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春的由来

躲春的由来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躲春的由来

1、躲春的由来

躲春是一个民间习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躲春的由来是什么呢?躲春是躲太岁的一个说法。躲春就是人们在立春这一天以及在立春前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躲避一岁,藏在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打春是立春的习俗,意义是又长了一岁。这一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又长大了一岁,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又老了一岁。为了躲避这一岁,人们想到了躲春,让送春老人看不到你,等待两个太岁的交接。这样你就躲过一岁,不会再老一岁了。

2、关于春节的由来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传说我国的祖先曾受到一种叫“夕”的猛兽的威胁。它不仅侵扰村民,还把祭神的贡品毁了。于是村民们请下了灶神老爷,请他上天庭告御状。

灶神老爷上天庭了以后,碰到了一个叫“年”的神。“年”用火烧竹子的方法吓跑了“夕”。因此,人们为了纪念“年”,就把每年的这个时候称为“过年”,把前一晚叫做“除夕”。

而且每到过年的时候,还燃放“爆竹”,用以趋邪避祸,以保岁岁平安。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

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喧阗,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胆大的放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着耳朵,远远地探着身子点,其他小孩两手捂着耳朵,紧张而又焦急地等待着……。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头也都还能记得。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

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除夕的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满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每个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它不仅是三百六十五天中最新鲜最特殊的一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风霜愈醇的古老文化。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

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脸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

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福”字还必须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年”是什么呢?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败,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3、立春躲春什么意思

在中国这么多的传统民俗里面,经常都会听到躲春的情况,这种还被称为是躲太岁,不过立春躲春是什么意思呢?立春躲春就是代表躲太岁,如果在这一年时间内犯太岁的生肖就会没有什么运势,很容易出现倒霉运的情况,很容易遇到事情碰到阻碍。因此在立春这天时间,就会利用躲春的方式去躲太岁,这天时间是新老太岁正处于交接的时间段,只要躲过去就能避免倒霉运了,并且让自己的身体完全处于放空的状态里面,同时避免后期出现更多不利的因素。

4、春节习俗扫尘的由来与传说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即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搞一次卫生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春。这一习俗,由来已久。

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周书《秘奥造宅经》有“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的记载,说明古代的人们早就知道污秽、尘沫与疾病传播有关。《吕氏春秋》载:“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大扫除,谓之“扫年”。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关于“扫尘”,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掌握人间情况,就派三尸神常住人间。三尸神是个阿谀奉承、搬弄是非、在人体作祟的家伙,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

”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陈说人间的罪恶。久而久之,玉皇大帝认为人间是个丑恶肮脏的世界。一次,三尸神更危言耸听,密报人间咒骂玉皇大帝。

玉帝大怒,降旨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并将犯乱人的姓名、罪行书于墙壁之上,并让蜘蛛结网遮掩以作记号。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记号之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三尸神好不高兴,乘机下凡,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墙壁上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来斩尽杀绝。

此事灶王府君知道了,大惊失色,为了搭救凡人,各家灶王爷聚集商量,想出了一个办法:即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家每户必须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否则,“接灶”时灶王爷拒不进宅。果然,王灵官于除夕之夜来察看时,家家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灯火辉煌,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

王灵官找不到所谓“劣迹”的记号,立刻返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大惊,立刻降旨拘押三尸神,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从此,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除难消灾、赐福呈祥的恩典,总是在“送灶”开始,直到大年夜,进行“扫尘”。

5、春的古诗关于春的古诗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8、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9、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1、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1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6、北京的春节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

1.孩子们准备过年,

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2.除夕真热闹。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

3.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北京的春节的主要内容

《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北京的春节》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写过年前的准备,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贴春联大扫除为春节作好各种准备。

第二部分(第8-13自然段)写过年时热闹的场景。其中第8自然段描写除夕的热闹场景,第9、第10自然段描写正月初一人们的活动,第11自然段描写初六店铺开张后的情形,第12、第13自然段描写人们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的欢乐情景。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北京的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8、我的四季春夏秋冬的特点

《我的四季》春夏秋冬的特点:

作者的人生春季是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是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是感悟收获但不后悔;冬天是人生黄昏仍老有所为。 春天,人之少年,耕耘人生;夏日,人之青年,浇灌人生;秋天,人之中年,收获人生,冬日,人之晚年,品味人生。

《我的四季》是一篇散文。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聚,结构自由,可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结构构思多种多样。本文采用了“镜头组合法”,作者紧紧围绕“生命如四季”这个中心,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性、形象性、连贯性的特写画面,精雕细琢,认真描绘,强化细节,深入挖掘。本文主要选取;饿“耕种土地”这个意象,表达生命在每个时期的追求、困惑、以及体悟。意象鲜明,形象性、表现力强。语言生动,略带苦涩之感,有大气。

作者细细地述说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的艰辛与收获的快乐,告诉我们一个生命只有一次四季,时光永远不能倒退,所以我们没有必要陷入追忆以往的懊恼和后悔之中。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不断进取、犯错、承受挫折和享受成功的过程,惟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充实的人生,惟有张开臂膀,迎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才能让自己的土地结出更加甘美的果实。

9、我的四季春夏秋冬的含义

文章以“生命的四季”点明题旨, “春、夏、秋、冬”各喻人生四个时期: 春——少年时期 夏——青年时期 秋——中年时期 冬——老年时期 作者给“四季”赋予了深刻的寓意,并且点出了每个季节中作者所持的人生态度。 春——播种劳作 依据——“怀着希望播种,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拼却全身的力气”等等。 人生态度——不自艾自怜命运,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朝目标奋力以赴。 夏——艰难探索 依据——“焦灼的盼,望眼欲穿,不再妄想”,找水源未带容器,无情冰雹使谷穗夭折等等。 人生态度——面对挫折赶紧振作精神,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获取收获 依据——“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捧在手里,贴近心窝”等等。 人生态度——生命的收获在于只要认真负责耕耘过,无愧付出过,从中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不必用尺度来衡量。 冬——检点品味 依据——“我将冷静地检点自己”等等。

人生态度:人生的最后也应认真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及时纠正或告诫别人勿犯,这样的一生将永不后悔。

10、春的遐想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三月的小雨和着风的节拍,滋润着江淮大地。春日到清明,十分花柳,那满眼的花红柳绿,像极了春日里少女飞扬的丝巾,杨柳醒了,随着婀娜的少女舞动起来。

看,她们多欢快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春风抚摸着它柔软的身体。高兴起来了,草儿们跳起了欢快的华尔兹。

于是,河道边,垂柳下,田野里,春的气息四散开来。瞧,似黄色蝴蝶般的油菜花,也在微风中翩翩起舞。看,这朵菜花四瓣全部绽放,那花心吐出几根小巧纤细的花蕊,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淡雅清秀。

微风拂来,它摇曳身姿,散发出沁人的芬芳。那边嫩黄一枝,羞羞答答,将笑脸掩藏在绿叶下,显得那么矜持妩媚。这朵杏黄,半开半闭,溢满的清香,这一切哪能少了热闹的蜜蜂和蝴蝶,真是“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蜜蜂是闲不住的,它在用辛勤妆点春的美丽;红花更不会辜负绿叶,看它向着阳光拼命绽放的样子;东风醒了,带上新鲜泥土的气息,给勤劳的人们送来春的希望。春天是一年中的青春期,抓住旋动的的节拍,才有夏的葱茏,秋的硕果。春天是耕耘者的季节,抓好了春耕,万物才会茁壮,生活才能欣欣向荣,一派喜气。

春天又是多变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前几天还是春暖花开,绿草如荫,这几天忽又春寒料峭,寒风袭来,让人裹起了棉衣,伸不开手,那沿河的杨柳也冻得瑟瑟发抖,油菜花地更是一片狼藉。

思量许久,不禁感叹:这多变的天气,不正像花季的我们吗?

11、春的发现

春天到了,小草变绿了,花儿变美了,……老师带领我们去欣赏校园春色。我们来到小河边,河水哗啦啦地流淌,岸边的柳树长出了嫩芽,像一个个绿色的小珍珠,有的柳枝上还长出了小果子。远远望去,像一片绿色的窗帘。

我们又来到花丛边,我惊喜地发现小草比以往更绿了,有些小草还冒出了小芽。腊梅花渐渐地谢了,春梅就要开了,山茶花也很快就要开了,山茶花像一个个红色的小球,非常可爱。这三种花和别的花不一样,它们都没有叶子。

迎春花开了,黄灿灿的,远远望去,像一片黄色的丛林。再过几天,迎春花将会变得比现在更美丽,开得更旺盛。花丛中,蜗牛在慢慢地爬着,触角一动一动的,大概是想收听春天的信息吧。

西瓜虫也爬着,它有时舒展身子,它有时变成一个小球。我发现春天真美呀!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