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有哪些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1、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

1、清:“水尤清冽”中作形容词,意为清凉;“以其境过清”中意思为清净,冷静,作形容词。

2、见:“下见小潭”现在写作“现”,现出,作动词;“明灭可见”中意思为看见,作动词。

3、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意思为由,作介词;“隶而从者”意思为跟随,随从,作动词。

4、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意思为大约,约摸,作副词;“明灭可见”中意思为能够,可以,作副词。

5、差:“参差披拂”中意思为长短不一,作形容词;“其岸势犬牙差互”意思为交错,作动词。

6、环:“如鸣佩环”意思为玉环;“竹树环合”中意思为环绕。

7、为:“全石以为底”意思为作为;“为岩”意思为成为。

8、以:“以其境过清”意思为因为;“卷石底以出”意思为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全石以为底”意思为把。

9、游:“皆若空游无所依”意思为游动;“同游者”意思为游览。

10、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似与游者相乐”意思为逗乐,嬉戏。等等。

2、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

《小石潭记》中的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3、小石潭记5组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小石潭记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  

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  

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  

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  

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  

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  

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  

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9.清:  

古义:凄清;冷清清。  

今义:清晰,清净等。

一词多义

1.可:

(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出现。下见小潭;  

(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因为。以其境过清;  

(2)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  

(2)环绕。竹树环合。  

11.为(1)作为。全石以为底;  

(2)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  

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形容词,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形容词,像蛇(爬行)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形容词,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  

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乐。

通假字

日光下澈,(“澈”通“彻”,意为:穿过,透过)

5、小石潭记一词多义

1、可: (1) 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2) 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 (1) 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2) 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己,日奉壹。

3、清: (1) 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 (1) 长短不一。参差披拂;

(2) 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 (1)看见。下见小潭;

(2) 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 (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

(2) 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1) 因为。以其境过清;

(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

(3)把。全石以为底。

8、而(1)不译,表顺接关系。乃记之而去;

(2)不译,表修饰关系。隶而从者;

(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

(2)游览,同游者。

6、小石潭记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

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

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

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

今义:允许。

8、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

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2、从:(1)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3、清:(1)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4、差:(1)长短不一。参差披拂;(2)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看见。下见小潭;(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7、以 (1)因为。以其境过清;(2)等于而的用法,表修饰。卷石底以出;(3) 把。全石以为底。

7、桃花源记中的一词多义

1、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2、舍:

(1)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

(2)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3、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4、志:

(1)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5、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6、为:

(1)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

(2)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7、遂:

(1)遂迷,不复得路(“最终”)

(2)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8、向:

(1)寻向所志(原来)

(2)眈眈相向(看)

9、得:

(1)便得一山(看见)

(2)得其船(找到)

10、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11、穷

欲穷其林(尽,穷尽)

穷冬烈风(深)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8、陈涉世家的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之:   

1、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往)(停止耕种,到了田垄上面。)

2、怅恨久之(语气助词,无意义)(已经怨恨很久了。)   

3、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秦二世把他杀了。)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麻雀怎么会知道大雁的志向呢?)  

5、楚人怜之(代词,他,指项燕)(楚人可怜他。)      

(二)会:   

1、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恰巧碰到天下大雨。)  

2、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大家都集中起来讨论这件事。)  

(三)将:   

1、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皇帝派他在外面带兵。)   

2、项燕为楚将(将领)(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四)为:   

1、为屯长(担任)(他担任屯长。)   

2、为天下唱(向)(向天下人倡导。)   

士卒多为用者(被)(士卒多被他所用。)   

9、小石潭记100字导游词

小石潭记100字导游词: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0、小石潭记与作者的遭遇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石潭记》文中景物与作者的遭遇相似点:小石潭处在幽僻之地,充满生机却无人赏识,另外小石潭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氛围与作者的境遇相似。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

11、石钟山记而的一词多义

而:

1.徐而察之(表修饰) ;

2.空中而多窍(表并列);

3.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

4.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12、小石潭记重点字词

中考必背文言文《小石潭记》重点字词整理

1.篁(huong) 竹:成林的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玉佩、

玉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为底: (潭) 以整块石头为底。为:成为:作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为坻,为屿,为嵯,为岩:成为坻、屿、嵫、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8.坻,水中高地。

9.屿,岛屿。

10.堪,不平的岩石。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

左右。

1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现。彻:穿过,透过。

15.治然不动: (鱼影) 呆呆地一一动不动。治然,愣住的样子。

16.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3、桃花源记的一词多义

1、《桃花源记》的一词多义:

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

(1)寻向所志:从前

2、拓展: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14、小石潭记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突出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心中愤懑难平的心情和被贬后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情感。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文章对潭中游鱼的刻画虽只寥寥几句,却极其准确地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鱼的形神姿态。此外,文中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无一笔涉及水,只说鱼则“空游无所依”,则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都各尽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绝。《小石潭记》赏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15、小石潭记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小石潭记》一文中,柳宗元寓情于景,通过对小石潭优美的景色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幽静、无人问津的气氛,来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压抑心情,也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对于此时所处境、现实的不满之情。

《小石潭记》全文语言优美精致,灵活运用多方面的描写表现出小石潭景色优美之至,有形象、有声音、有光线、有颜色。再加上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景物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并且富有灵气,作者构画出的景色画面生动传神,意境弥深,表面写景,实则写情。

柳宗元笔下构画出的关于小石潭的景象画面,多从细微处与特征处着手,肖其貌并传其神,百许来字就将妙景写尽,不得不感慨一下作者语言的精炼。全文基调忧寂、凄清,并且还含蓄的表达出作者忧伤凄苦的心境。

16、小石潭记导游词100字

小石潭记导游词一:

叮叮咚咚的水声在耳边回响之时,我们就来到了柳宗元所说的小石潭。大家好,我是本次导游,接下来我将带领大家观石潭全貌,赏游鱼风情,品石上之影。首先小石潭之所以叫小石潭是因为他以整块石头为底部,岸由卷石围成,小而精致。池水清澈,可见游鱼灵动,更是在太阳光照下之时,影布石上影动鱼动,尤为意境。溪身弯弯折折,无法判断它的源头在哪。哲理柳宗元曾用一静一动俩个比喻来描石潭水,极为生动。石潭不仅水美且怪石嶙峋,但由于这里太过冷清了,反到是一个很值得来做春季旅游的好地方。好了,今天就到这里,谢谢配合,再见。

小石潭记导游词二: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为屿,为,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佛国中的一块净土。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