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暑假期间学习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以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
1、需要树立的教学观点
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2、如何能达到逆向设计
与“翻转课堂”有相似之处,很多教学缺乏目的性,教学效果不理想。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思考以下的问题:什么可以用来证明学习目标的达成?达到这些目标的证据是什么样的?教与学所指向的、构成评估的表现行为是什么样的?
在课堂教学中,悄悄走向一名学生,问他以下问题:你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这么做?它会帮助你做什么?你和你先前做的事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
3、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1: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阶段2: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阶段3:如果学生要有效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观性目标,我们需要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适当的方法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综上所述,逆向设计会使预期结果,关键表现以及教与学体验之间产生更大的一致性,从面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而这,正是设计的目的所在。总而言之,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2、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4、《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5、《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6、《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眼中要有“森林”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写道“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
7、《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后感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8、《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书心得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9、《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书心得
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的理论,为我在教学上解答了许多的困惑。而其中实例和操作又为我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实践的可能。虽然美国的教学体系和中国完全不同,他们的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材或者设计教材,甚至自己制定富有个人特色的教学课程。利用这本著作当中提出的理论设计教学时,他们可以打通所有科目,进行整体的主题设计,而我们是做不到的。不仅是因为工作量太大无法完成,还因为整个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环境不一样。但这个理念可以放在某一个科目当中践行,以下就是我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零碎,不成系统。
高一、高二阶段对古诗词的教学往往就是教材当中的诗词,再加上一些练习或者考试卷上的题目,遇到的是哪一种艺术手法就讲哪一种,遇到是谁的诗词,就讲讲这一种风格的诗词。当学生再想回忆起所学的诗词时,印象往往不深刻,因为碎片化的东西很难进入长久记忆的。
2、以考试为导向,失去诗词的韵味。
因为有高考这个指挥棒存在,教授古诗词时,往往也是按照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套路来讲解,丢失了诗词本身的美感。
3、虚设目标,教学效果差。
我们在设计一个教案时,往往会有所谓的三维目标,而这些目标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终也很少有人真正将这些目标都落实到位,也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特别是语文这一门抽象感性的学科,更是很难用客观精准的标准去评估。所以很多时候三维目标只是几句空话,或者说,是语文教师的美丽想象。
二、理论基础
最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加强课程实施的整合,通过主题阅读、比较阅读、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了。
这与《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中提到的概念不谋而合。书中提出一个概念“逆向设计”,它要求教师在开始设计一个单元或课程的时候,就要通过评估证据将内容标准或学习目标具体化。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即都只关注“怎么教”,教师花大量时间思考自己教授什么内容,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考虑学生“怎么学”,不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以结果作为导向进行教学,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古诗词教学设想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说“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
按照书中从“目的”出发的“逆向设计”来看,古诗词的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
首先,做调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古诗词知识,以及想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以便在设计和正式实施教学时避免教授重复的内容,还能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学习古诗词,普遍来看,从现实的目的来说,是为了高考,学生需要理解所学知识,迁移到鉴赏新的诗词中去;从长远的目的来说,通过对古诗词的鉴赏,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之美,也是增长更多的间接经验以应对人生的困境。相对来说,第二种目的比第一种难以实现多了,但潜移默化里第二种在一定程度实现了的时候,实现第一种目的轻而易举。
实现第一种目的,需要将古诗词的基本常识以及高考常见的艺术手法罗列出来,由易至难,分门别类,按照两年的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确定好每一个时段甚至每一堂古诗词的课的目标,循序渐进的教授给学生。
实现第二种目的,根据第一个目的设计的内容,从浩瀚的古诗词海里挑选合适的资源,带领学生一起鉴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常见的评估手段是课后练习和考试,但往往不够灵活和确切,有些学生口头的表述能说到点子上,但一写起来就缺乏逻辑性,得分较低,我们就判定他的学习效果较差,但实际上,他已经感知到诗词的美了。所以,评估的方式要更有针对性、多样性。
对古诗词学习的评价,大体可以有以下几种:词句理解、朗读背诵、口头表达、书面检测、设计问题、写作运用。还可以有一些活动的形式,比如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撰写小论文、由诗词改编成歌或话剧。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学习笔记、反思日记。
可以选择几项予以具体的分值,供学生判断自己的学习效果。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这一阶段,需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需要选取哪些资源和设计哪些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源和活动呈现的顺序是什么?
教师工作:按照阶段一当中所说的内容,将古诗词教学当一个庞大的体系来进行,为期两年,可以按照高考目标来分段实行,比如,比喻类,情景交融类,用典类;也可以按照诗词的派别或主题来设计,比如,李白诗、杜甫诗、苏轼词,等。依据学生的水平,也可以征询学习的意愿。之后便是对诗词进行筛选,除了教材中的诗词,还要选择大量的经典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量。配合设计一些活动教学,比如唱诗、吟诗、追寻诗人去过的地方、一日一首好诗,等等。
学生工作:阅读并思考,将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现在所学的知识相联系;给教师提学习建议;积极参与相关的活动并认真写好反思。
一首诗或词讲了什么,美在哪里,可能没有正确答案,但一些答案却比其他的好,而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弄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引导学生也弄清楚这个问题,那么就达到我们的目标了。
其实,从目的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我们早就在做了,只是实施的程度还不够,如果把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具体一点,课余的评价与反馈再扎实一点,就是对这本书的理论最好的实践了。
10、《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书心得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设计学习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11、《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书心得
自从学校发下书来后,我便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下面汇报一下感悟。
一、对全书认识以及主要观点摘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本书就是帮助老师们如何把“剩下的东西”教给学生。
本书的两位作者在课程设计、教育评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融合理论与实践,提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创造“逆向设计法”,使教学致力于发掘大概念,帮助学生获得持久、可迁移的理解,而不是灌输零散、学了不会用的知识。
什么是理解?它和知道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理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我们如何知道学生达到了这个目标?在当前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建设一套严谨的、有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关注理解,注重学生的能力提升?
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中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自1998年两位作者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D)这一理念引入教育领域开始,世界各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用了UbD框架。通过借鉴大量教师的实践反馈,两位作者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对UbD理念进行修订和补充,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的课程体系建设、评估和教学设计。本书以优化的UbD模板为核心,借助各学科领域大量的实践策略、工具和案例,解释了逆向设计的基本原理;对一些关键概念作了清晰透彻的阐释,比如大概念和基本问题;并关注理解六侧面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本书为教师设计者建设课程体系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确保学生获得更为有效的学习体验。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压力特别大,好多的名词我不是很理解。看的时候特别吃力。通过学习我对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传统的认识当中,我们经常把“理解”作为了解、明白来说,比如语文学习中让学生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大概含义等等。当学生能回答出这个词的意思时,我们就会判定他理解了。在这过程中,我们把“理解”的含义局限在了对一些概念知识的解释、回忆和再现上。往往这样简单地判定学生理解的后果是到了做题时,仍有学生不会做,这时身为老师的我们才发现原来这群学生还是没有“理解透”。读了绪论,发现“理解”内涵原来能更深。书中的“理解”更注重于学习的迁移,更意味着行动,而学生能否把所学的知识迁移的环境和挑战中也成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因此,我觉得我需要树立一个新的教学观点了:我们要成为一个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那个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解者。
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的和有效的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二、下面分享我从这部书当中勾勒出来的几个重要的教学实用办法观点。
一、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评价。
二,讲授教学法。某知识内容通过明确的教学和学生阅读,以最快的,最有效的方式获得,然后是检查学生对他们的理解。270页
三,建构助学法。
四、个别指导法。一味地讲而不让学习者尝试任务并得到必要的反馈是愚蠢的。
五、当学习中,没有一个特定的核心挑战目标或者表现性,目标需要关注时。教师往往会讲的太多。
六、注意适时与有备无患的区别。
七、提供前后反思和元认识机会。没有反思,就不是做中学。
八,将教材作为一种资源,而不是教学大纲。你的工作不是解释教材,而是将教材作为资源来使用,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重要概念,并引用特定表现所显示的知识和技能。
九、开展案例教学。
让学生来评价案例的优劣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时机就是一切,274页
包括一下内容,什么时候做某件事情?。
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
什么时候我该帮助学生去体验并反思。
什么时候改让学生去尝试表现,并给予反馈。
什么时候我该提问,什么时候该回答。
什么时候该支持。什么时候该提供其他合理的选择。
什么时候我给讲自己的观点,什么时候该唱反调。
什么时候该去做研究?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去做,什么时候该声明本课的目的?什么时候去做推断。
277页,检验理解的技术。
重要的观点之二,关于讨论。
什么时候我该提出问题,然后阻止大家讨论。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发起讨论?
质疑一个不恰当的答案?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挑战。
什么时候我该去进行帮助,一个对观点存在明显失误的学生?
什么时候我该去等一等?
什么时候改明确去纠正错误陈述?
什么时候该让学生自己来?
什么时候我该表现的像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什么时候我该像一个合作的参与者?
我们要确定。获得知识,并赶快使用它。
我们要确定智慧,不会被告知。
我们需要更多的形成性评价。
再一个重要的观点。口头提问。277页。
要使用下面的问题可进一步追问,来定期检验理解。
一什么如何类似不同于什么。
什么是什么的组成部分特征。
我们以哪种方式来展示,说明什么
什么如何与什么相关联。
你可以对什么增加哪些观点的细节。
给什么一个明显的例子。关于什么是错误的。
你会从什么当中推断出什么来。
从什么当中,你得出什么的结论。
我们试图回答哪些问题?我们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二、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介绍和理解的六个侧面介绍。
我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恐怕就是第一章《逆向设计》了。正如文中所说的,教师是设计师。我喜欢比较现实地学习实施的方法和步骤。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一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检验课程预期结果。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8页
在阶段一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阶段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就该全面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了。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结果,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第19页
通过阅读,让读者认识和理解了一个很深刻的概念,就是UbD,逆向设计。本章节中向我们提供了逆向设计模板,第23页
它提供了UbD模板的雏形,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进行逆向设计,依葫芦画瓢,对于一个逆向设计的初学者来说,相当有意义!
为了让初学者进一步理解逆向设计的方法,掌握逆向设计的技能,文中还以(第23页)“三页模板:营养案例”为例,阐述了UbD模板设计标准、设计工具,帮助我们产生更高质量的设计。与此同时,还向我们剖析了使用UbD新手鲍勃.詹姆斯的设计思考和反思过程,引领我们走近UbD!
我想,同理,阅读理论书籍,了解知识技能,也只是停留在灌输与填鸭层面,如何真正理解"逆向设计",还应开展实战运用,模仿着进行一、二次逆向设计,针对性地开展点评指导,进行逆向设计比评、说说设计思考和反思,才能将教师们最终引向"逆向设计"之路,才能逐渐削弱活动式、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本书我还特别看重的几个章节:第四章理解六侧面
侧面1:解释
侧面2:阐明
侧面3:应用
方面4:洞察
方面5:神入
侧面6:自知
理解六侧面对教与学的关键启发
此章节将理解分为了六个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
侧面一:解释(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见地、合理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人们能够解释事物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反映了什么,在什么地方相互联系,为什么会发生。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基于问题的学习。
侧面二:阐明(演绎、解说和转述,从而提供某种意义)
这里的解释是指一个人能够将一件事阐述得让别人从中感受到意义,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本领。
侧面三:应用(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
这里的理解是指具体知识的迁移和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侧面四:洞察(批判性的、富有洞见的观点)
这里的理解是指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理解,以及进行对比,从而锻炼洞察力。
侧面五:神入(感受到比人的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
这里的理解我还不够明白,希望读完本书能够对此进行一个补充。
侧面六:自知(知道自己无知的智慧,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是如何促进或妨碍了认知)
在这六个侧面中,“解释”是处于第一位的,因此可以说,在理解中,首先要能够做到“解释”。基于这理解六侧面,书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问题模版,让我也更深入地有了一个理解。在教学中,也可以以此由浅及深。第136页有一个非常好基于理解的六侧面的问题模板。
我们应当把理解六侧面渗透到逆向设计三阶段的思考中,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所需要的理解、必要的评估任务和最有可能促进学生理解的学习活动。这些侧面能提醒我们,理解不能靠陈述事实,为了使学习获得所期望的意义构建,理解需要有一定的学习行为和绩效评估。怎样才能让学习者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呢?这才是我们每个老师值得去深究的问题!理解才是我们老师的目标,然而教学设计必须使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时有意义,而不是草草行事!
第九章设计学习213页也不错。
在所有章节的.阅读中,第九章”设计学习”更是夺人眼球。根据教学目标,对于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我们究竟要完成哪些内容?什么样的计划是一个好计划?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它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
那么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标志是什么?我们如何”体现”这些特质?书中提出了精彩的WHERETO要素,值得我们学习并实践。
还有第十章、十二章等。
教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教材所呈现给师生的学习内容,其背后有许多“弦外之音”,需要师生借助综合性的思考来加以理解。教师自己如果对此没有深入的研究、洞察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是很不容易的。教育工作者要想成功,必须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学生上的纠结与困难。
追求理解的课程设计必须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接受“灌输”的内容,还要主动“揭示”隐藏在事实背后的内容,并思考它们的意义。知识不能通过教师传授获得,它只能通过巧妙设计和有效指导由学习者自我构建而来。
这本书我还要仔细阅读。
12、《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书心得
本书作者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目标和宗旨。作者引用杜威《我们如何思维》对理解的认识:“理解是学习者探求事实的意义的结果”。“事实”是知识,是知道;“理解”是“意义”或“探求意义”,是思维,最终形成“结果”这样的思想。作者在比较“知道”和“理解”时候,对“理解”提出了如下的理解:事实的意义,提供事实关联和意义的理论(证明),不可靠的、形成中的理论(证伪),有关程度和复杂性(理论间的关系),知识和知识的来由(明辨),对知识的具体使用研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括号内容是我的理解,由此看出,作者对“理解”赋予的丰富和高级的意义。
作者认为,理解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推断,需要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美国教育注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从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到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都把思维训练提到了教育的重要地位。这一点对我们的核心素养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国内一直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教育的有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和董毓教授。他们不遗余力的为批判性思维奔走呼告,而且成就斐然。余党绪老师的思辨,将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训练结合,提倡整本书的思辨阅读,已经蔚然成风。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在文学文本解读领域运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文本,新意迭出,成就卓著。潘新和教授的皇皇巨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当下普遍的“议论文三要素”和高考伪文体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和重构,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作者还认为“理解具有可迁移性”。没有理解,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的迁移,更不能对新体验产生更好的理解。理解使我们既有创造力又能成功。理解就是透过具体知识的表象而对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内在原理的探究和把握。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对终极原理“道”的理解,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大道至简。在纷繁复杂的知识背后存在一个一致相通的原理,把握住了原理,就能达到“理解具有可迁移性”的目标。
作者特意提出了“学生的误解以及我们的感悟”。误解不是无知。它是指在一个新情况下用貌似合理但并非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已经明白,误解具有非常有用的教学价值。误解是将隐含的歧途显性化,误解具有袪魅解蔽的功能。误解不仅仅需要纠正错误,它更重要的价值是一种尝试,教师不但不能抑制这种尝试,而且还要鼓励,并参与共同试误,进而启发探索。歪打正着,因误生奇,“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误解之于生成,价值正在此处。
1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后感
今年寒假里我们全体教师统一阅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里边的许多章节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如果我们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照抄照搬或者只是应付检查,那我们的课堂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青州云门书院的校训是“养正求真”,即养正气求真理,这是做教育的追求。我想,我们的教学设计何尝不需要“养正求真”呢?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从理论到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指导,为我们点亮了明灯。
基于标准让教学“回家”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好的教学设计是改出来的”
本书第十一章《设计过程》中谈到“修订已有设计”和“调整”等内容。我们语文习作教学有句俗话叫做“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也是改出来的。
我们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标准的设计,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还要充分考虑——那就是学情。
只有充分研究学生,把握好学情,进行了行为研究的教学设计才是真正能被“理解”的教学设计。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反思”和“复备”等环节。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还要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比如,三年级的学生还不会默读,还只会出声读,这就没有达到相应要求,需要进行补课。如书中“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困境”提到的问题和现象一样,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基于真实的教学环境才真正被“理解”,这就需要我们针对实际的学情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修改。
眼中要有“森林”
本书第十二章的内容是《宏观设计》,有“围绕表现性任务制定课程框架”“从任务到量规”等内容。这一章节从宏观的角度,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让教学设计能够被理解。
建一所房子需要先设计一个框架,做一件事需要一个先后计划。同样,我们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个整体架构。我们平时在做教学设计时容易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这个错误青年教师更突出——教学设计的关注点往往是“这个资源很好,我可以拿来做导语”“这样表达很新颖,我可以用作环节过渡”……这就是“点”上的关注,而非“面”上的关照。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有“架构”意识。有了这个大的框架才能一点点儿的添砖加瓦,让教学设计的大厦既牢固又美观。如,我们的古诗教学,第一步从题目和作者入手,第二步把古诗读正确,读出停顿,第三步理解意思,体会情感,第四步补充资料,拓展延伸,我们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整体架构,才能让教学设计条理有层次,不至于犯“丢了西瓜保芝麻”的错误。
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的地方,如“逆向设计”、“设计学习”等,这些都给我们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和设计启示。
本书最后一章写道“行动胜于空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设计也要“养正求真”,那就行动起来吧。
14、《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等奖》读后感
寒假中,认真研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这本书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让我受益匪浅。我反复阅读了本书有关“教学目标”中的章节,深刻反思了教学目标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
书中提到,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我觉得,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回归点。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示灯,教学目标指到哪,课堂教学的列车就开到哪。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明确、归纳总结是否清晰,直接指引着教学过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好与不好。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便把握不准确,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便很容易陷入混沌状态。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它的“三导”功能
我把本书作者提到的教学目标的功能概括为“三导”:
(一)导学
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充分分析学情,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一定要具体、明确,有导向作用。
(二)导教
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教师的教学步骤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教学活动既要易操作,又要保证班级纪律。
(三)导测量
明确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做出量化、可视、具体的规定,为诊断性测试和阶段性学科质量监测提供依据。在课堂教学中,一旦教学活动有了科学、合理、具体、可操作、易操作的教学目标作为衡量标准,以此进行“逆向设计”,教师的课堂便有了“指挥棒”,学生的学习便有了较为明确的导向,教学质量评估的“命题者”便有了可参考、可衡量的具体测量标准。所以,教学目标越细致、越具体、越一目了然,教师的教学就越有侧重点,学生的复习就越简单,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就越清晰,整个的教学过程便越流畅。
三、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缘起于对学生“源头”的关注缺失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15、主题班会教案:理解时尚,追求真美
男:尊敬的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初二(10)班主题班会《理解时尚,追求真美》现在开始!
男:当今的社会,百花齐放,精彩纷陈。
女:今天的生活,灿烂多姿,时尚迭出。
男:我们这一代中学生,崇尚个性,开朗奔放。
女: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追求自我,善于模仿。
男:在我们身边,追星热、偶像热、热浪冲天。
女:在我们身边,蹦迪、时装,已不是新鲜的字眼。今天我们相聚一起,就是要谈谈理解时尚、追求真美的话题
男:提到时尚,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了名牌服饰,高档的自行车
女:对,其中最普遍的莫过于追星了
男:走在街上,流行歌曲飘荡在大街小巷
女:打开书包,明星照片映入眼帘
男: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流行歌曲
女:几乎每名中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
男:有的人对偶像顶礼膜拜,有的人追星如痴如醉,不信?你们看,他们来了。
女:请欣赏小品《如此追星》
(小品:小明对港台歌星崇拜至极,整日哼着他的歌,收集着他的资料,说起话来也是港味十足,以至学习成绩每况愈下。终于某一日,小明得知歌星要来此地演出,并探的确切抵达时间,急忙手捧鲜花赴机场迎接,与某歌星同乘一个航班的还有杨利伟,他看着迎接杨的标语,问周围的人,杨是唱哪首歌走红的?)
女:看了这个小品,我们在捧腹大笑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同学们对作品中的人物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1:我觉得小品中的主人公,居然连杨利伟是谁都不知道,这太不可思议了。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有些人追星追的如痴如醉,他们到处搜集明星照片,看时尚杂志,传播明星的花边新闻等等,把自己的学业都荒废了。
2:小品中塑造的人物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只是喜欢他们的青春靓丽,听他们的歌,也可以减轻我们学习的压力。
3:但我们大多数人对追星是盲目的,他们一味模仿他们的衣着打扮,甚至饮食爱好,没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些人视追星为一种时尚,如果不知道歌星影星就似乎太老土了。
男:是啊,因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上些人视追星为一种时尚。那么我们中学生究竟该不该追星呢?我们先来听一听他们的辩论,这边为正方,认为可以追星,这边为反方,认为不可以追星。辩论现在开始!(自由辩论)
女:好,你们的辩论先到这里,下面请你们双方各出一位代表总结陈辞。
(正方)总结陈辞:试问一个喜欢音乐的人,怎能不喜欢帕瓦罗帝?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怎能不喜欢路易斯、丹尼尔?一个喜欢足球的人,又怎能不喜欢贝利、马拉多纳?像靠一身功夫在好莱坞创出一番名堂的成龙,像半身残废,却用毅力唱出《水手》的郑智化,这样的明星,我们为什么不能追?为什么不可以追?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流行明星,就断定他是俗人一个,就一棒子打死他!学习了解明星背后的拼搏历程,对我们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中学生是可以追星的!
(反方)总结陈辞:青少年正处在一个懵懂的时期,对社会上的事物仅有一个混沌的概念,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可是就是由于娱乐圈内的明星们一外在美作为取胜的资本来吸引青少年,其中蚝油宣传消极的东西,这对于处于成长时期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方坚持认为青少年不可以追星。
男:同学们听了双方的辩论,有何感想?你们对追星热,偶像热这一现象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1: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可以追星,因为我们学习负担那么重,利用课余时间追星,可以使我们适当放松一下。例如我喜欢成龙,我被他的敬业向上,勤奋的精神所打动。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我在学习上奋勇前进。
生2:我认为像他这种崇拜是比较理智的,但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种理智的崇拜呢?有的歌手因为一首歌而红遍全国,引起人们狂热的崇拜,有的虽然歌手的歌美妙动听,但他们的品质与歌中表达的意境相差太远了。人们之所以崇拜某某歌星,往往是被他们的外貌气质,歌声所吸引,但对他们的品质又了解多少呢?显然这种盲目的崇拜是不可取的
生3:我认为追星追的是明星身上的优点,而不是陋习
生4:我认为中学生可以追星,但不能盲目,我们应有目的的、理智的追星,并且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追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明星
生4:我认为中学生可以追星,因为现在中学生学习太紧张了,追星可以放松、调节我们的心情,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生5:偶像崇拜已成为时下青少年一个普遍而又引人注目的问题,大连一位十六岁的少女,只因为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碟片而自杀,这位少女就是容不下母亲对自己偶像的批评,甚至不惜以自己入花的生命为偶像殉葬。
生6:我认为我们中学生可以追星,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追星是一种普遍、正常、自然的成长现象,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胡振开认为,偶像崇拜是处于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只不过不同的时代崇拜的对象不同,我们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第二断乳期,追求表面,追求至善至美,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慢慢地,我们就会懂得选择适合自己的偶像和生活。
女:说的太好了,其实任何问题应一分为二的来看待,我们“追星”但不能着迷,特别是不要“迷”人家的外表,盲目的模仿崇拜,而是应该看到他们“光环“背后的努力和艰辛。从自己崇拜的偶像身上汲取向上的奋斗的力量,这才是崇拜的目的。
男:而且我们对于这“星”,正如刚才同学所言,也不应局限在一些当红的歌星,影星上。知道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追星热、偶像热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时尚”呢?难道就是追星,赶时髦吗?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们心中的时尚吧!(谁先来说说看)
生1:我认为时尚不仅是潮流的,大众的或是独特的,更应是积极的,高尚的,永恒的。
2:我认为时尚应是广泛流行在群众中的一种正确的行为规范,而不应是庸俗的。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一种时尚。
3、我认为时尚的事物应该是有益的,而不是所谓的“时尚”而无益于我们。时尚的事物应该能经得住时间考验,不能只如昙花一现
4、我认为时尚是抽象的事物,打一个比方,它就像一眼清泉,它喷涌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新鲜的,而不是陈腐的。而且它不应是昙花一现,而是永久的。
5、有些年轻人认为吃摇头丸,上网,打游戏是一种时尚,我觉得这是对时尚的误解,我认为时尚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健康的东西。
6、时尚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一种潮流,具有新、奇、怪、美的特点,对社会具有促进性发展的作用。
有些同学还为我们准备一些图片,请他们来谈一谈
生1:我认为学习是一种时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提高文化修养,而且我们中学生正处于培养能力,吸收知识,锻炼品质的重要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明确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生活的每一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生2:我选的是宇航员飞越太空不久前,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航天飞船成功载人升空的图片,他成为了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告诉我们中学生应从小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才能够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的奥秘,所以我认为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就是一种时尚。
生3:我选择的是一幅表现运动的画面。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华人民举办奥运会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2008年的奥运圣火终于可以在北京上空熊熊地燃烧起来,所以我认为提倡全民健身,就是一种时尚。
生4:齐心协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2003年5月,非典型性肺炎在华夏大地上蔓延。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举国上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非典活动,最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是我们的白衣天使们,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宝贵的生命与病魔做斗争,终于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赢来了胜利的一天,现在我们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所以白衣天使们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时尚。
生5:我选的这幅画是奥运会冠军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上高举我国国旗的情景。刘翔的成功不仅仅是我们中国人的成功,更是亚洲人在短距离比赛中的超越。黑种人说过,黄种人在奥运会短距离比赛中是不可能进入八强的。但是刘翔的12秒91打破了这种说法,他用自己的实力为中国创造了奇迹,为亚洲创造了历史,所以我认为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奋勇拼搏的精神就是一种时尚。
女:从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同学们对他们理解的“时尚”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男:可见,“时尚”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崇拜与随波逐流,时尚是与时俱进,是一种精神,是一个创造,是一种骄傲,是一种美
女:提到了“美”,同学们不禁眼前一亮,
男: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女:那你认为什么才叫做“美”呢?
男:穿着追求新潮,讲究标新立异,女孩嘛,漂亮一点的,像你!男生嘛,名牌少不了,自行车要高档点,那才潇洒,才叫美
女:啊?!说到现在,你还是这样认为的?太让我失望了!
男:哈哈,开个玩笑!但这也代表了我们中学生当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啊
女:确实如此,快听同学们是怎样认为的吧
男:不着急,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舞蹈,也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思考。
女:好啊,我们年轻,充满青春的活力,青春的神采,请看舞蹈《日出》
男:看了你们精彩的表演,不禁让我想起了卢梭的一句话。
女:什么?
男:他说:“真正的美,是美在它本身能显出奕奕的神采。”
女:罗丹也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男: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认为什么叫做美?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美呢?
生:1、刚才看了同学们的表演,我觉得青春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美
2、勤劳节俭,朴素大方就是一种美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私奉献的爱心就是一种美
4、举止文明,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就是一种美
5、科学家们那种敬业的精神也是一种美
6、我认为“美”是在平凡事物中诞生的。就说四季吧,正像诗中所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春美;“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夏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秋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冬美。美,正是许许多多平凡事物中诞生的!
7、我认为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有一位残疾人叫马文仲,因为肌肉萎缩,全身最灵活的地方也只有左手了,但他想:虽然我肌肉萎缩了,但我还有头脑和心脏,他凭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终于创办了马文仲希望学校。我觉得这个故事很美,马文仲那金子般的心灵更美。
8、我觉得人之美在于心灵,有许多著名的人,他们的面容虽不怎么美,但他们德出众,才超群,依然为世人所敬仰。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震惊四海,但他却娶了位面容丑陋的人作为妻子,只因她聪明贤惠,富有才华,诸葛亮看中的正是他内在之美!
9、我认为美就在生活中,生活是一首歌,它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美的体现。优雅的谈吐是美,灿烂的笑容是美,真诚的关怀也是美
10、我认为生活中处处有美,比如说:柳荫湖畔,学生的晨读给人以恬静的美,图书馆里的苦读,博物馆中的沉思,实验室中的思考,烈士碑前的怀念,升旗时的肃穆…….都表现了一种或庄严肃穆,或神圣凝重的美。
11、美在字典里的结实是漂亮的意思,但我认为它并不仅仅指漂亮,美还反映在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举例来说吧
(串词:说得太好了,我们骄傲,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正值青春年少!
美在平凡中诞生,美正是在这样许许多多平凡的事物中诞生的;
让我们在平凡中发现美,在平凡中追求美,在平凡中创造美吧;
生活中的美就是这样体现在一点一滴不起眼的小事上;生活中处处有美;
美是有金子般的心灵;
文明修养,举止文明是一种美;
美是爱心,是奉献;)
男:听了同学们的见解,确实让我深受感动!是啊,美在平凡中诞生,美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女:美是文明,是真诚,是爱心,是奉献;生活中的美,往往让人愉悦,让我们共同加入美的行列,生活会更加的美好!(鼓掌)
男: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内心。”
女:请欣赏配乐诗朗诵《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钢琴曲《致爱丽丝》配乐
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朗诵的题目是《心灵美才是永恒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美的呢?可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中学生深思。许多人注重外表的修饰,认为这就是美,不错,着是美,但并非美的全部,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内心。” 这句话抓住了美的本质。
本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雨露里的中学生,充满蓬勃朝气,洋溢青春活力,红扑扑的脸蛋,亮晶晶的双眸,黑黝黝的秀发,无不闪耀出迷人的光泽,给人以纯洁、清新、健康的自然美的感觉。但遗憾的是,我们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漂亮、时髦,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打扮、粉饰自己,结果反而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我们应该懂得,在美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心灵美更令人陶醉的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用渊博的知识充实自己,高尚的行为感染别人。立志、进取、勤学守纪、尊师爱友、举止文明、博学多才,这才是真正的美!
美不在外表,而在心灵,再美的鲜花也有凋零的时候,再美的容颜椰油衰老的时候,只有心灵美才能经久不衰,让我们不懈地奋斗与追求,使自己的心灵净化,格调升华,创造经久不衰的、永恒的美。
男:谢谢王静宇同学的精彩表演
女:心灵美是永恒的美!努力学习,学习科学是一种时尚,一种美;全民健身,迎接奥运是一种时尚,一种美;舍己为人,奋勇拼搏,为国争光是一种时尚,一种美!
男: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短暂的45分钟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本次班会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下面请班主任老师为我们做总结发言。
班主任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理解时尚,追求真美的话题。刚才听了你们的发言,看了大家精彩的表演,相信你们已经从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在思想上受到了启迪。的确,对于时尚,我们不能盲目的追求,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理性地来看待一切事物,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也说过:“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的,包括他的面貌、服饰、心灵和思想。”所以在平时我们就要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不断的追求中去创造美,在奋斗中去创造时尚,在时尚中去创造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放声歌唱,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的美好!
齐唱:《明天更美好》(六人先唱,全班合)
合:本次班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16、理解的反义词
理解
【读音】:[lǐ jiě]
【释义】:1.顺着脉理或条理进行剖析。2.从道理上了解。3.指了解,认识。4.说理分析。5.见解。
【反义词】:误解
理解造句
1.他的一切行为我都不理解。
2.这个词不能按本义去理解。
3.照我的理解,我被解雇了。
4.这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
5.她对理解事物一向有困难。
6.我无法理解那个人的心理。
7.我向来无法理解他的解释。
8.我不能理解你说些什么。
9.你的意思别人并未真正理解。
10.我们向来都很理解你的观点。
反义词造句
1.这些说法有时会引起误解。
2.我向他说明他对我的误解。
3.但愿我的意思没被误解。
4.这个协定不会导致误解。
5.她不再害怕他们会误解她了。
6.请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7.杰维少爷和我之间误解很深。
8.许多人对占星学有误解。
9.这种断言是由一种误解而来。
10.我须字斟句酌免生误解。
17、理解包容的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以下就是理解包容的谚语,供参考借鉴。
1. 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薜渲
2. 一个有知识涵养,懂得包容的男人,尽管在外人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怕老婆的一面。然而,这种怕其实不一定是真的怕,而更多的是一种爱,一种智慧。他比谁都了解自己的老婆,也比谁都能在最关键的时候驾驭自己的女人。甚至,他和她不是同一级别和段数的,他就象一个父亲看着自己女儿的调皮和顽劣。
3.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4. 相处时需要包容,相爱时需要真心,快乐时需要分享,争吵时需要沟通,孤单时需要陪伴,难过时需要安慰,生气时需要冷静,幸福时贵在珍惜
5. 心如止水,不是心如死灰不复温,而是学会了包容。以求完美的心态,活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就是人一生最大的错误。心如止水的人,不是对任何人事都失去了兴趣,而是明悟了残缺是人生的常态。心情,也就是一种感情状态,拥有了好心情,也就拥有了自信,继而拥有了年轻和健康。
6. 只有勇敢的人才懂得如何宽容;懦夫绝不会宽容,这不是他的本性。——斯特恩
7. 没有美德就毫无真正的幸福可言。——卢梭
8. 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心胸开阔,包容他人,不只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更是做人的信念,是必须的信念。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承诺,是对生命的一种信仰。
9. 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10.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从忠厚。——薜渲
11. 包容应该是一种快乐,我们并不知道命运给我们多少考验,我们也并不确定命运会让我们走多远,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要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善于知足的人。
12. 风景至美,在于观景之心,家之和谐,在于谦让包容。
13. 孤月啊,流离心事几人懂,或许,也只有你能包容一切,承载一切,寄托一切,你可知,我心化作漫天星雨,皆作尘,你可知,你不知,我知你知,一切如旧,你只淡看尘世的纷纷扰扰,在每一个我和你邂逅的时刻,我用目光,你用月光,传达那穿越了千年的情节。
14.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15. 宽容,使友谊变得亲近;宽容,使亲情变得深厚;宽容,使社会变得和谐美丽。拥有宽容,就拥有了无限的魅力。
18、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本文向你介绍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方法。
基本步骤:理解重点词→弄清句子本意→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基本方法:
⑴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弄清词义,句义也就理解了]
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在画中游”是关键部分,意思是说人好像在图画中游玩一样,[我们还得想想: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呢?→原来是作者觉得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画着小船在漓江上游玩,就好像是进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⑵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以出来。
例“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荔枝》。这句子表面看是说:到现在荔枝和以前一样年年都红、都成熟。[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句子全文的结束呢?联系上下文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作者的母亲已经去世,在母亲生前作者时常买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现在母亲已不在人世了,作者看到年年红润如前的荔枝自然忆起母亲],可见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对年年依旧红的荔枝,常常怀念自己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⑶注意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内在含义。
例“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这个句子中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排比部分说明了邱少云不动的原因,比喻部分说明了邱少云意志坚强。整个句子“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和这次战斗的胜利他严于律已、勇于献身的精神。”
☆体会句子的含意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是关键。
体会句子含义的几种方法
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我知道许多学生都感到体会句子的含义很难,虽然想动脑筋,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去体会。大部分只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但碰到考试,或课外读物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就束手无策了。我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闯过这个难关,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 、让学生明确要体会的是什么
首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它是蕴涵在句里,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没有说出来的感情,没有说出来的思想。要把握句子的含义,必须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思索,才能体会得到的。
如:《长征》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字面上讲的是长征路上有很多山山水水,红军都不怕。但句子所蕴含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只看成是平平常常的事,表现了红军战士蔑视困难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的练习,让学生理解了“体会句子含义就是要体会句子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感情和思想”。这是克服困难的第一步。
二、让学生掌握体会的方法
其实学生感到体会句子难的主要原因是不知怎样去体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1、抓住关健词的方法
如:《伟大的友谊》中的“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的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钟头,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激烈争论”这三个词想一想,它们指的是什么?在学生弄清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把整个句子的意思联系起来想一想,体会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讨论问题时,各自充分发表意见,说话时连续不断,为把问题讨论清楚,还发生争论,这说明他们有严格的科学态度。
2、联系课文内容的方法
如:《金色的鱼钩》中“小梁,别浪费东西了。”这句话学生往往只会孤立地从句子本身去思考,因此,难以体会到句子深刻的含义。如果引导学生把句子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想:老班长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他为什么拒绝喝鱼汤?学生很自然就能体会到:老班长在牺牲前还坚持把鱼汤让给同志们,一心想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3、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
如:《难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句话,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那就是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想的话,台湾刚刚光复,被日本人统治了五十年,许多台湾人不会说中文,不会写中文,他们重新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是中国人,我热爱中国”出自被日本人奴役了五十年的台湾同胞之口,那种真挚的情感,学生能从句子的语气中体会到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一片深情,从而激起一种民族的自豪感。
4、问为什么的方法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能体会到:“我‘当时心情的矛盾、焦虑和痛苦,既担心年轻的战友会忍受不住烈火的煎熬,又不忍心看着战友牺牲,心情既矛盾又痛苦。
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后面都安排了说说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含义或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有关练习。这类练习对于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求体会句子含义的规律,掌握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和技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文章思想内容,要注意这句话是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现,跟上下文有什么联系?通过教学实践,理解句子的含义,常用的方法可归纳约三种。
一、分析法。
主要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语,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篇文章有关键之词,警策之句,拎出关键词句,牵全文。 如《长城》一课,有这样一句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抓住“站在、踏着、扶着、想起”这些动词,让学生明白这是因触景生情而展开的自然联想。这一段,“凝结”是重点词。长城由什么凝结而成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能”凝结而成的。)为什么?(因为1、条石多、多到数不清。2、条石重“一块有两三千斤重”。3、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4、山势“陡峭”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修筑了这样艰巨伟大的工程,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
二、归纳法
主要是领会句子中的内容要点,概括出句子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如《詹天佑》中有一句话,“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教师可提问,“遇到困难时,詹天佑怎幺想?”“为什么要这样想?”“修不好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如铁路修不好,外国人会讥笑我们,中国工程师也会失掉信心。”“如修好会有什么结果?”(可以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的回击,又可以提高中国工程师的自信心,)所以,“詹天佑怎幺想?”“这句话表现了詹天佑怎样的理解感情和决心?”归纳起来,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国争光的决心。
三、引申法
主要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透过句子字面上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本意。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问:“碰壁的原因是什幺?”(四周黑洞洞的)接着领悟出“四周黑洞洞的”和“壁”的蕴涵。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清,在当时反动势力十分猖獗的环境下,从事革命事业的艰险从而激发儿童对鲁迅先生的佩服,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如果光从字面上看,就会同课文中我一样“恍然大悟”,这样一理解,注意了时代背景,就会懂得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懂得这些,就能透过字的意思,引申出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它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
19、追求的近义词推荐
这个电视剧向人们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学生应该追求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追求的近义词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近义词:
追逐、追赶、追寻
追求造句
1 工厂生产不能只顾追求数量,还要追求质量。
2 有的人追求奢侈的生活,走上了犯罪道路。
3 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经营者的追求。
4 工厂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而不重视产品的质量。
5 李祕书拒绝了王经理的追求,王经理竟恼羞成怒地将她开除。
6 希利先生暴跳如雷,否认说过此话,并追求来源。
7 她秀外慧中,是眾多男士追求的对象。
8 从政者假如寡廉鲜耻,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那麼违法乱纪的事就将层出不穷。
9 假如您是位特别讲究吃穿,追赶时髦的人,而这过分的追求又常常弄得您入不敷出,故而烦恼不堪。
10 他文质彬彬的仪表,确实迷倒不少追求者。
11 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教学相长。
12 钱财乃身外之物,犹如过眼烟云,切不可过分追求。
13 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独出心裁,追求独创。
14 只有追求自我成就,人生才不会有怀才不遇之嘆!
15 你可不能像过去那些有钱人一样追求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16 这次装修房子,他设计的风格就是追求雍容典雅,富有东方古典美。
17 我自由而狂热的爱着你,就像勇士奋不顾身追求正义。
18 她把满头黑发染成了金色,为的就是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
19 王小姐真可称为窈窕淑女,怪不得追求她的人很多。
20 这首诗只是象征其政治理想的追求,可望不可即,有如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境。
21 在战争年代,追求安然无恙的生活简直是一种奢求。
22 自古以来,窈窕淑女都是众多男士追求的对象。
23 为学要鞭辟入里,一味追求速成,必定华而不实。
24 知识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只要你锲而不舍地追求,就能拥有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25 参加革命绝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富贵荣华。
2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若过分追求打扮,弄得油头粉面,反而让人生厌。
27 假如咱们不去追求,不去奋斗,成天坐在家里梦想世外桃源的生活,那是不现实的。
28 天道酬勤是咱们的信念,自强不息是咱们的追求!
29 杜甫的《三吏》、《三别》等诗作,不只是作者悲天悯人情感的宣泄,还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0、有关追求的作文素材
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华兹华斯
2、即使是智者,也难摈弃追求功名这个弱点。——塔西佗
3、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查?科尔顿
4、要想知道掌权的痛苦,就该去问那些当权者;要想知道它的乐趣,就应该去问它的追求者。——葛罗夫
5、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塞?约翰逊
6、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赵鑫珊
7、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追求对宇宙人生更深远的了解;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罗兰
8、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莱辛
9、在瞄准遥远目标的同时,不要轻视近处的东西。——欧里庇德斯
10、幼儿时期可以没什么宏伟目标,成人时代则不可无此。——霍兰
11、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1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3、虚已者进德之基。——方孝孺
14、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15、不谦虚的话只能有这个辩解,即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富兰克林
16、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申居郧
17、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不论好人坏人,成功者失败者,追求是人生存在这世界上的心理基础。——郑碧雅
18、人生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在四个层面保持平衡的人才会拥有圆融的人生。裁冯军
19、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罗素的人生追求
20、如果我能最终成功,最重要肯定是因为我的理想,我的理想非常大,明知道它不可为,所以会付出格外的努力。
21、关于理解的作文素材
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换位思考问题,理解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活。下面整理了关于理解的作文素材,欢迎参考。
理解的名言1、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房玄龄《晋书》
2、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伏尔泰
3、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龋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学而》
5、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
6、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高尔基
7、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的受众而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受众的心里、情感、经历、需求以及所处环境等的不同。
8、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泰戈尔
9、理解绝对是养育一切友谊之果地土壤。——威尔逊
10、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会使社会良性循环。
事 例 1年幼的达尔文在泥土中挖到一枚硬币,兴奋异常地跑到姐姐面前献宝似的对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时代的硬币。其实只是一枚因锈蚀而显得有些古旧的普通钱币而已。姐姐认为达尔文说谎,便告诉父亲,要求惩罚达尔文。可是父亲却慈爱地对达尔文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这便是理解。因为父亲知道,孩子没有撒谎的故意,只是对古钱币有着异常的兴趣。
事 例 2管仲与鲍叔牙是好朋友。他们合伙做生意,管仲本钱不多,分红却拿得不少,鲍叔牙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牙出主意办事,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牙也不生气,认为主意不错只是时机不倒;管仲曾经作了三次官,每次都被罢免,鲍叔牙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没有赏识他的人;管仲作战,临阵脱逃,鲍叔牙没有嘲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放不下年老的母亲。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司马迁最后写道“天下不重管仲之贤,而重 鲍叔能识人也。”这“识人”其实就是对人才的一种“理解”。
事 例 3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理解、宽容。
事 例 4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事 例 5一对夫妻很幸运地订到了火车票,上车后却发现有一位女士坐在他们的位子上。先生示意太太坐在她旁边的位子上,却没有请那位女士让位。太太坐定后仔细一看,发现那位女士右脚有点不方便,才了解先生为何不请她起来。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下了车之后,心疼先生的太太就说:“让位是善行,但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中途大可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先生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这三小时而已。”
22、怎样理解词语的意思
怎样理解词语的意思
听人讲话或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他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感情。首先我们谈谈怎样理解词语的意义。
一、理解词语的意义
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它的固定的意义,也就是词典中所注释的意义,我们也叫它概念意义或者静态意义。
把这些词语组织起来,成为短语或者句子,它们就有了具体意义,也就是语境所赋予的词语的动态意义。
所谓理解词语的意义,主要是指理解它在一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词语的具体意义,很多时候就是它的固定意义,即概念意义;有时则是语境临时赋予的意义,即临时意义。
1.概念意义
理解词语的概念意义,需要联系上下文,依据词语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一般词语的理解都不难,难在对多义词语的理解,也就是从多义中选择出准确的义项。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多义词,这些词在词典中不止一个意义,但是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则只显示一个意义,这就需要结合上下文认真加以辨别。199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题。
①阅读下列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听说现在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文言文还有增多的趋势,我持反对意见。文言文可以学一点,但不要太多,因为我们是反对写文言文的。为什么要反对写文言文呢?首先,现代人要说现代话;其次,文言文不易写好。为什么要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我说可以教点文言文,但是目的不在于此。我也赞成教点古诗文,因为现在的文风不大好。古人是很讲究文字①简洁、干净、利落的,这种文章很可以治治我们现在的文风……
乙:我是主张学习文言文的……我们不能成为民族虚无主义者,全部否定传统的语言文字②、文学。文言文中的词汇和文字③表现力等还在不断丰富现代汉语……
甲和乙的发言中多处使用了“文字”一词,其中三处加了横线,对它们的正确理解是:
A.语言运用的风格 B.写作运用的语言
C.记录语言的符号 D.连缀成篇的文章
答:“文字①”指
“文字②”指
“文字③”指
23、破碎的美丽阅读理解及答案 初中美文阅读理解
破碎的美丽
①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②我喜欢断树残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荒芜石阶点点青苔,也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柳败花残茎衰。这些破碎的东西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走到辉煌已让位给别人的今天。
③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所以我无法想像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像不可求源的美丽之中,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的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由圆满而破碎、由繁盛而落寞的生命过程中,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
④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人生才最美丽。
⑤我喜欢苍老的人记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英雄暮年时的忍痛回首,红颜逝去后的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会相信:那些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破碎的时候,他才会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⑥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明彻和超脱;梵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平凡者的破碎泄露了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带给我们人生的梦想和启迪。
⑦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直接触动了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崇高的感动啊!
14.感知文章,作者从和两方面阐述了“破碎的美丽”。(2分)
15.品读文章②③段,以我们熟知的“月缺”或“花残”为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它们是美丽的。(3分)
16.如果从下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文章的结尾,你选择哪一句?说说理由。(3分)
①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
②其实,人生哪一刻不美好呢?即使是残损;哪一刹那不该感激欢欣呢?即使是破碎。
17.那些“优秀灵魂”通过文学作品和媒体走进我们的心灵。请你选择大家熟知的一个人物,描绘他(她)令你难忘的破碎之美。要求不少于8字。(6分)
【送你一个锦囊,让我们回味感动】撷取我们心灵深处的珍藏:普罗米修斯忍受鹰鹫
啄食脏腑的巨痛,屈原毅然投身湍急的汨罗江,桑兰在轮椅上绽放灿烂的微笑,海明
威笔下的老人升起不屈的船帆……
答案:
14.自然人生或灵魂
(大意正确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5.示例: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月缺”联想到“月圆”的美丽,从中品味难以诉说的悲欢离合,感受其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这也是一种美。
(点明美的原因1分,结合具体内容阐述1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16.示例1:我选择第①句。这个句子借助花的美就在于破碎的事例,巧妙地点明中心,语言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示例2:我选择第②句。这个句子连用两个反问句,告诉我们要体会生活的美好,对生活心存感激,深化了文章中心。
(结合句子内容和特点阐述1分,句子的作用1分,语言表述1分,共3分)
17.示例1:我永远忘不了梵高在《自画像》中逼视我们心灵的眼神。他是一个不能为世俗理解的画家,是一个用画笔袒露胸襟的天才。他用灿烂的金黄色渲染火一般的激情,用漩涡般流动的天空暗示内心的躁动。他留给自己的是不幸的人生,留给世界的是永恒的美丽。
示例2: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涅莫夫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技惊四座。他征服了观众,却征服不了裁判。不公正的得分,引来了全场观众的愤怒。长达八分钟不满的嘘声像爱琴海的波浪淹没了赛场。此时,他重回赛场,面向观众深情地鞠躬,请求观众保持冷静。他的金牌梦破碎了,但他用宽容展现了体育之美,展现了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
(事迹概括2分,人物评价2分,语言表述2分,共分)
24、班主任应具备多角度的理解能力的教学反思
班主任素质包括四方面:1、道德素养。2、知识结构。3、基本能力。4、身心素质。我认为在这些素质之中,具有多角度的理解能力最为重要。我们知道,在同年龄、同一文化层次之间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做到的,而要一位成年人去真正理解未成年的孩子是比较难的。作为小学班主任,虽然学过小学生心理学,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但毕竟是书本上说的,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容易不自觉地以自己思维方式去评判学生。
记得我教一年级时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午托班的老师带着我班的一个学生气冲冲走到我跟前,非常气愤地说:“王老师,你们班的这位学生,不吃玉米,把一个好好的玉米扔到垃圾筐里,小小年纪就有这样不道德的行为,太坏了。”听了这位老师的话,我也非常生气,当时我是这么想的:这孩子确实坏,认为自己交了午餐费,但自己又不喜欢吃玉米,所以领来把它扔掉,这是属于品质问题。于是我拉着他来到教室,班上的同学也立即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在告状。这位孩子却望着我不做声,那双眼睛流露出一种委屈。看着他我一下冷静了下来,我制止了同学们说话。问道:“告诉我,是什么回事?”孩子小声地说:“不是我故意的,我在拿玉米时,不小心把玉米弄掉在地上了,我捡起来,把它扔到垃圾筐里。”听了孩子的’话,心理确实不是滋味。如果刚才听了那位老师的一面之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了他,这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呀。直到六年级,他还记起这件事,在写《对老师说悄悄话》的作文中,他详细地写了当时的过程,并对我说了声:“谢谢!。
能对学生多角度地了解,将心比心,是小学班主任最应该具有的素养。只有真心地理解学生,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善良、有爱心的学生。古人说:“人之初,性本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这是他们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产生的碰撞。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同时采取有效地方法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地人生观。
25、大班数学活动:9的形成,理解9的意义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形成,知道8添上1是9.
2、理解9的.实际意义,知道9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9的物体。活动重点:学习9的形成,知道8添上1是9.活动难点:用完整的话描述9的形成。
活动准备
1、小羊玩偶一只,小白兔和萝卜图片各9。
2、数字9。
活动过程
一、拍手游戏,复习数字2-8的形成
二、小羊的生日
1、出示小羊玩偶:今天是小羊的生日,它的好朋友小兔子姐妹要来帮
它庆祝生日。
2、出示8只小兔:小朋友看看来了几只小兔,8只小兔要用什么数字来表示?
3、出示8个胡萝卜:小羊为了招待小白兔准备了它们爱吃的胡萝卜,小羊准备了几个胡萝卜呢?八个胡萝卜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4、数字8可以表示8只兔子和8个萝卜,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三、学习形成
1、兔姐姐(排在最左边的)发现咦怎么少了一只兔妹妹呀,(学小兔的口吻,并再出示一只兔子)我来了,我跳得慢,你们也不等等我。
2、小朋友现在又几只兔子来参加小羊的生日会?为什么是9只兔子呢?9只兔子要用数字几来表示?
3、小羊的准备的胡萝卜够吃吗?怎么办呢?8个萝卜添上一个萝卜是几个萝卜呢?9个萝卜要用数字几来表示呢?
4、8只小兔添上一只小兔是9只小兔,8个萝卜添上一个萝卜是9个萝卜,那我们可以说几添上1是几呢?
四、认识数字9
1、出示数字9:我们来看看数字9是什么样子的?数字9像什么?
2、数字9还可以表示什么?
3、小结:数字9可以表示所有数量是9的物品。
26、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意思的托班教案一等奖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初步掌握故事情节。
2、引导幼儿初步理解勤快和懒惰的意思。
3、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呼呼、噜噜、嘟嘟、勤快、懒惰。
二、活动准备
1、课件《三只小猪》
2、《三只小猪》相关动画片段
3、故事插图
4、词汇字卡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轻音乐,组织幼儿随着音乐安静进入活动室内,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段《三只小猪》。
(1)请幼儿安静欣赏动画《三只小猪》的故事。
(2)小朋友看玩动画之后,画面中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事情?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2、教师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回忆和总结画面中出现的事物和动物。
(1)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呢?
(2)三只小猪准备要干什么?
(3)三只小猪做了哪些房子呢?
画面中有三只小猪,呼呼、噜噜、嘟嘟,他们三个要准备盖一间自己的房子,呼呼盖了草房子,噜噜盖了木房子,嘟嘟盖了一座砖房子。
3、教师再次播放盖完房子之后的动画,幼儿安静欣赏,观看结束教师提问。
(1)呼呼、噜噜、嘟嘟都已经盖好自己的房子啦,但是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画面中又出现了谁?
(2)呼呼的草房子为什么会被大灰狼吹跑呢?
(3)噜噜的木房子为什么会被大灰狼推倒呢?
(4)为什么嘟嘟的砖房子没有倒呢?大灰狼对着嘟嘟的砖房子做了什么事情?
(5)最后大灰狼吃到三只小猪了吗?为什么?大灰狼最后怎么样了?
4、教师带领幼儿总计以上的提问,重点向幼儿介绍呼呼和噜噜房子被大灰狼破坏的主要原因。吓得呼呼一下子跑到隔壁噜噜的家!
(1)小猪呼呼很懒惰,它不像太累就用干草盖了一座房子。干草很轻,大灰狼一口气就把所有干草都吹跑了,小猪的草房子就没有了。
(2)而小猪噜噜也是一个懒惰的`家伙,为了马上盖完房子,好休息,噜噜就找来几块木头盖了一座木房子!大灰狼的力气可大了,轻轻松松就把噜噜的木房子一把掀开!吓得呼呼和噜噜哭着喊着跑到了隔壁嘟嘟的家!
(3)那为什么嘟嘟的房子没被大灰狼破坏呢?大灰狼站在最后一所房子前,也就是小猪嘟嘟的房子前用力的吹了一口气,而勤快的嘟嘟盖得砖房子却动都没动一下!大灰狼又用手去掀嘟嘟的砖房子,而砖房子还是纹丝不动!而此时,站在房间里的呼呼和噜噜吓坏了,躲在嘟嘟的身后直哆嗦!
(4)最后大灰狼从烟囱爬进砖房子的时候,刚好掉进小猪嘟嘟在下面准备好的柴火上,大灰狼疼得啊呜啊呜地大叫起来!三只小猪幸运的逃过了大灰狼的魔爪,没有被大灰狼给吃了,大灰狼灰溜溜的走向森林!
四、活动总结
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道理,勤快的人总会得到很多幸运的眷顾,就像嘟嘟是一个非常勤快的小猪,不怕累不怕辛苦盖了一间牢固的砖房子,最后正是因为小猪嘟嘟的勤快,砖房子救了它们三个。我们应该像小猪嘟嘟学习,做个勤快的好孩子!
27、追求的近义词是什么?
追求,意指尽力寻找、探索。也特指向异性求爱。有关追求的近义词,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探求:
1.探索寻求。
探索:
探寻求索:用志不专,探索不精|我想用无言的话去探探索
谋求:
想办法寻求:谋求解决办法。
寻找:
1.找;觅求。
寻觅:
1.寻求;寻找。
寻求:
寻找探求:寻求真理。
找寻:
1.寻找。 2.找岔子。
详细解释
1. 尽力寻找、探索。
【出处】:《楚辞·九章·惜往日》:“ 介子 忠而立枯, 文君 寤而追求。”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夫人思慕本乡,追求 洋川米。”
【示例】:宋欧阳修《试笔·李邕书》:“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
闻一多《演讲录·战后文艺的道路》:“假如我们只是追求我们更多的个人自由,让我们藏的更深,那就离人民愈远。”
2. 特指向异性求爱。
【出处】:《花城》1981年第3期:“正是那种厌恶不已的感情,使她抵制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追求!”
3. 追问;追究。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彼此无夫无妇,这时分相见,夫人何必苦追求!”
【示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知县晓得事在衢州隔省,难以追求,只要完事,不去根究了。”
《红楼梦》第六一回:“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还要细细的追求才是。”
4. 指催交租税。
【出处】:清申涵光《安阳晓行》诗:“追求民力尽,一望草冥冥。”
【示例】:清顾炎武《京师作》诗:“农甿苦追求,甲卒疲转饟。”
造句
1 工厂生产不能只顾追求数量,更要追求质量。
2 有的人追求奢侈的生活,走上了犯罪道路。
3 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经营者的追求。
4 工厂不能一味追求产量而不重视商品的质量。
5 李祕书拒绝了王经理的追求,王经理竟恼羞成怒地将她开除。
6 希利先生暴跳如雷,否认说过此话,并追求来源。
7 她秀外慧中,是很多男士追求的对象。
8 从政者假如寡廉鲜耻,只追求自身的利益,那麼违法乱纪的事就将层出不穷。
9 假如您是位特别讲究吃穿,追赶时髦的人,而这过分的追求又常常弄得您入不敷出,故而烦恼不堪。
10 他文质彬彬的仪表,确实迷倒不少追求者。
11 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教学相长。
12 钱财乃身外之物,犹如过眼烟云,切不可过分追求。
13 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独出心裁,追求独创。
14 只有追求自我成就,人生才不会有怀才不遇之嘆!
15 你可不能像过去那些有钱人一样追求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28、关于追求的高考素材句子阅读
导语:历史的脚迹在风雨中渐行渐远,夕阳的余晖留下了最后一丝温暖。人字好写,但做人很难,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则更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追求的高考素材句子,欢迎阅读!
1.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 ——华兹华斯
2.即使是智者,也难摈弃追求功名这个弱点. ——塔西佗
3.理智会促使每一个人去追求大众的幸福,作为获取和确立个人幸福的手段. 查?科尔顿
4.要想知道掌权的痛苦,就该去问那些当权者;要想知道它的乐趣,就应该去问它的追求者. ——葛罗夫
5.凡是精炼的句子,由于追求简明而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准确性. ——塞?约翰逊
6.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赵鑫珊
7.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追求对宇宙人生更深远的了解;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 东西. ——罗兰
8.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
9.在瞄准遥远目标的同时,不要轻视近处的东西. ——欧里庇德斯
10.幼儿时期可以没什么宏伟目标,成人时代则不可无此. ——霍兰
11.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12.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13.虚已者进德之基. —— 方孝孺
14.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 ——朱舜水
15.不谦虚的话只能有这个辩解,即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 —— 富兰克林
16.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申居郧
17.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不论好人坏人,成功者失败者,追求是人生存在这世界上的心理基础. ——郑碧雅
18.人生追求,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在四个层面保持平衡的人才会拥有圆融的人生. 裁冯军
19.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 以忍受的怜悯.这些激情像飓风,无处不在,反复无常地吹拂着我,吹过深重的苦海,濒于绝境. ——罗素的人生追求
20.如果我能最终成功,最重要肯定是因为我的理想,我的理想非常大,明知道它不可为,所以会付 出格外的努力.
21.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孩子说:”你长大了一定要经商赚钱,你爸爸就是吃了没有钱的亏.” 一个老板对自己的孩子说:”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你爸爸就是吃了没知识的亏.”
22.我不知道流星能飞多久,值不值得追求!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等候!但我知道会有 一份友谊像烟花般美丽,像恒星般永恒,值得我用一生守候! ——一则短信
29、学会理解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主题: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二、教学背景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疼都疼不过来,在一些孩子的心中认为父母等对自己的关心、养育都是理所当然的,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忘记对父母的付出说一声:“谢谢”。孩子对父母的养育变的冷漠,在家任性、霸道。人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互相理解,世界才会充满爱。针对当前孩子存在这方面问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启迪学生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2、联系实际,理解学会感恩能从多方面利于青少年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学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懂得体会,感谢,学会与他人交往,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
1、唤起学生的感恩情感
2、做一些可及的感恩行为,学会理解父母,树立健康心理
五、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
1、你母亲的生日??
2、你爸爸今年几岁?
3、你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4、你母亲最喜欢的是哪套衣服?
5、你给父亲买过生日礼物吗??
6、你爸爸喜欢喝白酒吗?那他一般喝什么牌子的??
7、你父亲喜欢吃的菜是??
(二)放一曲有关母爱的歌曲,有引出主题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和伟大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
出示“感恩父母”课件图片
1、通过充满真情,充满温馨的图片,回忆以前跟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
2、提出问题:
为什么现在跟父母的沟通也少了,跟父母的埋怨多了?
我在家里最经常对父母说的话是什么?
3、讨论:
说说父母之间最难忘的小故事:
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
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谈谈我们怎样用感恩的心和父母沟通?
③怎样孝敬父母?如果现在有话对爸爸妈妈说,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是什么?
示例: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三)心里话
建议全班同学拿出纸笔写下一段对父母老师的感恩和祝福,让它们出现在班级最显眼的角落并挑选“班级十大感恩箴言”让同学们将感恩铭记心中。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四)结束语
我们不想说这次班会的成功与否,我们只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你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
老师给大家的话: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对老师、父母最好的回报;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