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十)德国翻译

德国翻译

沃尔弗拉姆·威尔斯

生平

Born in 1925

前联邦德国萨尔大学应用语言学、笔译和口译系教授,他是翻译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年从事翻译教学与翻译理论研究,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翻译的宏观理论,主张“翻译是一门科学”

主要著作:《翻译科学:问题与方法》《翻译行为多面概念探索》《何为技艺性翻译》等。其中《翻译学:问题与方法》为他的代表作,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观点: 1)强调译者必须具有分析文本的能力; 2)认为翻译包括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3)为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答,还为分析译本错误和评估译文质量提供参考。

观点

Wilss是萨尔派的主要人物,是对Nida翻译理论在德国最具体的运用者。wilss的翻译理论基于德国的理想主义:1.普世语言观,包括普世的语言形式和共享的核心体验。2.相信通过阐释过程,深层转换是可能的。3.语言翻译从深层到表层,存在生成模式。4.文本从高到低,从艺术到科学文本。威尔斯认为翻译科学论不是封闭的,自足的,而是认知性的,解释性的。联想性的。他借用了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所作的区分。接受了奈达所持的语言能力中包括语境成分的观点,认为文章的可译性得到语言学及人类经验的自然逻辑中的普遍范畴的存在的保证,如果一个译本还是不能具有与原文同等的质量,不是因为这种目的语本身的句法或词汇存储量不够,那是因为译者篇章分析的能力有限,但是威尔斯坚持翻译是可能的,他认为虽然不同的语言表层结构彼此排斥,但在深层却十分类似并且深层结构能够生成表层结构。这证明威尔斯实际上采用了乔姆斯基对语言能力,语言行为以及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所作的划分。

德国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主要人物: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1923-)

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

第二阶段: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
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威密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
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第四阶段: 克里斯汀娜·诺德(Chritiane Nord)

她提出区别“翻译”和“翻译行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指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设计的信息传递过程;而翻译只是一种文本形式上的跨文化转换活动,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此外,她还强调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就这样,功能派翻译理论从译入者的全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使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卡特琳娜·莱斯

生平:

Born in 1923

毕业于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 德国西南部城市)大学翻译学院,长期在大学从事翻译研究与教学工作,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翻译批评-潜能与局限性》《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翻译思想:

一、翻译过程:莱斯从功能角度阐释了翻译过程,将其分为分析阶段(phase of analysis)和再次词语表现阶段(phase of reverbalization):
分析阶段(phase of analysis):译者必须分清源文本的功能:
1.确定源文的功能类别2.确定源文的文本体裁3.分析语言风格
再次词语表现阶段(phase of reverbalization):
利用词汇、分局、句子、段落等组织好目标文本的线性结构。

二、不同类型的文本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信息类:语言直白无冗余,根据需要使用技巧;
表情类:传递原语的审美性和艺术形式;
操作类:使目的语接收者产生预期的反应;
视听类:需要辅助,加上影像和音乐。

三、理想的目标文本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应,实际上却不可能。所以为了特殊需要,目标文本功能会与源文本不同。不仅注重文本的功能,还非常重视读者的反应。译文要以目的语用途为中心,给译文的读者提供他们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文化关系,翻译会出现意义走失。

汉斯·威密尔

生平:

Born in 1930

汉斯费米尔( H ans J. Vermeer) ( 1930 - 2010), 德国人, 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 师从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 赖斯( Ka tharina Reiss)。费米尔在世时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 长期从事语言和翻译研究, 是翻译学教授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费米尔在世时曾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和出版过多部译学作品, 论文主要包括《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 1978)和《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 1989 ); 书籍主要包括《关于翻译理论》 ( 1983), 与赖斯合著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 ( 1984)和《翻译目的理论: 正论与反论》∀ ( 1996)

翻译思想: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费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对于中西翻译史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乃至近二三十年译界广泛讨论的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目的论”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翻译中到底是采取归化还是异化,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功能翻译理论就是以“目的原则”为最高准则,而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片名翻译的最终目标和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了解影片的主要内容,并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因此我们需要对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流派做简单了解。

克里斯蒂娜·诺德

Born in 1943

翻译研究派(功能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国海德堡大学和马格德堡理工大学教授。其功能加忠诚的翻译理论是对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尤其是弗米尔的翻译的目的论中的不足给出了改进范式,是功能学派翻译论的达到巅峰的重要人物。

学术研究范围:

文学翻译,翻译理论,西方翻译史,莎士比亚戏剧,女性文学,性别研究,语言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她的代表作有《翻译的语篇分析》《目的性活动—析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思想:

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照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改写甚至删减)

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译本的功能范围,强化了译者和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协商

和对等论中fidelity(诚实)的区别:fidelity属于人际、道德范畴,loyalty指原文和译文的关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