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25周年,「复活」乔布斯,拯救苹果

25 年前的夏天,苹果发布了一台有点与众不同的新电脑,iMac。

这是 1997 年乔布斯回归苹果之后,亲自操刀的第一款产品。理念上,它几乎复刻了 1984 年推出的第一代「麦金塔」电脑:采用一体式简洁设计,明亮的彩色塑料外壳,抛弃一切「没必要」的老旧技术。

在乔布斯眼里,这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个人电脑」。

12 年前,因为初代「麦金塔」的失败,乔布斯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但这不妨碍 12 年后,他依然决定逆着主流前进。

这一次,他走上了正确的命运轨道。iMac G3 在问世后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奏响了苹果从颓败中复兴,并一步步走向巅峰的序曲。

25 年间,iMac 不仅成为了最经典的「一体机电脑」,成为 21 世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注脚。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苹果的「i」时代。

乔布斯最终实现了他的理想,造出了「人人能用的计算机」。

01

「每个人的电脑」

要讲 iMac 的故事,就必须先追溯到 1984 年,乔布斯寄予 Macintosh 的理想。

当时苹果通过 Apple II,已经定义了「个人电脑」的概念,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在那个所有电脑都采用命令行交互的时代,乔布斯坚定地认为,只有用上「图形界面」,才能使计算机交互变得更直观,走向普及。

Macintosh 诞生的意义,就是成为「每个人的电脑」。1984 年,乔布斯在公司总部附近的弗林特中心,向世界展示了它。

Macintosh 拥有那个时代一切电脑都不具备的特质。除颠覆性的图形界面之外,苹果还为它打造了一个极为简洁、一体的硬件形态,所有的零部件都被装在了机体之内,而不是模块化地暴露在外。与其说这是一台电脑,它其实更像电视一点。

苹果经典作品 Macintosh|Apple

乔布斯的理念非常超前,但他来得太早了。团队大大低估了图形界面所需要的计算性能,也低估了一体式设计,所有零部件挤在一起带来的发热问题。

最终,Macintosh 因为价格高昂、性能捉襟见肘、过度发热等问题,在市场上遭遇激烈挫败,乔布斯也因此被赶出了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

直到 9 年后,1993 年,Windows NT 推出,才正式开启了图形 PC 的时代,后来的 Windows 95 则让 PC 真正走向了普及。

这段时间里,失去灵魂的苹果停止了对图形界面的探索,完全依赖于 Apple II,到 1995 年,这艘船已濒临沉没。

1997 年,接近破产的苹果请回了乔布斯,那个早早看到未来,只是到得太早的「先知」,希望他能在这个图形界面时代,为苹果重新打造一款真正的「个人电脑」。

一年后,乔布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当年发布 Macintosh 的同一场地,弗林特中心,乔布斯向世界介绍了 iMac。

设计理念上,iMac G3 几乎就是初代 Macintosh 的翻版。这依然是一台「一体机」,半透明的塑料机体里,集成了一台 15 寸的显像管屏幕、主板、扬声器等所有部件。

iMac G3 是少见当时配备了 USB 接口的电脑|Apple

乔布斯依然在追求极致的简洁。除开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iMac G3 只需要连上一根电源线就可以启动。为了强调它的一体性,苹果甚至为 iMac G3 设计了一个把手,意思是用户可以随时将整台电脑「拎走」,尽管它重达 15kg。

除了简洁,乔布斯还激进地拥抱了更先进的接口标准。iMac G3 摒弃了包括 SCSI、串口、Apple Desktop Bus 在内的大量老接口,这意味着很多老的外置硬盘、扫描仪、打印机、键盘、鼠标,都无法连接到 iMac G3。

乔布斯押宝的是一项更新的标准,USB。初代 iMac G3 配备了两个 USB 口,供用户连接外设。这个决定在早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毕竟当时市面上的 USB 外设还很少。但历史已证明,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预见。

最后,乔布斯还在 iMac 上去掉了当时所有电脑都要标配的「软盘驱动器」,取而代之的是「光盘驱动器」。

当时软盘和光盘最大的区别在于,软盘是可读写的储存介质,光盘则是「仅可读」的。乔布斯认为,大部分个人电脑用户使用电脑都是要「消费内容」而不是「生产内容」,所以容量更大、读取更快的光盘,会成为未来软件、内容的主力载体。

又是一个极为精准的预言。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头审视 iMac G3,乔布斯对技术和产品的洞察,就像穿越自未来一般精确无误。而 iMac G3 也确实被用户所接受,为濒临破产的苹果开启了一线生机。

发布两年后,苹果卖出了 500 万台 iMac。

02

有「颜色」的电脑

如果说 iMac G3 的成功有两面,一面是乔布斯对技术的精准洞察,另一面则要归功于设计师 Jony Ive 的奇思妙想。

Jony Ive 于 1992 年加入苹果,直到 1997 年乔布斯回归,发掘出 Ive,他才真正开始主导产品设计。而乔布斯交给 Ive 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 iMac G3 打造一个颠覆性的,更具有人文气息的设计。

在那个所有电脑都统一采用米色塑料外壳的时代,Ive 决定尝试将它变得透明一点,以及,为电脑加入一点「颜色」。

iMac G3 的外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下面是白色半透明的塑料底座,上面则是有颜色的外壳|Apple

Ive 只为 iMac 精心挑选了一个颜色,「邦迪蓝」。它的灵感源自澳大利亚的邦迪海滩,是一种接近于海水颜色的蓝。这在当年又是一个非常激进,非常与众不同的尝试。没有人想过,冷酷的计算机,可以和热情洋溢的沙滩、海水联系在一起,也变得鲜艳明亮。

这个「有颜色」的设计,立刻点燃了普通用户的热情,成绩反映在销量上。之后苹果又推出了更多不同的颜色,先是对应苹果彩虹 Logo 上的红、黄、绿、紫,后来又推出了石墨色、雪白色,以及印有花朵纹路的版本。

之后几年,苹果将类似的理念放到了更多产品上,包括 iBook 笔记本、iPod……

iMac G3 最终在千禧年前后掀起了一股设计潮流。很长一段时间里,全行业都在模仿这一设计,推出各种半透明塑料外壳、彩色的产品,包括机箱、键盘、鼠标、打印机……甚至可以说,今天有一些采用透明后盖设计的手机产品,最初的灵感来源,都是 iMac G3。

而且,这一设计不仅仅停留在硬件层面上,它和软件也产生了呼应。

2001 年,苹果推出 Mac OS X 系统。其中全新设计的系统界面风格 Aqua,就是一个海洋主题的界面,恰好呼应了 iMac「邦迪蓝」的颜色。而往后 10 年时间里,包括 Windows Vista、Windows 7 所采用的视觉风格,都与 Aqua 有共通之处。它们的核心理念就是,将冰冷的电脑界面,与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Mac OS X 系统与 iMac 配合的海洋主题|网络

在 iMac G3 之后,苹果也曾尝试过将类似的设计推广到整个产品线,包括更高端的专业产品线,最终遭到了用户的反对。但这不妨碍 Jony Ive 在之后十几年时间里,带领这支工业设计团队,开启了对材料、配色的长期探索,并深刻地改变了苹果所有产品的工业设计。

从塑料到玻璃、铝合金、不锈钢,苹果后来所有的产品都凭借精美且富有人文触感的设计打动用户,这成为了苹果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追溯这一切的开端,就是 iMac G3,它开启了苹果「设计定义产品」的时代。

翻开那本收录了苹果工业设计团队所有作品的书,《Designed by Apple in California》,iMac G3 被放在第一页的位置上。

03

「互联网」的快车

iMac 本身是一款优秀的产品,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它问世的 1998 年,已经有点太晚了,错过了发布的黄金窗口。

从 1993 年到 1997 年,个人电脑在美国家庭的渗透率,从个位数飙升至 40%。随着 Windows 95 取得巨大成功,图形界面普及,市场基本已经是 Windows PC 的天下了。

这一背景下,iMac 的市场处境变得愈发艰难。因为市面上大部分软件都是 Windows 软件,很多人在学校、公司用的也是 Windows 软件。在那个只有原生应用的时代,没有软件生态,Mac 基本无法突围。

但 iMac 抓住了另一个关键机会,互联网。

iMac G3 是第一批内置 Modem(调制解调器),且将联网功能当作重要卖点宣传的电脑。当年苹果为此专门制作了一个广告,宣传 iMac G3 联网的便捷性:用户只需要插上电源,插上网线,不需要第三步,就可以接入互联网。

而 iMac 开头的的 i,最初就是代表「internet」,象征着它接入互联网的能力。

iMac  配备了电话线和网线两个接口|网络

网络功能对 iMac 的早期销售,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只要连上网络,通过浏览器,iMac 也能实现与 Windows PC 类似的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当年这也就是家用电脑最主要的用途。

可以说正是 Web,为 iMac 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窗口,最终为苹果打开了突围的通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来初代 iPhone 发布的时候,乔布斯甚至没想过要在 iPhone 上运行第三方原生应用,而是表示可以通过 Web App 解决一切。

直到今天,Mac 和 Windows PC 的竞争格局也没有逆转,Mac 的市场渗透率相比 Windows 依然只能算「小众」。但在互联网时代,Mac 的使用体验并没有因此就被削弱,而是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守住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但对今天的苹果来说,Mac 的市场份额其实早已不再重要。iMac 对苹果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开启了苹果的「i」时代,将苹果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走向了更高的巅峰。

i 时代

在 iMac 发布的 1998 年,这里的 i 是代表 internet,因特网。但很快,它就被另一层更重要的含义覆写了,也就是「我」。

90 年代末,个人电脑渗透率快速攀升之后,它的普及进程一度停滞了。因为当时的电脑虽然叫「个人电脑」,但购买的主体依然是以企业、学校和家庭为主,很少会有人买一台「专属于一个人的电脑」。

但进入新千年,「个人计算设备」的时代终于到来。一方面,随着笔记本电脑的逐渐成熟,它成为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购买电脑的首选。另一方面,移动计算设备的潮流也正在袭来。

在 iMac 之后,苹果推出了 iBook 笔记本电脑和 iPod 播放器,两者作为「i」概念的延伸,都是更具私密属性的计算设备。

这些产品在设计理念上,基本也都受到了 iMac 的影响,做得尽可能一体化、简洁、多彩,在工艺上要经得起用户把玩……乔布斯的技术哲学和 Jony Ive 的设计理念,依然引领着苹果,走在时代的最潮头。

最后,随着 iPhone 和 iPad 接连问世,整个世界都进入了「i 时代」,这个消费计算设备已渗透进世界每个角落的时代。

而当年 iMac 上的那些理念,依然回响于苹果的所有产品线。无论是激进拥抱新技术的勇气,一体、简洁的设计理念,还是为技术加入一些人文触感的哲学,这些东西共同促成了苹果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商业公司、技术公司,可能没有之一。

故事依然回转到乔布斯最初的那个理想,造一台「人人能用的计算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躺着一台。

今天的苹果,已经在减少用 i 作为产品前缀,而是更多使用 Apple。比如 Apple Watch、Apple Music 和 Apple Vision Pro……这里的一部分原因或许跟商标注册有关,也可能就是想要更多强调 Apple。

具体的细节已经不再重要。从 iMac、iPod,到 iPhone、iPad,它们充分概括了过去 25 年,这个世界上发生过的,最大的一场技术革命。

当年乔布斯定下 iMac 这个名字时,应该不会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字母,会定义一个时代。

回到今天,iMac 早已不再是苹果最重要的产品。它甚至不再是最重要的 Mac,因为苹果卖得最好的电脑早就是 MacBook 了。

但 iMac 对技术、产品、设计,以及文化的影响依旧深远。从 iMac G3 的多彩外壳,到 G4 极具未来感的半球形底座,再到 G5 以及后来的铝合金支架设计……iMac 一直是现代、先进的象征。

就连日本潮流品牌 BEAMS,都将 iMac G4 视为一个「潮流文化符号」,收录进了 40 周年的纪念视频里。

今天很多接待处、收银柜台,依然会用经典的铝制一体机身的 iMac 作为办公机。

回顾 iMac 走过的 25 年,它是乔布斯和 Jony Ive 这对「黄金组合」推出的第一款惊世之作,拯救了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并开启了个人电脑的新纪元。

25 年里,它见证了计算机、互联网如何渗入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