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能力被高估了吗?你怎么看?

开创统一帝国的平民皇帝,历史上仅有两个半。

宋太祖赵匡胤,勉强算半个。

赵匡胤的高祖做过幽都县令、曾祖做过御史中丞、祖父做过州刺史,而父亲赵弘殷曾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

所以,赵匡胤要算官家子弟。

而他开创的北宋,算一代王朝没问题,但算一代帝国就勉强了。

然后,符合这个条件的皇帝,只剩下两个。

一个是汉高祖刘邦,而另一个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开创统一帝国,到底有多难?

不用看别人,看始皇帝就行了。老嬴家“奋六世之余烈”,到秦始皇才开创了大秦帝国。也就是说,始皇帝一家六代人才干完的事情,刘邦和朱元璋只用自己这一代就干完了。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能力爆棚的狠角色。

现在,很多人认为刘邦就是个无赖流氓,所以一脸鄙夷。这纯属穿越小说看多了,认为打天下就跟打游戏一样简单。

“伯乐识良驹,英雄惜英雄”。所以,往往只有打过天下的人,才知道其中的不容易,也才能看出谁是真英雄。

后赵皇帝石勒,杀人如麻、狠辣非常,五胡乱华时期杀遍整个北方中原。而他对刘邦的评价竟然是: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但凡中原有个汉高祖,石勒这种人就要伏低做小,跟韩信、彭越一起在主上面前争功效命。

刘邦够厉害,那朱元璋呢?

可以说,朱元璋的起点,以及面对的时代问题,比刘邦更低、更难。所以,朱元璋的个人能力,甚至要比刘邦更胜一筹。

刘邦一出场,就是沛丰子弟兵的领袖。

刘邦和和沛丰子弟兵,自始至终都是同进同退、共荣共辱的关系。起义之后,刘邦高歌猛进,而沛丰子弟兵也水涨船高。起义成功,刘邦当皇帝,而沛丰将领做列侯。

所以,刘邦的成功,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集团的成功,即刘邦领导下的沛丰集团。

朱元璋出场,完全可以说开局一个碗、地盘全靠打。

明太祖的最初起点,低得只能求生存。

为了生存,他先当和尚、再去流浪,然后又当和尚,最后才被裹挟进元末农民起义。

赵匡胤有义社十兄弟、刘邦有沛丰子弟兵,而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有谁?

打仗亲兄弟,朱元璋却连个血亲兄弟都没有。

他父母早亡,三个哥哥和几个堂兄弟先后死去。父系一辈,只剩下侄子朱文正跟他相依为命。后来,朱文正也死了。等大明一统的时候,朱元璋除了一群儿子,就是个孤家寡人。

但,最艰难的,还不是起点低,而是时代问题更复杂、斗争态势更激烈。

你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秦末乱世,都只有一个时代问题,那就是怎么干废贵族。

只要干废了贵族,平民集团就能坐稳天下。西汉朝堂,从皇帝到大臣,几乎清一色的平民出身。

战国到西汉,完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民崛起而贵族没落的时代。各种机缘巧合,使得刘邦正好触摸到了这个大势,然后跟着这个大势一起走就行了。

五代乱世,问题要复杂一点儿,因为有两个:

一是沙陀人和契丹人,这掺杂了胡汉融合的问题。但是,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后,契丹人就算自废武功了。沙陀人,也就是沙陀军事集团,可以认为是一伙山西军阀。所以,将其归类为另外一个问题,更合适。

二是藩镇军阀割据,即怎么处理央地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从安史之乱一直延续到五代乱世。

五代乱世,就是一直在解决央地关系这个主要矛盾: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朝堂,到底怎么才能干服地方节度使。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长命的大宋王朝也就可以长保国祚。

但是,元末呢?

最大、最头疼的问题,就是蒙古人大元已经有了将近100年的国祚。朱元璋要开创统一王朝,怎么也不能忽视蒙古人。

正是因为蒙古人的统治时间太长,所以自秦汉以来的王朝正统性已经遭到了瓦解和破坏。

于是,这时候的问题是:朱元璋要打什么旗才能凝聚起最基本的政治共识?

刘邦造反,反秦朝、反秦法就够了。造秦朝的反,这就是政治共识。

赵匡胤不能叫造反,而只能叫兵变。兵变已经成为五代乱世的程序正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耶”。老赵兵强马壮,老赵就是正义、老赵就当皇帝。

那朱元璋呢?

开始,只能用宗教手段凝聚政治共识,即“明王出世,普度众生”。于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朱元璋也被裹挟了进来。可以说,这就是另一场黄巾起义,只不过由黄巾换成了红巾。

然后,就是起义军之间的江湖混战,宗教不管用了,那就强者定章程、“枪杆子出政权”。这就是另一场五代乱世,南方一众“军阀”上演了国战级别的大乱斗。然而,大元朝竟置身事外了,看着这伙人死命斗。这也算一个奇葩。

最后,才是解决蒙古人的问题,朱元璋誓师北伐。北伐大元的时候,又要打出一面新的大旗,即“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就是另一场刘裕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北伐功败垂成,而朱元璋北伐却成功了。

就这个过程来说,朱元璋必须完成三个认知框架的切换。第一,宗教的认知框架;第二,军阀的认知框架;第三,华夷的认知框架。

这种认知框架的切换,最能考验领袖人物的认知水准。也就是说,你只有智商够,才能在三个框架间切换自如;你只有格局够,才能在每一个框架认知中坚定执着。

陈友谅、方国珍这伙人,从宗教升级到了军阀的框架,然后也就到此为止了。而张士诚最不成器,对元朝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

朱元璋则成功实现了三个认知框架的快速切换。而之后,他还规划了大明276年的历史脚本。老朱不仅能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而且还是个制度设计的高手。

朱元璋的履历,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忍辱求生,为了活着,老朱当过和尚、做过乞丐;

第二个阶段是步入正轨,朱元璋实现了士兵到将军的华丽转身;

第三个阶段是登峰造极,从一方诸侯硬是干到了九五之尊;

第四个阶段是开创历史,以一己之智规划了整个大明帝国。

第一个阶段,没啥可说的。

大元朝的制度设计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完全管不了中原这方土地。而通货紧缩导致经济危机,大元江山风雨飘摇。再加上气候异常、灾害频发,大元朝彻底回天无力。这时候,朱元璋同当时的所有人一样,全部的人生目标就是能够活下去。

第二阶段,纯粹的业务表现。

公元1352年,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这时候,老朱仅仅25岁。竞争最激烈的时候,事业上升和个人成长,既不用拼爹又不用搞关系,纯靠业务表现就行了。朱元璋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在郭子兴病逝后,他已经打成了起义军事实上的主帅。

第三阶段,拼智商、拼格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朱元璋在军阀时期的主要算法。历史上,成为一方诸侯的,大有人在。但大多数人都败了、都死了。因为真正的王者只有一个。败在了什么地方?败在了智商、败在了格局。没有智商根本读不懂乱世格局,没有格局根本找不到竞争法门。最后,朱元璋把南方军阀吊打一遍,又举起华夷之辨的大旗,向北扫荡了内斗不断的大元王朝,开启了大明帝国。

第四阶段,规划了整个大明的历史。

明朝的历史脚本,就是朱元璋设计的。朱元璋搞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制度设计,也办了很多蠢事。比如纸币,生生被他给玩废了,宋元收税不够了,可以玩金融,但明朝没法玩。再比如工商税,这家伙硬是搞了一个限额制,我大明朝只能收这么多工商税,多一分都不能收。

但是,宋元以来的好制度,朱元璋继承了;宋元以来的烂问题,朱元璋解决了。宋朝虽然制度严密,却集中不够,用宽松软来形容,完全不过分。元朝更扯淡,蒙古人的确生性彪悍,但治理手段等同放牧,连意识形态工作都懒得抓。到了朱元璋时期,中央集权才升级到最为严密的阶段。清朝完全不用搞什么制度创新,直接照抄明朝就行了。而实际,照抄的就是朱元璋。

清朝各种黑明朝,却不黑朱元璋,甚至赞颂有加。

顺治皇帝评价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在他看来,古今第一帝,已经非朱元璋莫属了。

而康熙的体悟可能最为深刻,其评价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

为啥评价这么高?因为大清的制度设计,就是在向朱元璋抄作业。

所以,朱元璋能力,何曾被高估过?

毛泽东评价朱元璋认为,“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古之君主,冲锋陷阵而刚到极限的,非李世民莫属。李世民既有统帅的智慧,又有士兵的勇猛。而接下来,就是朱元璋。这家伙是从士兵打到将军的,可以说是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

而评价最深刻、最全面的,应该是顾祖禹,其认为:

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

为什么说这个评价最深刻、最全面?

一个是特点鲜明、高度足够。从东南往西北打,从古至今就没成功过,但朱元璋打破了这个历史定数。

一个是文治武功、皆有概括。武功堪称逆天,而“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这就是再说朱元璋的制度设计能力了。

前者,即武功,还有李世民、赵匡胤这些将军型的皇帝,可以同朱元璋不分伯仲。而后者,即文治,我们只能说历代帝王难出其右者。朱元璋这个皇帝已经把丞相李斯的事情都给干了。

还高估?拜托,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条件最差、下限最低的皇帝了,所谓开局一个碗

说话要有根据的,不能满口胡说,信口开河。他以一介布衣,没后台,没背景当了明朝的开国皇帝。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什么样地能力是高能力?高估在哪儿?开国皇帝没有一个是吃素的。跟随他打江山的人没有一个庸才,都不是傻子,没有人会替傻子去卖命。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最底层,经过努力,逆袭成为皇帝的人。有人说刘邦也是,我说刘邦不能算,不管官职大小,刘邦好歹也是个泗水亭亭长,是秦朝的一个基层公务员,朱元璋可不同,他什么都没有,只是元朝统治时期最底层的汉人。

现在有一句网络语言是这么说的:‘’水到悬崖是飞瀑,人到绝境是重生‘’,如果说重生,朱元璋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生。少年时光并不美好,但他却有美好的向往。1344年,16岁的朱元璋为了有口饭吃,不得不到皇觉寺为僧,每天伴着青灯古佛,也没有忘记向菩萨祈祷,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朱元璋自己快要成佛的时候,他的好友汤和给他写了一封信。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每每想起当年汤和给他写的那封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如果没有汤和,也许他就会在庙里坐地成佛。自己大字不识一个,要钱没钱,要靠山没靠山,要长相没长相,几乎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资本,是汤和的引荐,让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军人。

这些人生经历,让朱元璋比别人多了一份努力,他的付出得到了郭子兴的认可,有人欣赏,就会激发自己的潜能,朱元璋一次次突破自己,屡屡战功。郭子兴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从此他有了家的温暖,妻子马秀英也成了他精神的支柱。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千万不能没有斗志。朱元璋就是一个从未失去斗志的人。

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接管了郭子兴的部队,他广揽人才,势力不断的壮大。先后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势力,成为雄霸南方的强大势力集团,一切就绪后,朱元璋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把元人赶回了漠北。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大明王朝一共历经了276年,直到1644年崇祯自缢,大明灭亡。

中国历史上大统一的王朝,统一的过程基本上都是自北而南,唯有明朝是由南而北,统一全国的。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到了南宋才开始慢慢南移,北方的优势不再,南方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朱元璋没有能力,他不可能做这么伟大的事业,也许有不少朋友会说,乱世出英雄,朱元璋是赶上了好机会,命好。对这个说法我也不会否认,在元末那个动荡的时代,是有许多有志之士,起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陈友谅、张士诚之流,但他们所做的事,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享受。

朱元璋可不同,我们从他名字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志向远高于一般人。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后来才改成了‘’朱元璋‘’,朱元璋三个字是很有用意的:‘’朱‘’同‘’诛‘’,‘’元‘’指元朝,‘’璋‘’是指男人。大家明白了吧,朱元璋的寓意就是那个诛灭元朝的男人。

后世对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大肆杀戮功臣很不齿,说他大有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嫌。真相是不是如此,在这里我也不想替朱元璋解释。但对于他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既没有夸张,也没有高估。事实上朱元璋就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非常励志的。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