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3篇

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3篇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创新型城市试点情况报告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3篇

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第1篇

年4月,市被国家科技部批复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技部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省科技厅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着力在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布局,营造政策人文环境,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推动创新发展等五个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各项试点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试点工作稳步扎实推进

1、健全组织机构,统筹协调工作。一是成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全面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市政府分管副市长、省科技厅分管副厅长为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人保局、市发改委、市国资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市直有关部门及经开区、高新区、桑海开发区等25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工作协调。二是主要领导亲自抓。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市政府分管领导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专题工作汇报,就编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和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推进大会等重大工作进行专题协调。三是召开会议专题议。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专题讨论研究《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四是召开大会抓推进。为了进一步动员全市智慧,凝聚全市力量,进一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工作,8月30日,召开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大会,对创新型城市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五是要求各县(区)参照做。明确要求各县(区)成立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加强对本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领导,明确一把手不光要亲自挂帅还要亲自抓。

2、精心谋划,科学布局。一是搞好调研,找准试点工作突破口。为了深刻理解领会国家科技部开展试点工作的意图和方略,学习借鉴兄弟城市开展试点的做法经验,全面了解掌握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我市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学习调研组,先后赴长春、大连、济南、深圳、合肥、宁波等城市进行学习考察。深入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园(区)和企业进行调研。进一步深化了开展试点工作的认识,全面摸清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底数和特色优势,为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和全面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制定方案,确立试点工作着力点。在学习领会上级精神和兄弟城市做法经验,全面掌握全市创新能力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人员编制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我们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反复修改后已报科技部备案。三是编制规划,科学布局。组织了规划撰写课题组,做好了前期调研工作。编制了《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规划(讨论稿)》,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规划》主要介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背景,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机遇,明确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2011年—2015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内容、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

3、搭建监测平台,建立考评机制。一是搭建监测平台,完善数据采集手段。根据国家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在市统计局、发改委、环保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分别建立了创新型城市数据监测平台。二是建立考评机制。初步建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4、制定出台政策,营造人文环境。为了进一步优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激励和调动全民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我市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全力支持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市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十项举措》等政策措施。

二、创新发展态势良好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稳步提升。一是产业规模明显放大。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培育,特别是近年来的大力推动,我市以“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光电、大飞机及零配件、软件和服务外包、生物和新医药”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在规模化、链式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年,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光电、大飞机及零配件、生物和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1.5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26.9%。二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我市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统领,以发展“低碳、绿色、清洁、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以技术升级为支撑,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推动有力、成效显著、持续走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构建以高新区及金沙江LED特色产业园为核心区的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以小蓝工业园为核心区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以桑海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群,以航空工业城(25平方公里)为核心区的航空制造产业集群,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红谷滩新区为核心的服务外包(含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三是产业技术支撑能力逐步增强。拥有国际领先、具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在LED产业上游衬底和外延片生产工艺上,硅衬底蓝光LED关键技术的突破,打破了日美两国对上游核心技术的垄断,形成了国际半导体照明上游技术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中国在国际LED产业中占据十分有利的优势地位。截止年底,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6家,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企业技术中心19家、重点实验室18家。四是产业带动示范作用明显。积极推进“十城千辆”、“十城万盏”示范工程,截止年底,在全市各有关部门、示范应用单位、相关企业紧密配合下,“十城千辆”工作完成了年度300辆示范推广工作任务。首座充电站、100个充电桩、3个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站已完成建设,基本保障了首批新能源汽车的正常运行。“十城万盏”工作先后完成阳明路、紫阳大道、赣江中大道、抚生路、大桥和八一大桥等17条道路半导体照明路灯应用、100栋临江建筑亮化、1000处景观带美化改造、10000盏LED应用示范等工作任务。年2月2日,我市与国内其他19个城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今年,我市又有9家服务外包企业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对带动全市服务外包企业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方面,一次性医疗器械制造规模居全国最大,医疗检测仪器制造规模居全国第三,中成药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三。五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为0.9%,消化吸收费用支出占技术引进经费支出的比重为0.1%,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重为32.7%,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9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为8.4%。六是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改善。新世纪以来,工业增加值翻了四番,但能源消耗逐年下降。年统计数据表明,万元GDP能耗由年的1.05吨标煤/万元下降到年的0.76吨标煤/万元,下降了27.62%;空气质量优良率由年的92.9%提高到年的94.2%。七是产业支撑政策更加完善。出台了工业发展“50”条、“23”条,去年又对工业发展“50”条和“23”条进行了优化,出台了新的工业发展“23”条。及时兑现了工业发展政策。

2、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一是创新科技投入计划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办法(试行)》、《市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科技偿还性资助项目回收资金管理使用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加强了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范了对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进一步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条件和程序。二是创新科技投入方式。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1.53%,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的1.94%。年,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财政性科技投入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我市综合运用无偿资助、偿还性资助、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实施科技重大产业化专项、高新技术产业贷款贴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等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调动了地方金融机构、保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社会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保障。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大学的国家硅基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依托省农科院的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组建。至此,我市拥有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增至4家,充分表明我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有效助推企业创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了创新创业企业基本信息库、项目库等数据库;进一步完善了创新服务体系网络化建设;积极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入县(区)、科技园区的应用推广,探索“科技入园”工作新模式,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创新服务。推进低碳与生态经济科技创新创业园建设。通过安排专项经费,扶持低碳与生态经济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精心选择创新创业园区建设地址,结合“低碳园区”建设性质,选择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低碳与生态经济技术产业园,利用创业服务中心现有的服务楼,帮助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园区制定了低碳科技园建设项目规划方案,并已有相应的创业园服务制度、入驻创业企业优惠政策扶持进入园区的企业。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入园工作范围,加强了科技入园组织领导。引导和鼓励各县区、园区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组建了21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7家,已日益成为园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创新了科技入园模式,建立科技入园常驻机构,使科技项目申报、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全面入园,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入园活动,在积极征求园区企业的需求的基础上,多次联合开展科技入园活动,提高了服务的效率,满足了企业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形成了各部门联合科技入园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3、科技创新产出效益明显改善。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757.99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4.23%,与2007年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23.53亿元相比,实现年均增长2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4.0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3.59%,与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2.57亿元相比,增长了31.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8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74%。二是创新型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我市11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1.27亿元,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34.22亿元,实现利税5.69亿元,其中利润3.55亿元。11家创新型企业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54亿元,其中研发(R&D)投入3.69亿元,完成新产品销售收入3.7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利润1.89亿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39%。三是创新成果成效凸显。年,全市专利申请总量2517件,较去年同期增长25.47%,其中专利授权量1636件,较去年同期增长41.52%,发明专利授权数222件,每百万人44.2件。技术市场交易稳步增长。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057项,成交额10.1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较去年同期增长15%。百万人拥有商标注册量为54.56件。技术市场交易总量继续稳步上升,实现技术交易额10.3亿,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5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2.51亿元。另外,做好了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组建和跟踪服务工作。通过牵线搭桥下促成了19项校企业合作项目,总经费达1077.3万元,到款经费35.57万元。引进了天津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落户。促成了江中集团和天津科技大学签订100万元的科技合作项目协议,加速了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在我市的转化、转移、扩散。年,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由我市“十一五”十大科技明星之一、西林科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高效汽油抗爆剂MMT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科技惠及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一是重点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服务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精神,我市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的实施意见》。组织市本级及县(区)从驻昌高校、科研院所、或者其它事业单位中选聘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科技人才129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到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专业大户服务。二是实施好“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年,我市县、进贤县继续承担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建立“核心试验区、示范区、辐射区”三级示范体系,实现了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三是实施一批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项目,提升医疗水平。围绕人口健康、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共性关键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同时结合市的“名院、名科、名医”工作,开展的疾病防治新技术、新方法科技研究与开发工作。四是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现代低碳农业。大力开展“爱我美好家园千场万户畜禽清洁生产行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实现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建立畜牧业、水产业、种植业相统一的农业生态体系;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良种良法推广、水稻免耕直播、农业机械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种养水平。五是科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英雄花园。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加强科技与环保的融合,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改善城区能源结构,改善城市和城镇环境质量,大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推进“森林城乡、花园”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编制出台规划,科学有序推动。尽快编制《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发展规划》,将建设任务进行分解到各单位落实责任,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协调推进的局面。

(二)建立日常工作调度协调机制。建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调度会。具体承担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负责督促各职能单位小组会议议定事项的具体落实,保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序地开展。

(三)加强舆论宣传,营造环境。召开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推进大会,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大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规划、实施方案和具体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我市创新能力建设的情况和创新成果等进行系列报道。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参与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社会氛围。

(四)建立创新绩效考评机制。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为契机,把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任期目标考核,将创新绩效作为各县(区)工作考核成绩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监督,形成良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管理机制。各级各部门要明确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工作目标和责任,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

(五)筹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积极筹划好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前期准备工作。筹备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前期工作经费,选择中心所建地址,争取拿到中心建设的有关批件。中心的功能布局包括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平台、技术资本市场交易平台、科技信息交流平台、高端人才工作平台、科技能力建设展示平台、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科技创新培训和教育基地、科学决策支持服务等8大系统。使之成为面向社会开放,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

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第2篇

作为苏北最早的创新型试点城市,连云港不断通过创新完善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创新氛围。那么,在创新型试点城市路途中,连云港目前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天连云港城市创新格局如何呢?近日,笔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我市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总结评估报告出炉,对我市五年来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全面阐释。

  港城有知识的人可不少

  数据显示,港城每万名劳动力从事R&D人员数达66人。每万名劳动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数达1838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29.97%,人才贡献率达到37.6%。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意味着我市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正在增强。特别是科研人员、高等教育人员比例不断增强。这不仅同我市连续多年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相关,而且同我市企业创新行为密切相关。今年越来越多的连云港企业深切意识到创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纷纷通过人才战略吸引人才,来到连云港创新创业。

  港城企业创新力不弱

  截至试点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期数据显示,大中型企业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省级以上科技平台数达172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达10.46%。国家、省级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全市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114.8426万平方米,孵化企业690家。

  在一些港城人心中,连云港产业有点“傻大粗”,其实这样的观点有点小看自己了。今年的连云港企业科技家底并不少,特别是在苏北,我市很多数据指标遥遥领先。专家表示,连云港规模企业数量在苏北虽然不是最多的,但是我市企业赚钱能力可不弱,这背后就是这些科技家底在支撑着增长。衡量一个地方的经济实力,不仅要看企业规模,更要看这个城市在行业内拥有单打冠军企业数量。天明机械、杰瑞自动化等这些行业内的单打冠军企业,在行业内的名气更是响当当的。很多企业更是代表中国在国内市场上同跨国企业“叫板”。

  近六成的增长来自科技力量

  截至试点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期数据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5%。全市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2.2%。我市拥有省级科技园16家。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看着以上的数据,港城人可以肯定地说,咱们经济中科技含量不少。716所的工业机器人支撑了中国人远洋梦想;恒瑞医药参与全球新药研发进程;连云港风电叶片在全球海岸飘扬……这些高大上的科技成果彰显了连云港创新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此同时,连云港也不乏接地气,改变我们生活习惯的科技成果,远洋流体的城市立体车库,泰格油墨的“可以吃的”油墨技术,大吉塑业让废旧塑料变企业零部件技术让连云港创新制造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从来都不是发达地区专利,连云港在苏北走出一条独属于自己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创新让我们城市更美好

  截至试点建设总体规划实施期数据显示,GDP综合能耗为0.836吨标煤/万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天数达到76.5%,提前4年完成省下达76.2%的“十三五”目标总任务。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大幅提升。

  科技不仅改变了连云港的经济发展结构,而且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最近,很多港城人深切地感到连云港蓝天和白云更加美丽。任何一个城市都必须经历工业化前中后三个时期,连云港也不例外。通过以上数据显示,连云港在经济转型期中,需要通过科技创新,让转型期的环境痛楚少一点,让港城环境更加美好。当然,港城市民科学素质提升数据也让人欣喜,在高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更加理解科学、认识科学。

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情况报告第3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市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主任艾积宝:自2012年乌鲁木齐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组织实施了“创新型乌鲁木齐、产业创新引领、企业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民生科技、创新文化、城市管理创新”等八大重点工程,努力探索形成西部省会城市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引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创业创新的试点模式,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新疆打下了坚实基础。

  12月,隆冬。寒冷的气温没能阻挡这个城市的创新热情。在新疆软件园的一间实验室里,一项代表着国内先进水平的导航破茧而出。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北斗天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看重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缘优势,带着国内领先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入驻新疆软件园,利用半年时间研发出新疆北斗分理运营专线平台。

  利用这一平台,只要持有一台北斗终端机,在任何一个没有移动通信信号的地方,均可知道自己的位置坐标,并可实现与普通手机的互联互通。这一突破性的技术将在新疆巡边护边、安全管控、应急救援、智能交通、社会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只是乌鲁木齐创新大潮中的一个缩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近年来,首府以创新驱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向进发,不仅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激发出强大的动力,也为全国探索出宝贵经验。

  随着近日科技部、国家发改委批复支持新疆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试验,首府将以此为契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创新明珠。

  发挥区域特色打造创新产业集群

  虽然已经过了农忙时节,但在经开区(头屯河区)新疆机械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各种类型的农机产品正在组装出厂。这些外表看起来“粗枝大叶”的“钢筋铁骨”,却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

  近期研发的自走式秸秆收获打捆机、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获机、自走式辣椒收获机等中高端农机产品,目前已经代替人力,成为新疆以及国内农产品收割的主要工具。这些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属国内首创,处于国内领先并获得多项专利。

  新研股份、三一重工、东风汽车……作为新疆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经开区(头屯河区)。目前已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22家。近期该区创新设立了16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基金,改变了单一税收奖励的方式,推动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而在乌鲁木齐创新发展蓝图的框架内,将通过实施“产业创新引领工程”实现产业新布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乌鲁木齐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已形成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基地、城南经贸合作基地等“六大产业基地”发展格局。

  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

  几年前,坐落于达坂城区的新疆天山恒合能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还是一家传统的机械装备制造企业,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一度陷入困境。在区、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开始加大创新投入,成立一支30人的创新团队,并于2016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创新让企业脱胎换骨。”该公司副总经理丁树海说,企业月产能由2000多吨提升到了3500吨,生产成本也降低了10%左右。通过积极参与市政工程建设,让科技创新带来的产量提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乌鲁木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始终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借助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进一步发掘企业创新潜力。

  全市已拥有科技型企业10224家,1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主板上市、22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筑巢引凤”打造双创热土

  “走,到乌鲁木齐创业去”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择业首选。

  在日本学习、工作了10年的夫尔卡提·依米提正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2015年,他毅然辞去报酬丰厚的工作,带着“DENBA+电霸鲜保鲜技术”回到家乡乌鲁木齐开始创业,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新鲜的新疆美食。

  近年来,乌鲁木齐通过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才。据统计,新增各类人才达到19.38万名。通过实施“千人计划”“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中科院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等专项计划,培养各领域高层次人才100余名。

  创新发展的不竭动能,来源于创新平台和人才建设。近年来首府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频出举措,将首府打造成为一片“双创”热土。

  通过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使得首府具备了过硬的创新“硬件”实力。首府已建成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0家,建成综合型、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建成各级各类众创空间19家,入驻创客团队288个,入孵小微企业262个。

  记者手记

  给城市插上创新的翅膀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我们昂首阔步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下,更应该高举创新大旗,将创新贯穿在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首府正面临着广阔的创新空间。因此更要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

  不难看到,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愈发深入,乌鲁木齐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只有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作为创新主体。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