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译文)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等。

古代文人相聚之时,大多喜欢以文会友,以诗会友,大家在一起抒发着自己的文采和情怀,大多时候,这些文章都会总结到一起,然后由大家推举一人为这些文章写一个总序,而王羲之这首《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堪称书法与文采的结合。

作者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原籍山东琅鄢(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绍兴),写下《兰亭集序》,晚年隐居会稽下辖剃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原文

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癸丑年,三月初,会集于会稽县山阴城的兰亭,以做楔工。这里聚集了许多人才,年龄较大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兰亭此地山峰高,树林茂盛,竹子高。还有清澈汹涌的溪流,环绕着亭子。我们把溪流画成水流的弯曲水,坐在弯曲水的旁边,虽然没有播放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写点诗,足以叙述深沉而隐隐的感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风暖。我仰望宇宙的浩瀚,仰望和观察地球上的众多事物,用来舒展我的眼睛,开阔我的思维,足以供视听的娱乐。真的很开心。人们彼此互动,很快就会度过一生。有人在房间里谈论自己的野心; 有人依靠自己所爱的东西,寄托感情,不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和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自己所接触的东西感到高兴时,却一时感到沾沾自喜和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当你厌倦了你得到的或爱的东西时,你的感觉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你的感觉就会产生。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眼就变成了一件老东西,却不由自主地在心里激起了感情。而且,寿命的长短取决于好运,最后归结为淘汰。古人说: “死毕竟是大事。”一个人怎么能不悲伤呢?每当看到前辈们感慨的原因,原因就像一份事迹。和谐,在阅读以前的文章时难免会叹息和哀悼,无法理解心。原来,我知道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把长寿等同起来是不真实的提出了短命等价的论点。后人看今人,就像令人遗憾的是,今天人们看着他们的前任。所以一一写下当时的参与者。人们,记录他们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事情也不同,但是引发人们感情的原因是一样的。之后世界的读者也会对这次聚会的诗歌和散文产生一些情感。

赏析

王羲之手书之真迹已随唐太宗葬于墓中,后人只得由临本中窥见此作。而其临本中又以「神龙本」《兰亭集序》最为称道,因该卷画心前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左半印迹而得名,被认定为是由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钩所摹,所以应是与真迹最为接近的摹本。本文内容即以《兰亭集序》[神龙摹本」为准。

评析

王羲之精于书法,又富于文才,刘宋人评其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注引《文章志》)。这篇《<兰亭集〉序》,是其传世作品之最佳者。《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楔」,会上各人做诗,《兰亭集序》即为王羲之为众人所作之诗写的序文手稿。文中记叙了兰亭山水之美和聚会的畅快之情,抒发作者对生死无常的感慨。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