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战疫:5G+远程会诊、AI+红外测温

原标题:黑科技战疫:5G+远程会诊、AI+红外测温

面对疫情,技术意味着希望。

面对疫情,技术意味着希望——5G网络的搭建让远程医疗的基础得到满足;人工智能的引入让测量体温更加精准且快速;机器人替代人工承担了更繁重琐碎的工作;大数据分析的应用使得整个疫情的危险更加可视化。

2020年春节期间,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也开始参与到抑制疫情蔓延解决方案的研发中来。在这背后,近十多年的互联网技术大发展,也使得这一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有了更多的不同。

5G应用开启于医院

如果没有变化,2019年5G牌照发放后,2020年将成为网络建设和普及大发展的一年。凭借高速率、低延迟的特点,5G网络的应用远景令行业看好。疫情发生后,5G网络下的视频直播成为最直接的应用。在武汉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通过网络直播,“云监工”火爆网络,4路摄像头24小时直播施工现场。

就在几周前,三家基础电信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两家医院的基站建设、网络开通和扩容升级,实现了千兆覆盖。这为后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疫情防控下,如何利用大城市、大医院的专家资源,5G+远程会诊系统成为了关键解决方案。

参与5G网络建设的华为相关负责人曾表示,1月29日晚接到提供技术支持的需求,到2月1日基站联调开通,仅用了72个小时。2月2日,雷神山医院广电5G基站安装调试完成,开始提供公共Wifi服务,而火神山的远程会诊平台已经开始运行。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成功对接。

不仅如此,2月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彭承忠利用连接5G网络的超声机器人,为其联体下属桐乡院区收治的一例患者开出了全国首张远程超声诊断书。

AI+红外测温成为视觉识别新战场

如何快速、有效和安全地测量大人流体温,成为春节假期末政府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假期结束,人们陆续返工。火车站、飞机场等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区域,如果采用传统的点温枪测体温,无疑会导致大量人员滞留,对于防疫更加不利。

这种情况下,不需要人工接触,且可以无间断工作的人工智能优势凸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将人工智能的识别算法与红外测温结合,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到需要测试温度的位置,通常是额头,再由红外摄像头识别该位置,最后生成数据。并且,按照相关规定的数值,对异常报警。

旷视科技在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的邀请下,率先将其紧急研发的发热人员筛查系统部署在了海淀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北京牡丹园地铁站D口。该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刘瑞伟称,疫情期间大家普遍需要戴上口罩和帽子出门,这增加了识别的难度,所以此前的算法也进行特殊优化,使得在这样的场景下也能做到快速识别,且不需要被识别者脱帽或者摘掉口罩,避免疾病的传播。

紧随其后,多家AI创业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澎思科技的系统覆盖了门禁、闸机类通行测温初筛,以及远距离无感定点测温初筛,筛查、统计企业复工人员体温信息等三种模式;商汤科技则提出了包括人员身份的防疫解决方案。

机器人疫情答疑,也为病区送货

人工智能的典型应用,就是机器人。阿里巴巴宣布,其达摩院通过5天时间研发了智能疫情机器人,已与多地政府合作上线。机器人通过对疫情相关知识的学习,训练和测试调优,已经可以回答大部分常规问题,尤其是一些咨询类问题,比如就医定点医院有哪些,口罩如何选,怎样检查口罩气密性等。

不仅如此,后台机器人与人工客服协作办公,机器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将转交给人工。既缓解了一线工作人手紧张的局面,又降低了医护人员和政府人员的成本及感染风险。

1月27日,腾讯也在内部招募了技术支援者。很快,微信就上线了“新型肺炎疫情动态”实时搜索功能以及“在线问诊”功能。用户同样可以搜寻定点医院名单,以及获取疫情资讯消息。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云知声也推出了类似的功能,可以协助政府、医疗机构和基层社区完成重点人员筛查、防空和宣教等工作。

还有一类机器人,是实体的机械机器人,目前已经进驻了疫情病房。这类机器人的目标是快速部署,能够完成餐饮和器械配送。普渡科技CEO张涛曾对媒体表示,餐厅的场景对是机器人最复杂的场景,而在医院的运行反而更简单了。另一家公司擎朗智能也已向全国各地提供了几百台设备。不过目前来看,这类机器人主要以库存产品优化为主。

大数据分析支撑疫情防控

中国电科基于国家卫健委、交通部、铁路总公司和民航局等部门的数据,由其下属的电科云公司研发了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 “密切接触者测量仪”。2月8日晚间起,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公众版查询自己是否属于“密切接触者”。

电信运营商也参与其中。1月22日起,中国联通组建大数据联合团队,利用成熟的算法模型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中国移动对驻留、到访武汉及湖北客户进行流动分析和大数据画像,而中国电信则对重点疫情地区人员流动情况进行清单级监测。三家电信运营商的数据均为疫情防控提供相关人口流动的大数据分析支撑服务。

中国电子控股的奇安信也在接到有关部门发出的数据分析请求后,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辖区内的疫情扩散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大数据智能建模平台,研究疫情相关数据的特点,并且开展大量的模型设计和数据分析工作,保障了短时间内就能将当地辖区内的疫情情况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除此之外,尽管严格意义上讲有一些数据应用并不能称为“大数据分析”,包括搜狗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公司基于对于确诊人群乘用交通工具和地理行动轨迹的收集、整理,然后推出的相应查询系统,但仍能惠及普通用户。

这两天的北京,又下了一场大雪。纵然疫情的寒冬仍未退却,但新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人们能更有效地防止疫情的蔓延,也使得整个社会向在线化和智能化又迈进了一步。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