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称为知命之年。50岁是什么之年,乃知非之年,意知其己身是非之年。古人关于五十岁的称谓有很多,比如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艾服之年等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俗话,俗话是古人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总结,其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其中有一部分俗话,便是提及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例如农村老人家提及的这句老话——“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这句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老话,是什么意思呢?有何道理?
第一、五十望人三不争
五十岁,则是年过半百,古代人们平均寿命较低,七十岁是古来稀,因此,五十岁在古人眼中,可以说是步入老年了。众所周知,五十岁这个年纪,被称为“天命之年”,因为《论语.学而》中道:“五十而知天命”
其实,五十岁的年纪,还有另一个称号,叫“知非之年”,所谓的“知非”,指的是反省自己五十年来,犯下的种种错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利往。有时候,人们之所以会犯下错误,是因为利欲熏心,是放纵人性贪念的结果。因此,俗话认为,人到五十,则要有三不争。
1、不争强好胜
青年壮年,血气方刚,则容易争强好胜,因此可能会与他人起争执,而人到了五十岁,则应该啥事都看淡些,很多时候,争强好胜是一时冲动,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意义。有时候难得糊涂,反而对自己更加有利。
2、不争斤论两
争斤论两,也就是斤斤计较,很多年轻人,太爱过于钻牛角尖,在生活中很多琐事,都争斤论两,这样做,反而引起他人的故意针对,尤其是对方也爱钻牛角尖的情况下。
3、不争名夺利
说起名利,很多人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功名利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到了五十岁,是安享晚年,还是继续追求功名利禄,则要好好深思。
第二、六十望棺三不有
在很多人眼中,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谈及生死,但是,古人对于死后的归宿,非常注重,例如,古人步入老年,则会提前在家中摆好棺材,儿孙为老人棺材涂漆,则是一种“孝”的表现,在《曾国藩家书》中,就曾提及到这一场景。
于是,才有“六十望棺”的说法,六十望棺的引申含义,指的是生命步入暮年,进入晚景。
六十望棺三不有,则是说:
1、不要有恐惧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谁也无法逆转,俗话认为,人到了六十,则要看淡生死,要珍惜每一天,而不是在惶恐中度过晚年。
2、不要有忧虑
人到了老年,则不要有忧虑,尤其是对儿孙的担忧,殊不知,古人早就告诫:“儿孙自有儿孙福”
3、不要有悲伤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年四季,那么晚年则更像秋天,人步入晚年,身体垂垂老矣,往事历历在目,宛如看见秋景般,会有忧愁、悲伤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于身心无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不是要悲伤,而是要保持年轻的心态,积极乐观,夕阳也一样很美。
总结:
古人对于人生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可见,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段的任务,每个年龄段的活法和对应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