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清朝中期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主张)

清朝的文坛上,有一支叫做桐城派,也称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或者是桐城散文派。这个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刘大槐、姚鼐等人。具体一点来说,戴名世是桐城派的奠基者,方苞、刘大槐和姚鼐三人,被尊称为“桐城三祖”。

清末,武有湖湘军,文有桐城派。

“桐城派”是古代中国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

桐城派的形成很早,目前公认起源于明末的归有光。明代中叶以后,桐城学术兴起,“能振笔为古文者,代有传人”。到明末清初,方以智、钱澄之等人致力于古文振兴。

再顺治康熙年间,随着一堆科举入仕的人兴起,如张英、张廷玉父子等,又通过科举、官场扩大了影响力。

真正的崛起时期,在乾隆年间。代表人物有戴名世、方苞。

戴名世的《南山集》对清廷的影响很大,因为里面除了文学,还记录了太多明末清初的事件,虽说是事实,但有的客观实际已经对清廷形象不利。

中间对于清初隐匿不仕和抗清人士的一些歌颂,即使想表达爱国情愫,但实际已经触碰了统治者神经。

康熙五十年十月终于爆发,左都御史赵申乔以“狂妄不谨”的罪名弹劾戴名世及其《南山集》,清廷一系列处分,对整个桐城派崛起造成了巨大打击。

方苞,是几位桐城派作家中最幸运的人。康熙三十八年,他中江南乡试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考中进士,因母亲生病而归家,未出仕。

康熙五十年也受到《南山集》案件的牵连,下了监狱。不过,不久就被康熙帝特赦,不止特赦而且还抬入八旗汉军,入值南书房,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

到雍正、乾隆时期,虽也有起起伏伏,但终归长寿、善终。

刘大櫆,相对方苞就相当不幸了。《南山集》虽然他没有下狱,但惹来了老乡、当朝大学士张廷玉的打击。

他早年有“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后改以“古法”,雍正四年初到皇城,便文动京师。乾隆六年,由方苞荐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被张廷玉压制落选。

乾隆十五年,张廷玉为补偿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最后乾隆三十二年,彻底淡出科举,回乡教书。

姚鼐,几乎没有什么实权官僚经历。他于乾隆十五年中江南乡试,乾隆二十八年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终官一生都是这种考官、编纂闲职。

他自己也看透了,早早就辞官回乡教书,授学,带出一批子弟,为桐城派兴盛奠定了好的基础。

所以,桐城派兴盛,自然发端于姚鼐。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本身师承刘大櫆和姚范,也有自己的风格。

他有一众弟子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等,其中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号称“姚门四杰”。

这些人也是曾国藩推崇的人,随着湘军崛起,曾国藩影响力渐大,曾推崇的“桐城派”也正式喊出来。巅峰时期的桐城派,不止文学,还包括诗词,画作等等。

兴盛时期的“桐城派”,主要还是桐城籍、安徽籍为主,这些人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很复杂的,主要包括三种:师事关系,私淑关系,姻亲关系。

其中,又属姻亲关系是最紧密的,截止目前有记载的情况,桐城几个大家族之间都是有姻亲关系的,就拿张廷玉家族来说:张廷玉祖母吴氏,是吴德升之女,和后来的吴汝纶是一个家族;

张廷玉的母亲是姚氏,姚孙森之女;妻子姚氏,是姚孙森孙女;长媳姚氏,张若霭的妻子等;和姚范、姚鼐也是一个家族。

到曾国藩这代,已经属于“桐城派”末流,这包括了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也包括了他们的学生。

到了末流,已经面临很多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沦落,西方实用科学在冲击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力,并且通过不断的洋人入侵等,活生生的教育了这些强调文章“古法”的大儒。

这时候末流内部逐渐有了分歧,曾国藩已经开始结合“经世致用”而很多人还在墨守陈规,这时候他们之间逐渐互相瞧不上,开始了对立。

再到“五四运动”时期,已经严重和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对立。强调“古法”的桐城古典文学,已经被经世致用的各类科学猛烈冲击,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综上,整个“桐城派”文学贯穿了清代。从明末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这时候对清代文学的影响几乎占据了绝对地位,可以肯定地说,对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