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根据《史记》记载,韩信满门被杀,没有子孙活下来。当初刘邦舍不得杀韩信,不代表其他人舍不得。当时韩信偷偷的准备着谋反的事情,吕后觉得不对劲,就和萧何联合在了一起,把韩信骗到了宫中,用乱棍给活活打死了。

韩信被满门抄斩还有后人吗(历史上韩信是被斩首的吗)-编程之家

2014年冬,有一张姓作家在网络上发起一个帖子,自称是西汉留侯张良69代直系后人

他说“汉朝开创了中华盛世,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文明和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汉初三杰’后人无不与有荣焉。

强烈呼吁‘汉初三杰’后人再聚首并组建三杰宗亲会叙情谊谋发展”,并表示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及其谋士范增的后人可以列席。

“汉初三杰”指的是谁呢?

汉高祖刘邦清扫宇内、稳坐龙庭之日,得意洋洋地地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论运筹帷幄,吾不如子房(“谋圣”张良的字);

论镇守后方,安抚百姓,源源不断地输送军需粮草,吾不如萧何;论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可见,“汉初三杰”指的就是这三位:张良、萧何、韩信。

张姓作家兴致勃勃地表示,“我们汉初三杰后人聚会不是图热闹,不是要沾古人的光,而是要传承、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杰’后人应该一笑泯恩仇,精诚团结,相互支持,共谋发展,为又一个中华盛世的复兴积极建言献策。”

尽管张姓作家声称自己“不是要沾古人的光”,但他这么做,显然已经是在沾古人的光了,很是博取了一番眼球。

另外,张姓作家还指定了一系列娱乐界的名人为萧何、韩信的后人。张良和萧何有后人,一般不存在什么争议。

但要说韩信有后人,就很值得商榷了。

韩信的最终结局,《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交待得清清楚楚:“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随后,吕后又“夷信三族”。

即吕后通过萧何把韩信骗入宫,斩于长乐钟室,并诛灭三族。

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诛灭三族,即是把沾亲带故的人都诛杀光。

从这一点上来说,韩信应该是没有后人的。

不过,民间倒是有一种说法,说韩信有一幼子,名叫韩滢,被萧何冒险救了出来,派人送到了南粤,委托给赵佗抚养。

韩滢被带到南越后,将韩的一半去掉,变姓为“韦”, 改名韦云际(又名韦天保、韩天贡)。

这种说法流传很广,以至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就记有“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取韩之半,改为姓韦”;

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的《百姓祖宗源流集》也称:“韩信的儿子韩天贡,逃到广西宜山,为了掩人耳目,避免杀身之祸,把韩姓改成韦姓。今宜州德胜都街村落索屯有韦天贡墓。”

但是,“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情节与《史记.赵世家》所记的“赵氏孤儿”事却是何其相似!

“赵氏孤儿”事是这样的:晋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设计陷害赵盾,赵盾惨遭满门抄斩。

赵盾子赵朔新生一子,托付于门客程婴。程婴携婴儿投奔赵盾故人公孙杵臼,两人作出了巨大牺牲,合力救下了这个孤儿。

“萧何匿韩信子于南粤”的情节极有可能是根据“赵氏孤儿”事编造来的。

想想看,当年司马迁为了写淮阴侯列传,亲往淮阴,观瞻韩母墓,探访韩信少年时代垂钓乡下、寄食漂母、胯下受辱等事迹,对于韩信生前身后事,是秉承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来记载的。

传记的结尾,已明确交韩信的死和“夷信三族”的命运,则韩家是不会有漏网之鱼的。

即从西汉到明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都是认同“韩信无后”的。

独独到了明末清初,有一个名叫来元成的人写了一部名为《樵书》的小说,上面载:“广南有韦土官者,韩信之后也。当淮阴钟室难作之时,信有客匿其孤,求抚于萧相国。

相国作书,致南粤尉(赵)佗。佗素重信,又怜其冤,慨然受托,姓之以韦者,去其韩之半也。孤后有武功,世长海蠕,受铁券。

至今,萧何与尉佗书,尚勒鼎彝,昭然可考。”社会上才渐渐盛行起“韩信有后”的说法,并认同了该种说法,广为流传。

除了上面提到的《辞源》、《百姓祖宗源流集》两书外,《灵渠引来百家姓》也称“桂林韦姓,有一支是古代著名军事家、西汉刘邦的骁将韩信的后裔。”

《淮阴志征访稿》则记:广西一土司和族人奉祠汉代开国大将军韩信,他们都是韩信的嫡传子嗣。他们的祖先从汉代就为韩信建祠祭祀,世世代代从未间断。

土司还把祖上密传下来的当年萧何给赵陀的书信物件,赵陀所赐敕谕等物拿出来,证明了他们确实就是韩信的嫡传后裔。

但是,《樵书》所记距离韩信被灭族事件已有一千多年,且是小说,根本不足为凭。

实际上,对于“韩改韦”之说,现在的广西韦氏是有抵触的。

虽说在全国姓氏排列中,韩姓高出韦姓近二三十位,而且,韩信的名气远高于韦姓的任何一个祖先。

但韦姓人仍是坚持不冒认祖宗、不乱攀附祖宗、不欺骗、不误导子孙的原则,反对“韩改韦”之说,真正不肯“沾古人的光”。

广西韦氏不承认自己是韩信之后,主要依据有两条:

一、全国各地能经得过考证得以国家省级等收藏的韦氏族谱,根本没有韩信后代改姓韦的任何信息,所以,“韩改韦”之说不存在。

二、韦氏先祖韦敬一、韦敬辬于公元682年12月15日在上林的澄泰白圩所刻写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里有“维我宗祧,昔居京兆”、“上祢京兆,奕叶高门”等字眼。

京兆是从西汉到唐朝人们对京都长安的称呼,以京兆作为韦氏的堂号,说明韦氏远祖系出京兆。

韦氏人认为,即使韩信真有一个幼子出生于公元前199年,但他很小就去了南粤,没有在京兆生活过,不可能把堂号叫京兆堂。

所以,“韩改韦”之说可以消停了。

张姓作家指定的谁谁谁是韩信后人,应该也是不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