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云市场之变

2020,中国云市场之变

  来自用户市场的诉求不一定能够指引产业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在技术与商业结合的这条路上,企业还需要领先市场半步。

  企业上云需要领路人

  虽然公有云是大势所趋,但最近几年,混合云显然是绝大多数政企用户所更容易接受的,用户的需求驱动产业有了新的演进和更替。

  为什么这么讲?这要从 2012 年混合云一词开始流行起来说起。当时,大家有一个模糊的诉求是,既能保障私有云的安全、可靠和高性能,也可实现公有云的敏捷、弹性和低成本。

  但这一诉求可并未赢得多少厂商的“关注”,毕竟大家仍处于快速跑马圈地的阶段,没人来得及关注这局部市场的诉求。

  然而时局到了 2018、19 年左右,中国云市场的巨头格局效应却已经十分明显。除了阿里、腾讯、华为三家外,others 阵营里的金山、百度、京东等弟兄们正厮杀得你死我活。

  一时间,原先不被看好的私有云市场再度被巨头们盯上,目标群体也圈定在了政府、金融银行等需求正旺且多金的大客户身上。

  尴尬的是,此前诸多厂商走的是公有云路线,也就是打破原有数据中心的架构,想要做成私有云和混合云的买卖,可并不是简单的卖资源卖服务就行了。能做好吗?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来自 2019 年 RightScale 的一份全球云市场调研数据,鲜明地指出,58% 接受调查的企业采用了混合云。对于厂商而言,就没有服务不好的客户!显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淀和用户培育,混合云已经成为企业 IT 部署的新常态。

  为此,从中国云厂商推出的混合云架构产品来看,可根据各自业务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路线进行划分:

  一是由公有云向混合云拓展的服务商,包括阿里的 Apsara Stack,腾讯的 TStack 等,它们希望将公有云技术架构延展到私有云中,致力于在用户的数据中心部署一套与公有云同样架构的云;

  二是诸如 Ucloud、青云这样的创新厂商,它们或将私有云架构直接部署到公有云中,或通过云管平台,统一管理各个异构云环境;

  三是本身具备 ICT 基础设施能力的服务商,如华为云,并非为了云而做云,而是将混合云、公有云作为整个企业战略中的一个闭环。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寿在使用华为云混合云解决方案后,有效整合了自研私有云、华为私有云、公有云、第三方虚拟化、PaaS 平台,实现多云资源统一精细化管理。通过混合云分层部署,有效降低互联网访问带宽和 CDN 支出 30% 以上。

  该解决方案的不同之处在于,被视为“真正”混合云方案——公有云架构,私有云部署,建立在华为全栈能力之上。据观察,除了华为云 Stack 8.0(HCS)以外,目前业界不少厂商都尚未具备统一架构的能力,新服务同步仍需要以组合方式来交付。而早在 2016 年 HCS 就已经开始在华为内部立项。

  当然,尤其是对于巨头来讲,发布混合云解决方案仅是它们公有云战略中的其中一环。

  云战略背后的努力

  其实,无论华为还是阿里、腾讯,它们在混合云市场布局的原因很简单。从当下中国云计算市场格局也能看出,巨头提供混合云解决方案,背后仍是对公有云市场的长期看好,只是阶段性打法不同。

  以阿里云为例,从 2008 年起开始部署公有云,起初是为了内部电商、金融等业务服务,到了 2015 年前后,先发优势明显的阿里云已经占据了中国公有云市场的主要版图;新瓶装旧酒之后,腾讯也于 2010 年进入云市场,首先吸引到了腾讯平台上的游戏开发商为之提供服务;反观华为云,早在 2010 年就提出了云计算战略,曾在私有云市场可谓是大杀四方,2015 年正式开启公有云市场的布局。

  在 Frost & Sullivan 发布的 2019 Q4 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报告中,IaaS 市场中,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top5 厂商份额高度集中,占据了总体 73.8% 的市场份额。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 2019Q4 在保持行业第三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了与前两名的差距。

2020,中国云市场之变

  来源:Frost & Sullivan

  以今日之视野,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先入局者一定能成功,但先入局者仍占据着有利地位。这组数字恰恰也反映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美贸易摩擦以及经济环境处于下行时,头部厂商依然能够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

  首先,顺势而为很重要。例如早年的盛大云,刚刚落幕的美团云、苏宁云,以及近来相继更名的百度智能云、京东智联云,在 2016 年起就已经有略微明显的掉队迹象。淡化公有云,将云服务转型用于支撑企业内部 IT 需求实属无奈之举。

  反观华为云,自 2017 年全面发力公有云以来,就直接驶入了快车道。据 2019 年 6 月公布的数字,华为云业务单月收入同比上一年同期增长 5.5 倍,华为云规模客户增长了 33 倍,一跃成为与阿里腾讯齐头并进的头部云厂商。

  这其实离不开华为云本身积累的大量政企客户正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中,他们对安全可控的混合云诉求正日益明显。例如,2019 年华为云以 2.4 亿元拿下的厂商政务云大单引发业内的关注。借助华为自身在国内政企市场的强大影响力,无疑为华为云奠定了后来居上的基础。

  其次,资金的支持。云计算是个重资产行业,需要做好长期大量投入,短期无盈利的准备。

  而今,云本身也在迅速进化,云服务所能提供的不再只是计算、存储、网络等基础设施,更是将能力延伸到企业业务,能够解决业务场景需求的云计算、AI、协同办公等能力。

  像华为每年会拿出超过 10% 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不久前,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还透露,计划再增加 58 亿美元的研发预算,整个预计在 2020 年研发费用会超过 200 亿美元。

  虽然具体在云研发投入上数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整个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周期来看,从建机房建数据中心、扩充人员的前期大量投入,再到如今储备芯片、物理基础设施、操作系统、云平台、数据库、大数据、云管理等全栈云服务能力,有能力烧钱又懂得如何烧钱是必不可少的。

  然后是对生态圈的重视和运营。近年来不少云计算厂商纷纷通过资金扶持、战略合作等手段构建自己的产业体系或生态圈,目的也是为了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阿里云的“被集成”,腾讯云的“连接器”,其实是当下做的比较完善的几大生态体系。

  最后是战略地位。其实,阿里云近年来在组织架构上的升级较为频繁,2018 年将阿里云事业群升级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2019 年并入阿里钉钉,并发布十年战略“四级火箭”。而腾讯在 930 组织架构调整之后,通过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面向产业互联网布局。

  相比之下,自 2019 年开始,IoT、视频、WeLink、私有云等业务和团队相继被划入华为云 BU,年底成立云与计算 BG,将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数据、计算、存储、IoT 等业务进行重组,Cloud BU 划归其中。从一次次战略推进来看,华为云的品牌、产品、生态正在逐渐聚拢、成熟。

  不难发现,上述这些云厂商可能在云计算的发展历程上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云计算于企业而言,属于战略层面。

  重估云上“危与机”

  值得注意的是,2020 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多数企业复工复产采用了线上办公、视频会议的解决方案,如阿里钉钉、企业微信、WeLink 等,短期内导致了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量猛增。

  但长期来看,这将进一步刺激着企业用户对数字化作业的决心,云作为底层资源的重要性更加被凸显出来。不久前,国家对新基建的强调,能够看到包括云计算、AI、5G 在内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的增长引擎。此时,云服务商还需要持续延伸能力,最终为企业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的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实现业务的可持续增长。

  对于云服务商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机遇在于,面对当下企业客户诉求的不断变化,无论是品牌、客户实践还是产品完整度上,头部的云服务商们已经具备较为稳健与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危机则是,正如文章开头所述,来自用户市场的诉求不一定能够指引产业未来的发展,尽管混合云诉求的到来让有的厂商打了个漂亮翻身仗,但也时需警惕,云计算行业有个逃不开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将加速淘汰。种种现象预示着,2020 年云计算市场的洗牌已经提前到来。

  当用户规模足够大,边际成本足够低,也是云服务能够发挥效益的时候,到底因为云计算是 2B 的,不会像 2C 市场赢者通吃,但资源却一定会向赢者倾斜。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