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舷歌
来源:资本侦探(ID:deep_insights)
今天上午 9 点 30 分,中国 AI 芯片独角兽寒武纪正式登陆A股科创板。以发行价 64.39 元/股开盘,开盘涨约 288%,股价报 250 元,市值达 1000.25 亿元。
上市历程中,寒武纪科创板过会时间为 68 天,是除了中芯国际外过会最快的企业。作为国内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首个龙头企业,寒武纪的上市之路注定不会平庸。而在这个国产芯片以及人工智能独角兽们纷纷遭遇质疑的时刻,放到更宏观的视角下,寒武纪的上市也并不值得庆祝。
对于寒武纪来说,去掉华为加持的光环,接下来其要在成长的关键期更加明确地聚焦自身建设;对于中国芯片们来说,这几年因为国内企业算力激增以及中美之间微妙局面下“国产替代品”需求激增而产生的崛起浪潮,也到了一个接受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双重检验的时间点。
喧嚣之后,人们对于寒武纪、抑或是 AI 芯片行业的关注点或许会伴随着公开上市过程中更多细节数据的披露而从民族自豪的情绪故事回归到其本来拥有的技术能力和真实的市场价值上。
寒武纪原本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指的是距今 5.42 亿年前生命多样性大爆发的时代,从那时起,地球进入了生命的新纪元。取名“寒武纪”,是因为希望人工智能也能像生命一样出现大爆发。
而寒武纪的产品如同起名字一样,在成立后的短短四年时间里出现了大爆发。
沿着时间线可以看到,寒武纪产品迭代速度很快,而和寒武纪的产品对应,提供芯片及加速卡产品、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智能计算机集群系统构成了其三大主营业务收入。
2019 年,寒武纪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销售收入 7888.24 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 17.77%;智能 IP 收入 6877.25 万元,仅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 15.49%;智能计算集群系统 2019 年实现销售收入 2.96 亿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 66.72%。
创业四年的寒武纪已经成为了少数实现 AI 芯片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
但寒武纪面对的问题不少。
在 2017 年 9 月,华为发布“全球首款手机 AI 芯片”麒麟 970,寒武纪的 AI 模块寒武纪 1A 就是其中重要构成,但就在 2019 年,华为推出的新款手机芯片麒麟 990、麒麟 810 全面采用了华为自研 AI 模块,与寒武纪正式分手。
失去华为,对于当下的寒武纪来说无疑是个损失。虽然放到更长远的时间里,这是一件让寒武纪加速成长的好事,但市场的“相对短视”还是会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
另外,资金与人才的支撑对寒武纪来说格外重要。
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芯片还是 AI 芯片,能够持续投入研发进行产品迭代才是保持芯片竞争力的关键。“同行”英伟达创始人兼 CEO 黄仁勋曾明确指出,“对于这样的公司来说,其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这方面,寒武纪的招股书披露得很“通透”——招股书显示,2017 年-2019 年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 2986.19 万元、24011.18 万元和 54304.54 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 380.73%、205.18% 和 122.32%,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连续 3 年超过 100%。
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寒武纪拥有研发人员 680 人,研发人员在团队占比 79.25%,其中,70% 以上研发人员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不同于“来钱快”的互联网行业,芯片公司即使投入研发,长期烧钱,做出来了产品,还需要客户的 Design-in(客户送测),通过客户响应与现场支持,与客户的研发产品团队磨合好后,才有希望进入大规模出货的营收创造阶段。
前期的测试、导入周期一般在 6 个月-12 个月,在此期间公司需要不断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产品调试服务。量产投入巨大的前提下,芯片产品要想持续下去,就必须快速产业化和规模化。产品使用量大,分摊成本就会更低,价格就会更便宜,竞争力就更强。
因此,芯片行业的另一大特点是“成本前置,收益后置”,占据市场份额之前,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巨额的可持续的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从业者和投资者拥有更多的耐心,“放长线钓大鱼”。寒武纪近来的亏损,也正印证了芯片行业的发展特点,同时,为了持续研发,快速迭代产品,寒武纪短期内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这份投入,充分且必要。
幸运的是,这是一条足够长的赛道。根据市场调研公司 Tractica 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的市场规模将由 2018 年的 51 亿美元增长到 2025 年的 726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46.14%。另根据 Gartner 预测,2022 年全球 AI 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从 2018 年的 42.7 亿美元上升到 2023 年的 323 亿美元,2019-2023 年平均增速约为 50%。
AI 芯片是人工智能的引擎,也是技术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产业价值和战略地位远远大于应用层创新,其将对智能互联网的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一领域也引来了大量的入局者。自 2014 年 AI 芯片创业潮以来,国内 AI 芯片企已超过数百家,公开宣布推出 AI 芯片产品的企业包括传统芯片厂商华为海思、紫光展锐、联发科、瑞芯微等,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还有寒武纪、地平线、云天励飞等专注 AI 芯片细分领域的公司。
但无论是巨头还是创业公司,AI 芯片都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比如自动驾驶等技术尚未实际落地,就限制了 AI 芯片产业的发展。而芯片研发比 AI 语言的更迭速度慢,当芯片面市时,其采用的 AI 语言可能已经过时。
而国产芯片的对手依然顽强——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现在,国内芯片发展经历了六十余年。目前,国内芯片产业仍然相对落后。在寒武纪列举的主要芯片公司中,国内企业有两家,即联发科和华为海思;外企占据绝大部分席位,如英伟达、英特尔、AMD、NXP 等。
“中国的英特尔”、“代替英伟达”一直是国产芯片创业公司 PPT 里的故事与梦想,如今看来这些还没有变成现实。寒武纪的上市受到了行业极高的关注,中国 AI 芯片行业却远未到举杯庆祝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