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童心
因负责中国瑞德西韦药物临床试验而倍受关注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4月12日晚间在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一场学术分享中,重申了其对瑞德西韦药物严格的临床试验设计的立场。
第一财经记者就瑞德西韦中国临床试验的进展向曹彬教授提问。曹彬教授表示:“正在对瑞德西韦重症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他未透露相关试验的进展以及患者最终的入组情况。
假设回到2个月前
仍会坚持最初方案
曹彬教授坚持认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是非常严格的临床试验,要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有安慰剂组的对照。如果自己回到2个月前,重新设计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方案,仍然会遵从当时设计的对照组的思路。
4月11日,吉利德方面宣称,根据他们获得的情况,瑞德西韦在中国的重症组因入组停滞,临床研究被迫停止。这一消息一经公布便引起业界广泛关注。第一财经记者向曹彬教授求证,未获得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回应。
根据曹彬教授在相关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上的信息,瑞德西韦重症组临床试验历史记录尚未修改,最近一次更新仍显示2月24日。
今年3月初,曹彬教授曾首次披露瑞德西韦重症组的入组情况,当时他表示:“我们现在瑞德西韦2(重症组)的研究已经入组超过了230例患者,达到了中期分析所需要的样本量。”
按照瑞德西韦重症组最初的设计,重症组入组病人数量为453例。但曹彬教授表示,如果能有足够的病人样本达到临床终局,也许就不需要入组453例。
他同时强调,达到样本量和能够进行中期分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因为入组不代表就可以进行评价了,还需要28天的随访。”曹彬教授称,“当然也不是一定要28天,只要达到临床终局就可以进行评价了。我期待这230多个病人都能达到临床终局,让独立安全委员会做出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通常而言,临床试验进行两周后就能观察到初步数据,中国瑞德西韦药物临床试验自2月份启动以来,一直没有公布相关信息,也加剧了外界对临床试验进程的担忧。一些观点认为,临床试验的设计,限制了病人入组的进度。
“从某种程度上,随着我们对疾病本身的理解不断发展,对这些试验的设计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我们对试验结果的解读,也将随着对疾病的不断了解而调整。”4月10日,吉利德董事长Daniel O’Day表示。
4月12日,在被问到如果再做一次临床试验,自己会如何调整设计方案时,曹彬教授表示:“临床试验要看研究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验证药物的安全性,我觉得单组设计也可以;但如果要验证药物的有效性,就需要有对照组。当然最严格的就是安慰剂对照,安慰剂的设计也是我们一开始的研究设计的思路,如果我们现在重新设计,我们还是想这样。”
曹彬教授强调,只有安慰剂对照,才能有效地避免研究者的主观性;如果不设盲,就容易误把病人的疗效归功于研究成果,把病人的恶化归咎于疾病的进展。
“研究人员会很有意识的去选预后较好的病人,所以我们必须非常客观。”曹彬教授表示,“如果我们只做开放性的试验,只看单组病人的情况,这个临床试验是非常不科学的。”
坚守同行评议底线
尽管曹彬教授表示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的进展不便透露,但他称无论是临床试验的成果还是结果,最重要的是通过同行评议。
“这是一个坚决的底线,同行评议是匿名的,他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挑你的毛病,从研究到资料采集、结果分析以及对结果的解释。”他说道,“这是非常严格的,和没有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预印本不同。只有经过最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的结论,才能证明这个工作是值得大家去相信的。”
4月10日,权威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的瑞德西韦同情用药的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分析了53例新冠重症患者,得出重症患者病死率13%的结论。
对此,曹彬教授在4月12日晚间的学术分享中再次强调:“这项研究只能认定为一项病例报告,因为没有对照组试验,没有安慰剂研究的控制。不管是10例还是50例患者数据,证据的等级都是一样的。”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下属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已经于2月21日启动了一项瑞德西韦的全球性临床试验,采取随机安慰剂对照,该试验正在入组800例不同程度症状的患者。这项临床试验结果有望于5月下旬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