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全称叫什么名字(玉皇大帝的全称为什么那么长)

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皇上帝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

原文:

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

二将果奉旨出门外,看的真,听的明。须臾回报道:”臣奉旨观听金光之处,乃东胜神洲海东傲来小国之界,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在那里拜四方,眼运金光,射冲斗府。

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玉帝垂赐恩慈曰:”下方之物,乃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异。”

石猴的“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一位天庭的大人物,是的,他就是玉皇大帝,帝号全称“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帝号是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尊号、庙号和年号。今天我们就借玉帝的全称,通过这期内容为大家梳理一下中国古代帝王的各种称号以及区别。

先说一说“谥号”。古代历史上的帝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去世后,朝廷会根据他们的生平与品德评定褒贬,给予一个少则一字,多则二十余字,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叫做谥号。

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褒贬不一的字供谥号选用。比如,隋文帝的 “文”,表示“经纬天地”。

“道德博闻”,充满褒奖之意,而隋炀帝的“炀”则表示“好内远礼”,“去礼远众”,这就含有一定的贬义了。

谥法制度始于西周,秦始皇统一后,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因谥号的定夺涉及“子议父、臣议君”,故而将其废除。

时至汉代,谥法制度得到重新恢复,而且日趋完善,这就有了我们熟悉的“汉武帝”、“汉文帝”、“汉景帝”等等。

唐宋时期为谥法的发展期。武则天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帝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打破了皇帝谥号一两个字的旧例。

自此以后,谥号的字数不断增多,其实质也由客观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并逐渐沦为封建帝王满足虚荣心的工具。

明清时期,谥号的字数基本固定下来,明代皇帝谥17字,清代皇帝谥21字、23字或25字。

例如,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除了对历代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已逝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表现,甚至有些人的谥号几乎成为了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总而言之,谥号,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也不是生前能够使用的,类似像这样的称号还有一种,就是“庙号”。

但庙号又有别于谥号,它是帝王死后被供奉在帝王家庙中所称呼的名号,重臣、名仕,甚至后妃都无权拥有。

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开国君主一般称“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这也是“祖宗”一词的由来。

周朝确立了谥号制度,但没有沿袭商朝的庙号体系,到了秦朝,连谥号也被废止。

自汉代以来,恢复了谥号制度和庙号制度,历朝历代都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对已故君主追加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唐太宗、宋太宗等。

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并构成已故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刘彻的全号为“世宗孝武皇帝”。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自唐朝起,由于谥号的字数膨胀,则改称庙号,如“唐宗宋祖”的唐太宗和宋太祖。

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中宗、宪宗是中兴之主,仁宗、宣宗皆为贤明之君,而光宗、熹宗则昏庸腐朽,到哀宗、思宗就只能是亡国之君了。

庙号和谥号同样都是当事者生前不使用,逝后用以祭祀或称呼,那么,什么样的称号可以生前使用呢,那就是“尊号”。

所谓尊号,就是为了尊崇帝后加之的称号,说白了就是帝后在位时的美称。

它由大臣们议定后上奏,经皇帝批准并向全国臣民公开发布,其政治用意在于对在位者进行歌功颂德,赞美他的文治武功等业绩。

尊号始于秦汉,盛行于唐代,如唐玄宗生前就先后增加了六次尊号,由初始的尊号“开元神武皇帝”最终增到“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

皇后的尊号也叫“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慈禧的徽号最后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共23个字。

由此可见,尊号与谥号虽各有涵义,但又多纠缠在一起。

现在,我们回头再看玉皇大帝的全称“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高天”,这里的“天”用“高”来形容,显得更加尊贵,更加庄严,令人无比敬畏。

“大慈”与观音称号“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中的一样,表明玉帝不单是尊崇的帝王,也是普度众生的仁慈救世主。

“上帝”,本身是指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在基督教中,上帝是永恒的存在,创造和治理世界。

《西游记》中玉帝也被称为“上帝”,而且之前还加了一个“高”字,已是把玉帝的地位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在《西游记》后文中,诸天神佛和天庭仙班经常把这“高大上”的称呼简称为“玉帝”用于当面,由此可以断定,它是属于可以在帝王生前使用的“尊号”。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年号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并冀望在位期间能四海承平,民安国泰。

所以,多含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尤其偏爱从《易经》中甄选。例如,永乐、康熙、大明、乾道、保合、太和、利贞、咸宁等。

当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者大事要事时也可能更改年号。

如武帝率众狩猎,获稀有独脚兽白麟一只,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此年为元狩元年。

武则天称帝后,梦见一巨人,有巨足一双,她觉得是上天降福,便心血来潮,改元称“大足”。又如,唐代宗即位后不久,夜梦天上有巨大黄金印玺掉落于大唐国土,以为吉兆,便取年号“宝应”等等。

要是先皇在年中去世,继位者则仍使用当前年号,新年后改元。例如,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八月朱高炽登基,第二年朱高炽改元为“洪熙”,当年称洪熙元年。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若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则被认为是藩属、臣服之意。例如,中国大分裂的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就使用后梁、后唐的年号。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现在仍使用年号的是一直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号为“令和”。

好了,讲到这里,我们大致了解了谥号、尊号、庙号和年号的基本情况。这期内容虽说不是西游故事,但个人认为,分清各种帝号不仅对于理解名著,而且对于深入探究中国历史文化也有莫大帮助。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