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2、《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
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 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 于:(1)闻之于宋君:向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 (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 (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 (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检测自学效果 (1)字词检测 (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 (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
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 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 ) (4)得一人之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4. 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课下阅读《吕氏春秋》中寓言《刻舟求剑》《引婴投江》 《循表夜涉》
3、《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5、《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如《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溉(gài)汲(jí)杞(qǐ)
坠(zhuì)躇步(chú)跐蹈(cǐ)中伤(zhònɡ)
2、解释下面加点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
(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
(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身亡所寄(同“无”)
(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
(9)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
(10)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
(11)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
(1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3、作品链接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贤》,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二)深层探究
1、你还能从中国古代成语中找出一个成语的意思和《穿井得一人》的寓意相似吗?请把你知道的成语故事讲述给大家并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交流点拨】庞恭陪伴魏国太子到邯郸做人质。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要是现在有个人跑来说,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您相不相信?”“不信!”魏王立刻答道。“如果同时有两个人跑来,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您相信吗?”庞恭又问。“我会怀疑。”魏王回答道。“那么要是三个人异口同声的说街上有只老虎时,您会相信吗?”庞恭接着问魏王回答道:“我会相信。”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此事。”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可是,庞恭走前就有人毁谤他。庞恭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小结】寓言总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要读懂寓言,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2、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出什么评价?请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说一说。
【交流点拨】这是发现问题并且勤于探究的良好表现。比如,在学校学习应对灾难的课程,教给孩子们在灾难面前自救的方法;把应急预案的制定当做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做,组织仿真演练……早早做了准备,天灾面前我们肯定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损失肯定也会减少很多,这正是“杞人忧天”的积极意义。
五、拓展延伸
1、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交流】示例:一只狐狸发现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可是它太胖了穿不进栅栏。于是它饿了三天让自己瘦下来。终于进来了,狐狸尽情享受美味的果实。可是,一顿饱餐之后,它发现自己又出不去了。只好又三天三夜不饮不食。
2、“杞人忧天”“穿井得一人”这些古代故事现在都已成为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由古代故事演化为成语的还有很多,我们不妨积累一些。
【交流】生甲:相传在战国时代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就要忍饥挨饿。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有送上门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等着奇迹的出现。这就是成语“守株待兔”的由来。“守株待兔”现在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生乙:西汉的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待人和气,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致树下走出了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己,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小结】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光是成语海洋就有很多珠玉宝贝,希望大家徜徉在其中多拾得一些,来丰富我们的知识。
6、《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7、《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吕氏春秋》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160篇。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出自它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良狗捕鼠》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呢?
(1)丁氏对这件事表述不够清楚;
(2)“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3)“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5、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说话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六、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七、课堂检测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
8、《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ppt
课时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9、《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10、《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11、《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2.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1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下面小编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设计最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穿”“及”“国人”“闻”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2.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谈谈对“以讹传讹”的看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大家来猜猜“以讹传讹”这个成语的意思吧。它的意思是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的125页,我们今天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图片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疏通字音
1.请大家自由朗读两遍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关注课下注释中的拼音
2.挑选一人朗读课文(评价学生,字正腔圆,没有错读、漏读、回读的问题)
(教师强调“溉”、“汲”的读音)
3.教师范读(出示节奏)
4.男生朗读,女生朗读/小组赛读
3.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什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合作疏通课文大意。(5分钟)
学生尝试复述课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
(预设: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理清文章结构,复述文章内容
1.这篇文章的结构跟《狼》的结构有些相似,你们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主旨句是什么?
有叙述,有议论。所以根据记叙和议论可以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主旨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借助“以讹传讹”理清文章情节。
三、深入研读
1.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呢?
预设:①丁氏本身没有表达清楚
②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出去
③国人道之(国人热衷于传播、议论这种离奇的传闻)
2.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它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那么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件丁氏没有把话说清楚而导致谣言四起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预设:①不要胡乱传播小道消息 ②对于没有核实的消息,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
丁氏:说话要说清楚,防止歧义
国人:要谨慎对待流言,不盲目相信
宋君:对流言要敢于质疑,积极求证
孔子曾言:“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意思是在路上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其实就是对这则故事的完美总结。
图片
四、总结升华
1.出示“以讹传讹”的新闻报道,请同学们谈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信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五、总结规律
寓言这一文学体裁,都是通过具有比喻意义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那么,我们以后再读寓言故事的时候呢,要透过故事看到事实的本质,理解作者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也就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我们学习寓言的方法,这四篇文章都是寓言,那么我们再学其他三篇的时候,大家要把这个方法用好。其实这一方法也可以用在咱们的写作中,如果你能够在描述一件事情后,加上自己的感悟或启发,那么你的作文内涵就有了深度,而不是仅仅是就事论事,就景论景,毫无内涵。
六、课堂检测
那么,今天的作业就是运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方法去预习《杞人忧天》,看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3、穿井得一人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1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1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下面小编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知识点梳理2021,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二、课文翻译
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中取水。
居:停留。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于:介词,当“向”讲。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浇田、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挖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就去传播:“丁氏挖水井得到一个人。”国都中的人纷纷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的国君让人向丁氏问明情况, 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三、问题归纳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作铺垫。
2.“丁氏穿井得一人”这句话在表述上有什么问题?
这句话有歧义,丁氏本来表达的意思是“我打了水井省下了一个劳力”,如果这句话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可能不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但一旦离开情境,传着传着别人就容易理解成“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3.如何理解宋国国君的行为?
宋国国君不太相信穿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他觉得奇怪,想求证一下。
四、课文主题
《穿井得一人》通过一个姓丁的人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
15、渴而穿井成语解释
【成语】:渴而穿井
【拼音】:kě ér chuān jǐng
【简拼】:kecj
【解释】: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出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示例】:寡人所谓饥而求黍稷,~者,未尝能以欢喜见子。 西汉·刘向《说苑?奉使》
【近义词】:临渴掘井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办事没计划
渴而穿井 成语接龙
【顺接】:井中求火 井中视星 井井有序 井井有方 井井有条 井井有法 井井有理 井井有绪
【顺接】:拔辖投井 背乡离井 避坑落井 秤锤落井 称锤落井 担雪塞井 担雪填井 丁公凿井
【逆接】:爱才如渴 爱才若渴 梅林止渴 求知若渴 求贤如渴 求贤若渴 忍饥受渴 如饥似渴
【逆接】:渴尘万斛 渴心生尘 渴槃陁国 渴盘陁国 渴者易饮 渴而掘井 渴而穿井 渴骥奔泉
16、得一元宝成语解释
【成语】:得一元宝
【拼音】:dé yī yuán bǎo
【简拼】:dyyb
【解释】:即得壹元宝。《新唐书·食货志四》:“ 史思明 据 东都 ,亦铸‘得一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补遗:“ 后唐 同光 三年 洛京 积善坊 得古文钱曰‘得一元宝’、‘顺天元宝’,史不载何代铸
【顺接】:宝刀不老 宝刀未老 宝山空回 宝珠市饼 宝窗自选 宝贝疙瘩 宝货难售 宝钗分股
【顺接】:爱之如宝 爱如珍宝 爱者如宝 不贪为宝 尺璧非宝 传经送宝 地不爱宝 东南之宝
【逆接】:安闲自得 昂然自得 遨翔自得 不可多得 超然自得 楚弓复得 楚弓楚得 唾手可得
【逆接】:得一元宝 得一望十 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 得不补失 得不酬失 得之若惊 得人为枭
17、得一望十的成语解释
【成语】:得一望十
【拼音】:dé yī wàng shí
【简拼】:dyws
【解释】:得到一分,又巴望得到十分。形容十分贪婪。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身子恰像生铁铸就,熟铜打成,长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规程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近义词】:贪得无厌、得寸进尺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贪婪
得一望十 成语接龙
【顺接】:十一千百 十一而税 十七字诗 十七弟子 十万火急 十万火速 十三太保 十不一存
【顺接】:得一望十 论一增十 七老八十 问一答十 问十答十 闻一增十 闻一知十 一五一十
【逆接】:安闲自得 昂然自得 遨翔自得 不可多得 超然自得 楚弓复得 楚弓楚得 唾手可得
【逆接】:得一元宝 得一望十 得不偿丧 得不偿失 得不补失 得不酬失 得之若惊 得人为枭
18、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一年级第二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设计思想]
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出示KJ杜甫简介)
2、过渡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
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
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三、理解诗的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
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
②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③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到些什么?
④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出示七句话KJ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四、渲染主题
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回到KJ录音朗读)
五、课外拓展
过渡: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吃水不忘挖井人语文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些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像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也有话可说了,教学重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
20、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实践性内容。从实施新课改到现在,我一直只重视课文后面安排的的实践题,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是我对《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反思: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21、吃水不忘挖井人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救护车夫”、“关心女佣”部分,并通过抓重点词句感受鲁迅爱憎分明,关心穷苦大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重难点
重点: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
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前准备
生:熟读课后资料师:搜集巴金的《悼鲁迅先生》
教学过程
一测评导入
通过上节课地学习,我们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生汇报师板书)通过对“谈《水浒传》”、“谈‘碰壁’”两件事地学习,你了解了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师板书:关心爱护少年,勇于斗争)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救护车夫”部分
1、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过鲁迅先生的爱?读后面两个故事,把最能拨动心弦的句子用波浪线划下来。
2、生自学,读句子
(1)“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扎好绷带。”
(看插图、体会“半跪”、想象画面、印证了怎样的一颗心、感情朗读)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变得那么严肃……”
(与前面谈《水浒传》、谈碰壁时的谈笑风生相比,现在伯父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伯父可能想到什么?写下来。交流。再谈体会:周晔此时清清楚楚看到了什么)
3、再读这两句话
4、感情升华:读课后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工友与盲人部分,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小周晔悲痛的句子。
(二)学习“关心女佣”部分
1、找出拨动心弦的句子,读一读(女佣的话),谈体会。
2、介绍鲁迅逝世前的情况。出示巴金在《悼鲁迅先生》中的片段:“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为他们说话的人,中华人民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3、九年前,周晔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伯父,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现在她明白了吗?你明白了吗?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他们为我们记下了这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现在让我们把所有的泪,所有的情联系起来,融在心头。拿出笔,写下感受。
(生写交流)
师:这就是周晔眼中的鲁迅先生,我们眼中的鲁迅先生,亿万中国人民眼中的鲁迅先生,正如周晔在文中最后写到——生读
板书
谈《水浒传》关心爱护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谈“碰壁”勇于斗争
为自己想得少
救护车夫憎恶黑暗社会
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关心穷苦人
果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三十九小学李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本册书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即课文的第四第五部分。在处理教材时我做了以下安排
一.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我通过抓住鲁迅先生“半跪”这个动作,“严肃”、“叹了一口气”的神态,让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从而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劳苦大众,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又通过女佣的话,结合课外搜集的关于鲁迅先生生前最后时光生活(到临死之前依然在写作)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一心为民的高贵品质。
二.课外知识的有机渗透。
我充分利用课后阅读链接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把它穿插到每一部分的结尾。即如此一个关心劳苦大众,一心为民的人物,在他去世时,穷苦大众能不来悼念他吗?让学生再次感受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
22、《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6》中的第一篇文章。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新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个实践性内容。
从实施新课改到现在,我一直只重视课文后面安排的的实践题,在上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后,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也真正体会到了实践操作题在农村中落实是比较困难的。
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说说从中想到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其中有一个学生就提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沙洲坝的人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呢?这个问题不是这节课的重点,我想如果要花时间解释这个问题,就不能突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了。但如果不告诉学生,又觉得是给学生泼了一盆冷水。我就趁机对学生说,是呀,我们这儿一点也不缺水,可那儿为什么那么缺水呢?今天老师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你们的回家作业,你们可以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找答案。
第二天上课,当我走进教室,有的学生已经守候在那。学生们说,他们那儿很少下雨;那儿的气候跟我们这儿不同。站起来交流的人不多,可见这道回家作业题的质量了。有一个学生说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问了爸爸,可爸爸把话题转开了,没有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可在我们农村中,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告诉学生更多,而家中的书籍更是少得可怜,附近又没有图书馆,上网查找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更是困难。
从《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中使我认识到,教材中的实践题,需好好利用外,还需要想好一些对策。
23、《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吸取《骑牛比赛》中集中出示词语的教训,牢记生字词的教学要看具体情景,采用边理解课文内容边板书词语,在这个过程中识记生字、理解词语,感觉效果比较好,但是我又反思,学生对字词掌握得比较好了,但是对正文的阅读感知又变得比较弱,会不会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安排这么个环节,显得有些琐碎?因为识记、理解不是一句话就带过的东西,常常要停下阅读课文的思路来进行教与学,会不会破坏了课文的整体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另外,我改正《骑牛比赛》中主持人式的教学,穿插进行组词、扩词、造句、说话训练等能力训练,感觉学生积极性较高,都抢着说出自己的词语或句子,课堂气氛较好。
24、《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看看,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多么重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小学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发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初冬》时在大雾蒙蒙的清早带领学生出去观察雾中、雾后的美景,使学生对课文里的语句“象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太阳射出光芒来”等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充满浓厚趣味性的同时,也自然地、感性地融入学生对本课思想内容的更深一层感悟,使文章中心得到升华,从而理解并背诵课文就易如反掌。
二、走出求同的圆圈,训练思维的多向性。
多年来,阅读教学因受《教参》等教辅资料的影响,教师的思维被圈住了,学生的思维随之被束缚了。要想学生的思维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必须率先走出求同的圆圈——摆脱《教参》等资料的束缚,从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入手。比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懂得:“公鸡看到啄木鸟、蜜蜂、青蛙都不理自己,认识到‘美不美不光看外表,还要看它能不能帮人们做事’”就戛然而止。虽然答案是正确的,学习目的也已达到,但学生的思维却被限制在了一个圆圈内。倘若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错之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其思考的结果会是多向的:或它们成了好朋友,或成了竞争对手,或啄木鸟、蜜蜂、青蛙成了公鸡的帮助对象……像这样引导学生由果导因,从发展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显然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三、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好奇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教学《新型玻璃》,教师可先用二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及用途,接着鼓励学生挑剔:“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这五种新型玻璃还有不足吗?谁能发现其不足,就发给‘发现奖’,谁的见解有独创性,就授予‘智慧星’称号。”整个课堂立即热气腾腾,有的说:“夹丝玻璃”可用于防盗,因为它坚硬,即使猛击也不碎,何惧刀划?若能与“夹丝网防盗玻璃”合二为一,万一破碎了,报警器再报警,也不迟,还可节约能源呢!有的说: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家庭有高档次的家用电器,若能将“夹丝网防盗玻璃”与“变色玻璃”的优点并用于住宅,既可防盗,又可调节室内的光线,岂不一举两得。有的说:若能对吸热玻璃进一步加以改良,使它像空调那样易于人工控制,方便人们根据实际需要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就更加完美了……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你对生活的观察思考,还需要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如此一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挖掘教材空白,启发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空白的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进发出来。如教学《麻雀》第四自然段,老麻雀明知不是猎狗的对手却“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的尖叫着。”这是个供学生思维的空间,可启发创造想象:“谁能结合当时的情景想象老麻雀飞下来以前是怎样想的?”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这只可恶的猎狗,平时你总是仗势欺人,今天我不能再看你逞凶。”有的说:“老麻雀想到自己的同类如此弱小,将葬身到猎狗之腹,太可怜了,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于是尖叫起来:走开,如果你欺负它,我就跟你拼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进发出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老麻雀伟大的爱在学生的想象中进行着创造性思维。又如教完《跳水》一文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孩子被救上来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有从孩子角度说的,有从水手角度说的,有从船长角度说的,还有从猴子角度说的。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策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利用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能力训练中,看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逐步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25、《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自从担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以来,一直觉得汉语拼音是小学一年级教学任务中的重点难点,怎么才能让他们掌握好拼音知识呢?通过摸索实验,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闯三关”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贪玩,对新鲜事物好奇,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特点,我开展了“闯三关”游戏,把游戏和课本知识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把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分成三个部分,然后开展“答问题闯三关”的游戏:“东大小学我最强,游戏三关我敢闯,我们比比谁最棒”。把教材知识设置成三个关卡,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答对问题给予表扬,奖励老师制作的简笔画图片卡,答错问题及时纠正的同时也给予鼓励,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闯三关游戏做完的同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寓教于乐,回味无穷。
二,自制图片,图音结合。
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长达一个多月的拼音教学枯燥无味,很不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注意研究儿童心理,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自制图片引导学习内容。寻找图形与字形,图意与读音的相同点如教学单韵母ü:图上画着条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在吐泡泡。学生仔细观察这田图上画着什么?它在干什么?它跟单韵母ü什么相似点?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答案:单韵母ü的发音和鲤鱼的“鱼”第一声相同。翘着尾巴的大红鲤鱼的身子就像单韵母ü,红鲤鱼吹泡泡就像是ü上的两个小点。学会比较,为后面的读音记形奠定的基础。
三,仔细听,掌握发音;编儿歌,记住字形;编故事,加深记忆。
1,我就非常重视教师的示范功能,上课时先请学生仔细看清老师口形听声音,并说说是怎么读的,再请学生试读。同时运用开火车等形式逐个纠正指导。在教学生复韵母的发音时,除了注重教师的示范外,还可运用字母组合让学生掌握发音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a、i时,教师做重点示范并引导学生的口形变化(先念前面的韵母再过渡到后一个韵母)。经过模仿训练,学生的口形到位了,拼音也读得准确了。
2,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特点。学龄儿童特别喜欢一些顺口的儿歌。若把它与记字形联系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经过启发、观察、思考编出了很多朗朗上口的儿歌,如“马蹄印儿ddd”、“右上半圆ppp”、“伞柄朝下ttt”、“9字加弯ggg”。如。张大嘴巴aaa,扁扁嘴巴eee,嘴巴圆圆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鸟飞飞,小马追追。e前i后,力气白费。”
3,在教学中编故事加深记忆。j、q、x与ü相拼时,理解ü上两点省略规则是这一课的难点。根据“j、q、x真淘气,见了小ü把帽去”我班的几位小朋友编了几个小故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如赵子龙小朋友联系小ü的插图说:大红鲤鱼在水里吹泡泡,正吹得高兴的时候,对面走来了j、q、x三兄弟。大红鲤鱼连忙上前去打招,因为忙着说话,连泡泡都忘吹了。所以小ü碰见j、q、x上面两点就不要了。李一佳小朋友说:小鱼想出去玩,鱼妈妈不同意,要他在家练习吹泡泡,小鱼急得掉眼泪,这时j、q、x过来找小鱼儿玩,鱼妈妈就答应了让他们出去,小鱼就擦掉眼泪,不哭了,所以小ü看见j、q、x三兄弟就要擦掉眼泪,去掉两点。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一年级小朋友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在教学复韵母的时候,还可利用字母组合法识记字形。通过编儿歌、编口诀、编故事等形式,小朋友们把拼音的字形牢牢地记在脑子里。
四,确定位置,认真书写。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在写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指导书写时,我先教学生认清四线格,再讲解字母的笔画顺序,如a先画半个圆圈再写竖弯,以及在四线格中的位置。同时教师要注意范写、领写,同时加强个别辅导。如我班张兰兰小朋友,基础差,连半圆都不会画,我就教她先确定半圆的起笔及终点,以及圆弧上一点,然后用弧线连接这三点,写好半圆后,再写竖弯出就不难了,再如声母“j”的书写时,学生容易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写得太直,导致整个字母看起来呆呆的;二是写得太短,看着和i区分不太明显。在教学“j”的书写时要特别指处来,要求学生把拼音写得清楚、到位、漂亮
总之,作为一个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知道拼音教学是一个基础内容,拼音学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虽然其内容枯燥乏味,但是只要我们努力下功夫,就可以把复杂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变成有趣轻松的游戏过程,这样的课堂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让我们记住这一句话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6、《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实录
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学习完了课文,为了让学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会感谢自己身边的亲人,学会感恩,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处理:
师:本课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在下课之前,我们再来读一读碑文上的文字,好不好?
师: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吃水的时候,不忘“挖井人”,仅仅是吃水吗?那么,生活中,我们处处感受着幸福,又应该不忘哪些人呢?比如,我们穿衣服的时候,“穿衣不忘……”
生:穿衣不忘做衣服的人!
生:老师!是“穿衣不忘做衣人”!
师:好!还有吗?
生:“吃饭不忘种田人!
生:我们住在明亮的教室,要不忘造房子的人!
生:……
师:说得好!
生:老师,我还有,我们学了知识要不忘教我们知识的老师!
师:听了你这句话,老师心里多么感激啊!谢谢你!下课!
[教学反思]
“人文内涵”的处理,一向是此类课文“度”的问题较为难把握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比喻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在怎样渗透人文精神的问题上,根据本文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我们在感受幸福生活的时候,又应该不忘哪些人”。本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由文本走入生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感受到他人的深深爱意,从生活中平常的吃、穿、住、玩等方面,启发学生感受到别人爱的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回报,教学效果较好。
27、《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些先挖井的人。后来,“吃水不忘挖井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并非专指吃水这件事情,它有了比喻意义,比喻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好处,不忘记它的由来,不忘记当初创造成果的人,一句话,不忘记根本。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可是课文所描述的年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这样的文章孩子们是不喜欢的。孩子们不懂,是因为他们难以想像当时那样的年代,如果让孩子亲眼看看那样的年代,会不会对他们有所感触呢?我试着找了些资料,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展现了那个艰苦的年代:破破烂烂的东西,瘦瘦的人们……我把画面定格在乡亲们为了吃水,挑着担子,来回走上好远的路,担回水,画面是神奇的,孩子们的眼睛争得大大的的,一开始嬉笑的表情没有了,脸上的表情变了。趁着机会,我引导孩子们从画面中回到课文中,来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们来理解:为什么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容易多了,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也有话可说了,教学重难点就这样迎刃而解。
28、《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得较远,现在的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知之甚少,在学时学生很容易觉得没意思。“吃水不忘挖井人”,本来意思上是我们每天从井里取水上来饮用,享受劳动成果,但是不能忘记那起先挖井的人。
课文要告诉我们学生的肯定也就是它的比喻意思。但是如果只靠读课文来理解,告诉学生是肯定不行的。在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是“村子里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现在我们现在生活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足,就这么一句话,学生很难体会到沙洲坝缺水的严重程度。所以我问学生:同学们,如果现在开始,大家回家之后就用不到水了,你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有的说:没办法洗手;没办法吃饭,更没办法做饭;可能好几星期不能洗澡;衣服脏了也不能洗;每天都很渴…….还有: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要多远?有的说:可能要几天几夜;还有的说:也许不用那么远,但是要翻山,如果在山里过夜的时候遇到老虎狮子怎么办?
从这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快回到了那个缺水的时代,想象到他们没有水用的困难,还想到要吃水,不仅仅是困难,可能还会付出生命的待价。
29、《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和逐渐深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证明,由于课件具有生动形象、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等明显的优势,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文字少,画面多,加之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需要的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而课件的运用则能大大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增强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形象生动,激发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生动图象、优美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二册《春天来了》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小草、桃树、柳枝等初春的点点景物,接着在优美的歌声中,小草探着头从地里钻出来,桃树张开笑脸开花,柳枝扭动着身子发芽的过程等。使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初步认识什么是春天。然后教师抓住时机问:“还有那些景物和事物说明春天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对知识的形象体现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动态显示,突破难点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有大量的归类识字教学,我们常常觉得归类识字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用常规教学法不仅枯燥无味,而且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巧妙地运用它能使教学重点突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小学低年级语文的归类识字教学中的一段多媒体动画演示:一片草地上的一根原木慢慢演变成一个木字旁,然后,从草地上又蹦出许多独体字,如:风、公、兆、华、吾等。当“风”与“木”相碰时,就会碰出一个“枫”字,同时从草地上生出一棵枫树;当“公”与“木”相碰时,就会碰出一个“松”字,同时从草地上又生出一棵松树,以次类推。这样,通过计算机创设的动态情景,不仅使学生认识了这些带“木”的合体字,而且认识了这些树木的形态特征有效地突破了归类识字的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归类识字。
三、双向交流,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的智力、能力、知识基础、学习动机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做到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得,学有长进。计算机多媒体具有交互功能,信息反馈及时,人机能进行双向交流活动,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例如,在进行期末复习时,教师可设计色彩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水平,自由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在计算机上完成。在人机对话中,当学生输入正确答案后,计算机会发出“好极了”来鼓励同时记分;当学生输入的答案不正确时,计算机会发出“别着急,再想想”,同时给出文字提示,让学生重新输入。在语文复习中,还可以设计学生熟悉的游戏棋。设计时形成坡度,由浅入深,通过一关自然进入下一关。教师则通过网络监视学生的屏幕,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个别问题进行微观指导。这样的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充分体现了全方位的个别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方便快捷,提高效率
我们都知道,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观察水平较低,观察的目的性、顺序性都不强,精确性也不够。再加上身边的事物有限,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观察任务有时会落空。如果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由于多媒体技术强,因而传递信息容量大,交互性强,转换方便。如在指导学生写金鱼时,教师就可以将金鱼的活动情况及金鱼的个体形态进行摄相,然后输入到计算机,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再一次从金鱼的整体到金鱼的各个部位及金鱼的动态,群体活动进行观察。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观察的不足,而且使学生在课堂上边看边想边议边写,即省事又省时,教师可以精心组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优化了教师的教,也优化了学生的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运用课件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为它可以超越时空,大容量地储存信息,直观生动地展示画面,学生欢迎,教师乐用,在语文教学中,能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内容,积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课堂充满情趣,做到情景交融,寓教于乐。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落实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