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穿开裆裤原因(非生理需求,那是什么原因)

古人穿开裆裤,既非生理需要,也非缝纫技术不过关,而是材料不行。以前布料棉麻丝,普通人主要以麻为主。麻布一撕就开,即便是缝上,在频繁的劳动过程中也会出现老开裆的烦恼。所以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就形成了在裆部用软布包一下(大概形状与影视剧中日本人穿的内裤差不多),外面裤子直接不封裆的习惯。

战国时期后的人民从小到大都穿着开裆裤,那么古人是由于什么原因才会穿开裆裤呢?

古代的裤子和我们现在认知的裤子有区别,我们现在的裤子是有裤裆,但是古代很多裤子是开档的,一般都会做得较为宽大,可以通过穿着的方式形成合档的效果,甚至有一些只有裤腿。


据《鉴略·三皇纪》记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袭叶为衣裳”的习惯,另据《物原·衣原第十一》记载“有巢氏始衣皮”,也就是用树叶 动物皮毛做成衣服,这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服饰的记载了。

而古人开始见识到内裤,应该是汉朝时期了。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前,古人并没有裤子的概念,属于单下裳时期,也就是裙子的意思。


为了国家的强大,赵武灵王在实施“胡服骑射”时,为顺应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仿照胡人的穿着打扮,将单下裳改为双下裳,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开裆裤。

因此,中国人在战国之前是穿裙子的,战国之后到汉朝普及内裤之前,是穿开裆裤的。中国的裤子起源于西北,考古材料表明,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地区就出现了与今天几乎没有差别的合裆裤,不穿裤子的习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典型衣着,大概就是用一整幅织物包裹住身体,不加裁剪,连袖子也是没有的,更别提裤子了。神奇的是,这种简陋通风的“真空装”,竟然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直到《诗经》琅琅的时代,通常是“上衣下裳”。

上身穿交领窄袖短衣,下身穿飘逸的裙裳,让我们把时间回退到夏朝、商朝,由于农耕技术不断升级发展,皮、革、丝、麻等纺织技术得到很大发展,甚至丝麻织物都已经成为主流。

而商朝时,靠着强大的编织技术,开始出现比较精细的绸子。

再加上大量市场需求,让棉花、麻、桑等作物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不过很可惜的是,那个时候的布料质量并不好,比较厚重且粗糙。同时,织布全靠人工手工编制,制作时间很长,做出来的衣物也比较单一。

因此,在商朝以前,大部分人的服装还停留在“裳”时期,类似于现在的“斜肩裙”,胳膊裸露着,不过为了方便御寒,那时下裳都已经穿到了齐胸的位置。

到了周朝,“司服” “内司服”等官职开始出现,负责掌管王室服饰,并将穿衣打扮列入礼制的范围。从周朝出土的文物,已经区别了上衣与下裳,上衣是指穿在上身的衣服,下裳是指穿在下身的裙子。

裳,也就是裤子进化前的称呼

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见识过胡人的作战技能后,意识到“骑战”的重要性,单人骑马射箭,比起“战车”与步兵协同作战,不光战斗力更胜一筹,灵活性也要好上不少。

于是下令在赵国实施“胡服骑射”,让士兵的两个大腿分别套了下裳,是最重要的转变之一,这是划时代的改革。

那个年代的赵武灵王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为堂堂一代君王,居然会成为服装改革的推动者。由于士兵双腿分别套了一个缩小的下裳,因此作战行动时非常方便,还兼具了更出色的保暖功能,最主要还是在于节省了相当一部分布料。

因此,这项改革很快便在民众中推广开来,凭借那个时候的生产力,谁不想一边节省布料的同时,一边提高保暖性呢?

于是,双筒下裳渐渐演变成了胫衣,胫衣也叫作“绔”,就是咱们所说的开裆裤。

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较弱,高端绸子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使用,大多数普通布料还是比较粗糙,如果不穿开裆裤,裆部缝合一块粗布,既会让人行动不便,也很容易在活动时,由于经常摩擦而伤害到重要部位。

因此,开裆裤拥有了推广的契机,当然,贵族们因为平时养尊处优,根本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也不怎么会奔跑跳跃,因此对他们来说,穿开裆裤的坏处仅仅只有除了冬天有点冷罢了。

但是穿开裆裤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容易走光,很不雅观,可即便容易走光,开裆裤的种种优势还是让贵族们无法割舍,为了“合情合理”地穿开裆裤,贵族们还制定了一整套的行坐之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

所以古人对坐姿的要求极其讲究

古人会发明跪坐,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防止泄露春光,有一种被称作“跽”的跪坐坐姿,是古人认为最合乎礼法的坐法。

即长跪:两膝着地、小腿贴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脚跟上,上身挺直,看上去会显得非常稳重、端庄

但实际上,这种坐姿会让人感到非常难受,尤其是长时间保持,甚至会让人腿部或脚部抽筋,久坐无疑是一场残酷的毅力考验。日本人曾经学习了大量中国文化,跪坐也是在此时期传到了日本。

从古代开始,跪坐都被日本人认为是“正礼”,并且时至今日,在一些重要场合,日本人都会坚持跪坐这个传统坐姿。现代人伸开双腿坐在地上的坐姿,在古代被称作“箕踞”,这是一种被认为“有伤风化”的坐姿。

原因自然是因为里面穿的是开裆裤,箕踞时很容易春光乍泄,想当初荆轲刺秦王失败,深知自己死期已到,荆轲直接箕踞在地上,用敞开裤裆的方式,向秦王表达了最后的蔑视,同时,为了防止“春光乍泄”,人们会把穿在外面的下裳做得非常长,特别是进入后宫的女人,几乎全是霓裳拖地,那些普通老百姓肯定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毕竟下裳越长,需要的布料也就越多。

但老百姓也不是没有办法,在胫衣外,再套一件下裳便是了,古人还用“犊鼻裈”(dú bí kūn)来应对走光,这是一种有裆的短裤,两个圆圆的裤腿与牛鼻子相似,这和现代男人常穿的“汗衫”类似,是男人穿衣服的最少极限。

一个人若是穿着犊鼻裈招摇过市,不是穷得一贫如洗,就是不拘一格的“精神小伙”,胫衣从实际作用来看,其实就是内裤的前身。

在战国末期与秦朝时期,胫衣已经得到广泛普及,也就是说在秦朝以前,古人一直维持着穿开裆裤的习惯,而这个开裆裤就是他们的“内裤”。

汉朝时期,中国丝绸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各种丝绸制品、丝绸材料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波斯与罗马,由于丝绸质地薄软、光滑透气,在当时是最适合制作内裤的材料,而且制作内裤的技术并没有多么高深。

因此,内裤这个时候才终于开始大面积内普及,不过现在还有一种说法,有人认为内裤是在唐朝 宋朝才开始流行,理由是因为这段时期,男人基本上已经取消了下裳(裙子),开始流行“短打”的贴身服饰,没有了下裳掩饰,要是继续穿开裆裤那还得了,总不能满大街都是暴露狂吧!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获得了部分人的支持。

当然,内裤真正兴起时期,并没有确定的资料出处,我们自然是无法考证。但在秦朝以前,内裤是还没有普及的,那时的布料厚重、粗糙,紧贴隐私位肯定是不舒服的。

但汉朝的纺织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缝制简单的内裤本身没技术上的障碍,布料使用也不多,因此,内裤在汉朝得到普及是目前最合理的说法,至于生理需要这个方面,我也去翻阅了部分资料。

实际上,生理需要并不是古人穿开裆裤的主要原因,至少绝大部分老百姓不是,虽然开裆裤的确会方便古人如厕,可是因为外面会套上一件下裳,如厕依旧不方便,更何况还要考虑到美观问题。

而且在历史长河中,有些帝皇精力旺盛,会特意要求后宫妃子,以及普通宫女都穿上开裆裤,而一些青楼女子,为了提高业绩,也会穿上开裆裤吸引客人。

随着传统礼仪的不断发展,加之生产力不断上升,开裆裤已经被历史车轮碾过,扫进了尘埃之中。现在我们只能在小孩子身上看见开裆裤的存在,其实不是古人想穿开裆裤,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