新基建”的发展将怎样带动消费?

孙会峰:

新基建的发展通过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据传输、处理能力,激发信息消费活力。如:充电桩智能化改造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智能手环、智能手表、VR/AR头显等智能硬件的消费。

新基建的发展通过创新消费模式,回补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如:微信电子消费券发放、无接触配送、无人物流等。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