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四则教案一等奖

庄子四则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庄子四则教案一等奖

1、《庄子》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浑沌之死┫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好心办坏事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开端→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发展→┫疾视而盛气┣精神内敛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2、庄子故事两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一)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5)于是鸱得腐鼠:安,疑问代词,怎么。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于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如:《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课堂小结

  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秋水》选段。

  3.查找积累一些有关于庄子的故事,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3、庄子故事两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阅读庄子的文章,拓宽阅读视野,进一步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二、资料助读

  (一)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二)《庄子》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 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惠子相梁: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国都、京城。

  (3)非梧桐不止:止,栖息。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5)于是鸱得腐鼠:安,疑问代词,怎么。

  (6)鱼出游从容: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鱼之乐也: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于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如:《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六、课堂小结

  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作业布置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 从 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秋水》选段。

  3.查找积累一些有关于庄子的故事,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4、《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4)安:疑问代词,怎么。(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

5、《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20《庄子》故事两则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自学《惠子相梁》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第二课时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6、2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气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⑴注音

相梁( ) 鸱( ) 吓( )醴泉( ) 邪( ) 鲦( )

濠梁( )

(2)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见解?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如何评价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六.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七、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八、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九、布置作业

7、20《庄子》故事两则教案

导入:

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这就是庄子,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好,下面请大家翻到163页,我们首先来看庄子故事的第一则:《惠子相梁》

先请大家结合注释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一些生字的读音。

学生读的过程中,教师板书:

或子国毕,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生读毕),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生评价)

师补充: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邪,古同疑问词“耶”ye2,(板书)回忆一下,《马说》中有一句:其真无马邪?

好,我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毕,

师:这篇文章很短,也不难,我们结合注释看懂它应该没有问题。注意,我刚才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这几个词在文中,都没有给注释,没有给注释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认为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文言阅读中,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应该能够积累住了,好,那我们先来看看。

师:或谓惠子曰,这个“或”怎么讲?

生:•••••

师:点评,对,想一想《陈涉世家》中那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师:再看这句“欲代子相”,这句中“子”怎么讲?大家可以发现,本文中有不少的“子”

生师点评古代对男子的通称,结合语境解释为“您”

师: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这个国字怎么理解,是国家吗?

生:••••••

师:对,应该是国都的意思,要结合语境来理解这个“国”字,范仲淹的“去国怀乡”也是国都,而孟子的“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就要解释为“国防”了。

师:好了,下面我们给大家一点时间自己梳理一遍文意,然后我们请同学来把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一讲。

生快速梳理,师巡视后,板书“仰而视之”“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完毕,师发问:仰而视之的主语是谁?

生:•••••••••

师:对,结合语境,当然应该是鸱,因为前面是鹓鶵过之,所以有的同学误以为是鹓鶵了。好,我们请个同学来讲一下这个故事。不必翻译。

生讲。讲述完毕,

师:惠子要捉拿庄子,在国都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庄子见了惠子后,按理说应该是非常气愤,按我们的想象中,庄子见了惠子应该大叫一声:甚矣,汝之不义!但是,很奇怪,庄子却非常有耐心的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那么你认为庄子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

师:哦,原来庄子是在绕着弯子骂人。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最后泄漏了庄子的本意啊?

生:“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师在黑板上用粗线条将该句标出

师:好,你能想象庄子的语气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生读。

师:其实,解读庄子这个故事并不难,我们搞清楚庄子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比喻就行了

师:鹓鶵。鸱腐鼠分别代表了什么?

生:鹓鶵是庄子自比鸱是指惠子腐鼠是代表功名利禄

师小结庄子用这个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的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真是尖锐痛快而又余味无尽啊。

师:好,那大家设想一下,惠子听完这个故事后,将如何对待庄子呢?

生•••••••

生•••••••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上课前发给大家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也是庄子讲的:

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读毕,

师:我们请个同学来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感想

生谈师相机点评

师:知道庄子讲这个故事的背景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惠子死后,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的一个故事,是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因此啊,后人推测,惠子相梁这个故事应该是庄子的学生杜撰的,惠子尽管醉心于功名利禄,但要作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还是不大可能的。

师:庄子和惠子虽然是一对好朋友,但是这对好朋友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所以在讨论问题时经常抬杠,甚至是在散步的时候就争吵起来,下面我们就来看第二则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师:还是大家先结合注释读一读,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生读老师板书固既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毕师:我们还是先请同学来读一遍

读毕,师点评(或范读一遍)

问学生,这个故事看懂了吗?

生(可能会说)不太懂

师:是啊,这个故事就比上面那个故事要难点了,为什么呢?因为它里面含了一个历来都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庄子和惠子的对答翻译一下,当然,这个翻译本身是很简单的,大家看看手头的材料: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师:读完了吗?好,那你们告诉我,在这场争论中谁占了上风?

生庄子

师:为什么

生••••••••

师:从逻辑上看,其实胜利的应该是惠子,庄子是靠偷换了概念取得了上风。他把信息如何在人与鱼之间传递的问题,转变成了人在什么地方得到鱼的信息的问题。这样说,或许大家比较清楚了。

师:我们先把这场千古的争辩放一放,我们来关照一下,为什么庄子始终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呢?

生•••••••

师:对,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它愉悦心境的投射,我们课堂中经常爱用王国维的一句话: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在这点上,大师们是相通的。庄子说过一句话,听起来很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人合一。所以,庄子此时快乐,他认为鱼也应该是很快乐的。我们把话题说得远一点,庄子的这种人生态度,我以为是非常重要的,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在冰冷的现实中找寻到诗意,从而丰富我的精神家园。【板书】诗意的栖居

师:最后,我们还有点时间,再回到这场千古的争辩中来,有人说,庄子其实在逻辑上也是可以不输给惠子的,只是他没找准方向,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你认为庄子怎样回敬惠子才可以从逻辑上不输呢?

生:纷纷思考,纷纷作答,直到下课。

备注:课前准备文本资料两则:

资料一:

楚国郢人捏白垩e4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

资料二:

惠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庄子:你说‘你哪儿知道鱼的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好,那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8、《庄子》教案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3、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4、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5、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阅读品位。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现象。

2、领略两则故事中的旨趣。

教学难点:

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双方的辩论思维。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自主学习汇报

(一)、关于庄子;

(二)、关于《庄子》;

(三)、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学生可以自选专题汇报交流。

教师参考:(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率性认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二)、关于《庄子》: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 想象奇幻;第二, 构思巧妙;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3)《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大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juàn)”,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在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字词:请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到黑板上。

(四)、课文内容(朗读或说出你初读的妙悟)。这一专题此时无须讲透,可视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深浅度。

三、自学《惠子相梁》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的寓意。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吗?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鶵,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如省略句、倒装句“惠子相梁”,应为“惠子相于梁”,即“惠子在梁相”。词语方面:如“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这一环节可以结合直译予以关注。)

3、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鹓鶵的故事里,鹓鶵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chī)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四、合作探究: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学生的每一点发现都必须珍视。示例:

l 1、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l 2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l 3、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鹓鶵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l 4、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课后练习二);

2、直译第一则故事。

3、课后练习三:做好出演课本剧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比较分析;拓展阅读。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学习流程,提出本课时的学习要求。

二、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一)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l 归纳相关文言现象;

l 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

教师参考:1、课文直译: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鯈

(tiáo)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归纳相关文言现象:句式方面;词语方面(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3、把握故事中的辩论的实质。庄子:鱼之乐;惠子:不知鱼之乐。

(二)研读探究: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在《庄子与惠子游于谦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和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己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三、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 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 斲: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④听:任凭。 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手。 ⑦夫子:指惠子。

指名翻译,教师明确:(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二)拓展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zhǔ)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天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结:《庄子》善于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四、语文活动

从本文的两则故事中选一则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补充情节。注意要对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等有所提示。

(此题意在让学生领会《庄子》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像力的特点。)

课外分组准备,用一课时展示。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作业。

9、寓言四则教案

教材分析:

四则寓言有两则是选自《伊索寓言》,另外两则选自《韩非子》。前两则极具讽刺意味,作者已点明寓意: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讽刺性之所在;〈蚊子和狮子〉讽刺了战胜强大敌人却撞在蜘蛛网上的蚊子。〈智子疑邻〉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塞翁失马〉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但本课更在于灵活地分析寓意,允许从不同角度作概括。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分析故事情节,学习改写、编写寓言。

3、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老师预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一、导入

寓言总是很受孩子喜欢,这个学期我们学过寓言吗?什么是寓言呢?

读“课前导语”。

二、朗读寓言,分析故事情节

1、 朗读《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读出人物的语气。

思考:①“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的“笑”你认为是一种怎样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②赫尔墨斯为什么先问宙斯、赫拉像的价钱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

③一个银元是贵还是便宜?

④如果蚊子不先发表“挑战宣言”就去进攻狮子,结果仍然是战胜了狮子,这对故事情节会有怎样的影响?

2、根据情节,归纳寓言寓意。

三、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所以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并且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联系实际,深入探究

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吗?

2、你觉得这两个故事还适用于哪些人呢?

五、布置作业

1、自编寓言故事,注意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参考题目:①嘴和眼的对话 ②树和斧子

2、预习《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昨天,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

三、疏通课文

1、学生朗读,自主探究。

2、四人小组相互交流探究。

3、小组提出无法解决的字词,全班讨论。然后教师打出课件,学生解释加点的字。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四、复述故事情节

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加深理解。

五、多角度归纳寓意

1、先引导学生读课本204页钱钟书伊索寓言新解,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发表见解。

《智子疑邻》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塞翁失马》

这位失马的塞翁,不以众人之“吊”为忧,不以众人之“贺”为喜,在复杂的现实面前,沉着冷静,方寸不乱,既看到了“祸福同门,利害相邻”,也看到了“祸福相转而相生”,充分地体现了道家“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心态。这种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符合辩证法的。但这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及相对主义观点,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是不够科学的。同时,文末以“丁壮者……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格调也较低。

2、如果学生觉得难,可提些问题进行启发。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五、扩展阅读

课件打出成语: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让学生讲讲这些故事及寓意。

六、布置作业

1、翻译文言文。

2、课外读〈伊索寓言〉〈中国古代寓言选〉

教后反思: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适合多角度解读,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其明白的寓意已经很难再有想像的余地,一定要改变故事情节反而生硬。

2、确实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简短深刻的文言寓言,既积累了一些成语,又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的能力。学生也很感兴趣。

10、寓言四则教案

教学设想:

这是两篇寓言,寓言的篇幅往往比较短小,都是以假托的故事蕴涵深刻的道理。我们新教材上选的这两篇古希腊寓言就很有代表性,体现了寓言的几个特点:篇幅短小,寓意深刻,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物。这两则一则是神(其实也是写人),一则是动物(蚊子和狮子)。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把重点放在第一则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上,并且通过改变故事情节来使学生们了解寓言的写作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即寓意。授之以法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二则寓言并且自写寓言。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与《伊索寓言》。

2、分角色朗读,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故事情节了解两则外国寓言并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

2、 学生阅读课文导言,了解寓言的概念与特点: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特点,寓言都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3、 学生阅读课后注释一了解《伊索寓言》的常识:古希腊的寓言故事集。

4、 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与语调。

一生扮赫耳墨斯,一生扮雕塑者,一生旁白。(揣摩人物心理)

师生同评表演的角色是否符合文中人物的语气、神情

赫耳墨斯 一笑 二想 三问 (抓住笑字,赫耳墨斯形象浮现出来)

赫耳墨斯是个妄自尊大,没有自知之明的人。

5、 概括寓言的寓意: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改编篇:假如(1)赫耳墨斯先问自己的雕塑的价格。

(2)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改动了故事情节的结尾)

寓言改动之后寓意就有改变,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

7、 学生自主阅读《蚊子和狮子》

8、 一生朗读寓言《蚊子和狮子》

9、 学生自主阅读并概括寓意:蚊子的遭遇说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笑在最后的笑得最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多角度从蚊子的遭遇概括)

出示《蚊子和狮子》之改编篇: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与文中寓言相比较: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

10、小结:寓言的特点,寓言是通过对现实想象而来的它的写作取决于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

11、作业:根据所给的题目自编寓言

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猫和老鼠。(注意情节是否合理、情节和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一个故事最后点明寓意。)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我在这堂课的学习中,重视体现学生的迁移能力的训练。

1、首先开启学生的思维,原来寓言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已经接触很多,消除认为寓言很高深的情绪,让学生很想了解寓言及其写法。

2、点击学生的兴奋点,通过改编寓言让学生了解到原来寓言的写作其实很简单,就是取决于作者想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按照寓意来安排寓言故事情节。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3、联想与课外迁移,通过前几步到了自编寓言时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数学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动参与,挖掘学生的潜能,部分学生写出了如《北风与太阳》、《狼与驴》等很有内涵的寓言。

4、体现教学机智,学生在我布置自编寓言时,有部分学生提到也可以写如黑板与粉笔的题目时,我就顺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给的四个寓言题目之外可以自拟题目,学生的创造力与主人意识得到了充分尊重,提高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11、课文《庄子》故事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气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意的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⑴注音

  相梁( ) 鸱( ) 吓( )醴泉( ) 邪( ) 鲦( )

  濠梁( )

  (2)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3)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你支持哪一个人的见解?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如何评价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六.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七、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八、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九、布置作业

12、寓言四则教案示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寓言四则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13、《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依据

  庄子和孔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散文中具有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神话的精髓,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其故事形象生动,几乎所有的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生动化、形象化。文中譬喻较多,而且用法灵活。

  两则短文作为教材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两篇文章具有开放性。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并体验、感悟和参与评议活动,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两文只是对当时的活动情景和语言作了客观陈述,没有任何评价性语言。这更有利于我们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去理解文本。如对于《惠子相梁》,有人会说:文本告诉我们不要以丑陋的心态去揣度别人,否则会自取其辱;也有人会说:庄子代表的是真、善、美,因此永远是从容坦荡的,无惧无畏的。对于宛鸟刍鸟之死,有人会说它是清高的,是有骨气之士,但也有人说它只是自我清高,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首先我们不能用庄子和惠子谁对谁错来判断。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把主观的情趣发挥到外物上,产生移情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庄子是以其艺术家的风貌,在认知态度上,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在认知态度上,着重认识论的判断。两种对立思路,一个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2.两则文章均是在人物的轻松对话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感悟、体会文本的内涵。

  作为教材资源,该文是实施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很好的载体,更是实现“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极好文本之一。

  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

  1.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内容。要通过“通读”“朗读”“诵读”“评读”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读,而达到“议”和“悟”以及“拓展延伸”的完美融合。

  2.注重感悟,注重学生多方位的体验是教学的主渠道。

  3.注重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注重最为重要的思维过程的引导,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元性,特别是要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个性感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借助工具书能读懂课文,掌握并积累必要的文言词义、句义、文义。

  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读──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集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人在不同故事中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明确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等所应有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1.教会学生积累。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互相交流,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质疑探究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构思

  1.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理性的思维:讲述“嗟来之食”的故事,引出学生对“穷人”的思辩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3.朗诵、诵读:能朗读、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理解感悟的基础和前提。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多形式和多层次的“读”是教学的妙方。

  4.分组学习: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理解重点词义、句义、文义。这一环节,既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也要巧点拨,教给学生积累文言的方法和技巧。

  5.理解赏析、质疑拓展:这一环节应是课堂学习的闪光点和高潮部分,是学生思维火花迸射的环节。学生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升华对人物思想的品味、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和理解,要善于并巧妙撩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课堂实录

  第 一 课 时

  师:同学们!随着大家一天天地长大,你们的思维会越来越趋于理性,你们一定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许多同学回答:知道)好,那你怎么看故事中的“廉者”呢?

  (老师眼光含有期待,一是要求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二是用平等、信任、和谐的眼光与学生交流,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能快速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

  其实课的开始,老师的“情感”最重要。“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作为导语把学生引入理性的思维,导得自然!导得得体!导得巧妙!很快让学生以理性的思维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尤其是老师的“用手示意”和“期待的目光”等极亲切的体态语,如春风有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对话”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专家点评

  生1: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作者是把“廉者”作为一般常人中有骨气的典范。我个人认为,“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仍是有骨气之举,换我,也不会吃那“嗟来之食”的。

  师:很有个性!

  生2:他说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当时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如果那“廉者”吃了那“嗟来之食”,结果会怎样呢?古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是生命重要呢?还是面子重要呢?

  师:是的。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去理解、去审视。有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但从多个角度,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呀!好!让我们就以这种理性的思维一同走进《〈庄子〉故事两则》。

  师:课前,我要大家帮我搜集一下有关“庄子”的材料的,完成了吗?

  (生齐声回答:完成了)

  师:很好!那我们交流一下,好吗?

  生3:我是从注解①知道的。庄子名叫庄周,《庄子》是他及其弟子的著作集,是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代表人物。

  生4:我在图书室借了一本书,我从书中了解到以下这些: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生5:我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他们刚才说的我都有。我还可以补充吗?

  师:当然可以。

  生5:他写了很多散文。他的散文大多是虚构的寓言故事,很富有神话浪漫色彩,很有风格。

  师:看来大家资料的搜集很全面。而且大家能够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这是最重要的收获,这对于我们学习、理解两则故事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一起共同研读《惠子相梁》吧!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整理资料,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利用网络,无疑是给语文学习带来了新天地!教师的随时性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师:我先告诉大家读此文的方法和要求。“读”出层次,先通读,再朗读,再诵读,最后品读。下面大家完成第一层:通读全文。拿着笔,画出生字。

  (学生自读)

  (教师巡视)

  师:下面听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希望你们仔细体会快慢和重音的处理,尤其要听出语气和语调哟。

  (教师朗读)

  师:下面我们分组疏理文言词句,拿不准的,先做上记号,

  也可以商讨或查阅手中的资料。

  (学生分组活动:有的独自查词典,有的查资料)

  注重学生全员参与。既有独立学习,也有合作,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富有成效! □专家点评

  师:刚才大家的分组学习很积极,而且很高效。大多数小组在很短的时间里积累了很多文言词句。看来大家学得很成功!我们知道了课文的大意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要有感情的朗读以至诵读,要读出其中的“味”!

  (学生自读:有的同桌互读,有的还摇头,有的边读边笑……)

  师:下面欢迎哪一位同学给我们诵读一下?

  (生举手,诵读课文)

  师:真的很有“味”了!尤其是“吓!”读得太妙了!真是韵味无穷!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看来,只要“读”,我们也可以“读”出文章的真味呀!大家读出了哪些“味”呀?能和大家分享吗?

  生6:我觉得故事中的“惠子”只不过是个小人。他是以小人之见度庄子之腹。这样的人怎能为梁国之相呢?

  生7:我觉得庄子讲的这个故事太妙了!用“宛鸟刍鸟”和“鸱”作比,既幽默,又有极强的讽刺性,我想惠子听后绝对是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师:读出“真味”了!联想也精彩!

  生8:我一直在揣摩“吓!”这一句,虽是一个拟声词,但其中的含义似乎很深刻的。一方面写出了“鸱”当时的情态,同时还可以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宛鸟刍鸟”当时是怎样的神态呢?真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呀!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大家的鼓掌已经肯定了你的思维成果!还有吗?

  生9:我想说说宛鸟刍鸟,从庄子讲这个故事的本意来看,它应该是品行高洁伟岸之士的化身,也就是有“骨气之人”的缩影。

  师:但我们能否从另外的角度去想想呢?

  生10:我觉得它只不过是自我清高。

  生11:我也有同感!如果我们今天都像它,那不是死路一条吗?还能有与时俱进吗?

  生12:这则故事读起来很轻松,我们都会为庄子的机智而叫好!然而,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从中悟出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

  师:那你说说!

  生13:那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要为人坦诚,要讲诚信,不要有“小人之心”。

  师:说得很好。大家从中悟出了许多人生的哲理,老师赠给大家一句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面对人生的名利,要淡而视之,坦诚为人,诚信为本,坦荡一生!

  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了学生的“全人发展”。不仅深刻领悟了文本内涵,而且在“对话”中又让文本价值得到了提升、拓展、升华。学生在这种思辨的对话中,思维碰撞出个性化的火花! □专家点评

  第 二 课 时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惠子相梁》中的惠子和庄子。这节课,我们再去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庄子和惠子又有何有趣的故事。

  师:大家先听录音。

  (放录音,学生听读,做记号)

  师:下面我们跟读一遍好吗?读时要注意捕捉最重要的语言信息。

  (放录音,学生跟读)

  师:下面大家再自读全文。注意读好两个人的对话语言,仔细体会话中之意哟!

  突出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反复地多层次地“读”了,学生才会有自然的理解、自然的品味、自然的感悟。“学生自主”的理念就体现在这样的细节设计和长久的落实中。 □专家点评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快速疏通文言学习障碍,然后以故事的形式交流。大家觉得可以吗?

  (学生活动大约7分钟后)

  师:准备好了吗?哪一个小组的先上台呀?这个讲台呀,可不是光老师用的,更是大家展示自己才华的大舞台!

  教师的这句激励的话有时可促进学生一生的发展和进步。 □专家点评

  (第二小组组长拿着书上了讲台)

  师:谁对他的故事作个点评?

  生14:我觉得他们在讲故事时既注意了原文,又有大胆的联想和想像,很精彩!但是,我感觉他在对人物对话的神态上想像似乎还不够。

  师:那下面我们再分组活动:分角色对话,好好再创造一下!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为一个课本剧,老师希望大家一定演好哟!

  (学生小组活动:朗读对话,准备表演。课堂气氛很热烈)

  (待学生准备充分后)

  师:哪一个小组先表演呀?

  师:真不错!老师真没想到你们有这样的表演天赋!我下课后给张艺谋导演打个电话,让他把你们要去。

  (学生都很开心地笑了并鼓起了掌)

  师:欣赏了同学的表演,我们对庄子和惠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那么,我问大家:你认同哪一个的见解呢?

  (很多学生 (第三小组上台了:有道具,有简单的化装。表演比较精彩)面有疑惑)

  师:有疑惑是吧?大家议议!

  (学生讨论)

  师:有结果了吗?愿和庄子一道的请到这边来,和惠子志同道合的到那边去。好!我们分成两派了。下面进行一个小辩论会。大家先分组准备一下。

  多么开心愉悦的课堂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要追求的就是这种开放、民主、师生真正平等的课堂学习的氛围。让学生真正地自主活动,自编自演,充分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再创造,不仅是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和反映,而且真正让学生在愉悦的表演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真的长期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多么轻松!学生多么轻松! □专家点评

  (学生讨论很热烈)

  师:老师做主持人。同学们!小型辩论会开始!先由庄子代表队发言!

  庄子方学生代表:各位同学!我是庄子代表队成员之一。我是很欣赏庄子的这种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感知大自然的一切的。其实大自然是美好的,万事万物都会表现出无穷的情趣!但这情趣需要人去体会、去品味、去体验。如果像惠子那样去看待自然,那怎会有“情趣”二字呢?

  惠子方学生代表:我不否定我们应该有情趣。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像庄子那样,得到的结论能正确吗?光凭想像,能会有真理吗?

  庄子方代表:那按你们的逻辑,鱼是不是快乐,我们必须先变成鱼儿,然后到水里去体验。只有鱼自己才知道是否快乐。如果这样,我们人与人之间又如何交流呢?无法交流了!

  惠子方代表:古人云:“实践出真知!”你不去实践,你从哪里获得真知呢?

  庄子方代表:请问对方代表:有这样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是如何知道“黄昏好”的呢?那是不是诗人就是“黄昏”呢?

  惠子方代表:那也不能说我们错了呀!

  师:其实老师是故意给了大家一个永远也辩论不清的话题!但是大家的发言很精彩!在唇枪舌剑中,我们又长进了一步。我对大家的辩论作一下点评,好吗?

  (学生鼓掌)

  师:我们对于两个人,本身就不应该用“对”和“错”来判断。这只能是反映了两个人在认识自然时的角度不同。你们觉得呢?

  生15:我觉得庄子好像是在欣赏鱼儿!

  师:“欣赏”一词用得很好!

  生16:我觉得庄子是在用心体验,用心在感受濠水之滨的自然美景!

  师:是的。事物总是有它多面的特性。我们认识事物也应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当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如能换个角度,“退一步会海阔天空”,更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学反思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14、《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

  解读庄子的精神世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体味语言美

  2、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研究课文

  (一)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15、《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北冥有鱼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感受《庄子》散文中想象雄奇瑰丽的特色。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吗?《大鱼海棠》故事灵感来源于庄子《逍遥游》,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该片荣获了许多大奖,其画面、音效都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佼佼者。今天我们就走进《逍遥游》,看看鲲到底是何物!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庄子,学习《庄子》特点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重点字词梳理

  北冥(míng) 鲲鹏(kūn) 抟(tuán) 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

  2.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3.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文言句子翻译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明确:这种鹏鸟在海水运动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水池。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明确: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体会文章情感

  1.合作探究,文章层次分析。

  明确:

  第1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2层:鹏鸟南飞有所待: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2.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3.既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进行分析。

  明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意思是说,天色湛蓝,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的吗?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体悟《庄子》散文艺术特色

  1.大鹏是怎么来的?它的形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明确:大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句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明确: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和想象。

  3.结合《庄子应帝王》一篇,简单说说庄子散文的特色。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明确: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课前导入生动有趣,学生们兴致很高,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得比较顺利,将学生们喜爱的影视动画与文言文学习相结合,对我们提高课堂效率有较大的帮助。

  不足之处 时间安排较仓促,学生对于庄子思想的感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第2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了解庄子和惠子两人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我们刚播放的视频是一场关于“鱼”快乐与否的辩论。视频的结尾说,从逻辑上讲,庄子输了,因为他的对手是惠施。但这句话好像还有弦外之音,好像不从逻辑上讲,庄子便赢了似的。为了一探究竟,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同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寻找答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有神的主宰。

  惠施,宋国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人和支持者。他主张魏国、齐国和楚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并建议齐、魏互尊为王。魏惠王在位时,惠施因为与张仪不和而被驱逐出魏国,他首先到楚国,后来回到家乡宋国,并在宋国国都商丘与老乡庄子成为朋友。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理解重点句意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1)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固:A.固不知子矣(固然)

  B.子固非鱼也(本来)

  (2)文言句子翻译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明确:我不是您,固然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了;您本来不是鱼,您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目标导学三:活动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情景模拟,选一人扮演庄子,一人扮演惠子,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辩论对话。

  2.请同学说说这场争辩谁是胜者。

  明确: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会知道鱼的心理呢?

  3.这段辩论十分巧妙,请你说说它“巧妙”在何处。

  明确:“濠梁之辩”的绝妙之处在于,除了两人的雄辩之外,还在于它具有无穷的韵味。辩论的双方都紧扣主题,但辩论者的思维截然不同。惠施是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庄周则是从艺术规律上来说,人乐鱼亦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周的人乐鱼亦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周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周的快乐。

  4.在这场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也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试作分析。

  明确: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他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篇幅短小,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注重在学习重点字词中理解句子文意,从而理解故事的寓意。

  不足之处:文章较浅显易懂,课程设置稍显简单,一些细节问题没有特别注重,可能有知识点会遗漏。

16、《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风格。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能概括出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寓意。说明: 《庄子》是体现道家思想的源头之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庄子》是与重视现实主义的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最有代表性的先秦散文。他在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界定设想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是清静无为与逍遥自由。庄子思想的文学特征,不是通过逻辑论证来阐明,而是蕴含在寓言中,随其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展示。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称“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本文就选自《庄子》外篇《秋水》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拿神龟打比方很好地体现了他的上述思想。作为节选语段,教师在教学前有必要对庄子及其思想和作品作整体上的把握和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风格及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寓意。另外,通过本课的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经典的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精髓,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寓意,了解庄子的主要思想。

  2、难点:了解庄子主要通过寓言故事表现其思想的写作手法。说明:“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这篇文章故事性强,适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寓意,从而了解庄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庄子的思想并不是通过逻辑论证来阐明,而是蕴含在寓言中,所以困难的环节是探讨庄子表达其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布置学生预习任务:(1)查找有关庄子的资料。(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熟读课文。

  2、导入新课: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期,四大学派——儒、墨、法三派的思想和代表人物。那么还有一大著名学派称为什么呢?代表人物又是谁呢?主要思想呢?

  3、观看百家讲坛——于丹说庄子之一的视频,那么《庄子钓于濮水》又是怎样反映这一思想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吧。 在课前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由发言。观看视频并补充、整合自己的课前预习。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在仕途上无所作为)。

  4、全班交流,进一步深入体会庄子的艺术风格。

  (1)内容上:在这个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写法上: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增加了课文的容量,又能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文学风格。灵活运用创新思维议题:楚王此时派使者来请庄子去做官。设置场景:(楚王派):如果你是楚王派来的大夫,你将怎样规劝庄子做官? (庄子派):如果你是庄子,你将怎样反驳他们呢?要求:可以结合整个单元的知识,也可以引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如儒家观点等规劝庄子去做官;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庄子的思想主张,也可以结合当时背景或现实生活等进行反驳。都要做到有理有据,说服力强。论据参考:(楚王派)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孔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创立私学、教授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这一切都表明他们一生竭尽己力而服务于社会、求用于社会。而庄子只是一种傲世和批判逃避的态度。(庄子派):庄子追求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是清静无为与逍遥自由,所崇尚的是没有人统治人的无为而治的社会,不为世俗社会“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观念所困扰,使人们从现实压迫和各种物欲的束缚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场景设置然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明确庄子的思想主张,同时对所学过的知识也进行了有效地整合。

  【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也可以老师先讲此故事,让学生猜庄子到底去做官了吗?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研究文本的兴趣。然后研读文本,探究庄子不去做官的原因,并结合时代背景,老师的适当补充,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庄子思想和文学成就。另外,百家讲坛——于丹读《庄子》心得影响比较大,可以让学生提前观看此节目或阅读这本书,以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庄子哲学思想,为学习课文、理解寓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于丹老师对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认识深刻,观点独到精辟,实用性强,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庄子思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大有帮助。

  【练习举隅】

  1、通过预习、学习课文,你如何评价庄子及其思想主张?

  2、阅读《庄子》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然后全班讨论交流。3、向你的家人或朋友推荐《庄子》这本书,如何有理有据有感染力地说服别人接受你的建议?

17、《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2.能力目标:感受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精神内涵。

  3.情感目标:领会庄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自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那纵横捭阖的雄辩,亲历躬行的实践,高尚傲岸的品格,光耀千古的思想,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化现象,筑就了我国历史上不为多见的文化巅峰,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拜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感受庄子的人格光芒,感悟生活的真谛。

  二、自主学习

  (一)读中有品

  分成两组演来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然后点评字音、停顿及语气是否到位。

  (二)读中有思

  学生借助注释、口译课文,说说应该掌握的重点词语。然后在文章中找出你所不理解的问题,可以是字词释义方面的,也可以是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是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读中有编

  演读课文——编演课本剧

  我特别想请我们班的同学用现代汉语把当年庄子惠子的对话场景重新演绎一下。小组准备一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发挥合理的想象,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两千多前的战国时代。

  师: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滨上游玩,庄子说:“鲦鱼进进出出,游玩得这么从容,这真是鱼儿的快乐呀!”请学生续老师的表演往下演绎。

  三、小组合作讨论

  四人小组讨论取得共识后发言:

  (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围绕什么辩论?惠子凭什么肯定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或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

  庄子知道不知道鱼的快乐,其实这场千古之辩是可知与不可知的辩论,惠子说:因为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我肯定你当然不知道鱼。他根据逻辑推理来得出的。所以说惠子的思想逻辑性非常严密。

  (二)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而这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惠子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三)庄子最终击败了惠子靠的是什么?

  庄子很聪明用了偷换概念的方法。关键是“安”字,在惠子那里,“安”的意思是“怎么”?在庄子那里变成了“哪里”。庄子最后说了那句话,你在哪里知道?我就是在桥上知道的。很明显,庄子在这儿偷换了概念。他靠耍小聪明,偷换概念取得了胜利。

  (四)假如你是庄子,你如何取胜?用逻辑推理。

  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你觉得这么说有没有道理?

  境由心生。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境由心生: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这和庄子超然的思想境界有关。因为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粪土,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所以他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本来就是快乐的,所以他觉得鱼也很快乐。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庄子觉得天地与我同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四、归纳

  本文是一篇寓言,下面我们来说一说本文的寓意。

  师:请同学们用这样一个开头写一句话或一段话揭示本文的寓意。

  例1:事物的本身是捉摸不透的,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心来看待事物呢?

  例2:其实有时候并不一定要从严密的科学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美好的。

  例3:世界上处处都是美,只是你没有用心感受,只要你用心感受,世界会用心回报。

  例4:我们要用心去感悟这个世界,我们就会从世界中感受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例5:鱼就是我,我就是鱼。

  例6:事物本来没有好与坏,是用我们的情绪去决定的。

  例7:用心去品味自然,自然的外物似乎与我的心情融为一体。

  例8:为什么会不快乐呢?你看看青山,你看看绿水,你听听蝉鸣,你听听风声,我们本来就是这大自然的一物,闭上眼睛感受吧。

  例9:追求快乐自由,追求诗意地生活。

  五、课堂小结

  看来我们的感受的和北师大教授于丹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她曾经在《庄子心得》一书中这样说道:

  “庄子对我来说,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活法,圣贤能让我们活得更通透。”

  在今天高楼林立田园风光渐离我们视线的时代,让我们呼唤庄子精神的回归,用从容、洒脱、自由、快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多一些诗意吧。

18、《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19、《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技能:

  ⑴了解有关庄子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庄子》的主要艺术特点。

  ⑵熟读课文,弄懂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过程方法:

  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生学情分析】

  《庄子》一书有极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起来有相当的难度,本文编入的两则寓言故事,意在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而并不要求他们对《庄子》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就两则故事来讲,意思较好理解,也较有趣味,学生比较感兴趣。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熟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欣赏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庄子》的两则寓言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朗读、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感悟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庄子的资料。

  2、熟读课文,基本理解大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检查预习

  1、学生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庄子的资料。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课文朗读。

  二、整体感知

  1、理清大意。要求学生自读,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对不理解的句子和词,提出来全班讨论。

  2、教师出示要点检查课文大意理解情况。

  3、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⑴第一则故事中惠子表现出怎样的人格特征?可以用一句成语表达出来。

  ⑵庄子讲鹓雏故事用意是什么?反映了庄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⑶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2、教师请学生表演故事,然后全班评议,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人物形象。

  四、拓展延伸

  1、第二则里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2、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教师引《庄子徐无鬼》,让学生通过阅读,进一步体会庄子其人。

  五、布置作业

20、《庄子》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2.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1、《庄子》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22、《庄子》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疏通字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寓意及其作者的主要思想。

  2.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了解庄子主要通过寓言故事表现其思想的写作手法,学习设喻的说理方法。

  3.初步了解我国古代道家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庄子的主要思想、文学风格,体会庄子垂钓所表达的逍遥无为、胆魄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课文提示】

  1.庄子,名周,他与老子并称“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从整体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庄子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甘贫贱而肆其志;一方面又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以求内心的调和、精神的胜利而自我麻醉。他的处世态度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认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但庄子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主张道法自然(简而言之就是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清静无为(过着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在仕途上无所作为)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庄子》的艺术在诸子散文中最突出,文学成就最高,有独特风格:

  ①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想象奇幻,富于浪漫主义。一切生物、无生物都会说话,且会辩论、讲道理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形象化。

  ②善用譬喻。《庄子》“寓言十九”。

  ③多用韵,声调铿锵,有和谐的节奏感。总之,汪洋恣肆,机趣横生,有浪漫主义风格。

  【正音正字】

  濮pú 笥sì 曳yè 塗tú(“涂”的繁体字)

  【虚词积累】

  乃

  副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于是、才。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

  表时间;相当现代汉语:竟(然)、反而、却。

  用于判断句,表申明或确认,有判断语气,但不是判断句;相当现代:是、却。

  表限制;相当现代汉语:只、反。

  连词;用于后一分句之首,表衔接或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而、然而、于是、就是。

  代词;用作领属性定语;相当现代汉语:你、你们。

  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他的、他们的、那。

  虽

  连词;表示既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虽然。

  表示未存状态;相当现代汉语:即使。

  然

  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现代汉语:这、这样、如此。

  与“虽”连用组成固定结构“虽然”,即起指代作用,有表示表转折;相当现代汉语:(虽然)这样、(但是)……。

  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但是、然而。

  助词;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动词;表示肯定;相当现代汉语:对、对的、是的。

  “燃”字的本字;相当现代汉语:燃烧。

  则

  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就、那么、于是、那(就)。

  表转折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却、可是、然而。

  表假设关系;相当现代汉语:如果、假如。

  与“然”结合成固定结构“然则”;相当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

  副词;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就、就是。

  矣yǐ

  助词;用于陈述句或描写句;相当现代汉语:了、啦。

  用于感叹句祈使句或疑问句;相当现代汉语:啦、吧、呢、啊。

  乎

  助词;表反语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吗。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吧。

  表祈使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吧。

  作形容词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介词;介绍处所;相当现代汉语:在、对。

  哉

  助词;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用于句末以加强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呀、啊。

  焉

  兼词;兼有介词“于”代词“此”意义、作用;相当现代:在这、在这里、在哪里。

  代词;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现代汉语:他。

  表示疑问;相当现代汉语:怎么、那里。

  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现代汉语:了。

  表疑问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呢。

  表感叹语气;相当现代汉语:啊。

  在句末或与其它语气词联用,如“焉耳、焉哉、焉矣”,加强语气;相当:了、呢。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不必译。

  作形容词的词尾;相当现代汉语:地、……的样子。

  【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庄子》及其作者的情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翻译: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先到那里(表示心意),说:“愿意将国内事务(托付给你)劳累你啊!”

  要点:于,介词,在。 使,派。 焉,“于之”的兼词,到那里。 累,劳累。

  原文: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翻译:庄子拿着鱼竿没回头看,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要点:顾,回头看。 岁,年。 以,用。

  原文: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

  翻译:这只龟是宁愿是死去留下骨头显示尊贵呢?还是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呢?”

  要点:其……乎?其……乎?表示选择,是……呢,还是……呢。 曳,拖。 塗,泥。

  原文: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塗中。”

  翻译: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却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原文: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塗中。”

  翻译:庄子说:“请回吧!我要拖着尾巴在烂泥里。”

  要点:往矣,走吧。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君王派人请庄子去做官,而庄子满足于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不愿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

  2,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什么?

  ( 庄子拿神龟打比方的用意是表示自己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意愿,以及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对统治者不合作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了他玩世不恭,随俗浮沉的处世态度。 )

  3,这篇课文,庄子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什么思想呢?

  ( 庄子运用象征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死的神龟,是权力追逐者终极命运的象征。“曳尾于塗中”的龟,则象征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

  龟的不同意义,表达了作者鄙视富贵利禄,追求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旷达超脱的思想主张。 )

  4,写下自己了解的出自《庄子》的故事。

  5,通过学习课文,你如何评价庄子及其思想主张?

  6,庄子思想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何帮助?写一篇随笔。

  【拓展学习】阅读《惠子相梁·秋水》,回答问题。

  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1,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2,在内容和写法上,这则故事与《庄子钓于濮水》有何共同之处?

  ( 内容上,这个故事里,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写法上,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也是用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3,本文与《庄子钓于濮水》都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什么特点?

  ( 《庄子》不是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

  【课外预习】

  1,读一遍《曹刿论战》,扫除文字障碍。

  2,大概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23、第30课寓言四则教案(新课标)

30 寓言四则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24、庄子二则的教学反思

  此次课可以说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开放和谐的“话题交谈”中完成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达成了“学生全人发展”的三维动态目标。总的说,有以下几点尝试颇有收获:

  1.因文制宜,确立了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去理解文本内涵,始终保持语言的品析与文本内涵的挖掘的一致性。不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维度,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让学生有了全面的发展,达成了“全人发展”的至高目标。既鉴赏了语言,又明白了生活的意义。在课堂流程中,以“读”为载体,以“品”为活动方式,以“悟”为活动目标,因文制宜,教法恰当。因此,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很有成效!

  2.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学习形式有个体独立的,也有小组合作的;有组内交流,也有班级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取长补短,学会了在思维碰撞中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读”和“品”的环节中,让学生根据个人化的感觉选择精要的语句进行品味并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关注了生命的独特性。

  但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有这些遗憾,才给我们展示了再探索的空间。

25、庄子二则的教学反思

  《庄子》故事两则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则短文篇幅都很短,百十个字。就在这短短的百十个字中,却尺水兴波,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情节完整。其内容又很浅显,学习上不会有太大困难,学生很喜爱这样的小故事。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我决定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入手,通过反复读,以至于达到会背诵的程度,在读中理解翻译句子,理解故事的寓意。

  由于这篇课文是在复习中学习的,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每则短文用一个课时。教学步骤相当紧凑,学生学习得扎实。背诵,翻译,讨论,讲解,一节课很快过去了。

  在这节课上,我仍然把重点放在了读上。每讲解一句话,就让学生“默而识之”。然后再和上一句话连在一起背诵。这样反反复复,一节课下来,学生已经把课文背诵了下来。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有我的范读,有学生的齐读,有个别学生读。读熟以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背诵,考虑得学生的记忆能力不一致,有的学生记得快,有的学生记得相对慢些。因此,我允许滥竽充数。

  我感觉到这两节课虽然注重了读背,但是却忽略了讨论。尽管在讲述过程中,我也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都是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学生读得不少,大脑的记忆功能运转开来,但是思维能力一直是处于停滞状态。现在我想可以设置以下两个问题:

  1. 惠子相梁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 庄子讲鹓鶵的`故事的有意是什么?

  3.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让学生就这三个问题分组讨论,然后再交流展示,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我想学生一定会在课堂上感觉到累。因为反复地读,读后还得及时地背诵,这多少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压力。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现象,想办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26、庄子二则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思路是:分则学习,然后进行比较阅读,最后进行一下拓展延伸,即给学生补充一些出自《庄子》的成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在第一则疏通文意的时候,耗时过多,导致对课文内容分析时间过少,存在着蜻蜓点水之感,一带而过。学生印象不够深刻。

  2、由于第一则学习时间过多,所以在教学第二则时进度太快,给学生留的自主学习时间太少,幸而提前已经让学生预习过了,否则就只能成夹生饭了。

  3、有些环节设计不当,比如说“你喜欢那一则,为什么?”可以删去,这样的话拓展延伸就有时间了。

  4、 还有一点是我预先想到的但是却疏忽了,那就是我是按上午的课每节45分钟设计的,但是却在下午讲的,一节课只有40分钟,这样导致了拓展延伸环节和小节没有进行。

  5、课件设计上有几张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疏通文章部分的背景较暗,字体也较小。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优点,比如说我感觉对于字词教学能够联系前边所的课文,注意了新旧知识的归类总结。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扬长避短,且更需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7、庄子二则的教学反思

  这两则故事均选自《庄子秋水》,讲的都是庄子与惠子的故事。《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和惠子截然不同的生活志趣。故事富有趣味性,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人物形象对比鲜明,比喻巧妙贴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表现了两人可以相与游玩、辩论的朋友关系。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感染。

  教学本文,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一书的思想,把握其艺术特征,而在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感受“游濠梁”所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课堂学生生成的资源对教案,适时进行了调整。我认为备课是一个方面,但教师不能被教案所左右,而要充分利用生成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真正拥有师生对话,才能与学生一起享受语文课堂的快乐,才能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老师!

28、《寓言四则》教案

研究课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素质研究

基本实践观点:

1、教学实践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3、在句中理解字词用法。

4、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课题:《寓言四则》课型:自读

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式:研读、点拨

教学目标: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及文学常识积累。

5、独立创新地解读文言寓言的能力训练。

教学重点:1、理解四则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2、能运用成语。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难点:1、能运用成语。

2、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展示:(幻灯展示)

二、 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初一我们已经学习了《伊索寓言二则》、《黔之驴》、《愚公移山》、《扁鹊见蔡桓公》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四则先秦寓言。作为成熟最早的文学形式,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文学魅力呢?

三、 幻灯打出课文标题。

四、 回忆寓言的相关知识。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在形象的故事中隐含一种规劝或讽刺的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文学体裁。

六、 检查预习:(幻灯打出)

1、给下列字词注音:

祠(cí)卮(zhī)椟(dú) 缀(zhuì)滥(làn)竽(yú)

廪(lǐn)湣(mín)遽(jù)髀(bì)跛(bǒ)薰(xūn)

2、解释加点字词:

引酒且饮之。(拿来)终亡其酒。(失掉)

(1)(2)

丁壮者引弦而战。(拉)马无故亡而入胡(走失)

缀以珠玉。(用)吾能为之足。(给,替)

(3)(4)为木兰之柜。(做)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给,替)

此何遽不为福乎?(是)

3、 翻译下列句子:

(1)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蛇本来就没有脚,(先生)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结果)郑国人买了他(楚人)的(装珠宝的)盒子而把珠宝还给了他(楚人)。

(3)廪食以数百人。

译:用官仓的粮食来供养几百人。

(4)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译:这怎么就不能成为祸事呢?

(5)人皆吊之。

译:人们都来慰问他(塞翁)。

七、 自由阅读、质疑、释疑。

八、 寓意讨论:(先由学生讨论,再用幻灯展示)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买椟还珠——讽刺只注重外表,不看实质,只重形式,不重内涵的人。

滥竽充数——比喻无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或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东西里充数。

塞翁失马——事情的好坏可以转化,要辨证地看待事物。

九、 成语造句:(先用幻灯展示例句,再由学生自由造句)

十、 小结:(幻灯打出)

1、 在课外自由阅读了课文,编成了课本剧并进行了表演,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 回忆了寓言的相关知识。

3、 分析了部分字词,结合句子重点讲了“为”和“以”的用法。

4、 解析了部分疑点。

5、 对寓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6、 学习了成语并进行了造句练习。

(其中,“为”“以”的用法,成语的运用和寓言的相关知识及寓意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十一、作业布置:(幻灯打出)

1、 熟读课文,

2、 任选一则寓言改写为白话文(可充分发挥想象)。

29、《寓言四则》教案

○教学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30、《寓言四则》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 分析故事情节。

③ 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 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① 分析故事情节。

② 多角度概括寓意。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老师: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 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②布置作业

a.依据课堂讨论,利用课堂上老师出示的题目,也可以自己命题编写一则寓言,规整地抄到本子上。

b.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等。

31、寓言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发觉、乐滋滋、掩耳盗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和寓意,受到尊重事实,老老实实做人做事的思想教育。

3.激发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培养独立学习寓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练习: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真的有那么好的事吗?这个种田人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句子。

(2)他在树桩旁傻等,人家在干什么呀?

想象说话:别人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在等;别人 时,他还在等……

(3)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32、日记两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会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读了一些书,认识一些字,就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这就是日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领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自己读准字音。

3、认记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2)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4、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检查,作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齐读课文。

3 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并在日记本上写出日记的格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小女孩是怎样打开包的?(理解迫不及待)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板书: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板书: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五、拓展训练。

说说你今天想写什么?今天回家就写出来吧!念给爸爸妈妈听听。

板书设计:

日记两则

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33、寓言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 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 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第二课时

-、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同学们很喜欢,谁能说一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说)能把课文背下来吗?(指名背)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板书课题。“株”、“待”二字带拼音)

“株”指什么?“待”又指什么?这则寓言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根据上节课的学习,确立学习目标

(或出示上节课学习目标投影、由学生自己订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守株待兔”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株:树根或树桩。待:等待。题目的意思是说:守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守株待兔》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第一二自然段。

(1)过渡:那只兔子是怎样死的?

(抓住“不知怎么的”、“一头撞到”,理解兔子撞桩而死完全是偶然的。)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试读)他为什么这样乐滋滋的?(“没花一点儿力气”、“自捡”)他还会想什么?(启发想象)能读出这个种田人此时的心情吗?(试读)

2.第三自然段。

(1)如果你碰到这种事该怎样想,怎样做?

(事情完全偶然,不必专门等这件事再发生,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

(2)这个人是怎么做的?(“整天坐在”,“等着”,“看看有没有……”)

当时他会怎么想?(着急、盼望、失意。)学生想象。如果你看见了,会怎样劝他?

3.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对事情的这个结果你感到怎样?(可笑)能读出这个意思来吗?(学生读)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讨论:《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不能存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要主动地努力去做。)

2.“守株待兔”是一个成语,就是从我们所学的这个寓言故事中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3.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过?你是怎么做的?以后应怎么做?

六、布置作业

1.熟记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分四个步骤:(1)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指导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集体交流。(3)借助媒体,生动形象地描绘。(4)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两则寓言。通过学习懂得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处事态度:做事要老老实实;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探究活动

学生自由组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拓展,再次体会寓意。

34、寓言两则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寓言两则—教案,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寓言两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入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2、自己读一读这个成语,“亡羊补牢”有不理解的字吗?

3、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4、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能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吗?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 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 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 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A.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B.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四、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课件,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 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洞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六、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 ) 叼( ) 屈( ) 隆( )

梅( ) 叨( ) 窟( ) 窿( )

2.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 已经丢 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 不补 赶快堵 (未为迟也)

结果 又少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齐读《亡羊补牢》。

二、激趣导入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 窟窿 劝告 软硬 狼群 法则 后悔 盘缠 叼走 街坊

七、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本》。

2、阅读几则课外寓言成语故事。

3、找几个好朋友排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

两则寓言,其中第一则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第二则要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对于寓意的理解需要引导。

1、 其实这节课可以两个故事放在一个课时里来上,《亡》先让学生谈谈读后对寓意的体会,然后分析细节,再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南》在寓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先体会文章的内容再归纳寓意,和《亡》的顺序正好相反。

2、 在学习《南》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所以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地球是圆的,所以可能这个人花费的时间多一些,盘缠多一点,可是他最终还是会到达楚国的啊?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寓言故事和普通的事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寓言故事的时候不能完全按照普通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和分析,要注意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而不是靠理性的去分析课文中出现的情景。

3、 在教学写字时,最容易出错的是:叼、窟、窿,在教学时,因为时间的关系,分析的不是很详细,所以在课后的练习中这三个字,写错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因为第一印象很牢固的原因。

4、 刚刚考好了第二单元的测试,分析丢分的原因:主要是字词和课文内容掌握的不够扎实,所以丢分很多,主要是由于这学期教学任务比较紧张,复习的时间很紧张,同时也因为这个单元没有认真、系统的复习造成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两则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35、日记两则教案

日记两则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五课《日记两则》。

教材简析: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第二天他仔细而有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本文属于“批读课文”,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写日记。

教学要求:

1、 知识能力:学会9个生字,借助旁批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日记。

2、 过程方法:对比法、交流讨论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日记的内容,并学习写日记的格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母鸡孵小鸡课件。

2、 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学习第一则日记,并学习日记的格式。

3、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出示课件: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 讨论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 导入新课: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里有几个生字。想一想,你怎么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们。

2、 出示生字卡,挑学生认读,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3、 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明媚:阳光明亮、美好、可爱。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又感兴趣。

硬喙:本课指小鸡的嘴。

注视:集中所有注意力认真地看。

4、 学习第一则日记

1、 认识日记的格式与写法。

(1) 师范读。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平常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3) 再次认识写日记应注意的格式。

2、 学习日记的内容。

(1) 这则日记作者写作的时间与天气情况你知道吗?

(2) 哪些句子具体说明当时天气晴好?

(3) 你知道这只芦花母鸡怎么啦?你是怎么知道的?

(4) 你见过母鸡孵小鸡吗?小鸡怎么出世的吗?

3、 讨论交流

学习了这则日记,你想给小作者一个怎样的评价?(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总结。)

5、 作业

用自己的方式记住写日记格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第二则日记,巩固写日记的格式。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 复习写日记的格式。

2、 听写词语

明媚 剥皮 观摩 微弱 艰难 动静

二、 借助批注,仔细读课文。

1、 默读课文,了解这则日记写了什么内容?

(“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2、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1)、默读课文,用“﹏”画出作者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句子。

(2)、小组交流。

(3)、课件出示与以上内容相对应的画面。

(4)、全班讨论:小鸡是怎样出壳的?

(5)、出示“小鸡只有靠自己啄破蛋壳才能活。”这句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6)、把你最大的收获说给我们听一听。

三、 小结:

小鸡出壳这一件小事情也这么有趣!看了日记,我们仿佛听见了小鸡“嗒嗒”的啄壳声音,仿佛看见了小鸡那尖尖的嘴,湿漉漉的脑袋……这都是小作者用他的笔把自己看见的、听见的和想到的写出来,给我们带来的享受。同学们,热爱生活,认真观察生活吧,我们也一定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文章。

四、 拓展延伸

1、翻开“自己阅读园地”,读一读两位作家谈写日记地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写一则200字左右的观摩日记。

板书设计

芦花鸡——孵小鸡

第一则

小作者——感兴趣

日记两则

听到

第二则 仔细观察 看到 小鸡出世

想到

教学反思:

36、日记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则、昨”等13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团结互助的意识。

3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团结互助的意识。

2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团结互助的意识。

2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教具生字新词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学习日记格式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朋友,瞧瞧他们是谁?

1、课件显示:动画双胞胎分别出示作文和日记。问:小朋友,你们发现我们哥俩有什么不同吗?

2、小组讨论。

3、指名说,其他同学补充。

4、动画小结:小朋友真棒,我叫日记,哥哥叫作文,我比哥哥开头多了月、日、星期和天气,哥哥比我多了题目,小朋友,你喜欢我吗?快来和我交朋友吧。

学习生字

1、请小老师带读生字,老师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

3、交流记字方法。

朗读感悟第一则日记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我”做了一个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

2、指名答,教师板书。

3、小组分工读,指名读。指导:“我”的梦想没有实现,要把“我”不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还要注意标点的停顿。

4、“我”为什么怪妈妈小气呢?课件演示日记内容。

5、指名回答。

6、指名、分组或齐读第一则日记。

小结

写日记就要把当天发生的、印象深的事记下来,而不是像记流水账一样,把一天做的事一件一件罗列下来。

指导书写

1、认读要写的字,教师重点正音。

2、观察字形,发现规律,分类说说写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3、示范书写,重点指导。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出示课件:小朋友,你还认识我和哥哥吗?对了,我叫日记。还记得我和哥哥有什么不同吗?

2、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问题。

朗读感悟第二则日记

1、指名分读课文,大家评议。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

3、齐读要求会认的生字,自读,开火车读。

4、老师范读,小组打擂台读,个人比赛读。指导:要把“我”梦中开心的事,高兴的语气读出来。

5、讨论:你认为小女孩的妈妈小气吗?

6、指名或齐读第二则日记,说说你感觉“我”是个怎样的认?

巩固生字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请记字记得牢的同学说说记字方法。

3、自己再读读记记生字,同桌检查读生字。

4、完成“看看写写”的练习。

作业布置

完成课程探索

完成写字本

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日记

板书设计

熟字加偏旁‘换偏旁:奇—寄 分—-份粉 少—-纱 斗—-料

作—昨 沙—–纱

教学后记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应该关心有困难的人,增强团结互助的意识。并使他们有写日记的兴趣,并按照日记的格式,开始学写日记。

37、日记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则”、“昨”等13 个生字,会写“份”、“粉”等8 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团结互助的意识。
3.了解日记的格式,有写日记的兴趣,开始学写日记。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领会作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日记格式图。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会经历许多事情,有些事情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说说这些天里有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印象深的事情)
好!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要把这些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啊?有一位小明友,她和你们一样的年纪,她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把自己每天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今天,我们就读一读她记录下的文字,看一看在这两天里她都经历了怎样的事情。请打开课本第111 页。

二、初读全文,学习生字
1.学生试读,同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根据自学,小组间交流学习成果。
2.交流识字成果。
指名读生字,师生一起纠正读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如: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可以记住本课的一些生字,奇—寄,分—份、粉,少—纱,斗—料;还可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生字,作—昨,沙—纱。
用组词的办法巩固识字成果:则—手则,昨—昨天,纱—纱布,粉—粉条、面粉、粉笔、粉身碎骨,料—颜料、材料、料事如神,套—手套、圈套,寄—寄信、寄存,寄托,费—水电费、学费,等等。
3.指导写字。
先教学“姑”、“娘”、“妹”三个字:让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范写这三个字,提示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的写法不同,横变成了提,撇点的“撇”要长一些,提不能超出右边的撇;再提示学生注意“妹”字右边两个横上短下长。学生在书上描红,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再教学“份”、“粉”两个字:提示学生米字旁与“米”字的区别。
教学“昨”、“晴”两个字:提示学生要把日字旁写得窄一些。
最后教学“读”字:提示学生右下边的“头”字最后一笔不是捺。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38、寓言两则教案

寓言两则教案是查字典语文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根据《鹬蚌相争》和《揠苗助长》两则寓言为您搜集整理的,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寓、焦、苦、弱、勃、闷、宋、则、疲”,能熟练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懂得复述课文。

3.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寓言这种体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点,基本能复述课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如果违反自然发展规律,强借外力,强求促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并结合历史故事及自身经历理解《鹬蚌相争》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教师)1.准备与本课寓言相关的动画片或是书籍。2.多补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书籍,推荐学生阅读。(学生)课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学习“寓”字。用字理识字的知识去学习,师引导:宝盖头跟房屋有关,这是一个标准的形声字。(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自己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4.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5. 看课题质疑:看到“揠苗助长”这个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发言提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

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1)师:到底是谁揠苗助长?为什么“揠苗助长”?

(2)“揠苗助长”结果怎样?请学生把这些问题完整地连起来说一说。(同桌先练说)

二、理解文本,配乐朗读课文

1.让生观看《揠苗助长》的录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

2.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来进行课文内容的情境再现,注意突出刚才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3.提议:我们每个同学想不想给这则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读呢?自己试一试。

4.指名朗读第一段,学生评议,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思考:“巴望”什么意思?从“天天”这个词语你读懂了什么?农夫“焦急”什么?他心里会怎么想?

5.指导朗读,读出农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问:农夫想到什么办法?(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1)问:“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筋疲力尽”?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读。

(2)让生观看插图。看!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3)有感情地朗读:能把农夫当时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啦!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4)问:读了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带到文章中去读,体会农夫的快乐。

(5)“纳闷”是什么意思?他的儿子纳闷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会忠告他什么?请口头练习说。

三、总结理解,拓展延伸

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2. 拓展:我们的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如果你碰到,你会怎样去劝告他们?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 我们今天继续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鹬蚌相争》。

2. 让学生齐读课题,要求把字音读准。

3. 老师出示“鹬”和“蚌”字,请学生把它们放到相应的图下。

二、初学寓言,了解内容

1.师问:这两个小动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请朗读课文,等会集体交流。

2.请学生把故事的大意说出来。

3.老师出示口头训练题:河蚌刚刚张开壳晒太阳,鹬(),蚌(),双方(),结果()。

4.同桌练说,指名表述。

三、细读寓言,深入理解

1. 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鹬蚌互不相让呢?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4. 联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导学生抓住:鹬猛得用尽力气——威胁筋疲力尽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这些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和语言表现两人互不相让的态度。

(2)问:就在这时,渔夫看见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换位思考:这样一个结果,三个主人公:鹬、蚌、渔翁会怎么想呢?

(引导学生理解:鹬:后悔不该轻易吃蚌,而且身处困境,还威胁蚌。蚌:不该赌气不放开鹬,造成两败俱伤。渔翁:嘲笑鹬蚌互不退让,结果让他轻易获利)

四、拓展延伸

1.发挥想象:对于鹬蚌来说,这是多么悲哀的结局呀!假如上天再给它们一次机会,它们会怎样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呢?(让学生拓展想象,可以课后练笔,可以当场练说)

2.引导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课外作业:把这个故事告诉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评论与意见,并且自己再去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鹬——啄——威胁

蚌——夹——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39、走近庄子教案一等奖

  一、导入新课

  1、课题是什么?

  2、我们来看看庄子是谁,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

  中国人的达观有一部分和他有关。他很穷,大部分时间靠编草席为生。但他穷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盘而歌。他给我们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庄子,了解他,思考他。通过我们的质疑、思辨,思考庄子对于个体价值、文明社会的意义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读后说说庄子是个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补充一句:课文就是由这段文字开始的。

  幻灯片出示“曳尾涂中”一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约三分钟后,学生开始发言:

  针对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这是个隐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为一体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不顾、吾将曳尾于涂中

  三、作者怎样看庄子,对庄子精神作何评价

  要求学生速读2-6段,划出评价语句

  1、清洁的精神:可以……

  师:清洁什么意思?

  生5:可以抵御一切的诱惑。

  师:还是什么?

  生6:不同流合污。

  师:这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7:对庄子的崇敬、激赏。

  四、出示整理过的学生提问

  (在这堂课之前,布置学生自读本文,并将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上交。教师根据学生问题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几类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第1段“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落崖惊风”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是“吓”字?(余均、杨瑜)

  作者为什么把庄子比作“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陈春梅、马郑列)

  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

  “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作者为什么用一连串否定的表贬斥的词语?

  庄子为什么不做官?为何能对做官之事如此释然?

  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后三个词的顺序能否掉换?

  师:我们发现这些问题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后一段。现在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问题。

  生8:庄子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吓”着人们。(结果呢?)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比较矛盾。当时社会重权势,而庄子不愿同流合污。而当人们仔细思考他的意见时,发现他是正确的。

  齐读: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师:我们今天来读读庄子,会给我们展现一个广阔的境界,柳暗花明。

  师:齐读第四段,来体会一下句子的含义。

  生9:叛逆者。

  生10:战国时期,月亮是庄子心中的道德象征。

  师:一个“槁项黄首或”的老头子,怎么会妩媚呢?

  生11:精神妩媚。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权力是很好的东西,但他只喜欢自由。

  师:普天之下,能这样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独”。

  生12(接着):“妩媚”是不被认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这种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坚守。

  师:听这位同学的发言,可以用一句古诗来概括她的话。吟诵《江雪》。

  师:庄子的行为都是跟当时的情、理、逻辑相违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齐读最后一段。

  庄子怎么会出现眼冷心热?庄子眼前的客观世界是怎样的?黑暗、残忍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偏激、反叛、哲学困境。于是就出现了“眼冷心热”。“眼冷”是出世的’,“心热”是入世的。他的处世态度是反叛的。但仅仅读出“反叛”,还不是真正读懂庄子。

  与之“周旋”什么意思?周旋的目的是为了“外化”而保持“内不化”。

  对第6个问题词序能否掉换的回答:

  生13:逻辑上看应该不能互换。

  师:这代表我们走近庄子的一种规律。你们现在有无对肃然起敬?

  下一个问题:庄子认为天下污浊,但为什么他没有做官呢?他只会用文字抨击社会,但为什么不想去做点什么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吗?

  庄子既然对世俗不满,那么他为何不做官,通过自己的努力云改变社会的现状?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自由,这是不是很自私?

  讨论:你如何看待庄子的“拒绝入世”?你觉得庄子的精神对个体生命和社会文明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师提问:中国历史上哪些人与庄子有渊源?

  生:李白、陶渊明、苏东坡、阿Q

  其中一生问:阿Q怎么会和庄子有渊源?

  一女生回答,因语速过快,听不清。

  师:庄子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庄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济世?请思考。

  好了,我们的课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么是“无路可走”?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庄子又何来引导我们的精神呢?

40、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7 傅雷家书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父爱。

2.理清傅雷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线索,从而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重点 】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

1.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2.学会给亲人写信,婉转并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突破】理解“朋友”的内涵。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阅读《傅雷家书》,了解傅聪所写信的内容,并对傅雷有整体的了解。布置预习作业,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准备一封自己的或记忆深刻的书信。

2.第二课时前,了解傅雷的艺术观,准备傅聪弹奏的钢琴曲磁带,阅读《傅雷之死》。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完成预习作业。查找傅雷、傅聪父子的资料,有条件可以欣赏傅聪的钢琴曲磁带。

2.第二课时前,熟读课文,思考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教学过程 】

(第1课时)

一、从“家信”入文。设计情境(约 分钟)

1.阅读一封教师自己的家书,设置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

2.这两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聪的信后的回信。请浏览这两封信,说说它们的主题各是什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第一封信,如何面对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对待成功。

二.从“挫折”入手.分析第一封家书(约 分钟)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提示学生: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2.组织学生讨论: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总结: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4.傅雷运用古战场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对于第一封信的学习,要抓住傅雷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生:1.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讨论得出,劝解分为三层内容:首先是宽慰,不必为父母担心。其次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回答: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过与不及都不好。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 ——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三、从“父子”和“朋友”入手,体会情感(约 分钟)

1.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 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 的涓涓教诲。

生:1.仔细倾听同学的朗读,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傅雷在字里行间投注的浓浓父爱。划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比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

第 2 课 时

一.从“礼物”入手.体会威情(约 分钟)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提示:结合奥运冠军的感受,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生:1.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欣赏艺术的喜悦;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

二、拓展思维,理解“坚强”(约 分钟)

1.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 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2.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

3.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总结:在傅雷看来,坚强,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

4.在傅雷看来,坚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5.组织学生讨论: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纯洁。

生:1.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2.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3.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4.回答:是拥有二颗赤子之心。

5.积极讨论,能够体会到:赤子之心,是艺术创造的最高峰。而这种心灵的纯洁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愿望。

三、把握作者层层递进的抒情脉络(约 分钟)

1.傅雷结合音乐院长对傅聪的评价,以及舅舅关于傅聪小时候的记忆,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议。你能够找到吗?

2.组织讨论: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评价: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生:1.希.望傅聪f6j嘶中国的钟声,把中国的古老文明传递到世界艺术殿堂的各个角落,并且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诗人灵魂的民族,因此音乐的表现力应该增加“气吞斗牛”的阳刚之气。

2.讨论并回答: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本课总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五、课堂练习 :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写一遍,并且背过。

【板书设计】

【教后小记】

41、《论语》则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说明: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1、 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2、 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2、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1、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2、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1、 背诵积累。

2、 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最高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4、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5、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42、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小时候我们听到的故事是不是大多来自伊索寓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l.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赫 宙 庇 喇 囱 妒忌 矗 擂

2.掌握多音字的读音。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派头 凡人 较量 自吹自擂 不可一世 乏味

4.了解寓言、伊索和《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借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点

理解三则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寓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故事中,全文玲珑剔透,错落有致,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精巧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1.这是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寓言,可以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先简单介绍一下有关寓言的知识。学生在大体了解寓言的基础上,继续阅读课文,体会本文是如何体现寓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揣摩想像的合理和巧妙,用精读法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每则寓言所寄寓的道现,体会想像和联想的作用。

3.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给两则寓言构拟一个合理的结局。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教师结合课前提示进行介绍。

2.重点学习前两则寓言,体会其写作特点,理解作品所揭示的深刻哲理,用教师分析讲解,师生讨论的办法解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和相关练习制成的胶片。

3.学生根据本文内容制作漫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朗读寓言。

2.复述故事。

3.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讨论。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寓言。其实同学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大家从幼儿园到小学,家长、老师经常用寓言故事对我们进行教育。同学们能举几个你听过或读过的寓言吗?(中国的寓言大多凝成四言成语:同学们熟悉的如《拔苗助长》《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外国寓言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农夫和蛇》等。)同学们能否说一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学生能回答出篇幅短小,故事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人有教育作用等,教师应加以肯定。)教师补充,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常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

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家是被后人誉为“寓言之父”的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伊索,相传伊索原来是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伊索寓言》是后人托伊索之名收集整理的希腊寓言故事。本单元第三则寓言的作者严文井是我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体会特点,理解寓意。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要求①读懂故事,并能复述。

②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

③体会寓意。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这则寓言内容上可以分为故事和寓意两部分,下面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不看书把故事 复述一下。三个同学中一个复述讲述的部分,其他两人分别复述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语言。要求复述人物语言的同学要做到表情语气准确。

全班同学对他们的复述进行评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

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不一样。第一次问,神态平静,问话简洁,语气也平直;第二问是在得知最高神、自己的父亲宙斯的雕像竟然不值一个银元后“笑”

着问,复述时要抓住“笑”的表情,问话的语气稍重一些。当听说赫拉的雕像“要贵些”

时,大大出乎意料,第三问复述时要稍加思索,语气中带着急切,语调要更重一些。)

三次问话,只写了一次问话时的神态:“笑”,只写了一次心理活动,你能由此分析一下三问三答中赫耳墨斯的心理变化吗?

讨论、明确,开始赫耳墨斯内心深处是坚信自己在人间是受尊重的,只是不知道受尊重的程度,所以打算去考察一下,他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先看见宙斯的像,于是随意问一句,不假思索,心请是平静,得知宙斯的像出乎意料的便宜,心想:“赫拉的一定会更便宜’,于是有些幸灾乐祸,暗自得意,这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而赫拉的雕像“还要贵一些”,又出乎他的意料。这次他变得小心了,先思量了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并用自己的小人之心去揣度商人的心理,然后才问,而雕像者的回答,令他如当头一盆冷水。三问三答,赫耳墨斯的心理有起有伏、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受到了教训,但愿他以后再也不敢自以为了不起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明白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请同学读一下第二段,再用自己的话把寓意表述明白。

爱慕虚荣的人一文不值。

(四)总结、扩展

本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三问三答,变化起伏跌宕有致,耐人寻味,故事告诉我们爱慕虚荣、自以为了不起的人最没有价值,那么究竟怎样做才能受人尊重呢?(谦虚,有真才实学)。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蚊子和狮子)

导语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件偶然的事情,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摔伤了腿,细心的人发现,原来这个小男孩一向很顽皮好动,人们由此注意到很多顽皮好动的孩子都有过摔伤史,这样看来,顽皮好动是摔伤的必然因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蚊子和狮子》也反映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一)明确目标

目标(略)

重点

1.重点学习《蚊子和狮子》,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内在联系,体会寓意。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二)整体感知

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

1.掌握“喇”字的写法,不要写成“喇”,掌握“粘”字的读音 zhān

2.找出故事的偶然性因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刚才在听读时,要求同学们找出故事中的偶然性因素,所谓偶然,就是不经常、不一定的,那么这则故事中不经常、不一定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呢?

讨论 1.是蚊子打败狮子;2.是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

这两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原因呢?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是由于蚊子聪明,运用了智慧。

从哪里可以看出?

蚊子开始对狮子说的话,看上去好像大话吹牛,其实很有道理,蚊子了解狮子的短,也知道自己的长处。知己知彼,所以才敢向狮子挑战,这是它获胜的必然因素。由此可以推知智者胜。

蚊子被蛛网粘住,被蜘蛛吃掉,这个偶然性的情况有没有必然性的因素。

讨论 有。蚊子打败狮子后,非常骄傲,从他“吹着喇叭,唱着凯歌”,可以看出他多么得意忘形,结果高兴昏了头,没有注意到蛛网,一头撞了上去,被粘住了。骄傲是它最终送命的原因。

这样看偶然性往往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蚊子“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为什么反会被“小小的蜘蛛消灭掉”,因为骄兵必败,这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哪位同学能举例说明。

一位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有些骄傲,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 ,结果下次考试成绩下降,成绩下降的这个偶然现象是由于骄傲造成的,是有必然性的。

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以后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生活中,不要放过那些偶然的现象,要及时分析原因,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使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这则寓言的特点,跟上则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一情节上的起伏跌宕,结局耐人寻味。

不同点——第一则支用的是反衬的手法,用宙斯和赫拉雕像的价值反衬赫耳墨斯的一文不值。这则运了拟人手法,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四)总结、扩展

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正如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所说“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希望同学们读寓言,不仅要读懂故事,更重要的是体公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课后自读《浓烟和烟囱》

以上就是伊索寓言两则教案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关注本网站。

【伊索寓言两则教案 】相关推荐文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小故事大道理

四年级下册《寓言》语文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复习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郭沫若诗两首》《女娲造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两则》教案及练习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2

43、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言文两则最新教案A案课堂实录 案例 教学反思 课文 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A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4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古 代 寓 言 二 则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2、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课前搜集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
3、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凝练
二、作家、作品
1、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2、《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三、疏通字词字义
1、字音、字形
lǚ 履 suì 遂 nìng 宁 度:duó量长短 dù 量好的尺码
2、通假字
坐,同“座”,座位。
反,同“返”,返回。
3、重要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倒装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4、复述故事
5、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6、你怎样看待“郑国人”,怎样看待“郑人买履”。
7、文章寓意
(1)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2)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第二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复习上课学习的内容,齐背《郑人买履》。
二、查字典,读准字音。
sshè 涉 jù遽 qì 契 yǐ 矣 ruò 若
三、作家、作品
1、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此书语言精练,《史记·吕不韦列传》说,书写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所以后人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高妙,不可更改。
四、重点语句
1、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涉江(的)楚人。
2、2、是吾剑之所从坠。
注:(1)是,指示代词,这儿。(2)所······者, ······的地方(3)所从坠,(剑)坠落的地方。
意思是:这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1)若,像。(2)“不亦……乎?” 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4、对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
“坠”写出楚人的慌乱,“遽”写出楚人反应速度之快,“入”“求”又写出其行为的愚蠢。
5、写法评析:对比、反问揭其错误实质。结尾“舟行”与“剑止”对比,指出“求剑若此”不仅找不到剑,而且太糊涂了。看来不应静止地看问题。
四、讨论
1、
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教学后记

45、文言文两则教案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文言文两则最新教案B案课堂实录 案例 教学反思 课文 教后感,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B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46、四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情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一、二则寓言。正音:揠(yà)曰(yuē)槁(gǎo)鬻(yù)矛(máo)盾(dù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断气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疲惫不堪

  曰:说

  病:在课文里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趋。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趋:半包围结构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A: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B: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A:名学生读。

  B: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C: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D: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两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