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和罗贯中是师徒关系,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提起施耐庵和罗贯中,相信大家都会想起《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徒弟。这《三国演义》和水浒中是如何出版的?还是有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公元1366年春天,在淮安府(今江苏淮安)的一座山林中的茅舍内,有两个人正对坐在茶桌边侃侃而谈。这是一座江南常见的茅舍,竹篱笆编造的门墙,柴门外一条小溪潺潺而过,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葱郁,衬托着这茅舍周围的环境,愈加显得相当幽静。这环境很有一翻仙人主居的意境。
屋内这两人,一个已是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他就是我国四大历史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这施耐庵乃是江南名士,跟张士诚同乡,都是白驹场(今江苏东台)人,元朝至顺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后来不愿做官,就回乡隐居。张士诚起兵称王,听说施耐庵是个人才,就让施耐庵的好友卞元享去请他,施耐庵是三辞不就,为逃避纠缠,举家迁到淮安府山林中隐居。另一个人只有三十几岁,是施耐庵的学生,也是施的好友,姓罗,名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人便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
二人是忘年之交,此次是罗贯中刚外出访游回来,特来拜见老师。二人坐在茶桌两边,边喝边谈。罗贯中谈起他一路见闻、谈到在濠州见到朱元章还乡的气派,判断说:“将来平定天下,做皇帝的八成便是此人。”施耐庵点头说:“元朝暴政各地群雄四起,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是得有人来收拾残局,安定天下了。”傍晚,施耐庵的老妻送来饭菜,虽是粗米素肴,却自有山村风味;一壶米酒,是施耐庵的家酿,饮来清冽甘美,罗贯中赞不绝口。两人在感受暂时的推心置腹的快乐。
酒足饭饱,二人又秉烛谈心。罗贯中翻看着案几上施耐庵写的手稿,说:“几个月不见,原来老师的大作将成,值得庆贺!”“大作还谈不上,只写完上部!”施耐庵笑着说。
“可否让学生先睹为快?”那罗贯中也不等施耐庵答应与否,便就着烛光,一页页看下去。他立刻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竞至忘了施测庵谈话。施耐庵也不打断他,只是出去吩附老仆,就在书桌旁边设床,竹榻,铺上被褥,供罗贯中休息;又在桌上放一壶茶,自已回内室去了。
罗贯中看到半夜:直到一支蜡烛燃尽,才恋恋不舍地躺到榻上。但他未能立刻入睡,那书中描写的梁山泊好汉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鲁达的直爽,武松的刚强,李逵的鲁莽,阮氏三兄弟的豪气,都使他感动不已,直到好久才蒙胧睡去。
待到窗外鸡叫,天色微明,他便爬起
来,打开窗子,借着曙光又读起来。吃罢早饭,施耐庵让老仆在园外的竹林里,又摆两把竹椅,青石上放一壶清茶,跟罗贯中闲谈。话题又转到《水浒传》上。罗贯中说:“一百多个英雄被逼上梁山,不知这些英雄好汉后来怎样?老师可预先告诉学生吗?”
施耐庵捻须沉思,说:“朝廷昏庸,官吏贪婪,致使民不聊生,不得已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历史上自陈胜、吴广以来,是多次发生了的。然而结果又是怎样?还不是为首者当上皇帝,从龙者做官,老百姓依然得俯首帖耳地听命!
于是新的一页历史又重新走上老路。所以这《水浒传》的结局,我还未想好哩!”“你不会让宋公明也当皇帝吧!”罗贯中开玩笑说。
“当皇帝怕不行。你想大宋朝之间忽然出了个宋皇帝,人们能接受吗?“哈哈哈…”二人一齐大笑起来。
“其实,皇帝一个人,他又能搜刮多少?最可恨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像蔡京、高俅、梁中书之类,他们就像一群蛆虫,把天下都给搅坏了。
停了停,施耐庵又继续说,“看来,宋江不能老在梁山上呆下去,怕只有接受招安一条路可走了。”
“可惜啦!”罗贯中叹息了一声。我要让宋江他们,一个个地都被贪官污吏们害死,让天下人都痛恨那些贪官污吏!”施耐庵说着激动起来。“好!”罗贯中一跳而起,“这个结局有新意!”
《水浒传》成书后,很快在社会上传抄开来,人们争相阅读,施耐庵的名声大振。到了明朝洪武初年间,施耐庵病逝,终年75岁,他生前并没有看到《水浒传》的刊刻印刷。罗贯中后来又对《水浒传》进行了一些整理,并携带着书稿来到当时印书的中心福建建阳,希望将《水浒传》出版,但终于也没能实现。
一百五十多年后,一位叫宗臣的人奉旨来到福建作提学副使,罗贯中的后人借同乡的名义拜见了宗臣,请求准许刻印出版《水浒传》,以激发当时福建军民抗击倭寇的斗志,宗臣正负责整顿军备,听说了这件事后,即刻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这是《水浒传》首次正式刻印发行。
不过,后来《水浒传》的福建版本又失传了,据说仅剩一部五回的残本。到明万历年间,一位别号“天都外臣”的不知名的热心人,收集了民间的传抄本重新刻印出版。而在不断的传抄过程中,《水浒传》也经过了文人和艺人们不断加工增改,到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多种繁简不同的版本。万历年间杨宝见编的120回《水浒传》,则是我们现在一般看到的流行的版本。
再说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元朝末年,白莲教的首领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农民大起义,如火如茶地兴起。元王朝在风雨飘摇中,轰然坍塌。这时各地农民起义军的领导地位逐渐被一些地主阶级分子把持,他们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又展开了残酷的角逐和杀戮。
公元1363年春天,张士诚率领他的部队攻破了安丰,俘获了红巾起义首领刘福通。虽然十有些幕僚反对,张士诚最终还是杀死了刘福通。身为幕像的罗贯中对张士诚非常失望,战争的频繁、社会的动荡,耳姓的苦难以及战争操纵者的尔虞我诈、阴险狡猾、争权夺利,也让罗贯中感到十分痛苦和厌恶,最后他下定了决心,悄然离开了张士诚而四处云游。
云游中,他经人引见,认识了才华横溢的施耐庵。施耐庵儒雅非凡的风度和潜心创作的抱负,让罗贯中深深佩服,也得到了深深启发。他留了下来,与施耐庵师友相交,谈诗论文,帮助施耐庵写作,同时自己也开始了他的大作的书写。罗贯中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相互攻斗的故事,发生了浓厚兴趣。
三国的故事大约在晚唐时间已在民间流传,罗贯中决心决心写出一部更加完整、更加生动的三国故事来抒发自己的理想。他根据有关三国历史、杂记、民间故事等开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
后来施耐庵病逝。罗贯中带着施耐庵的《水浒传》的手稿和自己即将写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来到当时印书的中心福建建阳,准备将书刻印出版。最终罗贯中的愿望没有实现,他也撒手西去,离开了人世。
但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早已流传到社会上,人们争相抄阅,称赞为“第一才子书”。明代末年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各种刊本出现,约有二十多种。清代初年,有一位叫毛宗岗的人和他的儿子假托自己依据古本对《三国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他们的修订本刊行后,广泛流传,三百多年来,内容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这就是现在通行的124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吴国灭亡为止(公元184一280年),将近一个世纪。书的开始写东汉末年统治阶级腐朽昏庸,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形成声势浩大的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接着各地大小军阀镇压农民起义军。凶残的军阀董卓入京擅权,引起了十七路诸侯对他联合讨伐。董卓被杀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和孙权联合抗曹,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刘备据四川,孙权据江南,司马氏篡曹魏政权建立西晋,消灭蜀国,灭亡吴国,天下重归统一:曹魏统治北方,相互攻伐争斗,直到司马氏篡权建立西晋,消灭蜀国,灭亡吴国,天一重归统一。
《三国怎演义》在反映这些政治军事集团争权夺利的尖锐斗争时,描写了一个个政治骗局,一幅幅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场景。
《三国演义》宣扬的是封建的正统观念,主张“拥刘反曹”。把刘备描写为一个理想化统治者,施行“王道”、“仁政”的代表来赞美;而把曹操描写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来否定。但无论刘备还是曹操,在作者笔下,他们又都是能够创造历史的“超人”和“英雄”,这些英雄天才人物,是“应天而生”,“受命于天”的,是受“上天保佑”的。如第34和35回写蔡瑁要害刘备,但由于“天意”、“神力”,刘备的马竟然“一跃三丈”,使他脱离了险地。还有曹操败走华容道,身临绝境,最终还是“天意”所定,“未合身亡”而大难不死,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宣扬的唯心史观的“天命论”和“英雄论”。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奸猾狡诈的曹操,忠贞和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勇武刚强、义重如山的关羽,还有赵云、黄忠、周瑜、鲁肃等众多人物,无不鲜活动人。《三国演义》着力描写、渲染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间坚贞不二的君臣之义和生死不渝的朋友之义,千百年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而它塑造了无数英雄、谋臣的鲜明形象,千百年来更为劳动群众所津津乐道,成为社会文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也为无数戏曲、评书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