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5G消失的1083天:“过重山”的华为,“困重山”的手机行业

中国的手机市场,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款新产品的发布,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度。

2023年9月1日,华为在没有任何官方预热的情况下,开始了Mate 60 Pro的预售。预售分为两个渠道,线上由华为商城接受抢购预订、线下则仅在深圳几家门店里开售。据公开数据统计,9月1日当天,华为Mate 60 Pro线上、线下双渠道销量总计约80万台,创下华为手机多项历史新纪录。

事后,华为没有公布Mate 60 Pro的零部件细节,即使在最新召开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余承东也未提及任何产品细节。

但根据诸多机构和央视报道显示,该款手机的零部件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同时,Mate 60 Pro传输速度可以与最新款的iPhone 5G手机一样快,部分场景下Mate 60 Pro的下载和上传速度甚至超过了iPhone。

这意味着,华为已经重新获得了智能手机的5G能力。

此时,距离2020年9月15日美国政府全面禁止华为从商业渠道获得芯片,已经过去了1083天。回顾过去三年多的艰难时刻,华为用“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总结。但对于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而言,华为5G消失的1083天里,行业依然困于重山之中。

商业社会的逻辑,从最初的全球产业链合作共赢,变成了以安全为目的的自主研发。消费行为也在改变,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2022年在银行存入了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存了7.94万亿元。Counterpoint的数据则显示,2022年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开放到保守的供应链策略

半导体供应链,曾被认为是全球化合作的重要典范。

芯片生产三大环节中,欧美在强于创新的设计环节;亚洲则强于制造和封装测试。其中,美国在EDA/IP贡献了74%的增加值;在芯片设计-逻辑上贡献了67%的增加值;日本在全球芯片设计-DAO、半导体制造设备、半导体材料增加值占比分别高达24%、32%和19%;中国大陆则在全球晶圆制造-后道封装、测试增加值占比高达38%。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等学者认为这个“平的世界”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将带来和平与繁荣。全球市场的分工协作下,芯片的性能不断往前推进,也让全球消费者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体验到更新的科技产品,智能手机就是最佳的例证。

不过,随着美国全面制裁华为的行动开始,这种相互依赖逐渐武器化。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的SNF Agora教授和乔治敦大学外交学院和政府系的教授Abraham Newman称,美国的技术就像拖网渔船放出的长线,贯穿了全球整个半导体生产系统,盟国和对手都在钩子上挣扎。

而美国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全球经济中存在一个个咽喉要道。全球化并没有像学者和政客们预期的那样创造出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市场。相反,它系统性地将权力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中。在半导体生产领域,这样的公司包括阿斯麦(ASML)、英伟达(Nvidia)、新思科技(Synopsys)和益华电脑(Cadence Design Systems)。这就是出口管制如此有效的原因。

2020年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禁令,任何企业将含有美国技术的半导体产品给华为,必须先取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禁令实施前有120天的缓冲期,9月14日为缓冲期的最后一天。

随后,台积电、英特尔、高通、联发科、美光等芯片大厂都相继宣布,9月14日后将无法继续为华为供货。这意味着,华为从2020年9月15日,无法通过任何商业渠道获得5G芯片。而就在当年第二季度,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三星,首次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手机品牌。

“今年秋天,华为将发布新一代旗舰手机Mate 40,搭载华为自己研发的麒麟9000芯片。”余承东表示,这可能是麒麟高端芯片的最后一代,因为由于第二轮制裁,芯片没办法生产。根据IDC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数据,2020年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89亿台,同比减少21.5%,位列第三,较上年降低了一个位次。

为了应对逐渐走向封闭的供应链模式,国产手机厂商也开始了以安全为目的的自主研发,并试图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零部件。

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的最新数据,2023年的第二季度,中国厂商生产的手机屏幕市场份额已经成功超越了行业龙头三星。目前,中国屏幕厂商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其中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和维信诺这四家厂商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5.5%、9.4%、7.8%和7.5%。

自研芯片上,国产手机厂商也迎来一波热潮。2021年 9月,vivo推出了自研独立ISP芯片V1,作为对通用处理器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或重度拍摄需求的补充。2021年3月,小米推出ISP澎湃C1,后续又推出了快充芯片澎湃P1和电池管理芯片澎湃G1,且P1和G1组成了小米澎湃电池管理系统,实现了自研芯片之间的联动。

但是,作为系统级的SoC芯片,目前的手机厂商中,仅有苹果、谷歌、华为、三星具备实力设计 SoC芯片。

华为 Mate 60 Pro 之所以能引发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在美国技术封锁下,华为完成了SoC芯片的设计与规模化生产。至于华为如何实现这一“奇迹般”的突围,至今还未有定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半导体供应链的全球化分工合作基本结束。

手机市场“一夜入寒”

数据来源:CINNO Research

进入2022年,华为手机在重重制裁中举步维艰的同时,智能手机整体市场也在加速进入下行的泥潭,绝大部分厂商几乎经历了一整年的销量下滑。

从2022年第一个季度开始,根据CINNO Research的统计,2月份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整体销量同比下降超过20%。而OPPO、vivo和小米分别同比下滑了45.7%、38.6%和20.1%。

同样,根据Wind的数据,2022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2146万部,同比下降40.5%。如果将这一统计口径拉回到十年前,会发现2012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3958.60万部。这就意味着,一季度国内手机行业整体出货量水平,已经低于十年前的同期水平。

于是,手机厂商纷纷开始向上游供应链砍单。天风证券苹果分析师郭明錤透露,“从高端到低端品牌都在砍单,手机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中国各大安卓手机品牌2022年出货计划迄今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再难做出突破性创新的智能手机,让消费者的换机周期被拉长至28个月,甚至更长;对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让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大幅下降。

央行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2022年在银行存入了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存了7.94万亿元。2023年上半年,居民存款继续高增长,新增 11.9 万亿,较上年同期多增 1.6 万亿,超出 2021 年全年新增规模两成。招商银行研究院称,“超额储蓄”和“超额存款”的进一步增长,表明居民收缩性的经济金融行为仍在持续。

双重压力下,国产手机厂商集体进入冬天。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内部论坛发文称,现在由于战争的影响以及美国继续封锁打压的原因,全世界的经济在未来3到5年内都不可能转好。加上疫情影响,全球应该没有一个地区是亮点。

基于此,任正非要求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三年的危机。对于78岁的任正非来说,这是他近几年来措辞最为严厉的一次发言。但现在,任正非认为2019年华为受打击时,和今天的环境不一样了。

事实上,除了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手机的海外营商环境也在出现变化。

2022年1月,印度财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税65.3亿卢比(约5.5亿元人民币)。印度财政部称,小米印度公司从海外进口小米手机和手机零配件,在申报关税时未上报包含在进口产品中的专利版税和授权费,违反了印度的关税法。

7月,印度执法局以“洗钱嫌疑”为由,突击搜查了vivo和相关企业在印度的生产经营场所,并封锁了vivo在印度的119个相关银行账号,约3.9亿元人民币资金被冻结。之后,印度税收情报局调查认为,OPPO逃避关税近439亿卢比(约合5.51亿美元),“已向OPPO印度公司发出通知,要求其缴纳税款”。

同时,作为逃税调查的一部分,印度税务部门7月15日对华为在印度的多个场所进行了搜查,并查看了华为印度公司的财务文件、账簿和公司记录。7月21日晚,荣耀CEO赵明表示,荣耀团队已撤出印度,未来将采取“非常稳妥的方式”在印度市场开展业务。

从种种迹象来看,印度作为曾经国产手机品牌出海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正在发生变化。“除了手机行业,包括家电制造、工业制造等其他领域的中资企业都遇到了印度方面的审查。”一位在印度当地做风险投资业务的人士向南(化名)对钛媒体App表示,目前在印度审查名单的中资企业超过500家。

按照向南的说法,印度对于国产手机的集体审查,核心的原因是为了“印度制造”。“印度制造”属于是印度的国家战略,主要分为两个策略来执行。

一个是分阶段制造计划。比如针对手机行业前期,印度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吸引到了小米、OPPO、vivo等这样的中国手机品牌进入到印度市场。当品牌进入之后,印度就会逐渐提高手机零部件的关税比例,让国外的手机供应链逐步迁移到印度本土。这样经过几年的发展,印度就拥有完整的手机供应链。

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中国手机出货量出现大幅下滑。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以下市场大盘。

“过重山”和“困重山”

数据来源:IDC

度过了2022年长达一整年的“至暗时刻”,国产手机厂商在2023年的关键词变成了“回归”与“回血”。

首先是华为在2023年第二季度,重新回归国内市场份额前五的位置。

IDC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分别为OPPO、vivo、荣耀、苹果、小米/华为,前五大智能手机的市场分别为17.7%、17.2%、16.4%、15.3%、13.1%/13.0%。(如果两家或两家以上厂商的营收份额或单位出货量相差0.1%或更少,IDC将宣布这些厂商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排名并列。)

其中,华为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同比2022年第二季度增长了76.1%。IDC称,虽然依然受到外部限制,但凭借新品P60系列和折叠屏Mate X3系列的优异表现,华为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上保持在第二位。

此外,由于Mate60系列手机的表现超出预期,华为将该系列手机下半年的出货量目标提升了20%,全年华为新机出货量至少4000万部。华为已经启动回归手机市场的通盘计划,国内市场先行,海外市场后发。

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称,华为预计2024年开始,新机将全面采用新麒麟处理器,所以高通自2024年开始不仅完全失去华为订单,还要面临非华为中国品牌客户因华为手机市占率提升而出货衰退的风险。

郭明錤预计,高通在2024年对中国手机品牌的SoC出货,将因华为采用新麒麟处理器而较2023年至少减少5000-6000万颗,而且预期持续逐年减少。

其次,作为国内主流手机厂商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小米的财务状况也在转好,持续回血中。

根据小米集团的2023年中期业绩数据显示,二季度小米实现营收673.5亿元,同比下降4%;净利润36.7亿元,同比增长168.5%。小米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是通过降本增效带来的。

报告期内,小米二季度整体费用102亿元,同比下降2.3%,整体存货金额同比下降33.5%至385亿元,为近10个季度以来的最低位。

此前,由于半导体行业的产能从供不应求快速转变到供过于求,以及智能手机行业的整体下行,小米积累了大量存货,导致清库存压力颇大,从而拖累了整体利润表现。经过近一年的清库存工作之后,小米目前的库存水位恢复了正常。

关于印度市场,卢伟冰则称小米在印度业务的恢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相信未来会看到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市占率、产品结构等指标上发生特别好的变化。至于与印度方面在资金冻结上的争议问题,卢伟冰认为诉讼的时间会拉得比较长,但小米会坚定去诉讼。

不过,从手机大盘来看,整体市场依然处于“重山”之中。

在中国市场,二季度是手机厂商重要的出货节点,各个手机品牌会选择在“618”年终大促期间进行降价销售。但是,在厂商与电商平台双重优惠补贴,且力度较大的情况下,智能手机销售同比下降幅度仍超过5%,消费者需求持续低迷。

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出货量约1.3亿台,同比下降7.4%。对比2022年全年同比下降13.2%的史上降幅,2023年上半年中国智能市场算是缓了口气,但是距离整体市场需求的恢复还存在较大距离。

按照IDC的说法,目前来看,基础的消费者需求尚未恢复,因此厂商以及供应链上游的出货量也不会有明显改观。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处于低谷,市场情况未见好转,除了华为。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