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
古时候的学习基本都从论语开始。我们初中也有学习过论语十则的内容,但是你知道怎么样教学这篇课文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愠、罔、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
2.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2.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德育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 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作业 讲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从孔子对教育的贡献、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入手)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二)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资料助读
投影显示: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教师提示]
(1)正音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诲女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是知也:通“智”,聪明。(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③愠(yùn):生气,发怒。 ④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⑤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⑥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有害。 ⑦弘(hóng)毅:强毅。 ⑧凋(diāo):凋谢。 ⑨矣(yǐ):语气词。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1)“学而”章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2)“吾日”章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温故”章
温故而知新“故”,旧的,从前的。
(4)“士不”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在《论语》中,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5)“知之”章
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6)“其恕”章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5.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6.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析读课文,深层体悟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问题研讨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全书今本485章左右,课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每篇从第一句话中抽2至3个字作篇名,题注里提到的《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等,都是篇名。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
过去有句俗话“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安排好秀才”。这七个字都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学习中要加以比较、品味。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思而不学则殆( ) (4)择其善者而从之( )
3.在括号中解释加粗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______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__?”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参考答案:
1.B 2.(1)A (2)B (3)B (4)A
3.(1)旧知识 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1)B (2)D
5.(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6.(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七、布置作业
(分发讲义资料)阅读文段,回答1~8题。
以上就是论语十则教案设计了,希望可以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教案(人教版)】相关推荐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人教版观潮教案
掌声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掌声教案
老王教案设计人教版 老王教案设计怎么写
火烧云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火烧云教案三年级
雷雨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司马光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司马光教案三年级
2、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3、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下面这篇《论语》十则教学反思是我之前在教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所作,今天来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下。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论语十则》这篇课文虽然是经典,但毕竟是一千多年前的东西,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在教学中更注重文言基础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较扎实,学生对一些基础的文言知识掌握得较好;二是《论语十则》只是《论语》这部大书的几页,我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学生对这部经典的认识;三是主要采用诵读的方式来教学,学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学内容有些面面俱到,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掌握得不好,没有在规定课时内按排学生背诵课文。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感到了一个语文教师的无奈,面对一些很好的文字,却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来传达。在古代难懂的文字和现代充满活力的学生之间,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变成一座美丽坚固的桥梁?
4、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 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着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 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 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那句?42 位上交的作业,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以此为鉴,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5、《论语十则》教案
课 题论语十则1主备人 班级七年时间
学习目标1、记忆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通过翻译,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背诵前五则。
重点
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
2、体会有助于自己学习和做人的启示。
学 习 过 程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文学常识(背诵划线部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
3、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二、给划线字注音
不亦说乎(yuè)、不亦乐乎(lè)、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
习乎(chuán)、罔(wǎng)、殆(dài)、诲女(huì、rǔ)、是知也(zhì)
三、根据所给出的翻译,体会单个字词的含义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时: ;习: ;之: 。亦: ;
说: ;乎: ;自: ;知: ;
愠: 。君子: 。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日: ;三: ;省: ;谋: ;
忠: ;信: ;传: ;
第三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可以凭借它成为老师。”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 ;故: ;知: ;新: ;
可以: ;为: 。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有害。”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而: ; 则: ;罔: ;殆: 。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知道它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诲: ; 女: ;
是: ; 是知也: 。
【合作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省”的具体内容(提示:具体内容是指孟子反省自己的哪些方面),它有什么内涵?(提示:内涵即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古人是注重道德修养还是注重提高学问? )
2、学完前五则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学会哪些学习方法?你应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你应该怎样做人?
【检测过关】
1、孔子,名 ,字 , 时期鲁国人, 家、 家。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被人尊称为 。
2、在以下三句中,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不亦说乎。 通 ,意思是
诲女知之乎! 通 ,意思是
是知也。 通 ,意思是
3、在学习中,你如何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审阅人:
时 间:
6、论语十则知识点汇总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愠yùn 三省xǐng吾身 论lún语 罔wǎ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2) 不亦说乎 说:愉快。
(3)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发怒。
(4) 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反省,自我检查。三:多次。
(5)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真诚,诚实。
(6) 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7) 思而不学则殆 殆:有害。
(8)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凋谢。
⑼不亦君子乎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⑽是知也。 是:此,这。
⑾其恕乎 其:大概,也许。
⑿勿施于人 施:施加。
⒀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3、找了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⑴不亦说乎。说,悦的古字,愉快。
⑵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⑶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4.请写出几个出自本课的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日三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 阐明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孔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明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应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赞美松柏坚强品格的句子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填空,并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 , 。”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岁寒, 。”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其恕乎, , 。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了!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聪明。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属语录体散文。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7、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一、教学要点
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二、课前预习内容
㈠文言基础知识
A.语音
盍(hé) 诲(huì) 裘(qíu) 敝(bì) 肱(gōng) 少(shào)者怀之
智者乐(yaò)山 ,仁者乐(yaò)水 知者乐(lè),仁者寿。
B.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
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重点字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正:使自己的道德行为得到修正,使动用法)
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安逸;使……信任自己,使……得到关怀和爱护)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勤快) 回虽不敏(敏:聪敏、聪明)
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秉赋、人生的责任与义务等多层含义)
⑤是智也(是:代词,这)
⑥盍各言其志(盍:何不)
⑦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炫耀;施:表白)
⑧天下归仁焉(归:称许,赞许)
⑨小人长戚戚(长:总是,常常;戚戚:忧愁,哀伤)
⑩一日克己复礼(一日:一旦,表示假设关系)
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E.重点虚词:
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三)孔子、《论语》简介
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四)文本内容讲析;
1.“学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读解】: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君子可以不求食饱、不求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和工作都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
孔子认为好学,要学业精通,就必须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孔子所提倡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要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娶(嫁?)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但这并不是说孔夫子古板、落后,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究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究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又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我们并不是要把两方面对立起来,而是要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而烦恼。
2.“为政”篇
原文:“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子曰:“由(子路)!我教诲你的知道了吗?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句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啊!”
【读解】:这一则讲的是人的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分为了几个阶段,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地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入太庙,每事问”。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
后一则强调了要正确的估量自己,不夸耀,不虚伪,人要有自知之明。
3.“公冶长”篇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裘:泛指衣服。“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伐:夸耀),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表白)。”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词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安:安逸。怀:归依)
解读:本章写的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以言“志”为题,讨论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为具体内容简短的一段对话。
提出对处理“老、中、轻”三代人的人际关系的原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期,尊老敬老、真诚守信、关心青少年成长,已成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雍也”篇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先生说:“知道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以之为乐。” 先生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后一段话,充满了辩证法,也是孔子对人的个性的深刻体悟,很能给人启迪。“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缺少,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成为智者或者仁者,但是作为目标来追求,人生就会更加有意义。
5.“述而”篇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心绪不宁。”
【读解】: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6.“颜渊”篇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读解】:这一则,孔子论述“仁”,强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侧重强调了个人的修身。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从这则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老师所学的信服,也可以看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说,讲究自我表现约束,用一定的社会规范来调适自己的行为与语言,提高个人修养,使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种思想是值得提倡的。
7.“季氏”篇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依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需要戒除的事情:少年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戒除的是争斗;等到老了的时候,血气已经衰落了,要戒除的是贪欲。”
【读解】:这一则,孔子从人生的三个阶段,强调了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少年戒女色,壮年要成熟稳重,做事情要凭借理智,要三思而后行;老年要淡泊,不可以贪婪。应该说,孔子说这些的出发点,还是“礼”的规范。这则对我们今天加强个人修养,很有启迪意义。
(此环节教学预设说明:翻译可以交给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然后对于各则语录所反映的思想,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也参与到其中,形成师生探讨互动的课堂气氛!)
(五)学习《论语》意义。
1.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及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论语》则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经典。
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学说成了被打倒的对象,但是儒家某些思想仍然在我们的生活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尽管西方文化一直在向我们这个东方古老的国家不断渗透,国人中受其影响甚众,但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汉学不断成为世界各国学术界要了解和研究的对象,今年就有许多国家兴办了孔子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宣扬国学,宣扬儒家文化,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白话文逐渐兴起,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确是靠了边,试问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国学了解多少?如果不在青年人中大力宣扬国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象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一样灭亡,就是因为文化传承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重提国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就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虽然今天我们不可能把儒家思想和著作作为教育的主要部分,但至少要了解,相信通过了解,我们一定有所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几则你最喜爱的论语。
2.抄写熟记词语并翻译全文。
8、《论语十则》教案
课 题
|
论语十则 2
|
主备人
|
|
班级
|
七年
|
时间
|
|
学习
目标
|
1 、通过翻译,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 、能够背诵六至十则。
|
||||||
重点
难点
|
1 、积累文言词语;
2 、体会有助于自己学习和做人的启示。
|
||||||
学
习
过
程
|
|||||||
【自主学习】(这部分很重要,都要记住哦!) 一、给画线字注音 自省(xǐng)、弘毅(hóng)、凋(diāo)、恕(shù) 二、结合课文的翻译,写出下列字词的含义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相似的毛病。” 1、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贤: ;思: ;齐: 。 第七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要要加以改正。” 1、解释划线字词的含义 必: ;择: ;从: ;改: 。 第八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重大而完成责任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
士: ;弘毅: ;以为: ;已: .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天气寒冷了,这样以后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1、解释下列词语
然后: ;凋: 。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一言: ;其: ;恕: 。
【合作探究】
1、学完后五则后,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你应对学习抱有怎样的态度?你应该怎样做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请联系生活的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检测过关】
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2、.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
15.选文后五则内容与学习和做人有关,请你选择感受最深的一则,写出你所所获得的启示。
审阅人:
时 间:
9、《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记得温xx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10、《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
3、汇报读
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你会怎么做?
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必择善而之改
11、《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初一学生所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学生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其中有几句论语,让我受益非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如果人人都能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论语十则》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第二单元仍然继续着第一单元所谈论的“人生”这个话题,所选课文侧重于写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 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 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 能力目标:
a. 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 德育目标:
a.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 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教学方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4. 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1.这是同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二至三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说案只详细说明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复习课文句意——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总结延伸”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复习课文句意,巩固学生上节课讨论、探究的成果
先请同学大声地朗读课文,接着通过课件展示各个句子,请同学们发言,
逐一回答,接着再出示各句的解释。由于上节课,重点已让同学掌握这块内容,所以可以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稍加点拨即可,从而达到巩固、复习、加深印象的效果。
2. 归纳整理重点知识点
此环节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之一,不仅让学生理解巩固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而且在此基础上,能让学生了解掌握“归纳整理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多音字”、“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归纳”(附课件)
教学方法:先展示课件,请同学举手发言,回答各个部分的问题,老师适当加以解释。然后,在学生掌握课内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延伸说明这种学习方法——“归纳整理法”的好处:
a. 有利于理清课文知识点,便于积累、复习
b. 有利于训练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c. 有利于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3. 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
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针对我班学生这几个月时间所出现的学习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老师举例,设置情景,请同学们讨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的哪一则来教育他们。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例二:有位同学当有人在课堂上回答错问题或被老师点名批评时,就兴灾乐祸,取笑别人,也没有思考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
讨论之后,回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并解释
例三:还有位同学不喜欢别人开他的玩笑,自己却喜欢捉弄同学,甚至对同学动手动脚的,面对这种情况,你们觉得他应该怎么要求自己呢?
讨论之后,回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
4. 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
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你们“任重而道远”啊!
5. 布置作业
a.
13、《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
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
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
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
1、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
2、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内容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
3、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而拘谨的情况。
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
14、《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规定《论语十则》这篇文章只需一课时,我冥思苦想无论怎么上,一课时是完成不了的,那些编者心里不知是怎样想的,我反正一课时是完不成的。同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傅老师也是这样感叹道。一课时始终不能完成,于是我用了4 个课时,将近一个礼拜的课全部花在《论语十则》上了。孔子生平简介介绍;《论语》着作的介绍,从儒家思想谈到《四书》《五经》,从核心“仁”字谈到字词落实;从通假字的解释到孔子思想的分类;从学习的态度讲到学习的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接物待人的做人标准。四课时下来,可以说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于是胸有成竹地布置了《论语十则》的作业,对学生应该是说一百个放心了。
第二天,语文课代表捧着一大堆的语文作业本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看着一叠《课堂作业》,心里非常高兴,这一届学生一是按时上交作业,二是没有同学不交作业。这作业的质量肯定是比较高的,这也算是对我这一周课堂教学最好的肯定吧!我心里是这样想的。我放下手头上的其他工作,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带着完全是欣赏和愉悦的心态进行批改。填空,选择正确读音,解释加点的词,找出成语并解释这些都是按部就班的题目,所以同学们做得都非常好,只是少数几位学生错了一二个。但到了第8 题,简直是面目全非,自己那种高傲的姿态一下子掉落了万丈深渊。
第6 题是这样的:用原文句子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那句?42 位上交的作业,回答大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回答几乎千篇一律:“重大的责任和遥远的路途。”……假如我们避开题目要求原文回答,同学们的回答几乎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离我们作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我痛下决心,都在此题打上了不光彩的一个“叉”。痛定思痛,寻找原因。
其一,学生的粗心大意是造成这题错误的罪魁祸首,没有看清题意,这也许是新初一学生的一大通病。
其二本人也存在失误,没有落实文本教育,只知道是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夸夸其谈,没有落实要求细则,俗话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还是从细小的习惯做起,从他们擦亮眼睛做起,规规矩矩,踏踏实实做起。
批完作业本,长长地透了一口,此是学生要教师教的根源所在,行文至此,思绪万千,以此记之,望以此为鉴,此可谓是一点教学反思吧!
15、《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多记语句,学习时要一句一句来理解,同时还要背诵,加以体会运用。因此,安排了两课时学习。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方便了教学;激趣导入,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所帮助。其重点就是对句子的理解和背诵。
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就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翻译课文,给了学生方法(留、补、删、换、调)。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
在教学中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等。在对十则内容的理解时,学生尝试用翻译的方法进行说大意,老师明确大意,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并使学生自我理解每句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老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爱读,百读不厌,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无形中受到文言文的熏陶感染。
本课的教学,注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初步尝试,肯定学生的自我学习成果,如第一课时第五个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体现,特别是学习方法、态度、为人方面对自身的影响与熏陶感染,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的,也是传统文化气息濡染自我的过程与外化,是个性的体现、张扬。并且,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提供了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课外积累相关学习的名言,将课内伸展于了课外,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由于有了第一节课的基础,所以第二课时就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设计好教学方案,从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能力入手,从了解课程标准入手,如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顺畅地朗读课文、理解常用的实词与虚词借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诵规定的篇目等。本设计就是最好的体现。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主要要让学生多读、合作理解句意、积累文言字词、学以致用、感染熏陶、张扬个性。
16、《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在讲授《论语》一课时,虽有一些成绩,但更重点突出, 学生印象深刻,知识得到切实地增加,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现在,有了许多的语文方面的教学参考 多的是存在许多不足,就此对如何上好一节课,我深有感触。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设计所有问题都是围绕重点开展,这样,学习任务适量,重点突出,适合学生,而本节课也圆满完成了这一重点内容。因为我深信一堂语文课,应有它的授课中心,备课时一定要把握教学重点,围绕它们来写教案,上新课,设计问题,这样才会中心明确,书,但是编辑的重点不一,有的着重于段落的分析,句子的理解;有的着重于结构的分析,主题的探讨;有的着重于各项能力的训练,问题较多。对这些资料,不能拿着一本照搬照抄,或者糊里糊涂东抄一点,西抓一把,而是要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理念的要求,有所取舍,有些创造,联系学生实际,适当与考试结合,争取一堂课有一堂课的中心,一堂课解决一个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课堂结构要完整,脉络要清晰,线索要分明。一堂课相当于一篇文章,在中心的统领下,它有着自己的结构,起承转合,有时缺一不可。如果讲课时不讲结构,不理脉络,学生会抓不住重点,听得一头雾水,笔记也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记得毫无中心,()没有目的。语文课,更是如此,它选的文章较长,知识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一定要在写教案时确立中心,安排框架,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心中要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才能逻辑性强,层次感强,条理清楚,脉络清晰。本课文章知识要点较多,分析的内容多,所以在备课时,我先确立了中心,安排了框架,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做到了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在授课时,我按照课堂八环节的模式,来讲解知识,这样学生听起来才会感觉有层次,条理清晰。但由于本节内容容量过大,所以有的环节时间明显有些不足,完成仓促,如出示目标和小组讨论两个环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领会讨论,这也是本节课的明显不足。
下节课,我应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热情,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让学生多参与,多回答,这样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但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发挥不够理想,一是因为怯场,另外也是教师引导不够,今后有待弥补。
17、论语十则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论语十则》是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作为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本篇课文《论语十则》,从内容上看,有别于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六则》,侧重于阐释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让学生了解,我们现在所讲的,所遵循的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古代哲人讲的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
二、说学情
学生已在七年级和八年级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文言功底都还比较薄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及方法、习惯还不成熟,比如: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还是不能准确的抓住重点字词来翻译。我们一再强调要抓住重点字词来直译,多数学生却只能做到意译,特别是见到句子中的虚词更是束手无策,像本文的“而”字用法,大多数学生能知道它的用法有“表转折、表承接、表并列、表修饰”常用的四种,但在原文中翻译时却不知道如何翻译。本班学生共55人,学生心理发展、个性发展参差不齐。为此,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孔子、《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③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理解句意。
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方法和习惯。⑤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译——析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课文思想内容反省自己的言行。
②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学会做一个“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
三、说教法
1、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阐释儒家思想的修身之道,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
2、评点、质疑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字词、译文、分析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积累,调动学习积极性。
3、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利用语文课文中教人做人的成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5、小组讨论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说学法
1、这是九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所以应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1、说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文言基础薄弱,接受能力不高,和害怕文言文的心理,因此课时准备我预计是3课时。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多种学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说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了课前的预习,内容包括“搜集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整理复习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尝试翻译课文。”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树立自我学习意识,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导入,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借此转入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引出本文的学习。
4、说重点字音、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
学习字音、字词的解释需要靠平时的积累,而句子的翻译除了要有功底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我称它为“文言文九字翻译法”——①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②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③删(删去不译的词语)④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⑤调(调整倒装句句序)⑥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⑦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⑧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⑨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此外翻译过程中还应讲究“信”“达”“雅”。
5、说朗读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感知配乐朗读时该选怎么样的背静音乐,怎么样配合音韵节奏来读。
6、说文章的解析
先整体感知《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什么道理?然后重点赏析文本(一)至(三)则。每一则都从“实词、虚词、译文、分析”这几个重点入手,特别是每一则在分析过程中不能忽视了成语的积累与应用。
7、说拓展延伸
在这部分所设计的两个例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对于学生来说能引发共鸣,便于理解,能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确确实实的做到学以致用。
8、说布置作业
作业共有三题:①课外收集《论语》中的其它有名的句子。②用我们今天所学的成语各造一个句子,或用这三个成语写一段话。③整理笔记,做好复习。这三个题目既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整理能力,同时布置复习作业也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8、论语十则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你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六则》,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两方面内容。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b、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c、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必说出句意。
(2)能力目标:
a、掌握“分类式笔记”的整理方法,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纳的能力及习惯。
b、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3)德育目标:
a、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让学生对照反省自己。
b、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说教法
1、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的课堂实践活动。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2、情景教学法(德育方式)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据此,语文教学研究者总结出一条语文教学原则,即文道不可分割的原则,即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点拨学生。初中学生已逐渐产生了丰富的精神需求,他们渴望知识,追求真善美,思考人生的价值,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要用学生的切身体会唤醒学生;用民族自尊、爱国主义的信仰激发学生。
3、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音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三、说学法
1、这是同学们进入七年级后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运用诵读法学习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3、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
第一课时,我用论语中的道理接合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激起学生兴趣,接下来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老师进行补充。由于学案上已有各个句子的解释,所以,教学上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略。
五、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19、论语十则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论语十则》,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构思、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启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合于口传相授。所选的章节都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意义深远,发人深省。这十则精选语录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具有普通的教育意义。
学生情况分析: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缺乏古文功底,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所以,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并要求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也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构思
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含义,理解每则语录的意蕴。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加深理解形成自我认识与自我建构,并且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教学任务,用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能顺利地背诵下来。
为更好地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畅谈对它的感悟与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要充分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4、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文所选各则都蕴含深刻的道理,应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来加深理解。
5、采用电教平台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课时:2课时《论语》十则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两课时,前一课时学习前五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则》。
一、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这就是孔子。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子所著的《〈论语〉十则》。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教学一开始就通过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把握《论语》的内容、结构、表述的特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对《论语》及孔子地位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外主动深入地研读《论语》。
2、教师引导,学法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握文言文学习的要点,整理归纳。学习要点包括(1)读准字音;(2)注意句读;(3)把握句意;(4)提出疑问;(5)朗读背诵;(6)联系实际,把握主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该怎么学。
3、学生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慢读前五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并疏通文意。在明确学习要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明确要求,然后学生分四人小组,逐一讨论,合作探究,互相质疑释疑。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4、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5、概述每段段意。
四、研讨与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谈修身做人的:(吾日三省吾身)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1、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论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此环节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有意识地通过本节课所蕴含的道理,旁敲侧击的对同学进行指导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讨论,理解、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含义,加深记忆,并能学以致用。
例一:有位同学每天回家都急着把作业写完,但老师发现他的作业质量不高,好像都没有经过思考,不会的就空着交上来;还有一位,觉得自己都会了,可以自己思考问题了,上课都不注意听,你们觉得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怎么教育他们呢?为什么?
讨论之后,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并解释意思。
2、找出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或警句。
六、总结延伸
我们学习完《论语十则》这门课,接触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对课文中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有了初步的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把今天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
七、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八、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
20、《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本课是语录体文言文,每一则对自己或在求知态度,或在学习方法,或在修身做人等方面都有帮助,学生学习兴趣很浓,很多成语、格言、警句一直沿用至今。
1、从孔子出生、名、字等方面的生动讲述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兴趣。原计划用“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导入,但考虑到学生历史知识不是很丰富,就取消了。
2、接下来我是采用三个环节贯穿始终:读准读懂、熟读成诵、学以致用。在读准上,我是先自己范读,让学生划记一些听起来有点异常的字。老师让学生分析原因 (通假字、多音字、生僻字的读法),再让学生说文言文除了读准之外还要注意什么,学生马上作出了回答,读出停顿、读出韵味,接下来我让学生来表演读。老师重点强调几个句子后,我继续追问,一篇新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样才能读懂呢?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纷纷回答:“看注释、查字典、看工具书、加点法、换字法……”最后我补充还要多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问互答的形式,理解大意。接下来进行重点字词的归纳,最后让学生背诵并展示。最后一个环节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句子。
3、在课堂的生成上本人有几点收获:一是如何调节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教师需要深情的投入之外,还要注意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什么的样课是好课?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的话,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下了课,就是一堂好课。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十分重要。每一个学生举手提问,都铆足了劲、鼓足了气,哪怕是一无是处,老师不能当头一棒,要注意引发其思维回到“正确”道路。三是文言重点字词必需落实,该让学生展示的要展示,该板书的要板书,尤其是学生弄错了的更要板书,如“罔”、“殆”、“焉”、“恕”等字我都让学生到黑板上写。
4、是联系生活。《论语》本来就是孔子和其子弟周游列国时就身边发生的故事而引发的感悟。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生活学以致用,运用在平时的交往中,运用在平是的作文中,这就是我们的真正教学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