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拍《信条》炸了一架波音747,这样的「神操作」在电影界还有很多

  如果你看了《信条》,或只看了《信条》的预告片,那么你一定对波音 747 撞楼爆炸那场戏印象深刻。

  极致的画面质感,会让你觉得「这一切太真实了」。而这场戏也让诺兰再次登上热搜,原因是这架被炸得很惨的飞机,就是真的。

  ▲ 截取自《信条》预告片

  实际上,诺兰本来打算用微缩模型加上布景,来拍摄这场戏,然后再辅以视觉特效。但这样做似乎不够「诺兰」,他很想让这部影片多一些戏剧性。

  正巧在美国加州的维克托维尔考察拍摄地时,剧组发现了一大批旧飞机。经过精打细算后,发现「买一架实际大小的真飞机来拍摄,要比做模型来拍或使用 CG 特效来得有效率」。

  在 BBC 的访谈中,诺兰也一脸开心地承认自己「冲动消费」了。不过为了「勤俭持家」,还是把飞机引擎卸下来转手卖掉了,以此节省了不少成本。「毕竟飞机引擎还是很贵的」。

  ▲ 诺兰在接受 BBC 的访谈

  即便「精打细算」,拍摄《信条》这部电影,诺兰还是花掉了 2.05 亿美元。成本之高仅次于《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 2.5 亿美元。

  非实拍,不诺兰

  类似「买了飞机再炸毁」的神操作,诺兰可没少干。对于资深影迷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

  在他导演的上部电影《敦刻尔克》中,所有的飞行戏份都是实拍。电影中出现的 MK1 战斗机是找一位富豪借的,两架价值 1000 万美元。飞机坠海的画面、燃烧的画面,都是真实的。

  ▲《敦刻尔克》中燃烧的战斗机

  在战斗机坠海后,为了展现杰克·劳登(在片中饰演柯林斯)是如何尽全力逃出机舱的过程,诺兰把价值 50 多万美元的 IMAX 摄影机绑在战斗机上。但飞机坠毁的速度太快,导致摄像机的防护措施失效,整个摄像机都泡在了水里。

  幸好机器中的胶片「抢救及时」,里面珍贵的影像被挽救了回来,否则诺兰还要再承担这部分胶片和重新拍摄的成本。

  ▲ 诺兰:还是要努力保持微笑

  在表现海战场景时,诺兰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非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来打造。

  为了节省成本,「鬼才」的他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即便耍了点「小聪明」,在拍摄时,现场也一度出现了 62 只船。

  ▲ 截取自《敦刻尔克》预告片

  为了重现 33 万三千名盟军撤退时的大场面,诺兰在喊来了 1500 名临时演员,调用了一辆吊车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才拍出自己满意的画面。

  ▲截取自《敦刻尔克》预告片

  在拍摄《星际穿越》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地球上最不适合种玉米的地方都已经种起了玉米」这一剧情设定,诺兰花了半年时间,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种了 3000 亩玉米。

  而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的气候十分多变,冬季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 50 度,夏季还经常有冰雹天气。诺兰需要特别注意气象条件,才能种出长势良好的玉米。

  不过「诺神」的称号可不是白来的,在他和团队的精心培育下,3000 亩玉米地长势喜人,于是就有了《星际穿越》中,一眼看不到边的玉米地。

  ▲截取自《星际穿越》预告片

  而被拍电影耽误的农民诺兰,还靠着卖玉米挣了一笔,不可不谓之「商业鬼才」。

  ▲诺兰曾兴奋地回忆玉米地的收成

  电影中出现的几艘飞船,诺兰也没选择用电脑特效处理,而是用了几乎一比一等大模型拍摄。每艘飞船重达万磅,拆卸后由货机运往拍摄地,再重新组装。听起来就很麻烦,但诺兰不嫌折腾,反而享受其中。

  如果你看过《盗梦空间》,那么你一定对这个震撼镜头有印象:莱昂纳多饰演的 Dom Cobb 被推入浴缸从而引发的第一次梦境穿越。Cobb 在上一层世界对水的感受被传递到下层的梦境里,产生了超现实的效果:整个日本宫殿被滔滔大水淹没。

  ▲截取自《盗梦空间》预告片

  而这并非电脑特效合成。诺兰让特效组搭建了庞大的日本宫殿,并在宫殿内布置了 26 个大型水箱,约 19 吨的水喷涌而出,就有了「水漫金山」的画面。

  再比如电影中第五层梦境的雪崩场面,诺兰也跑到了加拿大实拍。在一场雪山追逐戏中,尽管演员汤姆哈迪不会滑雪,但诺兰还是把他「绑」到了雪地摩托车上,让他高速开下山。

  ▲汤姆的内心可能:气、抖、冷

  如果你看了足够多诺兰的作品,你会发现在他的电影里,十有八九有建筑物爆炸的大场面,而这些场景他基本都选择实拍。

  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小丑把医院炸毁的场景,被炸掉的医院就是真实的。(有一种说法是诺兰花了 500 万美元买来的废旧大楼)。

  而诺兰曾说过,如果他不拍电影的话,最理想的职业就是建筑师。有网友调侃诺兰可能在想「得不到的,我就要把它炸掉」。

  关于诺兰对实景拍摄的执着,相关案例不胜枚举。如果让诺兰拍《权力的游戏》,说不定他都能找三条龙来。

  除了痴迷实拍,诺兰近年来也非常喜欢用 65 毫米的 IMAX 胶片机拍摄电影。(放映时用 70 毫米胶片)即便数字摄影机已经如此成熟,但诺兰依旧追求胶片无敌的质感。

  不过代价嘛,就是「烧钱」。在《信条》中,诺兰的剧组用了大概 48 万米的 IMAX 胶片完成了绝大部分场景拍摄,平均每拍三分钟就要用掉一盘轮胎大小的胶卷。

  ▲ IMAX 胶卷图片来自:Kevin McCarthy

  胶片的贵也体现在方方面面。如果按照 70 毫米 IMAX 胶片的拷贝成本,每秒 1.7 米的画面,单纯一个 5 分钟镜头的拷贝成本,诺兰就要花费 12500 元。

  诺兰所做的这些「疯狂」的举动,换来了逼真的质感与极致的观影体验,这也是诺兰闪亮的标签之一。当然,这些传奇般的幕后故事,也为其影片赋予了最生动的宣传卖点,诺兰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那些诺兰式「骚操作」

  环视影坛,诺兰式的「骚操作」并不少见。

  诺兰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自己很欣赏张艺谋,而张艺谋也曾做出过很「诺兰」的事情。那就是在拍摄《红高粱》时,在近 100 亩的庄稼地里种上了红高粱。

  ▲《红高粱》里的高粱地

  不过张艺谋却没像诺兰一样顺利,种下的红高粱差点「夭折」。据说张艺谋发电报向莫言求救,莫言帮忙找到县委负责人批了 5 吨的化肥,才让这片高粱地起死回生。

  后来王全安在导演《白鹿原》时,还吸取张艺谋的种植经验,在秦岭山下精耕细作了 300 亩麦田,这可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最大的一次种植行为。

  ▲《白鹿原》里的麦田

  除了造田,导演们还能「造城」。

  陈凯歌在拍摄《妖猫传》时,到处寻景未果,为了重现盛唐的恢弘气象,花 16 亿在襄阳建了个「唐城」。

  据界面新闻报道,陈凯歌的美术团队在 6 年时间里,一直驻守在襄阳,负责唐城的美术和建造细节。整个设计都按照过去西安的唐城遗址设计,基本按照原来的布局,只是规模上稍小一些。

  ▲《妖猫传》里的唐朝盛况

  据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建造唐城「全部使用了真材实料,60% 以上是木质结构,石材、砖、斗拱都是从全国最好的地方组织采购过来的」。可以说陈凯歌对该片极尽用心了。

  再如彼得·杰克逊在拍摄《指环王》系列电影时,曾用卫星地图在全世界搜寻符合剧本中描述的霍比特人村的地方,最后确定在了新西兰玛塔玛塔镇的一处羊毛养殖农场。

  在之后的 9 个月里,剧组在这里搭建了 37 个霍比特洞穴,修建了 1.5 公里的道路,最终打造了一个梦幻的「霍比屯」(Hobbiton) 出来。

  ▲霍比屯现已成为旅游景点. 图片来自:greatsights

  要论「骚操作」,姜文也必须拥有姓名。他在拍《太阳照常升起》时,「动用了几百只飞禽走兽,耗掉了几十箱弹药,烧光了上百顶帐篷,把三百多立方米的藏式房屋、数十吨鹅卵石和红土从千里之外运到外景地,又调集数十辆卡车托载一只铁甲船从金沙江下游一直运抵高原湖;为了制造狂风效果,他们甚至请来了空军的飞机在山谷中作超低空飞行」。时光网如是记载。

  在之后的《邪不压正》中,姜文又搭建了 4 万平米的屋顶,来还原老北平的样貌。影片中,主人公不停地在屋顶奔跑、追寻,既目睹了时代的更迭,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长。

  ▲截取自《邪不压正》预告片

  诸如上述有趣的电影幕后故事,还有很多。而这些导演对于实景拍摄的执着,以及对于画面的极致追求,都成为了电影预热时最好的话题。

  甚至会有导演主动宣传实景拍摄,比如《007:幽灵党》在宣发时,强调电影里的爆炸场面是真炸,以获得更高的关注度。

  棚拍?还是实拍?

  像诺兰式的「骚操作」,我们每每听到都觉得很有趣,或是觉得导演很用心。然而实拍一定比棚拍好吗?棚拍就象征着粗制滥造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卡梅隆在拍摄《阿凡达》时,绝大多数场景都是在棚内完成拍摄。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精致感和震撼程度,前提是投入足够多的后期预算。

  ▲《阿凡达》电影截图

  而在绿幕前,也更能证明演员的演技,以及导演后期的编排、想象能力。此外,棚内拍摄的时间、条件都可控,拍摄更有效率。

  从这个角度看,实景拍摄的缺点就比较明显了,毕竟大自然不可控,很多景色都只能随缘。

  比如当年侯孝贤在武当山拍《刺客聂隐娘》时,为了一个镜头,他可以等上几天,只为了拍一朵天边的云彩。整个拍摄用舒淇的话来概括,就是「等风,等云,等鸟飞去」。

  ▲《刺客聂隐娘》电影截图

  而这可不是导演一个人在等,整个剧组包括演员、工作人员、价格高昂的设备都在等,这些都会让电影的成本上升。

  在大多数导演看来,实景拍摄还是棚拍,既是效果问题,也是生意问题。

  大量近景的话借助实体道具拍摄从成本和效果来说必然都是值得的,但如果要表现远景繁杂的大场面,CG 特效来得更有效率,也更省钱。

  不过对于电影艺术家们来说,实景拍摄和棚内拍摄,并非完全是钱决定的。

  猫眼电影曾算过一笔账,诺兰在拍摄《敦刻尔克》时,动用了 6000 多位群演。按照 2015 年的价格标准,在好莱坞演员工会的群众演员价格是 20 美元/小时。按照每人每天 8 小时工作时长来算,就是 96 万美元还不加盒饭。

  ▲截取自《敦刻尔克》预告片

  这个场景,如果用特效来完成,可能会经济一些。不过对于诺兰来说,绿幕可能太无趣了。

  ▲ 图片来自:@光影莫里斯

  对于《007》系列电影来说,之所以能成为影坛经典,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实景拍摄带来的戏剧张力与相关标签。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实景拍摄也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毕竟不是哪位导演都能像侯孝贤一样,为了一个完美的镜头,能等上好几天。

  在导演门槛降低,「雷人影视剧」频出的今天,「实景拍摄」也似乎逐渐成了一种「品质」的代名词。毕竟一提到「绿幕」,我们就会想到「三毛钱特效」、「抠图换脸」等负面词语。因为我们看到的「垃圾作品」越来越多了。

  在浮躁的影视圈中,这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棚拍」,也把「实景拍摄」衬托得更为可贵。

  ▲ 某电影里「三毛钱特效」的恐龙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