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一共用了几年(长征资料简单介绍

2年。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10-1936.10),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进行战略转移,为开展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西北大本营。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通常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直以来,红军长征的故事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事件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工农红军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可是,长征前后两年时间,红军这一路上的花销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这个问题虽然看上去有些许“无厘头”,却非常有必要深究,众所周知,在我军内部自始至终都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一旦有需要,红军该如何在战争频繁,物资匮乏的年代生存下去?其实,关于红军一路上经费的讨论一直都没有中断过,根据实际情况,也都有相应的筹钱措施。

首先,长征时期红军战士每天都处在高强度的行军之中,心情自然很紧张,更不用说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因此,通过战斗缴获下来的物资和金钱,至少能够保证在相应的一段时间里红军战士的基本需求。

正如许多战争片中的场景,红军战士但凡打了胜仗必定个个都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这意味着敌人的武器弹药、物资补给都成了他们的。所以,在长征途中,通过不断的战斗来获取基本物资和金钱是红军军费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二,红军每到一处,就会根据事先侦查和打听到的消息,比如“某某镇有土财主多少人,某某村有多少保长”之类,通过没收他们这些人的家产,也能极大的解决一路上的军费开支问题。

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有些粗暴蛮横,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些代表着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人,他们的钱和财产又是从何而来呢?还不是通过发国难财、鱼肉百姓、卖官鬻爵等手段搞来的,所以,理论上来说,红军的这种做法并不存在任何问题。

不仅如此,通过打压这些人的势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获取广大穷苦老百姓的好感和拥护,这就为红军的生存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基础和民意支持。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红军战士大多都是正直青壮年的小伙子,他们除了接受了良好的思想和素质教育之外,还能对广大处于水深火热的普通老百姓有着广泛的认同感,所以,每到一个新地点,红军指战员都会想方设法为当地老百姓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种菜、放牛、改善卫生和居住条件亦或是修筑阵地、教当地人基本战斗技巧……

这些看起来对红军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其实放到老百姓身上却是一笔“不可见却难得的财富”,通过提供劳动力和传授生活技巧,红军往往也能获得老百姓物质上的支援和帮助,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也就极大改善了途中的军费不足的问题。

其次,红军长征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其实还离不开一个人物的帮助——宋庆龄,作为一名坚定的爱国人士,宋庆龄虽说是蒋介石家的亲族,可是却在民族大义问题上看的很清楚,在红军长征期间,宋庆龄通过各种渠道为红军捐赠了一笔价值五万英镑的军费。

宋庆龄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殊不知,这笔钱其实并非宋庆龄的私人财产,而是她和丈夫孙中山共同拥有的,而且孙中山在世时,这笔钱就曾被用于日后发生的可能危及民族生存情况时以备不时之需。

宋庆龄将这笔钱捐赠给处于困难之中的红军,堪比雪中送炭,极大地帮助了红军一路上的军费开支,也体现了宋庆龄女士的高风亮节。

最后,红军筹集军费还有一个重要方式:贩盐,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红军活动的地区基本都是中西部内陆省份,恰恰这些地方的盐产量都不高,只能通过沿海进行长途运输,如此一来,无形之中就增加了盐的成本。

当时,红军深知中西部内陆的老百姓难以负担得起价格高昂的盐,所以,就会通过贩卖低价盐的方式做到集中调控,将这种必备的生活物资用来换钱和其他急需的物资,而得到了生活满足的老百姓,自然也很乐意从红军手中尽可能多的购买这些低价盐。

而红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利润,也都用来给战士们购置基本生活用品,比如布料、雨具……如此一来,既保证了当地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提升了战士们的生活质量,一举两得,确实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得不佩服红军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和生存技巧。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