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抖音、微信读书均侵害用户个人信息

  7 月 30 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作出一审宣判,认定抖音、微信读书两款 App 均有侵害用户个人信息的情形。两案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体现民法典保护互联网时代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典型案件。

  在凌某某诉抖音案中,原告凌某某在手机通讯录除本人外没有其他联系人的情况下,使用该手机号码注册登录抖音 App 后,被推荐大量“可能认识的人”,其中包括多年未联系的同学、朋友。凌某某认为抖音 App 非法获取其个人信息及隐私构成侵权,将抖音 App 的运营者北京微播视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播视界公司)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7 月 30 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就该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抖音 App 在未征得凌某某同意的情况下,对凌某某的个人信息进行处理,构成侵权。

  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凌某某的姓名、手机号码、社交关系、地理位置属于个人信息,被告在未征得凌某某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并存储凌某某的上述个人信息,构成侵权。凌某某的上述信息不具有私密性,同时,微播视界公司推荐有限的“可能认识的人”,不构成对凌某某生活安宁的侵扰,不存在侵害凌某某隐私权的行为。

  在另外一起黄某起诉的案件中,原告黄某主张,其在使用“微信读书 3.3.0 版本”(以下简称“微信读书”)时发现,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该软件自动关注微信好友、默认开放读书记录,原告认为侵害了其个人信息权益及隐私权,诉至法院。7 月 30 日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宣判认定,在微信读书中,微信好友之间的读书信息默认开放,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北京互联网法院认为,微信读书中的信息组合与人格利益较为密切,微信读书迁移微信好友关系、默认向未关注的微信好友公开读书信息等,存在较高的侵害用户隐私的风险,应就信息处理方式向用户显著告知并征得同意。而该案中微信读书没有征得原告有效的同意,构成对原告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同时,法院认为,用户对于其读书信息可能存在不愿被他人知晓的期待,也可能存在知识共享、文化交流等积极利用的期待,不同用户对于读书信息的隐私期待有所不同;原告阅读的两本涉案书籍不具有“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性”,故该案中对原告主张腾讯公司侵害其隐私权,法院不予支持。

  两起案件当事人均未当庭明确表示是否上诉。(总台央视记者奚丹霓)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