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这个问题还是有些尖锐了。那么到底有没有三年赶超的可能性?我觉得还是得从现状来进行分析,才比较客观。
市场份额,算是一个最为直观的实力评估标准了。去年权威机构IDC就发布了2017年中国公共云IaaS市场份额调研结果,阿里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占比高达47.6%,相当于足足占据了半壁江山。剩下的一半市场份额则有腾讯、华为云、金山等其他国内云计算厂商一起瓜分。
再来看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在全球知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分析报告中,阿里云占得全球公有云IaaS市场前三甲的一席。其中,阿里云的增速是最快的。
另外,还有一些权威数据也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像是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公布的2018年全球云计算IaaS魔力象限,阿里云进入挑战者象限和远见者象限。可以看出,代表国产数据库技术研发能力的阿里云,现在已经能够全球顶级数据库服务厂商同台竞技了。
其实,在去年公布的2018年全球云计算IaaS魔力象限,阿里云就已经能够代表中国厂商,进入Gartner的IaaS魔力象限,成为这一核心领域的成员。可以看出阿里云一直在进步,这也是华为难以3年就赶超的原因。
我觉得中国云计算市场应该百家齐放,没必要非得抛出什么几年必须赶超的口号。你们觉得呢?
华为云要想赶超阿里云,难度非常大。
2018年全球云计算规模高达800亿美元。阿里巴巴在云服务市场也交出靓丽成绩单,多年前押注的云计算已经迈入收割期,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规模到213.6亿元。牢牢掌控了国内绝大部分云服务市场,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并成为全球五大云巨头之一,在全球市场挑战亚马逊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态势。
因在云服务市场取得成功,早前,华尔街摩根士丹利将阿里云估值提升到670亿美元,这是继蚂蚁金服之后,马云又培育了一家超级独角兽。如今阿里云在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再次提升,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将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几年在实施的中台战略过程中构建的智能化能力,全面和阿里云结合,向全社会开放。
即将到来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阿里也做好了充分的布局和准备,以千亿资金支持达摩院开展创新技术和应用性研究,以及中天微与达摩院芯片团队整合成立了主攻半导体芯片的平头哥公司等前瞻性布局,是为现阿里物联网战略核心一环。
与此同时,为物建网,提供最普惠的连接,从平台、芯片和微基站在内的全链路生态服务,交付给企业一张自有可控的物联网,从而全面推动广域物联网技术LoRa的覆盖与普及。
同时,人工智能作为工具,云作为基础,构建了一个云边端一体化平台,这里面包括云上的能力,物联网平台,物联网市场,一站式开发平台,里面配套的物联网安全和物联网标准体系分享至各行业,驱动数字中国。
在过去几年中,阿里云依托云+AI+IoT三驾马车,欲在5年内连接100亿物联网设备,也看到了阿里云在各行业应用案例落地,在物联网时代,云服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激活,2018年阿里云同比增长102%,在物联网时代,云作为基础设施,将会进一步推动云服务高速增长态势,阿里云有望在2020年营收规模突破千亿大关。
物联网成为阿里巴巴新赛道,在这条赛道上,通过极具前瞻性地投入与战略性地坚持,借助阿里云强大的云计算能力,阿里云IoT开展云、管、边、端全链路布局,成为布局最深、应用最广的物联网行业领军企业,也是物联网应用落地践行者。
未来任重而道远啊,先看下这话的出处吧。
三年赶超阿里的口号是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在2017年4月举行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喊出来的。从那之后,尽管能看到华为云动作频频,野心勃勃。但是目前来看,华为云想要三年内超过阿里云的目标并不容易实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就入局时间来看,成立于2011年的华为云比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晚了两年,而将云计算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阿里行动同样要比华为早两年,如今已经十年了。
在当初人人都不看好云计算的时候,阿里云率先开启自主研发,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云计算时代。这十年间,阿里云所投入的人力、财力,所拥有的技术实力达成的科技规模,也不是国内其他更晚起步的厂商能够轻松与之比拟的。
就拿飞天系统来说,阿里云飞天系统作为国内第一个自主研发的云计算操作系统,无论是在技术实力,还是在多年来百般锤炼中所形成的成熟经验,都在国内云市场具备着领先优势。
2013年飞天系统实现重大突破,让阿里云成为中国第一个独立研发拥有大规模通用计算平台的公司,也是世界上首个对外提供5K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公司。去年,阿里云飞天系统还获得了中国电子学会成立15年来首次颁发的特等奖。而这些,都不是华为云在短期内可以再现和复制的。
现在,飞天单集群可达10000台的规模,十万个进程达毫秒级响应,已经成为全球最顶尖的操作系统之一。相比起来华为云的规模要小得多,而且其私有云市场相对更加活跃,单个集群规模或许都在1000台左右,甚至更小。算起来,可能只相当于阿里云在2012年时的规模。
这样一来,也能够进行更清楚的对比。毕竟同时支撑10000台服务器,明显要比支撑N个1000台服务器难得多,同时支撑10000台服务器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更为复杂的计算、调度、存储等各方面技术问题,而支撑N个1000个服务器只是重复、重复、重复,这么看来这些技术门槛还不是华为短期就能够跨越的。
因此,在我看来,华为云三年时间就可以赶超阿里云的言论的确不够客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但不能夸大其词,毕竟技术需要一步步稳扎稳打才能够获得的。
云计算领域,水军多也没用,人家用户都是懂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