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宣,又称仙城,今广西来宾市辖县之一。虽说今天的武宣好像有点不太引人注意,但,论起内涵来说,武宣却是广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之一。据说秦始皇征平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就开始设县。
广西人文:武宣县名字的来历——中留山水甲南天,神仙隐居在武仙。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话知道的人很多,毕竟小学课本摆在那里!老话也有说:世界的桂林,所以,桂林的知名度很高。
不过,了解广西的人都知道,桂林的山水,仅仅是广西的“杰出”代表罢了,更多的广西山水风光,虽不出名,但却是和桂林有的一比的。
如有句老话也说:中留山水甲南天,神仙隐居在武仙!这个让神仙隐居的“武仙”,在哪呢?这就是今天的武宣!
武宣,又称仙城,今广西来宾市辖县之一。虽说今天的武宣好像有点不太引人注意,但,论起内涵来说,武宣却是广西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之一。
据说秦始皇征平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就开始设县。
不过由于史籍的缺失,至于他是始于秦定岭南,还是始于南越赵佗,还是始于汉元鼎六年,现在还有点众说纷纭。反正秦置岭南三郡时,各郡治下大部分县制却没有很清晰的记载。
直到汉元鼎六年,南越国归西汉正式统治,中留县才正式见于史籍,所以一般认为,中留县的建制始于西汉元鼎六年。不管怎么样吧,中留县的故事在二千多年前已经出现了。
后来,到东汉时,中留又改称中溜,这个也挖到文物实证了。如在武宣的勒马汉城遗址中,就找到了一枚“中溜县丞”印。
这枚印的出现,无疑可以确定,今天武宣的范围,大致是和秦汉的中留县是差不远的。所以,后人在写当地的历史时,有意无意都会提到和“中留”有关的内容。
那久远的“中留”又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武宣的呢?这就是历史的更迭了。
西晋时,晋朝统一了岭南,由此对岭南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调整,如把始兴、始安、临贺三郡正式归隶于广州,这实际上是岭南地区自秦汉以来,第一次在行政上有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政治空间。
不过,由于一些历史条件的限制,西晋王朝也没办法实际控制地方,依然是由原来东吴政权的一些官员管治地方。
在这些东吴旧臣的治理之下,当时撤消了中溜县,这片土地归隶于新置的桂林县(县志今象州境)。这中间是很复杂的一段历史,也就略过了。
到东晋时,北方战乱不断,一年接一年,不说别的,就说东晋的十一个皇帝,当中就有七个是不掌实权的,九个早逝的。这样的领导层,东晋政权怎么可能稳定无事呢?
战乱多,生活在中原等地的人为避祸,也就大批南迁。人多了,自然也就有新的城市定居点,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为了便于管理,朝廷就在原来中溜县的区域重新设回一个县,并改名中胄县。
随后南北朝,政权更替更为频繁,中间更是夹带着一个“桂林县”“桂林郡”的行政建制的变化,中胄县,中溜县之间的变换就更为复杂了。
复杂到几本当地史籍也没有讲清这个问题,各说各话。
直到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取消中溜县,全境属桂林县(县治今妙皇乡),属始安郡。
到唐武德四年(621年),朝廷又分桂林县地,增设一个新县,这次唐朝不再选用地方旧名,那些中溜,中胄都不再考虑了,而用了个新名字:武仙县,县治阴江(今三里镇旧县村)。
武仙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
那时有传说,这里以前有神仙聚众于周边高山,山里很多的仙人传说,如现在流传以仙为名的地方就有好多个:八仙天池、八仙岭、仙人山、仙鱼岩……等等。
时人觉得,这里的环境和建州(今福建建瓯市)的武夷山差不多,“皆有仙人换骨函存”,所以,借武夷山之名,仙人故事之意,取名“武仙”。
到明代的时候,由于大藤峡地区的瑶民起义不断,县城离大藤峡中心很近,受此影响,被起义军时不时的攻入,所以,武仙县县城也几度搬迁。
洪武初年,县城北迁二十里,即今天的旧县塘(村)一带,并陆续的进行了土城,石城的建设,但是,有坚固的石城墙,也并没有阻止到起义军的进攻。
于是,在宣德二年的时候,当时县官山云(也有说是总兵职)就提议再迁城址。
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朝廷的批复,在宣德四年,正式着手在今天武宣县城的位置建设新的县城。城建两年,各种官府署廨建起来了。
直到宣德六年,山云才组织官府各部迁到新址,并且把县名改为武宣县。
有说“仙”,“宣”同音,故改名;也有说是为了展示明朝皇帝宣化改革对瑶民的政策,取时任皇帝帝号,宣德的“宣”为意。
从此,武宣,成为了这片区域的行政名字。
后来的历史,这片区域的“武宣”之名,也短暂取消,差点消失,这就是后话了。
如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的李文茂攻下了武宣城,把武宣县改为文兴县,直到1862年清官府重新占领才恢复武宣的建制。
到1952时,广西进行了一次很大的行政区改制,武宣县和象州县合并成石龙县,十年后,1962年,又重新以原来的区域再次复置武宣县。
这就是今天的武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