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人教版

肖邦故园人教版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肖邦故园人教版

1、肖邦故园人教版

肖邦故园,散文,作者:瓦什凯维奇,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

全文分四部分:

1.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2.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3.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 土的无限怀念。

4.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 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2、肖邦故园课文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而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于故乡的骄傲,赞美之情。

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具体的小屋,而是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赏析:有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3、肖邦故园批注

《肖邦故园》批注:

1、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

那开满的睡莲,舒展的叶子,是一种“成熟”。

2、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的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亭亭玉立的树干”让人心荡神驰,使人想起肖邦“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写出了夏天景色“清丽”“悠扬”的特点

3、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祖国与肖邦的音乐有密切联系。

4、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用了比喻手法,把肖邦优美动听的音乐比作花丛,把肖邦作品的抗争精神比作大炮,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肖邦的仰慕崇敬之情。

5、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作者是通过四季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热爱与理解感悟。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

4、肖邦故园原文

1、热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2、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3、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大道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4、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5、肖邦故园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的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6.肖邦之家夏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8个字)

7.在对肖邦之家夏季景色的描绘中,作者流露出对肖邦和肖邦的音乐怎样的情感?

附参考答案:

6.成熟、清丽、悠扬。(夏天的景色特点,那开满的睡莲,舒展的叶子,是一种“成熟”。夏日黄昏的景色,“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亭亭玉立的树干”让人心荡神驰,使人想起肖邦“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可抽取出“清丽”“悠扬”)

7.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6、肖邦故园诵读

热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尽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7、肖邦故园感悟

1、这篇散文以肖邦与故园的关系为线索,开篇紧扣题目,介绍肖邦故园的过去与现在,伟大的音乐艺术,又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文章最后又回到故园与肖邦音乐艺术的融合中,以二者融为一体作结,结构完整而严谨。

2、散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且生动形象。但是仔细读来,这种描写完全是为阐释音乐形象服务的,不少地方就是把音乐艺术转化成了文字艺术。例如第7自然段写故园一年四季的色彩变化,是为了表明“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文章最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故园景色与肖邦音乐融为一体,对一年四季的景物进行了细致描绘,而描写用的主要手法是通感,几乎对每一景物的视觉、嗅觉形象,都用听觉形象来比喻。例如:“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等等,还有不少。这里,作者刻意用形象阐释景物和音乐艺术二者的融合,所以作者说:“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8、肖邦故园分析

对贵族庄园的描写,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故园四季景色的特点:“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理解肖邦故园的四季优美景色与肖邦的音乐的密切联系。主导学生活动:

深入探究,感悟人物情感美。思考、概括、发言。故园对肖邦的意义:艺术家与其出身环境的关系。故园给了他音乐,给了他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对故园的情感: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在肖邦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

《肖邦故园》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祖国土”专题第一模块“江山多娇”。本专题分两个版块:“江山多娇”和“颂歌的变奏”。第一板块“江山多娇”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颂歌的变奏”要复杂得多,重在表现面对祖国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希望。《肖邦故园》和《长江三峡》以及《祖国山川颂》隶属于第一板块“江山多娇”。《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

9、肖邦故园教学后记

《肖邦故园》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走近肖邦,初步了解肖邦故居对肖邦的影响;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欣赏肖邦音乐和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肖邦对后世的影响。

我采用了音乐导入新课的方式,播放了《波兰舞曲》,但是学生不能完全地静下心来听,缺少这种音乐的陶冶。在讲到故园对肖邦的影响时有点乱。童年和青春时代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这里我举了一个例子,鲁迅的《风筝》,可是这跟创作好像没有多大关系,应该要好好备课,举另外一些例子,能体现作家和作家故园的关系的。

在第二课时中,对四季景物描写的鉴赏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来讲。当对景物进行鉴赏的同时也要把肖邦音乐同四季景色的关系揭示出来,或者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把描写中跟音乐有关的句子敷衍性地读一遍了事。当然,对于这样一篇散文而言,朗读的时间太少了。文章尽管比较长,但是可以让学生挑选几段进行朗读。

10、肖邦故园阅读答案

《肖邦故园》阅读答案:

1、肖邦之家夏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答案:成熟、清丽、悠扬。(夏天的景色特点,那开满的睡莲,舒展的叶子,是一种“成熟”。夏日黄昏的景色,“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亭亭玉立的树干”让人心荡神驰,使人想起肖邦“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可抽取出“清丽”“悠扬”)

2、在对肖邦之家夏季景色的描绘中,作者流露出对肖邦和肖邦的音乐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对肖邦是仰慕、崇敬;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3、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赏析。

答案:用了比喻手法,把肖邦优美动听的音乐比作花丛,把肖邦作品的抗争精神比作大炮,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肖邦的仰慕崇敬之情。

4、文章主要写了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却说“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如何理解“四季景色”与“促膝谈心”两者间的关系?

答案:作者是通过四季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热爱与理解感悟。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

11、肖邦故园选自

肖邦故园,散文,作者:瓦什凯维奇,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作品出处:《波兰览胜》。

文章虽然大都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而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对于故乡的骄傲,赞美之情。

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具体的小屋,而是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肖邦故园因肖邦和肖邦音乐而举世闻名,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这篇文他便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更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12、肖邦故园阅读理解

肖邦故园阅读理解: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16.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划线句子作赏析。

17. 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

18.文章主要写了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却说“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如何理解“四季景色”与“促膝谈心”两者间的关系?

答案:

16、用了比喻手法,把肖邦优美动听的音乐比作花丛,把肖邦作品的抗争精神比作大炮,(2分)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肖邦的仰慕崇敬之情。

17、春天娇嫩、温柔;夏天成熟、清丽(悠扬);秋天寂静、忧伤;冬天静寂、孤独。

18、作者是通过四季景色来表达自己对肖邦音乐的热爱与理解感悟。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的郁闷;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和肖邦在一起。

13、肖邦故园分段

1、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2、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3、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 土的无限怀念。

4、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 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14、肖邦故园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2.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3.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 土的无限怀念。

4.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 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15、肖邦故园原文欣赏

1.第一部分(第1—2段),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

2.第二部分(第3—8段),重点阐述肖邦故居以及它周围的环境与艺术家创作的 密切联系,强调了肖邦故居的朴素、简陋,周围景致的形、声、色的微妙变化, 以及它们在肖邦音乐中的完美体现。

3.第三部分(第9—12段),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作者满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 这片故土的热爱。从出生地,到少年时代的探望故里,青年时代的故园告别, 再到在异国他乡的梦中思念,直至用音乐来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满腔热爱和对故 土的无限怀念。

4.第四部分(第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以及肖邦音乐 中所获得的精神力量。主题在这里得到升华,强调了肖邦之家已经成为波兰民 族的精神支柱和坚韧纽带。

16、肖邦故园课文赏析

普鲁斯的这篇散文,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的历史和景色,追忆了肖邦伟大的一生和他对祖国深沉的爱。

肖邦的音乐思绪永远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小屋和花园所牵引,波兰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融入了肖邦音乐的灵魂。故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与肖邦的音乐和人生交融在一起,如诗如歌。作者把肖邦对故园的眷恋升华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斯人已逝,景物长存。如今,肖邦的故园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成了人们“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而肖邦的音乐“已渗透到了民族的最深层”,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肖邦故园不只是肖邦对波兰的爱的化身,更是波兰人民对国家、对民族的深沉、热切的爱的象征。文章里最掷地有声的一句:“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有它珍爱的诗人和音乐家。这些诗歌和音乐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是人民心灵的慰藉、信心的来源和凝聚的纽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和肖邦的音乐;同样,没有肖邦的音乐,也就没有波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今天。

17、肖邦故园教学反思

《肖邦故园》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走近肖邦,初步了解肖邦故居对肖邦的影响;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欣赏肖邦音乐和理解肖邦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肖邦对后世的影响。

我采用了音乐导入新课的方式,播放了《波兰舞曲》,但是学生不能完全地静下心来听,缺少这种音乐的陶冶。在讲到故园对肖邦的影响时有点乱。童年和青春时代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这里我举了一个例子,鲁迅的《风筝》,可是这跟创作好像没有多大关系,应该要好好备课,举另外一些例子,能体现作家和作家故园的关系的。

在第二课时中,对四季景物描写的鉴赏可以作为一个重点来讲。当对景物进行鉴赏的同时也要把肖邦音乐同四季景色的关系揭示出来,或者用概括性的语言把它展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把描写中跟音乐有关的句子敷衍性地读一遍了事。当然,对于这样一篇散文而言,朗读的时间太少了。文章尽管比较长,但是可以让学生挑选几段进行朗读。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