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言之教是什么意思理解(行不言之教是哪家思想)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圣人。圣人在老子跟孔子的心目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对圣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句出自《道德经》第二章,意思是,圣人以顺应自然的心态处理世事,施行不发号施令的教化。

曾仕强先生解读:

圣人。圣人在老子跟孔子的心目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对圣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舜禹汤”,而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是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重新来到现代。

也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方法再做一遍,也不一定还是“尧舜禹汤”。既然这样,还执著于他们的名号干什么?

处无为之事。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但他做的每件事都顺应自然规律。

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人活着就是要动,动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乱动。

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人要做事。“为”,是违反的意思。要做事可以,但是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

行不言之教。《论语·阳货篇》中也有这么一句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这个“不言之教”,孔子也深有体会。

你讲话有没有用?根本没有用。你看我们经常说:“我讲几百遍了,你们都听不懂。”“我几次告诉你,你都没听懂。“

言教是不如身教的,如果身教别人看不懂,那是他自己的事,该你什么事呢?

人都是自作自受的。你那么关心他干什么?你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你想控制他?你想利用他?那是存心不良。

傅佩荣先生解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因此之故,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圣人。《道德经》里面所谓的“圣人”与德行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与智慧有关,所以说老子书中的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圣人要教导谁呢?当然是教导百姓了。

“无为”看成“无心而为”。“心”代表刻意的目的,就是说圣人做任何事都没有刻意的目的,像一定要产生什么样的效率,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如何如何……

因为你一有刻意目的的话,就会设计很多政策去加以推广,后面就造成复杂的状况了。那万一目标没有达成怎么办呢?

各种压力不就出现了吗?所以,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他没有刻意的目的。

行不言之教。为什么不说话也可以教化百姓?前面已经告诉我们有关真假、是非、对错、善恶、美丑方面的判断,结果只会制造更多的困扰。

化解问题都来不及了,所以不可能再强调各种区分,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所以圣人的无为是无心而为,他的不言是要让人不要执着在各种名词的分辨上。

南怀瑾先生解读:

所谓“处无为之事”,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

所谓“行不言之教”,是说万事以言教不如身教,光说不作,或作而后说,往往都是徒费唇舌而已。

因此,如推崇道家,善学老子之教的司马子长(迁),在他的自序中,引用孔子之意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都是同一道理。

效法自然法则,用来处理人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为上智。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