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给惰怠找个理由……

  作者:觉悟者

  来源:结构学、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人在地上待久了就会渴望飞翔的感觉,就算不能飞翔也渴望能迎风奔跑。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渴望去远方,当真正去了远方,又会开始怀念习以为常的一切和熟悉的地方:现代社会的人时常深陷于孤独和虚无之中,这个让人应接不暇的时代,正在无孔不入的将你的时间、精力和关注点扯的粉碎。一张缺乏焦点的照片,只会呈现出一种模糊,这模糊除了让人心烦意乱之外,毫无用处。如果每一天不是有清晰的目标在指引着自己,整个人一天都会无精打采,就算算盘珠子一样被外部的人和事拨一下,就动一下——甚至根本就懒得理睬,也懒得动!于是,“忙碌”的一天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似乎有许多事都要去做,但似乎每一天都没空。夜深人静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一天所做的事,似乎和前一天没什么两样,而前一天也和大前天没什么两样。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似乎每一天都很忙,但又想不起来,一年到头到底忙了些什么……

  这就是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状态。回首往昔,发现错失过很多,抓住的很少。每一天都很忙,但回忆起来,似乎什么都没做。关注过许多东西,有过太多的计划,憧憬过无数的场景。但除了数年如一日的固定生活轨迹,生活中也不曾起过任何波澜……几乎一直存在着一股无形的力量,夹杂着遗憾、懊悔、失望、焦虑、不甘等各种复杂的情绪。它就如同一张网,把整个人都困住了。于是,自己就如同一个透支和老化的旧灯泡,不管怎么使劲,都不可避免的渐渐暗淡下去了……那光照在屋子里总是灰蒙蒙的,谁看了都不舒服。

  许多人的生活就如同抽出去的线头,没有一根是绕回来的。这就如同网络通讯时发出去的请求没有应答。当你不停的发出请求都没有应答的时候,不仅仅网络会阻塞,系统都会被拖慢。因为它需要消耗有限的系统资源维系着那些发起的连接,并一直等待着遥遥无期的回应。没有应答的请求,除非超时,否则系统无法判断是否应该断掉这个连接并回收有限的系统资源。所有求而不得的苦闷就是生命中积压了太多没有应答的请求……

  01

  有目标的人是幸福的!

  人最大的倦怠就是目标感的丧失。曾经有一次让公司的人都停下手上的工作打一天游戏,然后让各部门都写总结。结果解决了我花大价钱上管理培训课都没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加入一个组织,头三个月在试用期,而且陌生的环境充满着未知的新鲜感,会特别有激情。一旦过了试用期就会懈怠一点。六个月过去之后,大家都混熟了,已经在自己的团队中立足,工作上就会松懈的更多。混上一年之后,绝大多数人都没什么激情了。要不是由 KPI 驱赶着,几乎能够像行尸走肉一样天天在办公室混日子。

  目标感强,能够自我驱动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对外部的人和事的态度都是应急反应——也就是日常所说的:拔一下动一下,不拨就怵在那里自我消耗。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应急反应才是本能,而目标感反而是逆人性的行为。混沌才是世界的本源,秩序反而需要能量去建立和维系。

  人作为具有生命体结构特征的载体,以自身为标尺丈量外部的一切。在人的眼中,美是一种秩序,一种生命力——哪怕是一种破败的颓废之美,也是秩序和生命力的凭吊和纪念——黄沙中裸露的断壁残垣,之所以会让你触景生情,是因为你能透过这些痕迹感受到像自己一样的生命体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抗争过、经历过辉煌和落寞。山河的壮丽,建筑的宏伟都不约而同的呈现出一种秩序之美——不管是动态的秩序还是静态的秩序。

  正因为如此,人对杂乱无章的东西有一种厌恶感。这种本能的厌恶感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生命体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有序的存在!制胜之道就是以己方的有序造成对方的无序。身体内部的循环往复又各司其职的系统一旦发生紊乱就必生疾病。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一旦长期扭曲得不到修正,就会引发动秩序的荡和失控。人都讨厌混乱,而喜欢井然有序。当你能够抽丝剥茧的理解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你会感到愉悦,就如同你看到错落有致的庭院所呈现出来的秩序之美一样。反之,你就会感到一团乱麻,心烦意乱。

  为什么弱者的弱是全方位的呢?因为陷入困境之中的时候,更需要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策略才能摆脱生存结构施加的限制。反而,确定和维系目标本身就需要能量。怯弱和退缩恰恰是因为缺乏能量,也越发信心!于是,漏屋又遭连阴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02

  资源和风险成正比

  普罗大众总是认为身居高位者可以呼风唤雨。其实,资源和风险成正比。这种误解源于自身的匮乏和摆脱匮乏的诉求。越是深陷作茧自缚的困境中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人,就越会如此自我代入:假如我就是那个能调动资源的人,眼下各种无力满足的内外诉求就能瞬间解决!问题是,你能够以什么去交换那个角色所拥有的一切?当你能够支配一个组织的时候,肯定是以一种自己所独有且组织不可或缺的价值与组织和组成这个组织的人做了交换。否则,你无法支配组织及其控制的一切!你或许会马上反驳:有些人就一无所长,但生下来就能占据那个位置并拥有资源。其实,他也是做了交换的——他是拿爹与之做了交换。而你缺一个能够与之做这种交换的爹!所以就只能拿别的价值去换。

  其实,你生命中所有能获得的东西早就标好了价格,只是那时候年轻,对这一切都浑然不知。所有的怨念都源于你本能的站在索取者的立场上,如果把自己代入给予者的视角,许多怨念就能顷刻间烟消云散。

  我们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强调伦理道德,却刻意忽视成本意识并对公共规则充满了不屑。传统的农业社会下的家族以及由家族构建而成的社会体系,本质上是由权力驱动的——这种权力来自于等级秩序。家族中的主事人控制着所有的资源,并负责分配。因此,他与其它成员关系的亲疏远近就决定了资源的倾斜力度。于是,搞定了他也就拥有了一切。即便在现代化的商业活动中,这也依然是我们的思维惯性。事实上,满足规则是容易的,但满足一个人的喜好则会出现两级分化的结果:要么能四两拨千斤,要么费力不讨好。

  15 岁之前在一个小镇上长大。做饭的时候是不会问大家这一顿要吃几碗的——尤其不会问客人要吃几碗。宁可多做一些浪费也不能不够吃。我曾经问妈妈为什么不可以问客人吃几碗?她告诉我:这会让别人误会你不想好好招待对方,从而破坏彼此的关系。人情世故都是维系紧密的关系,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才好开口。后来我又发现,妈妈会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客人,客人可以随意的糟蹋都没关系,反而是我这个主人被禁止随便吃。那个时候我的脑子中就存在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人的这些再自然不过的行为到底是在被什么东西驱动着?

  由权力驱动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源的分配者拥有绝对权力,获取资源的结果不是完全获得就是一无所获。不惜成本的与资源的分配者建立排他性的关系决定着最终的结果。因此,在非此即彼的游戏规则中,计算成本反而会一无所获。人们不需要通过成本控制来决定是否达成交易,而是用尽一切办法利用人性的特征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的虚伪之处在于,总试图将利益的诉求包裹进充满人性光辉的美好名词之中,比如说:爱,又比如说:忠孝仁义……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的主要驱动方式开始由权力驱动过渡到交易驱动——交易是为了利益,交易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信任链条和交易成本——信任链条的建立也会增加整体的交易成本。人的心态和思维都是其生存策略的一部分,生存策略的滞后性往往会对自己的求存行为造成困扰。当整个社会的核心驱动力逐渐发生改变之时,越是处于底层的人就越难以与时俱进,而且还感受的不明显。在一个以交易驱动的规则体系中,缺乏成本意识却想游刃有余,显然是缘木求鱼!这也是时常感觉自己深陷无形之阵的缘故……

  03

  规则并不是自由的死敌

  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提供一种确定性的边界。如果完全无章可循,每个人仅仅为了应付周边的生存威胁就会耗尽所有的精力和资源。在原始社会为了填饱肚子都会步步惊心,更无法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的协作。超出个人能力范围之外的任何事都做不了。被锁死在疲于奔命的温饱线上永远的周而复始。为什么原始社会要群居生活?就是能让个体联合成一个整体,在内部确定秩序,并基于这种确定性的规则进行相互配合,从而发挥1+1>2 的效果。基于同样的理由,150 人的群落会根据血缘和联姻形成更大的共同体,并逐渐由部落联合成国家的雏形。这一切看起来是在不断的丧失自由,实际上,所有的演化都是顺应了有利于自身存续这个底层逻辑,才能逐渐形成这样的结果。

  由此可见,规则并不是自由的死敌。恰恰相反,越是自律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越从容。否则,就总是被迫在眉睫的压力驱赶着,到处都提襟见肘,力不从心——不是处于被迫去应对的紧急状态,就是处于试图掩饰的匮乏状态。低级的欲望可以通过放纵来满足,高级的欲望必须要通过自律才能实现。

  许多人日常生活中,既没有目标,也没有计划,事到临头的时候,不是病急乱投医,就是坐地打滚先自我崩溃。为什么越是随心所欲的人越容易陷入一团糟的状态,反而时常感到内外都存在太多的束缚,让自己不仅无力而且极度的压抑,总是渴望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事实上,这是一种通过做白日梦的方式来逃避对自己的绝望……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