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之自信,又叫蜜汁自信,网络流行语,意为莫名出现的自信,会让人有种“这人哪来的自信”的感觉。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莫名其妙、毫无逻辑的自我感觉良好,心态非常的傲娇,藐视一切他人的感觉。一般用来吐槽身边那些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但是又非常不理解这些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人。当有一个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在言行举止间,都表现得信心十足。仿佛眼前的困难,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轻易地把问题解决掉。如果陌生人遇到他,可能会觉得,他这么自信,一定是个牛人呀!
然而,当真正展开行动,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看他笨手笨脚的样子,完全就是一个新手而已。
这种现象非常让人费解。明明自身能力不强,也没有把握把事情做好,他却表现出信心十足的样子。
这样的迷之自信,究竟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乞丐,每天都拄着一个棍子,拿着破碗去街边乞讨。有一次,他在路边捡到一张彩票,竟然幸运地中了百万元的大奖。这个消息,很快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一位记者找到了这个幸运的乞丐,问道,“你拿到这笔钱之后,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乞丐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买一个结实的棍子,和一个耐用的饭碗。”记者疑惑地问,“买这些做什么呢?” 乞丐回答,“这样我就可以更为体面地乞讨了呀!”
在这个故事中,乞丐的想法惹人发笑。明明已经有了那么多钱,哪里还用得着乞讨呢?然而,现实中,有不少人都有着这种和乞丐一样的思维,而不自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边界之内,是自己知道的事物。边界之外,是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总是用自己知道的经验和方法,尝试推断、理解未知的事物。
就像是故事中的乞丐,棍子和碗,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获得财富之后的高质量生活,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于是他用自己的经验推断出,更高质量的生活,就是拥有更好的棍子和碗。
同样的道理,小学生在60人的班级里考了第一名,所以觉得自己非常有自信考上清华北大。因为他根本不知道,高考的时候,他即将面临的是数百万人的竞争。
2017年日本运动员平野美宇,在一场乒乓球赛中,连续击败三名中国队员,并且夺得冠军。于是就放出豪言,中国队也不过如此。她嚣张的话语,引起了刘国梁与孔令辉的关注,并依据她的打法,制定了针对性的战术训练,再次遇到中国队的时候,她败得惨不忍睹,再也赢不了中国队的主力。
当然,这位日本运动员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但是,赢得冠军之后,自信心爆棚,甚至口出狂言,则是因为这到了她的认知边界。她根本无法想象,中国队仅仅需要做一些针对性训练,就可以轻易把她打败。
在心理学中,这种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无法看清事实真相,而沉浸在虚假的自信当中的现象,叫做“达克效应”。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
如果说迷之自信,是一种因为无知,才会产生的盲目自信。那么真正的自信,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这个阶段,由于见识少,反而不知道害怕。属于无知者无畏的阶段,一般会有迷之自信的人,就处于这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在这个阶段的人,知识与能力,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随着知识的提升,反而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不会的事情,越来越多。自信心也会随之下降。在这个阶段的人,往往会低估自己的能力。
第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知道。
这个阶段的人,经历过失败与挫折,但依旧没有放弃学习与进步。随着知识的增长,最终由量变产生质变。他们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把控风险,对未知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他们会再次变得自信起来。这时候的自信,与第一阶段“无知者无畏”不同,是真正有能力,有底气,能掌控全局的自信。
所以,对于拥有迷之自信的人,你可以做出判断,他的经历不够丰富,还需要磨砺才能成熟起来。从某种角度讲,拥有迷之自信,并不是坏事。有些事情,正是因为懵懂,不知道它的困难程度,才敢于尝试。或许,凭借着这股“迷之自信”,可以歪打正着,做成别人不敢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