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神共奋
来源:思想钢印(ID:sxgy9999)
产业链就是一个价值链
去年我在《为什么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一剂假药?》一文中讲了仿制药逻辑崩溃的根本原因,下游的采购客户从一家家的医院和一个个的医生,变成了一家独大的“超级医保”,竞争格局分散的仿制药行业的定价机制变成了最不利于卖方的“成本加成法”,导致每一次集采都变成一次价格屠夫。
这是一个典型的上下游的变化导致行业巨变的案例。
我在“上下游分析”系列的前几篇中讲到:
分析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第一步就是要分析业务的上下游关系,而企业不光跟竞品有竞争,跟行业的上下游也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产业链就是一个价值链,你弱他就强,所以,上下游之间往往很小的格局变化 ,也会导致整个价值链进行重新分配。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是集采,医疗器械行业却没有出现仿制药的这种“逻辑崩塌”?
“上下游分析”系列的第四篇,我会重点分析两个行业,汽车零配件和建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下游客户正在发生很大变化,之后,我再回头解答上面的那个问题。
20 万亿市值的产业链
从去年三季度来,特斯拉供应链企业随着特斯拉股价的节节攀升,也出现了一波暴涨,很多理性的投资者认为,特斯拉就算卖得再好,其创造的价值也是有限的,上游企业能分到的订单收入,根本不足以支撑现在的涨幅。
但我的观点是,特斯拉给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采购量,而是供应链的大变局,类似八年前的“苹果供应链”对消费电子行业带来的机遇。
乔布斯选择主管供应链的库克作为他的接班人,因为他知道没有人能够继承他对产品的理解,不如把苹果的另一项优势发挥到极致,那就是“供应链管理”。
苹果对手机行业生产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它的“自主设计+垂直采购体系”。苹果把整个生产全部外包出去之后,把更多的零件拆分出来,让几百家供应商直接进入苹果的采购体系中。这么做增加了苹果的管理难度,但好处是降低成本,增加市场应变能力,这正是库克的强项。
在手机行业封闭采购的时代,中国电子行业的厂商,因为低端的形象,很难进入苹果体系。可现在因为苹果的直采,就有了与全球的同行竞争升级产品与技术的机会。
库克给了中国制造机会,中国企业也把握住了。事实证明,中国供应商并不是只能生产低端产品,它们缺少的只是平等竞争的机会。苹果早期的供应商绝大部分都是日韩欧美企业,现在一大半是中国供应商。
垂直采购的结果是双赢,苹果降低了成本,电子元器件厂商也增加了自己的毛利,我们去比较上市公司,苹果供应商的毛利,高于只做华米 OV 的供应商。
可以说是库克造就了中国的消费电子行业的半壁江山。
回头再看汽车配件行业,在特斯拉之前,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比手机更保守。
以汽车电子为例,大车企的汽车电子零组件的采购和定价,被博世、德尔福、大陆等总成系统商牢牢掌控,这些系统在掌控超额利润的同时,对供应商采取了高度保守的进入政策。零部件厂商进入全球大车企供应体系非常困难,可一旦进去后,又相对稳定,这对于后发的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非常之不利。
这个体系可以保证车型的安全性,但对于变化大的新能源车研发非常不利,比如要在自动变速箱里面加电机,各种供应商就对各种方案先厘清责任,光合同可能就需要谈两年。这种低效,对于马斯克这样注重效率、勇于变革的人,当然是无法容忍的。
电动车的本质不是把发动机换成电池,而是为一台电脑加四个轮子。比如说,以前汽车坏了,一定要到修理行修,但电动车是由电路控制的,一半的问题是软件问题,相当于手机死机了,重新启动——当然只是个比喻。
再加上马斯克历来注重成本控制,更像是“乔布斯+库克”,所以,他效仿苹果采用垂直采购模式,打破原有汽车供应体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几年来,特斯拉的一二级供应商数量从 200 家增加到 600 家,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传统车企如果不跟进,必然降低竞争力;如果跟进,就必须改造供应链,加大垂直采购的比例。
所以新能源车带来的机会不仅属于电动车企业,同时属于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当然,汽车的运输成本毕竟高于手机,所以特斯拉真正的机会是在上海建厂之后才出现的,国家给出的条件就是国产化率从去年的 30% 提升到今年年底的 100%。
所以,本轮特斯拉产业链的行情,并不是单纯地炒作特斯拉国产化,而是特斯拉的“鲇鱼效应”可能带来的汽车产业链从封闭变得更加开放,中国汽车零部企业下游可能从“总成系统商”变成“车企”,可能出现过去十年消费电子产业链一样的机会。
10 年前,中国的消费电子行业过 100 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没几家,现在,过千亿市值的公司近 30 家。汽车零部件行业是一个更大行业,而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产化,可能带来超过 20 万亿的市值。
下游终端行业的变化,往往给中游制造业带来机会与挑战,这样的案例,还有房地产行业的“精装化”趋势对建材行业的改变。
两个行业龙头的不同命运
伟星新材和东方雨虹同属建材行业,前者是 PP-R 管材的龙头,后面是防水材料工程的老大,两个行业都属于比较分散但龙头份额一马当先的状态,也就是说,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潜力大,竞争格局又好。
所以在 2019 年之前,两者的业绩都是非常稳定的增长,但 2019 年下半年,伟星新材业绩下滑,而东方雨虹的增长却有加速的态势。
是什么让两个龙头出现业绩的分化?秘密就在两家的上下游格局中,两家在投资者沟通中,都讲到了住宅精装修化的产业趋势,但影响却截然相反。因为两家早期都是做工程项目的供应商起家,但后期却走上不同的道路。
伟星新材主营的 PP-R、PVC 管材,家庭装修一定会用到,所以渐渐地,伟星建立了以零售业务为核心的发展战略。
伟星选择做零售,还有一个原因,上游材料价格周期性很强,有了品牌,更容易把涨价的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从而降低周期性。
做零售,最重要的三样东西,伟星都渐渐建立起来:品牌——请明星做代言,渠道——1000 多家一级经销商 26000 家终端店,服务——免费的“星管家”安装维修服务。
这么一来,伟星出现了典型的消费品的高毛利、业绩稳定增长的经营趋势。
所以,住宅精装修化的趋势,对于伟星新材而言,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公司花了大量精力构建的渠道优势、品牌优势,都在慢慢削弱。而下游由小而散的消费者、装修工,变成议价能力极强的房地产商,伟星的高毛利又被挑战。这才是主营收入下滑的根本原因。
而东方雨虹,却走上了一条完全相反的道路。原因在于,防水材料不只是卖材料,更重要的是施工,所以雨虹的业务发展思路从一开始就是作为万科、碧桂园、融创一类的大型房企的战略供应商进行合作。
那为什么同样行业集中度很低,有很多竞争对手的东方雨虹可以保持跟下游房企的议价优势面前,仍然能保持利润呢?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不同下游客户造成的不同产品优势上。
管材和防水都是房屋隐蔽工程,对质量的要求都很高。但管材消费者不是专业人士,对价格不敏感,所以伟星整个产品的核心价值都走上了一条更关注品牌和服务的道路;而开发商是专业人员,他们会同时关注产品品质、服务稳定性和性价比,这就迫使东方雨虹从专业性和成本控制两方面提升竞争力。
它们成本控制能力的不同,也因为上游的行业不同。
管材的上游都是大化工企业,产品用途广泛,伟星议价能力一般;而防水材料的上游原材料很多,除了沥青是大石化企业之外,其他材料的供应商议价能力都较弱,雨虹能争取较长的应付款账期和票据贴现力度。
此外,管材主要是卖产品,而防水材料只是半成品,规范化的施工服务也是开发商考虑的重点。
所以,在住宅精装化大趋势之下,注定伟星要面临困难的转型,而东方雨虹将持续受益于这个产业趋势。
凡成就你的,必将束缚你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路径依赖”,是指一旦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沿着固定的轨迹发展下去。
一个通俗的解释“路径依赖”的例子是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4.85 英尺。这个标准是根据一百多年前马车制定的,而马车的标准源于英国马路的宽度,而英国马路的宽度又源于罗马战车的宽度——刚好容下两个马屁股。
所以,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取决于两千年前的两个马屁股的宽度。
任何一个行业的龙头都是选择了当时最合理的发展道路的企业,因而大都会对这条道路产生“路径依赖”。
回到开头的问题,药品和医疗器械中的高值耗材受集采影响不同,源于不同销售模式形成的不同路径依赖。
仿制药都是厂家直接对医院展开营销,价格中有大量回扣占比,所以被医保打起来折,也都是“膝盖斩”“脚踝斩”。
但医疗机械中的高值耗材不直接对医院销售,下游是经销代理商,它们同时承担了培训、售后等重要的职责,因为耗材对医生使用习惯的依赖性大,且多用于外科手术,医生的责任比药品更直接,再加上医疗器械产品差异性更大,很难直接比价。结果就是,价格形成机制中回扣占比并不大(心脏支架一类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产品除外),自然受集采影响较小,还有经销商分担风险,很多龙头企业反而受益。
成功的企业总有路径依赖,如果行业趋势像适合你的方向发展,你就可以无惧威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但让你成功因素,也会对你之后应对变局的能力产生束缚,一旦行业趋势不利于之前成功的路径,你就面临痛苦的转型。
投资也是如此,对于追求贝塔收益的稳健型投资者,变化是你要防范的东西;但对于追求阿尔法收益的进取型投资者,变化才是你收益的最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