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一等奖听课记录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雪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暮江吟》重在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感受美景;《题西林壁》重在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思考问题;《雪梅》借助雪梅之争,暗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意。教学本课,重在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透过诗句走进古诗描绘的意境,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并通过辨析讨论,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朗读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引课,初读课文
1.导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为我们传递着独特的文字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三首》(板书课题),领略诗歌的精彩。
2.课件出示三首古诗,请会读的同学范读。
3.学生自由诵读古诗,遇到读不准的字可以查看书中音节,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设计意图:因为课前有预习过程,部分学生在以往的积累中也读过这三首诗,因此,此环节重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验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二、交流互动,集中识字
1.课件集中出示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暮、瑟、缘、降、骚、逊、输。
(1)引导学生自读、指读、赛读,读准每一个字音。
(2)降有几个读音?怎样组词语?(学生认读多音字降,并用不同音节组词。)
2.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把诗句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反复再现生字,借助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巩固字音。
三、自主阅读,学习《暮江吟》
1.教师利用课件播放《暮江吟》朗诵音频,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用心去欣赏这首诗。你会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2.自由交流:透过这些文字,透过这些声音,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的景色之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品读诗歌:
(1)自由朗读《暮江吟》,尤其要读准暮和吟,注意吟读yn,不要读成ynɡ。
(2)仔细默读每一句古诗,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想一想:它们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指名朗读古诗,说一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预设:从暮江吟半江瑟瑟半江红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江面。
从暮江吟一道残阳九月初三夜可以看出古诗描写的是九月初三傍晚和夜晚的江边景色。
4.过渡:诗人在去杭州的路上,看到江边的风景,不禁陶醉其中,吟下了这首诗。就让我们再看看画面,去亲身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
5.导学:古诗分两个时间段,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读这首诗。
6.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傍晚夕照,是怎样的景象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借助书中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
预设:铺体现了残阳的方位、光的柔和及面积广大而均匀;瑟瑟写出了江水碧绿的颜色,像绿宝石,像无瑕的翡翠。
红:江水红得像小孩子的脸,像红玛瑙,像火。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有一句:日出江花红胜火。在这儿,夕阳下的江水,不也是日落江水红胜火吗?
一道:夕阳西下,阳光斜射到江面上,全句应该是一道残阳光铺水中,只是古诗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所以省写了光,这在古诗中经常见到。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对愁而眠的应该是人,全句应该是江枫渔火对愁眠人,同样是因为字数的原因,省去了人。
(3)指导朗读: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历经一千多年,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它的美妙,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7.拓展延伸:夕阳无限好,古诗中有很多吟咏夕阳的名句。谁查了相关的资料?
预设:
李商隐的《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8.齐声诵读:看到这样的情景,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那么,带着这样的愉快心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的前两句。
9.过渡: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诗人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10.课件出示后两句,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感受。
11.学生汇报交流:夜晚的景物有哪些?
新月:如弓古诗中常有这样的描写,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露珠:在新月的映照下,好像珍珠一样晶莹、透明。
12.小结:如果说傍晚江边夕阳如火,那么夜晚江边新月当空,一片银白。这静谧的夜景令作者产生了美丽的遐思。
13.齐声诵读全诗。
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笔下的景物及其特点,继而进入全诗的意境,体悟文章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在品词析句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的同时领悟诗情。
四、观察交流,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2.学生自主观察每一个生字,遇到识记有困难的生字,提出来,然后和小组同学一同议一议。
3.集中交流,学生将小组识记过程中没有解决的生字提出来,师生一同交流。
预设:吟是形声字,今是声旁,因此,不要写成令。
庐是形声字,广是形旁,与房子相关,因此不要写成疒。
缘右上部分是撇折、横折。
4.课件出示这几个难写字的动态书写过程,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跟随动画进行书空。
5.学生观察田字格中这几个难写字的书写,然后在练习本中练写。
6.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动态书写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交流。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的书写练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布置作业
1.诵读三首古诗,背诵《暮江吟》。
2.查找描写江水的古诗,抄写在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接入课
1.教师利用字卡,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并口头组词。
2.学生背诵《暮江吟》。
3.直接入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古诗:《题西林壁》《雪梅》。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开门见山,直接入课,提高课堂实效。
二、学习《题西林壁》
1.导入:(课件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
2.引出课题: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是《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4.初读,读通读顺。
读古诗先要读得字正腔圆,接下来要有板有眼,最后要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5.再读,感受不同。
(1)学生借助注释学习古诗,说一说每一句话讲的是什么内容。
(2)苏轼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3)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4)出示课件,借助画面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5)引发想象: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6)小结: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
6.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引读: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们,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吟诵全诗: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7.拓展链接:同是庐山,我们却能看到千姿百态的景象,是因为我们移步,让庐山换形。我们以前也学过一篇有移步换形效果的文章,是《画杨桃》。背诵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首《题西林壁》,也是要告诉大家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也就不同。但是,我们只看得片面的时候,不要忙着下结论,而是要客观、全面地去观察、去发现,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全面和根本。这也是诗人在游庐山后的心得,也是他想告诉世人的道理。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成了世人传诵的千古名句。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正是此理。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多种角度的思考,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感悟作者的所见和所感。
三、学习《雪梅》
1.自由读诗:读古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谁能有节奏地读一读?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3.集体交流,相机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预设:
(1)降:服输。阁:同搁,放下。逊:不及,比不上。
(2)前两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服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3)后两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芳香了。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5.讨论交流: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
6.播放视频: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
7.总结: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8.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主题,突出文本主题,并通过朗读深化文本主题。
四、课后拓展,延伸巩固
1.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另外还有四首。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继续了解学习,相信大家在不同的诗里,还可以看到庐山更多的美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2.卢梅坡在写完《雪梅》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大家也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2、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暮江吟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会读生字暮、瑟,会写生字暮、吟。
朗读诗歌,能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背诵课文。能联系生活观察,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初步感悟白居易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难点:能联系生活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并从诗句描写的景象想开去,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以暮破题,引入内容
1.写诗题。
(1)学习暮字。
根据字形猜字义。
师:说起暮,我就想起跟它相对的一个字旦。请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是如何写的:(出示课件:甲骨文旦、莫)它们是汉字王国里的老寿星,已经有三千多岁了。请观察和比较,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之处?(预设:都带有日字。)根据字形,你能否猜猜它们的意思?(预设:旦的意思是。。。暮的意思是。。。)
师:说得好。早晨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了,就是旦,指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间;而傍晚太阳逐渐落山了,消失在树木和草丛里,这个时间就是莫(mu)。(出示课件:楷体旦暮)。
指导写好暮字。
师:暮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在结构上比较特殊,从上到下有四部分组成,写这样的字应该注意什么?
预设:每部分写的扁平一些;注意各部分穿插;草字头要适当写宽,大的撇捺要写舒展;两个日字写得有变化,上头日扁一些,下头日窄一些。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本子上写一遍。
投影展示,指导矫正。(笔画、结构是否规范,美观)
学习吟字。
师:这个字什么意思?尝试组几个词语。(预设:吟诵、吟唱、低吟、呻吟等)这些词里,吟是有节奏的读、痛苦的声音等意思。那么,本课中是什么意思?你是这么知道的?(预设:看注释)
2.解诗题。
师:暮江吟是什么意思?尝试说一说。(预设:太阳就要落下的时候,诗人白居易站在江边有感而发,吟诵出这首诗,所以题为暮江吟。)
3.读诗题。
师:既然有感而发,该如何读好诗题?
生试读,师范读,生再读。
初读诗文,读通诗句。
1.练读:请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出示课件)
2.展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点评:字音是否正确,诗句是否通顺,是否读出了节奏之美。)
3.范读:(配音)你是否敢向老师挑战?你敢,我给你也配上音乐,为你的朗读润色。
4.竞读。(点评:音色、节奏,是否与音乐和谐一致等)
5.导读:诗光读还不够,还得讲究一个品字,只有仔细品味诗句的意思,才能深探其里,捕捉到诗的意境之美和情感之美。
三、展开想象,探究诗意。
1. 用好想象,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读一读:边读边想像画面是学好诗词的重要方法。
(2)边读边想象,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留出至少读两遍地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3)说一说。(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教师指导完善学生地语言表达,对于表达清楚、流畅、准确的及时给与肯定。)
(4)请用诗中的字词,概括你眼前画面里的景物。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残阳
江水
露珠
弯月
聚焦残阳品残韵。
(1)问;在这些景象当中,与题目中的暮字相对应的景物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残阳,就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是日暮时分。
(2)追问:师:太阳快落山了,是残阳。那月亮快要消失了,叫什么?(残月)黑夜快要过去了,叫什么?(残夜)人老了,生命里的最后一段时光,叫什么?(残年) (3) 再拓展:这组词语(残阳、残月、残夜、残年)的意思有相通之处,而且别有韵味,常常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出示课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海日生残夜。
(4)归纳残味:这正是一种残尽之美,别有韵味,也是中国古诗词的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将来你们会在很多诗词中发现这个残味。
3. 再聚铺字,品诗韵。
(1)自然过渡,聚焦铺字:透过暮色,一道残阳和一江碧水,不期而遇。哪个字写出了相逢的动作?(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
(2)比较句子,体会差别:阳光和水面的相逢,是自然界最寻常的景象。类似的描写还有:
A.读句子:夕阳照在小湖上、阳光洒在海面上。
B.启发:这个句子中的哪个字和铺的意思和感觉相似?
C.思考:照,洒,铺,哪个字意思最简单,写得最直接?预设:照最简单。D.点拨:换个说法简单、直接也叫直白。相比之下,洒和铺的涵义更丰富,我们借助画面来欣赏。
出示图片,对照理解:波光粼粼图、江上余晖图。
E.激思:两幅图,两句话,两个字,两相比较,感觉一样吗?哪个更活泼一些?
预设1:洒在水面上,有种波光粼粼的动感。
预设2:铺字显的更加平静、安静。
(3)回读诗句,加深理解:你能读出自己对这句的理解吗?
A.读出平静:不疾不徐,刚刚好。这就是此刻诗人内心的感怀。
补充诗人及诗歌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情感,读准诗的味道。
B.读出绚烂:落日的余晖铺在江面上,使江水由远及近呈现出多彩的光晕,这就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生读)
C.读出悠远:太阳慢慢落下去,光芒越来越微弱,那最后一丝光亮铺在水面上,江面颜色越来越暗下去了。再读。
设计意图:《暮江吟》古诗的教学在师生共同的阅读中,积累建构语言,指向核心素养。
(4)对比拓展,品味铺韵:透过一个铺字,我们读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其实,这个铺字呢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的笔下:
出示一组诗句,师生接读:
(师)广阔的原野,碧绿的草地,唐代诗人吕岩写下这样的诗句:(生)草铺横野六七里。
(师)荞麦花开,洁白似雪,宋代诗人姚勉这样描绘眼前的景象:(生)荞麦花开如铺雪。 (师)稻子熟了,满目金黄,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生)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5)品味色彩,指导朗读:
A.启发、感悟铺的精确:这些带有铺字的语句,把大自然的最美色彩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又铺出了怎样的色彩呢?
预设:两种(瑟瑟和红)B.点拨、指导读好诗句:夕阳下的江水一半红色一半绿色,多么奇妙的景象,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点拨读好)
打开想象,理解意境:这是一种怎样奇幻的景象啊!
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想象中的景象。
出示图片,对比体验:美吗?请再读,读出美感。
拓展鉴赏,再度品味:其实,这样绚丽多彩的颜色,在白居易的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例如,请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小结凝炼,体会特色:如此色彩鲜明的对比,冲击我们视觉,给我们美的享受。所以也有人说,白居易是诗人中用色彩最为精致、老道。
3、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初步感受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大家一起看单元导语页,回顾一下在这个单元里对我们提出了哪些学习要求?
第一条是阅读方面的要求,第二条是习作要求。上节课我们已经从《古诗三首》中感受到作者从颜色、气味、不同角度等方面进行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叶圣陶笔下《爬山虎的脚》,继续学习观察和表达的方。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爬山虎
爬山虎 又叫常春藤、巴山虎。它的茎如果不攀援在别的物体上就无法向上生长。爬山虎的茎上有卷须,卷须生有许多分枝,每根分支的末端都有吸盘,能够附着在墙壁上、大树上或岩石上。爬山虎附着在墙壁上非常牢固,如果不用大力气,很难将它扯下来。爬山虎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如果在墙边栽一棵,它的茎很快就会蔓延整个墙壁。另外爬山虎具有美化环境、遮挡强光、降低噪音、保持空气湿度等作用。
三、出示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初步感受连续观察,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自主读识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6页,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有关爬山虎的哪些事情?
检测学习成果。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你会读吗?
均匀 叶柄 蜗牛 枯萎 弯曲
你会写吗?
虎 占 茎 柄 萎 隙 操 嫩 顺
固 瞧 叠
大家读得真认真,敢接受老师的检测吗?你会读这些词语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我们来开火车。蓝色的字是这节课的多音字。在这里它的读音是?你说。另一个读音怎么读?你来说。
这些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这里边有几个字容易写错,谁来提醒大家。(隙、嫩、瞧)请赶快拿起笔,把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描一遍。(请同学们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2.课文写了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和爬山虎的脚。板书
五、合作读议
再次读课文,画出你认为作者观察细致的句子并在旁边进行批注。
温馨提示:
1、画出作者观察细致的句子。
2、有感情的读一读所画的句子。
3、在旁边进行简单批注。
交流一: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这位同学找得很准确,他找到的是这些句子,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细致观察爬山虎的脚?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句话是写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这就是爬山虎脚的位置。板书
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大家看,这就是蜗牛的触角。这就是爬山虎脚的形状。板书
作者从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三方面进行细致观察,今后我们在描写事物时,也要进行仔细观察。
过渡句: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的句子,还有哪些?
交流二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在爬的时候,尤其对它的动作观察细致。请你画出表示动作的词。板书
1、你来说。
2、跟他不一样的。
3、谁来补充?
爬山虎是这样爬的,我们一起来演一演。我来读,大家演。
小结: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使用动词,生动形象地给我们介绍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其实我们在写话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动词使自己描写的事物更生动、形象。
出示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使用动词补充句子。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些动词,谁来读?你来。试着用上动词,选择一幅或几幅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
这几种不同的姿态,我们可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哪位同学读一读你的作品。
池中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了细致的观察,才会有准确生动的表达。
过渡语:作者细致观察爬山虎脚的句子还有哪些?
交流三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爬山虎脚的变化,作者是怎么发现的呢?
那一会儿就发现了吗?
长时间细致的观察,这就叫做连续细致观察。
过渡语: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是写连续观察的?
交流四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板书
你找出的是爬山虎叶子的句段。你从哪些词语发现作者连续观察?(刚长出来、不几天、长大了)
你找的真准。你真会读书!
最后一句话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叶子被风吹过的动态美。
我们一起接读这段话,老师读蓝色的字,大家都黑色和红色的字。
总结全文: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学会了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使用动词 ,进行生动形象的表达。在今后的生活和习作中我们也要注意细致观察,准确表达。
六、课堂检测
1、读句子,注意红色的词语,体会下面两句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2、仿写训练
请你试着用上这些动词写一写:张开、飘落、摇摆、露出、等)写一写你了解的一种植物。(植物图片)
生练笔,交流展示评价。
板书:
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位置
叶子 嫩红 嫩绿
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怎么爬 动词
脚的变化 枯萎 牢固
连续、细致的观察准确表达
4、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充满童趣的课文,本身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描写的对象更使学生感兴趣,因此,本文的教学以趣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课文、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式深入文本,学习作者精致而准确的观察,细腻而自然的描述的方法。突出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整课教学围绕着解决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等问题展开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表达、理解等能力,有效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正确方法,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整理作者法布尔和昆虫蟋蟀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有条件的地方,学生可以课前观察蟋蟀的巢穴。
2.查找作者和蟋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宽敞,越来越漂亮。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的住宅?(板书:住宅)
2.现在有一个小家伙想和你们比一比住宅,它就是(板书:蟋蟀)
3.(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出几个重点问题:作者为什么将蟋蟀的洞穴说成是住宅?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建造的?)
设计意图:本课的起始设计,具有激趣和铺垫的双重功能。开篇创设比住宅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许多疑问,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检测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将句子读通顺。
(2)给不理解的词语做上标记。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同桌互相交流预习字词的情况。
(2)组长利用字词卡片,组织小组成员轮读、抢读,熟记字词。
(3)课件出示几个难读的新词:
慎(shn)重 挖掘(ju) 搜(sōu)索
倾(qīnɡ)斜 骤(zhu)雨 布置(zh)
住宅(zhi) 选择(z) 洞穴(xu) 较(jio)大
(全班开火车读、指学生领读,正音。)
(4)出示本课会写字:宅、临、慎、选、择、址、良、穴、厅、卧、专、寸、卫、较。
①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特点,指名说说书写注意事项。
②动漫演示重点字的书写过程。
③先让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再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点放在检测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上,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读课文情况。
图片
一是评价字音是否读得准;二是评价语句是否读得流利,断句是否恰当。
2.边听边思考:蟋蟀出名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课件提示)
3.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引导填写学生活动卡(一):
先简单说明蟋蟀成名的原因(唱歌和住宅),然后重点介绍住宅的样子和住宅是怎样建造的。
4.指学生找出每部分对应的段落,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指名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读熟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为精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说说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作业设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谈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回顾课文;抄写生动的句子,丰富积累。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引问:上节课同学们已经知道蟋蟀出名的原因不光因为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其实,蟋蟀的住宅只不过是小小的洞穴而已,可为什么这样出名呢?连作者都赞叹说(出示句子,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引导、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为理解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它的住宅是什么样儿的?
图片
引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有序地概括蟋蟀住宅的特点。
(1)教师出示第5、6自然段,指名读,思考: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并试着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合作填写学生活动卡(二)。
(3)学生结合句子汇报。
预设:结合第5自然段能概括出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通过读第6自然段能知道蟋蟀住宅的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教师出示课文原图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相机板书。)
(4)学生扮演小蟋蟀向大家介绍住宅是什么样子的。
(5)自由读文,边读边想象蟋蟀住宅的样子。
(6)过渡: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这么好的住宅怎么就被蟋蟀碰上了呢?
2.引出选址问题。
(1)指学生读第2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①随遇而安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②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蟋蟀:慎重地选择住址,不肯随遇而安。)
③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是文中的哪些词语让你喜欢上它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常常、一定要、一点儿一点儿等。)
④如果你是蟋蟀,天下起了大雨,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舒适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自豪、舒畅)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⑤过渡:这么宽敞的住宅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3.解决问题:它是怎样建造住宅的?
(1)提出读文要求。
默读课文第7~9自然段,结合下面几个问题,谈谈你的发现和感受:
图片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谈,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归纳,感受蟋蟀的可贵精神。
①作者分几个层次来写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说说每个层次的意思。
②找出描写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③蟋蟀能够把住宅建得这么好说明了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部分分三个层次介绍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动工时间;怎样挖掘;不断修整。
②蟋蟀建造住宅的句子主要在第7自然段,表示动作的词语有:扒、搬、踏、推、铺。
③说明蟋蟀有认真工作、坚持不懈、辛勤劳动的精神。
补充学生活动卡(二)。
(3)读到这儿,你明白为什么作者将蟋蟀的洞穴称为住宅了吗?你想怎样称赞这小小的蟋蟀?
(4)带着赞美的感情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来体会课文要表达的内容,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选址和建筑过程,并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三、深入读文,感悟写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有亲眼见过蟋蟀的住宅,那为什么读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就如同亲眼所见而且兴趣盎然呢?(因为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认真,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形象。)
3.学生介绍有关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资料。
4.读了这篇课文,你要向法布尔学习什么?(学会连续、细致地观察,具体地描写。)
5.学生介绍蟋蟀的资料。
6.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昆虫记》,更深刻地感受一下法布尔对这些小生命的热爱和敬佩。
7.拓展阅读。读一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燕子窝,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交流写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结合课文让学生写一个小动物,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布置课外阅读,延伸语文课堂,让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和课外图书有效地整合起来。
板书设计(略)
5、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课稿
一:说教材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语文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本组课文训练项目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这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本单元对学生的要求,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注意主体的参与,发展思维,培养学习能力,以达到教学目标,使用的方法为: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读带讲法,练习法,讨论法,指导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划、议、说,同桌互学,小组合作等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怎么样教学这节课呢?
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悟课文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设计依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 划出来。
设计依据:让学生自由朗读、默读的方式先整体感知课文,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有目的的读,有价值地获取,初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读中能对整篇文章有个大致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设计依据:让学生抓住重点,自渎自悟自得,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手抄报,参加全班展评。
设计依据:课堂上有效的拓展,其实是对教材的优化重组,有针对性且及时拓展,不但能增加了阅读拓宽了视野,反过来又促进对课文理解的升华。
四、说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发现和发明
板书是文章结构的简缩,通过板书,能使学生直观地抓住线索,理请思路,体会中心,知道选材,因此,我的板书力求体现这些,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6、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避、撼、喧、嚷、盈、玷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CAI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2.检查预习情况
(1)知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再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词或段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提炼重点。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提炼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你是从文中哪里体会到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好吗?。
4、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二、全班交流,解疑释难,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山雨欲来风满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1)理解素洁、玷污。(指导本段朗读:)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你们心里着急吗?
(4)指导朗读: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2)作者作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2)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一起读读吧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5.点明主旨
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三、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四、畅谈感受。
五、作业设计:
1.给生字注音、组词、扩词
2.回答问题:
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作者有哪些猜想?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7、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一、说教材
《曹冲称象》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官员称象的方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对比,理解曹冲称象方法的科学巧妙。
3.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三、说教法
1.《曹冲称象》是一篇传统课文,记叙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在七岁时就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课文的重难点均应放在第3、4段的理解上。
2.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学习曹冲称象的方法时教师可利用简单的课件或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可制作一套操作简便的纸片教具。用硬纸片,剪一头大象,画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条大船,涂上黄色;剪一块梯形,画上灰色石头。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观察为宜。课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头等纸片教具的正面贴上透明胶带。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教师边分析边将以上教具逐一贴在黑板上。
3.保证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候答时间,指导学生评价各种称象方法的优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4.我还采用自主发现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较大的自主权。于是,我设计了读完课文之际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的学习汇报活动让学生在相互补充之后,明白文章的脉络以及内容。避免教师的灌输式的教育。
5.从理解的角度看,曹冲所说的四句话全是重点和难点;从表达的角度看,它是读写的结合的范例;从学期的重点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最后据此,还可以鼓励学生写写自己做过哪些聪明的事。抓住了它能一举多得。
四、说教学过程
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巧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走进生活实际,了解秤是不能称大象的。所以称大象的难度是可想
而知的。
(二)复习生字,朗读课文。
学生复习生字词。教师适时指导朗读。使用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使同学们能够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辅助动画,理解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感受。
2.播放动画,整体感受曹冲如何称象。
3.分步演示,深入理解课文。
4.按照课件的提示,复述称象过程。
5.独立叙述称象过程。
(四)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通过几个小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事要像曹冲那样多动脑。
五、说信息技术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切入点介绍一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的整合。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故事
任何一个历史故事都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本篇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遥远,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就能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所以在开课时我以大家都很熟悉的秤来导入主题,进而出示大象的图片,大象是否能用秤来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化静为动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时把教材比较抽象的内容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直接导入课题,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由于学生对于曹冲不是很熟悉,所以我出示一幅关于曹操和曹冲的图片,并且简单给孩子们介绍他们。他们生活在1800年前的三国时期,当时曹冲只有七岁。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思考。
(二)多媒体游戏,复习旧知
二年级的识字是一个重点的内容,但是孩子们往往只是机械的记忆,达不到理想效果。我深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设计了游戏来复习生字,以多媒体游戏为载体,轻松突破教学难点。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提高了孩子兴趣。请看我的教学实录。在进行游戏教学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精力集中、积极发言,生怕丢掉一个生字,同学们在妙趣横生的摘苹果游戏中复习了生字,使原本枯燥的识字变得富有生命力。达到了复习生字的学习目的。同时又通过谁能赶走大象的游戏,来进行词语填空,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复习旧知。
(三)理解复述,突破难点
二年级的教学仍以朗读作为孩子们的主要任务,这个环节我借助信息教育技术,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进行朗读学习理解。最初的朗读要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直观的印象,所以将课文的重点句呈现在大屏幕上,同时,图片出示大象的身子和腿都像什么,训练孩子们口语表达能力。重点句单独呈现反复连读语气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让同学们把疑问的语气充分读出来。学生自读第二段课文,找到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并且理解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同时知道学生读出反驳的语气。
二年级的同学具有初步理解词语的能力,但是要让他们对整个故事进行复述就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孩子们能更加直观的了解称象的过程,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动画来帮助大家理解课文。这样能轻松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通过学生自读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一个初步、抽象的理解。然后通过看动画片的方式,产生一个完整直观的感受。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享受,同学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聪明绝顶的曹冲通过动脑筋、想办法称象的过程。
为帮助他们完整地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做好铺垫,最后通过再次分步看图提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把抽象化为具体、乏味化为有声有色的一个过程。这些动画能够唤起学生对语言的主动感悟,积累词语,乐于表达。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学习重点,练习从低年级开始就能有序地说一段话。让学生在一种现实感中进行主动学习。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好习惯。借助多媒体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教学设计
《曹冲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3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培养学生做事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
4.遇事动脑筋想办法的良好习惯,做事时注意采纳别人合理的意见。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谁能说一说大象长得什么样?
(看课件)有没有见过称象?
(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
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
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三、自主识字,有针对性地指导
1,给课文中要求会认的11个生字画上圆圈,自己读读字音,想办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在学生自主识字的基础上,教师作有针对性的指导。
4,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认读词语,巩固识字。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强化识字效果。
四、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中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仑词的语气。
五、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宰大象秤重量肯定是不行的,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大象呢?曹冲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三、完成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 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 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 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曹操,曹冲,官员们.
2. 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 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 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 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 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 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 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 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 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 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 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 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 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 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 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 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 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 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 总结全文
1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 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8、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夜间飞行的秘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四上6课《夜间的飞行秘密》
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提问策略单元,是继三年级预测后的又一阅读策略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教给学生提问方法,培养提问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篇课文呈梯度式前进,逐步达成单元目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让学生学会从课文的局部或整体提出问题。《夜间飞行的秘密》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达成前篇课文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提问,扩大提问范围,拓宽阅读思维。
关注体裁特征: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一篇有趣的科学小品文,它主要讲的是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科学小品文的学习更加注重内容的解析、说明方法的习得、语言的体会等方面,而本篇课文则更加注重在学生已有的大胆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全面深入思考,学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关注策略指导:
提问策略单元在编排和教学中更加注重提问策略的教授和指导。学生经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学习,初步具有了主动提问的意识,思维较为活跃,但提问还是较为零散,思维比较单一,提问策略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有必要,为此教师应在充分保护学生提问热情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
关注学法指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导语、批注问题、小组交流合作、借助问题清单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同时,提问策略的学习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让提问策略的学习和应用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系,会写蚊、即等14个字,会写蚊子、即使等12个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从不同角度提问。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屏软件、长纸条、马克笔、磁铁板书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方法,课题导入
1.回忆复习本单元前一课的提问方法
师:孩子们,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一篇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这篇课文中,你们学到了什么提问方法?
(贴板书:疑)
生:可以针对课文的部分或全文提问。
(贴板书:部分、全文)
师: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继续用提问的方法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夜间飞行的秘密》。
(板书课题:夜间飞行的秘密,学生跟随书空)
讲解达字:半包围结构,注意大的捺变成长点。
2.针对课题提问
齐读课题,带着思考再读一遍,说说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第一课中已经学到的提问方法,学习接下来的课文内容,并尝试着边读边思考提出对题目的疑问,学生提问有了抓手。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1、明确任务,提出问题
带着对题目的疑问和思考,接着往下读文章。
读之前,出示阅读任务,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提醒:书中有个学习伙伴也像你们一样,边读边思考,提出了他的问题,写在了旁边和文后,你也可以像他一样记录在这里。
【设计意图】:在学生边读边思的过程中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明确如何将自己的思考和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1)谁来说说你提了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
3、全班分享,解决问题
小组分享问题,全班共同解决,在提问和思考中,通过再读课文,聚焦关键段落深入分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在共同聚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预设1:
为什么用清朗不用晴朗?(贴板书)
师:你们有没有听清楚这个问题,这也是老师疑惑的地方,我更感兴趣的是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疑惑?(生答)这是个好问题,你们谁能帮他解答?引导学生比较清和晴的两个偏旁,清朗强调清清爽爽。
预设2:
为什么题目是夜间飞行的秘密,一开始却写飞机?(贴板书)
师:你们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评价一下。
生:好,从熟悉的事物引入让我们更有兴趣往下读。
师:是的,这就是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用通俗的事物来说明,引发我们阅读的兴趣和思考。看来这也是个不错的问题。
预设3:
蝙蝠的眼睛看得到东西吗?(贴板书)
师:你能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吗,在第几段?
师:文章传达给我们的信息的确是它的眼睛不太好用,远不如嘴耳配合得好,老师补充小资料,蝙蝠不是全瞎,只是视力弱化了。
预设4:
无线电波和超声波是一样的吗?(贴板书)
老师带领学生找到文中相关自然段(七八段),交流讨论:
(1)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无线电波?
(2)找出相关句子勾画出来。老师通过投屏,在屏幕上勾画。
(3)男生读超声波部分,女生读无线电波部分。
(4)说一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师:是的,超声波是蝙蝠这种生物发出的;无线电波是雷达这种机械发出的,发出者是不一样的。看来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作比较。针对课文内容的提问不仅让我们理解了七八段,还知道了作者在这一部分运用的说明方法。
预设5:
蝙蝠探路的原理还应用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贴板书)
师:你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生答)
师:看来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也能提出不错的问题。
预设6:
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贴板书)
师:这是个好问题,但似乎没有那么容易一下解决,要想弄明白,必须深入去读课文,还要对蝙蝠和雷达作比较。
(1)明确阅读任务:
自读7-8自然段,思考蝙蝠是怎样做到夜里安全飞行的?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勾画出相关语句。
通过投屏画笔将学生勾画的内容呈现在课件上。
(2)老师通过幻灯片动画导图,引导学生明确蝙蝠夜间安全飞行的过程。
(3)学生仿照蝙蝠飞行原理的动画导图,对照雷达动画导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呢?
(5)明确:两者的原理使用是一样的,蝙蝠的嘴巴相当于雷达的天线,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荧光屏,雷达是受蝙蝠启发发明的。
师:看来好的问题,是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理解课文内容的。
【设计意图】:聚焦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通过全班交流分享,真正解决学生的疑惑,并让学生知道提问能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提问是很有用的,进而提高提问热情,唤醒提问的主动性。
三、借助伙伴,梳理角度
1、学生观察,提炼角度
(1)老师整理黑板贴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关注书中学习伙伴的问题清单,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提问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有针对课文内容提的,有从写法角度提的,还有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提出的问题,是启示角度的问题。
(2)聚焦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考学生的问题都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学生依次观察判断,将相同角度的问题的板书张贴位置调整在一起。
(分别贴板书:内容、写法、启示)
2、回顾问题,分享交流
学生学习了从不同角度提问,如果受到启发想到了新的问题或者仍有问题想要与大家分享,用课件中的句式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从最开始的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到关注学习伙伴的问题清单发现提问可以是多角度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部分,此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习了的从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继续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四、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呈现课后材料,运用课上所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材料的呈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再次明确提问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让方法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提问意识的培养和提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此环节旨在让多角度提问的方法帮助到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六、板书设计
9、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一、对比阅读导入
师:三年级我们就学过一篇童话故事《一颗小豌豆》,这册书我们还会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咱们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看看。对比作者,你发现了什么?
生:作者都是安徒生。/但是译者不同。/选作文章时都有改动。
师:再来看看课文的学习要求。你又发现了什么不一样?
生:三年级学的文章就是要求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四年级的要求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学会提问。
师:是的,你看到了最主要的区别。很多孩子觉得,同一篇文章,我们已经学过了,为什么还要学,首先是因为这篇文章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其次每一次要求学习的目标不一样,我们就应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明白了吗?
师:我们再来回忆回忆《一颗小豌豆》,这篇课文围绕一颗小豌豆分别介绍了小豌豆的愿望/第五课小豌豆掉到了窗台/第五颗小豌豆和小姑娘的故事。看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你猜猜这篇文章主要内容会写什么?
生:分别介绍五粒豆的愿望/介绍了小豌豆和小姑娘之间的故事/其他小豌豆的故事
师:你们很会读文章,看题目就能猜到文章的大体内容。
二、读通文章,认读字词。
师:那我们来读读文章,先把文章读通顺。
生分别读重点句子,认读重点字词。
1、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这里既温暖,又舒适;白天明亮,夜间黑暗。
2、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
3、 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最小的一粒豆说,是的,事情马上就要揭晓了。
4、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好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因为它使女儿对生命产生了愉快的想象。她从窗台上牵了一根绳子到窗框的上端去,使这棵豌豆苗可以盘绕着它向上生长。
5、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
认读重点词语:按照 舒适 恐怕 僵硬 揭晓 愉快 窗框 耐心 洋溢
整体字形指导:(1)豌字左边的豆字写得稍微靠上;硬字左边的石写得稍微靠上(2)舒字右边的予写得稍微靠下,耐字右边的村写得稍微靠下。(3)左右一般高的字:按、僵、枪、探、愉
重点笔画的指导:(1)豌字一横变成一提;舒字左边的舍一捺变成一点;僵字右边三横,中间一横最长,第一横最短,第三横第二长。
重点字的认读:僵、耐、舒
(第一课时花了十多分钟处理字词,考虑到生字词检测时学生普遍不认识揭、框、溢这三个字,舒、僵、耐基本都写不对,所以课上针对性地讲生字词。)
三、划分课文层次,小组交流问题清单
师:文章共分为三个层次,按照课件上层次的意思,请你快速读文,找出每个层次包括的段落。
生:第一层次是1-11段
生:第二层次是12-21段
生:第三层次是22-24段
师:课前预习时布置了读课文,积极思考,提问题。现在翻到你自己提的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之后小组派代表分享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
(小组交流5分钟后分享)
学生分别提出这些问题:
1、第一段说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坐成一排。它们在家里是什么地位?
2、豌豆没有腿没有脚,为什么会说老这么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
3、为什么第二粒小豌豆说要飞进太阳里才和他的身份相称,他到底什么身份?
4、为什么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
5、为什么妈妈看到小豌豆长叶子了就说你现在有一个小花园了!?
6、当小女孩看到小豌豆开花了,她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7、第四颗小豌豆为什么说自己是最了不起的豌豆?
8、小豌豆真的能把小女孩的病治好吗?
9、读完这篇文章,我们能获得什么启示?
10、这五颗小豌豆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吗?
师:请看课后第二小题,这里也张问题清单,上面有一些问题,请同学来读一读泡泡里的话,思考,我们提问题可以针对什么来提。
生: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来提问。
生:我们可以针对课文的全文来提问。
师:那现在来把上面的问题分分类,哪些是针对课文一部分内容提的问题,哪些是针对全文提的问题。
生:1-8个问题都是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问题;9、10问题都是针对全文提出来的。
三、总结本课教学重点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课的重点: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再读课文,解答问题。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或者我们一起来解答问题。因为这一课我们学过了,内容比较熟悉了,所以没花多少时间在读课文解答问题上。下一课《蝙蝠和雷达》一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提问题,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提问。
10、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妈妈睡了》教学设计
妈妈睡了。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
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
睡梦中的妈妈好累好累。
妈妈沉沉睡了,我看着她,想到了很多很多.
喜欢它的真实,喜欢它的心声,喜欢它的甜蜜的母子情。
倘若仅仅如此,自然称不上美文,喜欢它,更因为它的巧妙结构,它的诗样语言
排比修辞,先后呈现,从第二节开始,逐层加长,逐步形象,逐渐深化,但不变的,是妈妈的美,妈妈的温柔,妈妈的劳累。中心明确,如长长银线,把相关内容紧密环绕,循序渐进,重重叩击,读之,印象深刻。
短语多,精准优美,请看:
写外貌明亮的眼睛,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上;
写温柔微微地笑,嘴巴在笑,眼角在笑,睡梦中在笑;
写劳累乌黑的头发,渗出汗珠的额头,沙沙的响声。
这些难道不应该好好读,好好积累吗?适当补充拓展,难道不应设计吗?
二类生字如何识记?
有音节,必须发挥拐杖作用;借助词语,整体感知;去掉拼音,增大难度;按顺序,说方法;几轮后,识记应不成问题。
一类生字如何掌握?
共八字,第一课时,四字足矣:事、脸、窗,此三字,笔画多,需重点指导,估计出问题处,详加指导,当为重中之重。
计划如下:
一、自然导入,过渡到识字:板书课题,师: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妈妈睡了》,齐读。本文有13个二类生字,通过你的预习,是否都认识了?
二、多层次,几循环,精准记忆二类生字:
(一)翻开37页,借助音节,开火车读(不起立,读对,其余重复一次)。
(二)结合课件,开火车读(同上)。
(三)结合课件,识记无音节生字,开火车叙述;说识记方法。
(四)齐读生字群(两遍)
开火车次数多,为何?面广,了解更多情况也。
过渡:大家学得认真,记得准确,现在改写几个生字了。
三、学写事、脸、窗
导入:学事,同学们喜欢看故事,听故事,每天我们都做许多事情,今天我们就学写事。出示字卡,读。范写,提醒:横长短不一,中间宽而扁;
学写脸:摸自己脸,看同桌脸,提醒:左窄右舒展;
学写窗:师指窗户,问名称,怎样的窗户?生说。预设:明亮的、宽宽的、大大的、厚厚的,观察字形:上面宽,下面点出头。
描红、临写各两个,展示,其间巡视指导。
四、感悟妈妈的美丽温柔辛苦,美读全文。
(一)接读,听音点评,扫除读音障碍,检查预习情况。
(二)说说睡梦中的妈妈什么样子?如果让你用三句话总结,是哪三句?如果让你说具体,包括哪些语句?
(三)如果全文仅仅有第一节和这三个句子,如何?板书呈现。如何看出的?
(四)美读,读出感受。
五、拓展交流:你看过家人睡觉样子吗?看着你家人睡觉样子,你想说什么?
说课稿
《妈妈睡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妈妈睡了》是一篇浅显的抒情性的阅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文章以流畅自然的语言为基调,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但是给人亲切热情的感觉。我们透过小作者对睡梦中的妈妈的描绘,不仅可以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关爱,同时更能体现出作者对妈妈的爱。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3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母子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三、设计思路
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思路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观察,交流对话
读文识字 小组合作,扫清文字障碍
引导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引导表达 读 说 写 评
引导拓展 搜集、处理信息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把相信学生能学会作为这课教学的核心理念,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启动情感,揭示课题
1.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刚一上课他们的思维不能马上集中到课堂上来,如果利用歌曲导入,会很吸引学生,能有效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堂,引到课文中来。所以课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唱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2.由于每个人都有爱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孩子心目中是神圣的,伟大的,学生乐于亲近自己的妈妈,因此当歌曲唱完以后我就问大家:歌中唱到了谁呀?非常明显唱到了妈妈,于是我创设了谁愿意把观察到的妈妈介绍给大家?这样的情境。我想这样能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使儿童既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冲突,寻找到孩子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产生移情效应。
3.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介绍生活中的妈妈。
有的学生会说:生活中的妈妈很美丽,尤其是那双大眼睛。或有一头又黑又亮还很长的头发。
有的会说:妈妈做的饭菜特别好吃。还有可能说平时特别关心自己的学习。如天天接我、送我放学,辅导我学习等。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说起来一定很全面,而且学生的参与率也会很高。同时也调动了孩子们对妈妈的情感体验。
4.在学生介绍自己妈妈的基础上,我接着说:有一位小朋友也观察了自己的妈妈,你们看,妈妈在干什么?同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揭示并课题板书《妈妈睡了》。
紧接着我说:我们应怎样读课文的题目呢?根据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他们肯定知道《妈妈睡了》要小声,如果大声会吵醒妈妈。根据此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题《妈妈睡了》,这样又一次调动了学生对妈妈的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在对妈妈的爱的情感体验下进入了文本。
5.学生练读题目。
然后我说:那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听老师读课文。老师配以舒缓优美的《摇篮曲》朗读课文。在教师动情的朗读下,可以使学生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投入。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在老师感情的渲染下,我想学生肯定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都跃跃欲试的想自己读一读。于是,下一步放手学生自读课文,识记生字。按照平时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流程是这样的: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圈画生字。
2.同桌互读,检查读文情况。
3.在读文过程中进一步识字,加深印象。
4.教师检查学困生的读文情况,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5.教师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23名学生)对于全读对的学生奖励识字大王的标志。
6..组内检查,并进行奖励。
(设计意图:
1.对于生字的识记,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所以教师干脆直接教给学生自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识字的主人。
2利用识字大王的评价机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们主动识字。因为我校的学生成长记录中有识字闯关过级,每节课都有识字大王的评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十分诱人的。所以孩子们识字的兴趣很大,积极性很高,他们都会自主进行识字活动,在此手段的激励下,学生的识字量很大。
3.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形式,避免了评价单一性,顾全了整体,另外也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关系,为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奠定了基础。)
(三)读中感悟,体会深情。
1.我先总结上一环节的学习情况:有这么多同学都成为了识字大王祝贺你们,现在我们已经顺利通过了读文和识字,那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学生按照平时的学习过程回答:我们该理解课文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顺接学生的观点说:好,就按你们说的,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
2.己读课文,画出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交流时提出。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集体汇报。
设计意图:尝试质疑问答,鼓励自主发现解答问题。邱学华先生创立的尝试教学法,主张先学后教,先讲后练,正是着眼于让学生知不足,而后再学;让教师知困,然后再教。尝试教学法改变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的现象,真正实现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为教学的主导。尝试教学法倡导在教授新知识时,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能自己学会的内容,发现不懂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就学生的质疑进行讲解、点拨,学生面对的是自己疑难的问题、渴望学到的知识,精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种先愤后启,先悱后发的方法。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4.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不会有很大问题。课文只分三部分: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好慈祥,好累。所以我把文本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学会让他们自读课文,之后谈论感受最深的地方。
因为我知道学习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的基础。学生有活动的时空、有选择的权利、有展示的舞台、就有了更多感知、观察、思考和探索的机遇,就有了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这儿进行课文分析时,我准备通过展开读、说、写、评等活动,充分地表达了学生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5.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学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进行交流。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读懂了睡梦中的妈妈好累,我是从窗外,小鸟在唱着歌,风在树叶间散步,发出沙沙的响声,可是妈妈全听不到。看出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
6.这时我抓住这段引导学生都来分析。学生还可能说:我从妈妈干了好多活,累了,乏了。看出妈妈很累。这是我紧紧抓住这里进行生活拓展,问:根据你的观察,妈妈一天里都可能干哪些活?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 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
7.在这部分有两个词语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是深沉和均匀。对于呼吸深沉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对于呼吸均匀的理解采用表演的方式,先来表演呼吸不均匀是什么样的,再表演呼吸均匀是什么样的,这样通过对比学生理解就不会太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以语言文字为依托,分析语言现象,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强化个性体验。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
8.有的学生可能对睡梦中的妈妈很美丽感触较深,在谈论时,就可能抓住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等词句进行交流。
在平时的训练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多样化地语言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对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汇报时,有的直接摘录了书上描写的原句来表达,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几个关键词语,有的联系自己的生活,还有的可能加上想象等,学生在表达中思辨,在倾听中评判,不仅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等综合实践能力。
同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情朗读。因为学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使感受加深,情感被激活,他们才会不容自遏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表情朗读,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是,因为要求表情朗读,这就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9.在谈睡梦中的妈妈好温柔时,估计这里学生可能要提出疑问,处理这个问题,我准备用读文分析的方法。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看看能有什么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可以抓住睡梦中妈妈在微笑,很温和,另外,通过在睡梦中妈妈又想好了一个故事,等一会儿要讲给我听。来体会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读中感悟,体会深情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始终以《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为指导思想。在《妈妈睡了》的教学中,课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引出,教师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当学生就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当学生呈现探究成果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心灵。
(三)小结,生读文升华情感。
师:睡梦中的妈妈是那么美丽,那么温柔,又是那么的累,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再读课文,读给我们亲爱的妈妈,读完后,从这三部分中选出一段背下来。注意一定要小声点儿,别吵醒了睡梦中的妈妈。
师;我们的妈妈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一天天操劳着,可是她却无怨无悔,多么值得我们去爱呀!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沉的爱再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可千万不能吵醒妈妈。
(生随音乐读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在通过各种手段,如:教师的语言,眼神,教学手段、教学环节的设计等营造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才会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我们老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纵横,充分展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在这儿,老师再也不是传统定义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了,更像一个专业的主持人。)
四、拓展整合
现代阅读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所布置的作业也力求体现人文性。如:
关于妈妈,你还想写些什么?课下认真观察,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也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
小作者写了自己的妈妈,你想写谁呢?课下认真观察,把他写下来吧!
这种实践性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近长辈,很好得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附:板书设计
真美丽
妈妈睡了 好温柔
好累
(设计意图: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亮点进行板书,使整节课乱中有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到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11、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说课稿
《玲玲的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玲玲的画》是本单元围绕 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的课文。讲的是玲玲非常满意的一幅画被弄脏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使画获得了一等奖的事。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
2.理解端详、动脑筋等词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4.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其中,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是教学的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
(一)抓主线。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本文内容浅显。所以我决定以玲玲的情感变化:高兴、满意(画好作品)着急、伤心(弄脏作品)满意、喜悦(画更漂亮)为本文的主要线索展开教学。在复习完生字词后,让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再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变化的有关语句,理清了玲玲从满意到哭了起来再到满意的情感变化。同时借助课文中提到的两幅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从而形成了以心情变化为主线,以画为辅助的两条线索。
(二)抓朗读。读中体会,悟中朗读。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跟读(走进文本)— 多形式地悟(理解文本)再带着感受读(表现文本)这一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落实以读为本的原则。首先保证阅读的时间,从整部分朗读,到重点句子的研读,给学生充分的感悟时间。其次,在朗读形式上,采用自读、范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紧紧抓住玲玲的情感变化让学生深度感悟文本的语言,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抓字词。落实训练,积累语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就抓住了课文
中的两个词语进行训练。一个是端详,另一个是懒洋洋。针对学生对两个词语的感知程度,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学生对端详比较陌生,如果让学生做动作说意思并用词语说话,学生就对端详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懒洋洋这个词比较常见,但在这里特别提出来,让学生说说句子用上懒洋洋好在哪里,学生就对谴词造句的妙处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以后的写作积淀了语言。
四、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复习字词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第一环节:复习生字词
第二环节:探究体验,抓住重点句,层层深入,研读课文。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人物情感线索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导朗读,深入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默读课文,画出能表现玲玲心情的有关词语。
(三)创设情境,诵读感悟
1.出示第一幅图,理解端详,体会满意。
2.弄脏作品,感受着急
3.画更漂亮,再悟满意
(1)在爸爸的启发下,玲玲是怎么做的? 教师范读,故意丢掉一个词想了想。提醒学生理解 想了想,还有哪个词用得好?指导理解懒洋洋并用它说话。
(2)小结:(出示句子)看来,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理解 坏事、好事。
第三个环节:转换角色练习说话,深化文章主题思想 分角色朗读课文,换位思考,谈感受。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开阔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事。
2.最后出示名人名言,激励学生。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学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玲玲的画》是一篇让人颇受启发的小故事,我们更应该本着解放学生的理念,以玲玲的情感变化为主要线索,以爸爸说的最后两句话中蕴含的道理为突破口,揭示课文主题。因此,本设计让学生随着课文内容不断深入理解,自悟课文内容。同时,通过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并在感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个性化朗读和分角色朗读。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说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同时加深学生对重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将课文中爸爸说的话做成相关的课件;准备三幅与课文前后内容相符的画。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至少读三遍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导入:学校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一位小姑娘要去参加,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谁来亲切地叫她一声?
2.识字:玲是形声字,右边命令的令表示字音,要读准后鼻音。左边是王字旁,表示字义。王字旁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的、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这里指人的名字。
3.揭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玲玲有关,(补全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4.过渡:玲玲的画怎么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玲玲的画》,在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形声字形旁表义,用形声字构字特点学习玲的字形,理解玲的意思,让学生记忆深刻,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拉近了学生和故事的主人公玲玲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还要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1)同桌合作学习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小组内交流识字方法,并准备全班交流。
3.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检查读文识字的效果。
(1)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其他学生适时补充。明确幅的读音是f。
(2)引导学生归纳,可以采用形声字识字法识记的生字有:玲、详、幅、评、催、啪、脏、懒、糟。注意组词区分催崔幅副。
并和肯可以用口诀记忆:并倒八开;肯上止下月。
(3)开火车给生字口头组词。
(4)开火车读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再读要求:把课文读流利,不唱读,不指读。
2.学生试读。
3.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分男女同学读,读准生字的读音。
(1)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2)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图片要注意指导学生重读得意地端详就要啪掉伤心地,突出玲玲情感的变化。
4.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交流结果: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概括课文内容。
图片引导学生明确这是写事类文章总结内容的好方法。
6.推荐组员在全班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从初读读准、读通到再读读顺,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难度逐渐提高的过程,在看似简单的教学流程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样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为进一步分析课文、懂得道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指导观察,分类识记
1.出示生字:画、幅、评、奖、纸、报、另、及、拿、并。
(1)学生齐读生字并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以及各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生字的结构分类观察和识记:
①上下结构的字:奖、另、拿、并。
②左右结构的字:幅、评、纸、报。
③半包围结构的字:画。
④独体字:及。
2.教师范写,边范写边指导。
(1)奖笔画较多,书写时把上下两个部分都写得扁一些,大字出头部分要稍短。
(2)写纸要注意,左窄右宽,结构要紧凑。
(3)画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上面的长横,然后写中间的田字,最后用图片围住。
3.学生练习描红,再临写,教师巡视,随机指导,找出有特点的学生准备进行展示评价。
4.评价书写,找出优缺点,二次练写,强调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认真观看教师的范写过程,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蕴含在每一笔、每一画中。
五、趣味游戏,巩固识字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字,并能口头组词。)
2.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给学生带来了愉快的学习体验,为长久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
一、游戏复习,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玲玲的画》,不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要先考考大家,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第一关:(课件出示生字)指读、比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第二关:读文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哪两个人物?
第三关:举办朗读课文擂台赛。
2.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连闯了三关,现在就让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之旅吧!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识字复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朗读擂台赛更是低年级孩子乐于参与的学习方式,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情绪饱满的气氛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细读课文,读中悟情
(一)读第1~3自然段,悟高兴之情。
1.指生读,引导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读懂了什么?
2.(1)教师板书得意地端详,引导学生思考:端详是什么意思?
可以用找近义词法理解端详。 图片
(2)指名表演端详这个动作。
3.(1)课件出示:得意地端详得意地看,引导学生比较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感悟两个词语的区别,知道端详表示看得更认真,欣赏的时间更长。
(3)练习用端详说句话。
4.启发想象:如果是你,画了自己满意的画,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玲玲的心情。
6.师生共同点评。
(二)表演读第4自然段,悟难过之情。
1.出示第4自然段,指学生读,引导其他同学思考:当玲玲正得意洋洋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发生了什么事?
2.指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不小心、弄脏。
3.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辛苦一晚上画出的得意之作变成这样,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
4.文中的玲玲面对此时的突发事件是怎么做的?
5.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伤心地哭。
6.引导学生思考:你想怎么安慰玲玲?
图片此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话,还要教会学生关心他人。
(三)读第5~8自然段,展开辩论,悟满意之情。
1.指名读描写玲玲又笑了的句子,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2.出示两幅画:图1为弄脏了的画,图2为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说一说:玲玲为什么又笑了?(找出第7自然段的内容读一读)
3.引导学生思考:爸爸的主意好吗?好在哪儿呢?
4.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改画更好。
5.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画什么?
6.出示三幅画:第一幅是玲玲一开始画的没有小花狗的画;第二幅是弄脏了的画;第三幅是添上了小花狗的画。引导学生交流:你更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
7.引导学生展开辩论:明明是一件令人伤心的坏事,怎么变成好事了呢?
(四)读第9自然段,感悟道理。
1.课件出示爸爸说的话,在小组中讨论:读懂了什么?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2.指名答,教师相机板书:动脑筋想办法,坏事变成好事。
3.教师扮演爸爸说这段话,学生扮演玲玲,表达此时最想说的话,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指导背诵爸爸说的话。
5.仿照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用只要就写句子。
(五)分角色表演读全文,深化体验。
1.学生在小组里分角色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2.指生分角色读课文,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和语调。
3.学生分成三个大组按角色读课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紧紧围绕玲玲的情感变化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读中表演,读中感悟,读中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关心人物心情。爸爸简短的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文章的主题。通过让学生品读爸爸的话,使学生能够在品读中理解句子蕴含的道理,从品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和教育。课件的适时展示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巩固生字词。
2.出示会认字,开火车口头组词。
3.出示会写字,观察其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间架结构。
4.重点指导:(1)报的笔顺是:图片。(2)及的第一笔是丿。(3)拿上下两部分都要写得扁一些,手的第一笔撇写在横中线上。
5.学生练写。
6.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字详细指导,既能帮助学生有重点、有目的、有方法地识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分组讨论:同学们,原来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现在就请大家分组,动动脑筋,看能不能把下面的问题变成好事情。
课件出示:
(1)小女孩摔了跤,裙子破了。
(2)妈妈发现孩子的裤子短了,可是还能穿。
2.引导交流,妥善解决。
(1)在破的地方补上一朵小花。
(2)在裤腿下面加一道宽边又能多穿一年,很节约。
3.拓展延伸:你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玲玲这样坏事变好事的情况吗?你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怎么处理的?同桌交流后和大家分享。
4.小结: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逐渐养成爱动脑的习惯,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发。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下,不露痕迹地帮助学生将文本语言融入自己的语言中,轻松实现了文本语言的外化。
12、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一封信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一封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削、锅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朝、重、结,会写封、信等10个生字,理解信、削、朝、冷清等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表现露西对爸爸的思念。
3.对比阅读两封信,感受妈妈和露西对爸爸的理解和关爱,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尝试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和妈妈写一封回信,体会家人之间美好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汉字信,出示信的古字形,理解信就是人说的话。相机组词:书信、口信、信息。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给他人写信的经历?为什么要写信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
2. 有一个叫露西的小朋友也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板书课题:一封信)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导入,先出示信的古字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字义,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认知。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信的认识,促使其在阅读中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
二、理解字词读通信
1.露西给谁写信?朗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露西为什么要给爸爸写信?
2.指名学生用因为所以说清楚原因。相机教学今,出示图文资料理解今的意思:上半部分口向下,中间有铃形。古人用铃响声表示现在,此时。因此今就是现在、此时的意思。今天就是现在这一天的意思。拓展理解词语今年古今。
3.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在信中露西分别写了什么呢?
4. 检查课文朗读。
(1) 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相机教学生字词。
①指导学生辨别多音字朝的读音,理解朝(cho)就是向的意思。学习朝(zhāo)的读音并组词:朝阳、朝霞。
②结合图片理解削的意思,根据字义记忆字形,正确书写。组词:削苹果、削铅笔。
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认识锅,组词:火锅、铁锅。根据意思记忆偏旁。
④结合实物认识圆珠笔:因笔尖是圆形的小钢珠而得名,小钢珠和笔杆内的墨水管相连,转动的时候带上墨水完成书写。
教学生字圆,出示圆的古字形,它是一个形声字,里面的员是它的意思,表示俯视鼎,看到鼎口是圆形的。所以这个圆表示圆形。指导学生和公园的园区分。圆是全包围结构,里面的部分要写得紧凑。
教学生字笔: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由竹子制成,因此笔是竹字头。
(2)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相机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刮胡子,联系削来记忆:由立刀旁组成的汉字大部分都与尖锐的器具及使用这些器具的动作有关。拓展:割、刺、剑。
②教学生字修。修是形声字,彡表示它的意思,古时候指的是用来装饰的羽毛,所以它的本义是装饰,使一件物品变得完美,在文中指将物品恢复完好。
③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冷清的意思。出示填空:爸爸不在家,没人,没有,也没有 。
预设:爸爸不在家,没人逗露西玩 ,没有欢声笑语,也没有热闹的团聚。这种人很少、很冷落、很安静的场面就叫作冷清。它的反义词是热闹。
(3) 开火车读第4~14自然段,提醒学生读准多音字重和结,读准影字的后鼻音。
5. 说说露西一共给爸爸写了几次信。
指名交流,师小结:露西一共写了两次信。文章的第1~3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一封信;第7~14自然段是露西写的第二封信;中间第4~6自然段写的是露西觉得第一封信写得不好,又和妈妈一起写第二封信。
(设计意图:运用出示汉字古字形、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识字方法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使汉字的学习更扎实,更有趣。)
三、對比内容读懂信
1.露西在写第一封信之前,还做了什么呢?默读第2自然段,说说你觉得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
交流要点:从早早打开空调洗了一些土豆削好后放在锅里理解和感受露西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2.对比阅读两封信。
(1)默读课文第3~14自然段,将第一封信的内容用横线画出来,第二封信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来,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通过对比阅读,你感受到露西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 有感情地对比朗读两封信。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体会露西的心情,用低沉的语调、难过的语气表现第一封信的内容,用高昂的语调、快乐的语气表现第二封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封信的内容,学生能更直观地体会到两封信中露西心情的不同,也更能感受到露西的懂事、坚强,为下一环节体会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做好铺垫。)
四、 体会情感写回信
1. 你觉得露西的爸爸收到两封不同的信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 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呢?为什么?
3. 体会亲情,仿写回信。
(1) 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感动,如果你是露西的爸爸,看到这封信,也想让露西和妈妈放心,你会写一封怎样的回信呢?请你仿照露西写的第二封信的句式,以爸爸的口吻给露西写一封回信吧。
(2) 出示句式填空:
亲爱的露西:
看到你的信,知道你和妈妈生活得很好,爸爸很开心。我在这里 。这里的风景不错,有 ,有,还有。我在这里吃得也很好,,住得 ,我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很快我们就可以见面了。
(3)指导学生完成回信。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谈对两封信内容的认识,更能体会到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亲情。在此基础上仿照第二封信的内容以爸爸的口吻写一封回信,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更深刻、更具体了。)
五、指导书写,拓展阅读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指名读。
2.指导书写:封今电。封:左右结构,左边第二横最长,左边最后一笔要往上提。今:上下结构,撇捺要舒展,点在中心线。电:独体字,日字写宽扁,竖弯钩起笔在竖中线,转弯要圆润。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封信》记叙了主人公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文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不同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心情体验。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我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主导问题,引导学生去读书,读懂内容,读出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露西的两封信。
学生准备:读课文三遍,字卡、词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直入主题
1.导入:如果你的爸爸去远方工作了,你想他的时候会怎么与他取得联系呢?(打电话或者发微信)那么,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板书题目,齐读题目)
2.认读封字,明确一封是数量词,封字还可以组词为封住密封等。
3.过渡:这篇课文中的信是谁写给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同时也通过谈话激趣导学,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停顿。
2.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圈画出来,难读的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说说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3.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圈画生字,用____画出露西第一次写的信的内容,再用 画出露西第二次写的信的内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对生字新词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在明确任务后,让学生自主读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通句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对比体会,合作识字
1.指生回答: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
2.(1)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的内容。
(2)指名认读生字,教师纠正字音。
①读准削肩冷鲜的读音。
②指导学习多音字朝重结。能根据不同的读音组词语。如重在本课读chnɡ,另一个读音是zhnɡ,可组词为重量。
(3)小组合作,交流识记削刮胡修冷重的方法。
(4)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①动作识字削、刮。做一做削、刮的动作,想一想生活中和削、刮有关的词语:削皮、削铅笔,刮风、刮胡子等。
②字谜识字胡。古时明月今相见。
③生活识字修。引导学生思考在哪里见过这个字。(修理部)课件出示修理部的牌匾,仔细观察这个字,在书写时不要忘了中间的竖,学生书空练习。
④形声字识字冷。冫,表义;令,表音。组词:冷清、冷气。
⑤对比识字重与量字形相近,对比记忆。
(5)课件出示第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
你不在,我们很不开心。以前每天早上你一边刮胡子,一边逗我玩。还有,家里的台灯坏了,我们修不好。从早到晚,家里总是很冷清。
指生读,师生评价,然后生齐读第一封信。
3.露西的第二封信都写了些什么呢?指生回答,课件出示露西写的第二封信。
亲爱的爸爸:
我们过得挺好。太阳闪闪发光。阳光下,我们的希比希又蹦又跳。请爸爸告诉我们,螺丝刀放在哪儿了。这样,我们就能自己修台灯了。还有,下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电影。
爸爸,我们天天想你。
(1)引导学生朗读并体会。
图片指导学生将第二封信和第一封信对比一下,确定第二封信应该用高兴、幸福的语气去读。
(2)巩固识字,集体交流, 师适时补充:
①指导学生学习期字可以用生活识字法,如:一个星期共有七天,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另外,期与胡字形相似,两个字的偏旁相同,古和其分别代表着两个字不同的读音,虽然偏旁相同,但意思不一样,胡中的月字旁指肉,而期中的月字旁则表示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
②指导学习鲜。图片 鲜字由鱼、羊两字组成,最早表示鱼名,泛指活鱼, 后来引申为新鲜、美味的意思。
(3)指生读第二封信,师生评价。
①课件在第二封信结尾和鲜花的位置出示词语结尾和一大束鲜花,指名朗读词语。并利用课件放大结束和鲜,指名反复认读,并交流识字方法。
②字谜识字:束口字藏在木中间。
4.小结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在这两封信中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朋友,还能把这两封信读得既通顺又流利,把掌声送给自己吧!下面会写字中的朋友也着急跟大家见面了,让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个招呼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环节,将本课的重点字集中在露西给爸爸的信中,不仅给汉字提供了反复出现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观察示范,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请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的结构。
2.上下结构的字:今、支、笔。
左右结构的字:封、信、珠、灯、影。
全包围结构的字:圆。
独体字:电。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
今、支中都有捺,要写得舒展。
笔和电最后一笔都是竖弯钩,要注意强调这个笔画:竖要靠近竖中线,转弯要圆润,下面的部分要平,钩朝上。
4.学生描红,练写生字。
5.展示生字,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把本课的生字读给家长听,口头组词,如果能将生字放入句子中读一读就更棒了。
2.将《一封信》读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适当巩固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加深印象,而与家长的合作,既复习了课堂所学,又可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复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语,学生开火车读字,男女生读词。
2.导入:本文的主人公露西给爸爸写了几封信?信里都说了些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一封信》,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等形式复习巩固生字、词语。同时,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
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第3~14自然段,找出露西给爸爸写的两封信。
(2)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一想:这两封信有哪些不同?
3.学生自主学习,全班交流。
4.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两封信的内容。
5.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我们很不开心。(板书:不开心)第二封信里,露西说我们过得挺好。(板书:很高兴)
图片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2)第一封信里,露西说爸爸不在家,不能逗她玩,没有意思。第二封信里,露西说她要和妈妈去看电影。
(3)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的台灯坏了,修不好,很心烦。第二封信里,她问爸爸螺丝刀放在哪儿,她和妈妈要自己修理台灯。
(4)第一封信里,露西说家里很冷清。(板书:冷清)第二封信里,露西写希比希又蹦又跳,家里很热闹。(板书:热闹)
图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家里总是很冷清说明了爸爸在露西心里真的很重要。
(5)第二封信里,露西不仅写家里一切都很好,还写了她和妈妈很想爸爸。
6.小结并指导朗读。要从两封信中体会到露西的心情和想法的变化。第一封信里处处都是不开心,第二封信里字字洋溢着快乐的情感。
7.引导学生再次观察这两封信,说说还有什么发现。(第二封信的结尾,露西还画了一大束鲜花。)
8.为什么露西的信前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完成的,妈妈的一句我们过得挺好一下子就让露西开始想开心的事情了,在这样的心态下,露西的第二封信才会充满快乐的气息。)
设计意图:文中只提到了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的相关内容,没有以信的形式出现。此环节设计,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形象直观的信件再现了露西不同的心情,也为识字提供了具体语境。
三、讨论交流,深化主题
1.讨论交流:比较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更喜欢第二封信,因为这封信是露西带着快乐的心情写的,爸爸读了信会高兴,不用惦记家人了。)
2.思考交流: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孤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保持快乐的心情,想办法解决困难,不让爸爸妈妈操心。)
设计意图: 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一个生活道理。只有将这样深刻的道理融进具体的问题、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才会有所领悟。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请你像露西一样给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最近的生活很快乐。
设计意图:以实践活动诱发学生乐观生活的情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深化、延伸。
13、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一块奶酪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块奶酪》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情节生动、富有悬念的童话故事。课文记述了蚂蚁队长召集小蚂蚁们搬运奶酪时,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蚂蚁队长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最终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了奶酪渣。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课文共有13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第1-3自然段写蚂蚁队长庄严宣布纪律,大家开始搬运粮食。第4-12自然段写蚂蚁队长不小心拽掉了奶酪的一角,他战胜自己内心偷嘴的念头,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那块奶酪渣,做到了以身作则。第13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结果:大家干活劲头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了。
课文对蚂蚁队长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对小蚂蚁们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蚂蚁队长的形象。
学情分析
进入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读书时能做到不指读、不唱读。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懂就要问》《听听,秋的声音》《那一定会很好》三篇略读课文,对略读课文的学习已有初步实践,了解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基本掌握默读的方法,初步具备独立默读的能力,能做到边默读边思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宣、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处、稍、禁。
2.默读课文,能了解课文大意,结合课文内容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
3.感受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体会他遵守纪律、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美好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2.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突破方法: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一共四次给蚂蚁们下达命令,从中感受他下命令时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并抓住最能反映内心活动的词语七上八下、生气、犹豫等,深入体会其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教学难点
能对蚂蚁队长做出简单的评价,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己的理由。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将蚂蚁队长面对奶酪时前后的不同态度与其他蚂蚁的反应进行比较,感受蚂蚁们因为蚂蚁队长首先做到遵守纪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关爱幼小才激发更多小蚂蚁的敬重之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抓住课文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这根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品读感悟,实现对故事内容及主旨的准确感知;创设情境,体会形象:借助精心提炼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交流学习的突破口,引导他们深入到故事中,感受故事所蕴含的深刻主旨,从蚂蚁队长的身上受到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法: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感知故事内容,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不断深化对故事内涵的体会,再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感悟延伸到生活中,实现认知的内化;想象体验法:感悟蚂蚁们面对诱惑时的表现,学生需要将自己假想成故事角色,从而深入到蚂蚁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毅力和纪律性的可贵。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有位伟人曾经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那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吗?我们一起来猜个谜语,比比看谁猜得最准。
师(ppt出示):忙碌小兵丁,工事勤又精,力量何其大,合作又热忱。 生:猜谜
师:你对蚂蚁有多少了解呢?(生:介绍蚂蚁的相关知识)蚂蚁虽小,但他们却是一个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表现这么棒,老师要给你们一个特殊的奖品:看看这是什么?(ppt出示:奶酪图)这是一块怎样的奶酪?
生1: 生2:
师:奶酪是蚂蚁最喜欢的食品之一,一群蚂蚁面对这样一块诱人的奶酪时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一块奶酪》,伸出右手食指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生:书空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孩子的心灵上,用谜语导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想想我们平时是如何学习略读课文的?
生:思考发言
生汇报:学习略读课文我们首先得关注阅读提示(板书:关注提示)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最后解决问题。(板书:读文思考)师:谁来给我们读读本课的阅读提示,想一想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画上横线。(ppt出示默读要求)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地默读课文,注意不出声、不指读,读通句子,遇到有拼音的字词多读几遍。思考: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思考
师:检测字词
生:开火车读、齐读
师:强调嘀咕和多音字的读音及舔的书写。(pp出示字音大闯关)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预习能力,通过检查,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师:多音字的读音可以根据具体语言环境、表达的意思来选择。接下来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了理清文章脉络,我们先来说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生:同桌交流
师:我们把起因、经过、结果像串珠子一样串联在一起,加以概括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作要素串联法(板书:要素串联)今后我们在概括一些故事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让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读完课文,故事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板书:蚂蚁队长)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横线,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
生:读文找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关于蚂蚁队长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走进蚂蚁队长的内心,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四、分享交流,指导朗读
师:学会倾听 生:分享快乐
预设1:蚂蚁队长很威风、要求很严格、神气十足
ppt:今天搬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谁偷嘴就要处罚谁。
指名读 男生读 女生读
师:好威风的蚂蚁队长,有领导者的威严!谁还能演一演
生1: 生2:
师追问:那要是您偷嘴呢? 生:照样要受处罚。
师:从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蚂蚁队长纪律严明、要求严格。这样一位纪律严明的队长,在诱人的奶酪面前,难道它一点也没动摇过吗?(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1:蚂蚁队长想: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只好下令:休息一会儿!
师:七上八下是什么意思?(心里很矛盾,心神不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师:那你能通过朗读体现蚂蚁队长矛盾的心理吗?
生:体会心理,有感情地朗读。
师:到底是吃还是不吃,蚂蚁队长心里很纠结、很矛盾。看来,我们抓住关键词句也可以体会人物的心理。(板书:抓住词句)
师:(ppt出示)听到命令,大家放下奶酪却不走开。
小蚂蚁你会怎么想?—————————-
大家分散开,哪里凉快就到哪里休息。
蚂蚁队长可能在想——————————
师:大家的想象太丰富了,简直就是童话中的主人公。奶酪多诱人啊!抬着它,不要说吃,单是闻闻,都要淌口水。小蚂蚁们嘴叼着它,要做到不趁机舔一下,那要有多大的毅力,多强的纪律性啊!那蚂蚁队长违反纪律了吗?为自己破例了吗?他是怎么做的?
创设情境:现场采访小蚂蚁和蚂蚁队长
生汇报: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吃掉奶酪渣。
师:现在,我想现场采访一下蚂蚁队长:蚂蚁队长,你那么想吃奶酪渣,为什么却把奶酪渣给了最小的蚂蚁呢?
生:
师:小蚂蚁,在这里你年龄最小,当你吃到奶酪渣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你想对蚂蚁队长说些什么?
生:
师:蚂蚁们,你们喜欢这位队长吗?说说理由。
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小结:蚂蚁队长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爱幼小,大家都喜欢他。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蚂蚁队长的影响下,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拓展延伸,续写故事
师:奶酪搬进洞后,会发生哪些更吸引人的故事呢?请你们四人一小组展开丰富的想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进行描写,续编童话故事。
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小组派代表汇汇报。
设计意图:自读自悟,说、思、读、写结合,体会童话特点,训练编童话、写童话的语文要素。
14、四年级上册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四年级上册雪梅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
《暮江吟》这首诗是一首写景佳作。诗句语言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雪梅》运用对比的手法,道出雪和梅的长处和不足,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本文的教学重点:1.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明月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仅仅抓几个比较生疏的字词,如这两首古诗中的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词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夜静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2.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自读、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作铺垫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3.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刚开始就让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诗,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让学生在与文本、老师、学生的对话中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为零距离走进诗境打下基础。课堂上自主读和互动听读相结合,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文,使学生逐步达到读得准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三、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怀着浓浓的兴趣投人到学习中去。在学习古诗时,把三首诗词放在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感受诗句所描述的意境。然后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最后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二
《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古诗中有些语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我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懂得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也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2.教学收获(思得)。
(1)古诗词学习以读为本。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能够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写字环节中若是能够到学生身边单独指导的话会更好。
(2)抓住关键词语加深古诗的理解。比如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涧、瑟的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比如可怜一词的理解;比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3)尊重学生的诵读意愿。课上我给足学生时间,放开手脚尽是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达到熟读成诵,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
3.不足之处(思失)。
古诗教学说起来简单,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最大的不足就是课堂局限于三首古诗的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古诗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首诗,而应该联系相关资料,拓展大量相关古诗词,横向纵向联系起来体会处处皆学问的道理。
4.改进措施(思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再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5、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做手工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让学生介绍一手工作品及其制作过程,旨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插图中的小朋友剪剪、贴贴、画画,展示了许多有意思的手工作品:虫子、大熊猫、七星瓢虫、大树、房子从插图上看,这些作品有的可能是独立完成的,有的可能是合作完成的。这也提示学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完成手工作品,感受合作的乐趣。 教材提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练习要点:按照顺序说;注意听,记住主要信息。按照顺序说,可以让学生回顾《曹冲称象》一,曹冲在讲述称象的办法时,用上了再、然后等表示顺序的词。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时,也可以用上这样一些表示顺序的词语,让表达更加有序;当然,也可以用其他的表示顺序的词,如第一步、第二步。除了说的要求要落实,听的要求也同样重要。听的时候要记住主要信息,要求听得专注,边听边记。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的一手工作品,能按照顺序介绍制作的过程:
2.认真聆听别人的介绍,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顺序介绍制作过程;能够一边听一边记住主要信息。
【教学时间】1时
【教学建议】
一、创设情境,初步练说
前创设手工节情境,布置学生制作好手工作品,并在教室中展出。学生既是手工作品的制作者,又是参观者。以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表达的兴趣。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参观作品,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作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伊始,教师可以从展出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请这个制作者带着自己的手工作品,围绕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进行初步练说,要求练说的学生把步骤说清楚,其他学生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礼貌地提问或补充。
教师相机指导:
说清楚制作过程。针对具体的手工作品,指导学生说清楚手工作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名称,制作时所用的工具的名称,以及重要的步骤等。
按顺序来说。可以结合《曹冲称象》一第四自然段,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说说除了再、然后,还有哪些表示顺序的词。提示学生试着用先、再、然后、最后第一步、第二步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进行练说.
在本次口语交际中,应结合第一单元口语交际《有趣的动物》中提出的倾听要求,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有礼貌地提问和补充。
二、示范引路,指导听说
在学生初步练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示范,指导学生学习示例中按顺序说的方法,并记住主要信息。以折纸飞机为例,教师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制作过程,让学生听完制作过程后,说一说他们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
折纸飞机示例如下:
同学们好!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手工作品是我折的纸飞机。折纸飞机的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打开,纸的中间出现一条中心线。
第二步,右边的两角向中心线对折,折出尖头。
第三步,将长方形纸横着对折,尖头对准中心线。
第四步,右边的两角再向中心线对折,将露出的小尖角折上来。
第五步,将纸翻过来,再沿着中线对折,并折出飞机的翅膀。
我的小制作介绍完毕,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折纸飞机图示如下:
模仿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展示表达的范例,有助于学生学习如何表达。通过交流,突出本次口语交际训练的两个要求:按照顺序说,记住主要信息。
学生听完示例之后,说一说自己记住了什么主要信息,并交流记住主要信息的方法。
教师相机指导:
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制作的过程。
注意介绍的顺序。
记住主要步骤。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有礼貌地提问,加深印象。
三、自主介绍,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同学轮流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教师可以出示以下要求:
1.小组成员轮流介绍手工作品,告诉同学你做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
2.组内同学认真听,听完后说说记住了哪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要礼貌地提问。
3.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进行全班展示。 可以利用口语交际评价表,从表达和倾听两方面引导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
四、全班展评,实践提升
教师创设班级手工作品制作大赛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和倾听的积极性,活动开始前,介绍比赛规则:
1.每绢选派一位代表参加比赛。
2.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位选手填写评价表
3.认真听,听完后说说记住了哪些主要信息。
比赛开始前做好准备工作:
请各组代表抽签决定介绍作品的顺序。
在班级中推选两位主持人主持比赛。
给每纰发放评价表。
4小组代表按照抽答顺序上台介绍自已的手工作品听的同学如果有小明白的地力,听完后,要礼貌地提问。听完一个吲学的介绍,其他同学要说说自己都记住了哪些主要的信息。
根据评价表,对本次活动进行一个总结,说说哪位同学介绍得好,好住哪里;哪位同学最会听,表现在哪里。通过交流.再次引导学生如何说清楚,如何听明白。
五、作业
下,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者听了别人介绍的手工作品及其制作过程之后,选择喜欢的作品自已动手实践,不会做的地方可以向同学请教。
16、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说课稿教学设计听课记录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大树的唰唰声、蟋蟀的??声、大雁的叮咛和秋风的歌吟等,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本首诗歌诗歌共6小节,第一至五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其中,第一、二小节结构相似,都是先发出听听,秋的声音的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唰唰、??具象地描述声音。
诗歌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如诗歌1-3小节描写的落叶、蟋蟀、大雁、秋风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如诗歌的第五小节。
诗歌用词优美,想象丰富。如:大树抖抖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的是秋高气爽、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秋风掠过田野,呈现了稻谷飘香、金风送爽的画面。诗歌借声音绘秋景,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学情分析:
1.本课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略读课文,学生在《不懂就要问》这课的学习中对略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方法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巩固从《不懂就要问》一课中学到的略读方法。
2.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丰富,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能力。但本诗描写秋天的声音很抽象,所以学生较难感受秋天的意境美。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韵味美和秋天美。
教学目标:
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1.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流程 共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走进秋的声音
(一)回顾旧知,重温秋天之美
复习本单元中前几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二)揭示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1.板书课题,生跟老师书空。
2.指导读好课题:
(1)读好叠词听听(第二个念成轻声,读出亲切感)。
(2)读出题目中的停顿(注意题目中的逗号)。
(3)引导学生读好重音(谁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聆听秋的声音
(一)复习略读课文学习要求:借助阅读提示自主学习
(二)学习阅读提示,明确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三)自读课文,出示初读要求:
1.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再读一遍;
2.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秋的声音呢?
(四)学习反馈:
1.六名学生分小节轮读课文,相机正音。
2.正音练习。
图片
3.交流: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相机板贴)
三、理解词语,想象秋的声音。
(一)圈划并全班交流:在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将学生不理解主要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二)自学课文1-4小节,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1-4小节。
2.在黑板上的这些难理解的词中,尝试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
我认为(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我是用( )的方法理解的。
3.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在小组里分享交流。
(四)随学而导:学生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1.预设第一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带上动作读抖抖手臂;模拟读黄叶发出的唰唰声,读出轻柔可爱的感觉;道别的话音读得慢一些,表现不忍告别之情。
(4)师小结:同学们,我们读的是文字,而头脑中想象的是画面,这样把文字换成一幅幅画面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语和课文。
2. 预设第二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蟋蟀跟阳台告别说了些什么?
(3)指导朗读:模拟蟋蟀发出的??,读得轻快,感受秋天的活力;告别的歌韵读出离别的深情;加上振动翅膀的动作表演读。
(4)师小结:秋天多美好,黄叶、蟋蟀都不舍得离去,我们一起体会了这分别的依恋之情。
3.预设第三小节师生活动。
(1)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2)随机点拨:大雁会叮咛谁呢?会说些什么?谁在秋风里快乐地歌吟?
(3)指导朗读:暖暖的叮咛丰收的歌吟处理成重音,读出叮咛的温暖之感和丰收的喜悦之感。
在汇报交流过程中总结理解词语意思的好方法并随机板书。
4.朗读第四小节,理解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四、模仿写诗, 感受秋的声音
(一)学习第五小节
1.出示第五小节;
2.引读第五小节,指导读的声音稍轻,语势要层层加强。
3.仿说:秋的声音还在__________
(二)模仿写诗
1.呈现第1、2小节,对比发现写作特点;
(1)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
对比这两小节,我们能发现,开头都是听听,秋的声音。第三句描写的是事物的动作,第四句是声音,第5句是诗人的想象。
2.以稻谷为例,指导仿说。
(1)观察图片
(2)提供象声词和动作(哗啦、笑弯了腰)
(3)完成创作
3.放手练习,完成作业本
(1)提供秋雨、青蛙等图片,提供沙沙、呱呱等象声词,在作业本上完成创作。
听听,
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赏析。
五、诗文美读,赞美秋的声音
(一)师总结,板画五线谱。
(二)师生配乐朗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根据部编版教材对小学三年级的教学要求,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本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三)尝试仿照诗歌的格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从秋天的声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学写诗歌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包括秋天的多彩的图片、本课涉及到的重点词句、能反应秋天到来的特点的音频、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文件等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在本单元以秋天为主题的教学篇目中《听听,秋的声音》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听觉上的美感,秋之韵味将大减;没有诗歌来佐料,秋之意境顿感逊色。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美为基调,以赏为主线,以趣为佐料,以仿为桥梁,旨在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
学法: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以直观、形象为主,持久性差,教学时要注意动静搭配,有张有弛,要充分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们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使学生初步接触诗歌,走进诗歌,感受诗歌从而达到热爱诗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展开想象
1.出示给同学们一片真实的美丽的火红枫叶,给同学们十秒钟时间欣赏,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开想象:看了这枚枫叶,你想到了什么?学生会感受到叶子的美或秋天来了(一叶知秋)等内容。
3.接着欣赏秋天的美景图,(放背景音乐)让学生试着用学过的成语描述秋天。老师承接: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所以你们捕捉到了秋天那么多迷人的景色,是的,秋天不仅是一个色彩缤纷的季节,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去听,秋天,她还是一个
(师出示词语 辽阔的音乐厅,指名多个学生认读,齐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去听听秋的美妙的声音。(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秋天是美的,不仅美在缤纷的色彩里,还美在动人的秋声里。课一开始,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美的教学情境。以悦目的翩翩黄叶导入,以背景音乐渲染,让学生久久沉浸在浓浓的诗情秋韵里,奠定了本节课唯美的教学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只听不看书,比比看谁的小耳朵最灵,听到了哪些好听的声音?并让学生试着模仿一下听到的声音。
学生应该很容易就会回答出来:落叶的刷刷声、蟋蟀发出的口矍口矍声。(对于学生能够认真倾听提出表扬)其实不仅这些,书中还隐藏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正等着同学们去寻找呢!那就开始我们的发现之旅吧!
2.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找到的秋的声音或能表现隐含秋的声音的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也可提出不懂的词)
3.师生对话共同记录发现: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口瞿口瞿是蟋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大雁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声;田野在唱一曲丰收的歌吟。在对话里理解歌韵、叮咛、歌吟等词;在对话里引导学生想象黄叶和谁在道别,大雁为谁而叮咛,田野里是谁在歌唱。。并随机板书。
4.指名学生读前三节,边读边品,说说你喜欢哪节中描写的秋的声音,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以听为主线,在师生融洽的对话中对诗歌前三节内容进行了一次梳理,也为下面的细听秋声和情感朗读做好了准备。]
(三)细听秋声,深感秋趣。
听声音,想象说话。
(1)师导语:从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已经听到了秋的声音,可大家听得还不够真切。我们快跑进树林里,站到蓝天下,再去仔细地听一听吧!听听黄叶和树妈妈说些什么?蟋蟀会唱什么?而大雁有什么叮咛?秋风又有哪些欢快的歌吟?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其中的一个角色与同伴合作表演,想想你会怎么说、怎么唱。(分小组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再补充、再展示朗读,教师相机给出评价和指导。)
例如:从黄叶和树妈妈的告别声里,我们听到了一份伤感,指导学生读出依依惜别情;而在我们小朋友的耳中,那声音又是多么优美动人,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诗句。再如,抽两个学生表演大雁和朋友告别时的对话,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你上学离家前父母会有哪些叮咛,再引导学生想象,大雁不仅叮嘱白云,叮嘱小动物们,它们飞过二户来学校上空的时候,也对我们班的小朋友们撒下了暖暖的叮咛,它们是怎么叮嘱小朋友们的?引发学生的想像,再指导学生甜甜地暖暖地读诗句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等等。
[情感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而如何使学生在这节课里将诗句读得有滋有味,除了开展多种形式的读外,如,指名读,小组读,角色扮演读,引读等,我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趣为佐料,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如让学生扮演黄叶和树妈妈道别时的对话,让学生想象秋风的兴奋和田野里玉米、高粱、大豆等等丰收后欢乐的歌唱这些情境会有效激活学生的童真童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朗读变成一种愉悦身心的自主的渴望,孩子们读得也便会更入情,更有味了]
(四)仿说秋声,编织秋韵
1.师导语:在美丽的秋天里,何止这些声音啊!快把耳朵、把心、把想象带上,我们再去听听,秋天里还有哪些声音。再将自己听到的秋天的声音编成一节小诗吧!出示诗歌仿写格式,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一节或几小节诗,写后我会选派代表诵读,并给学生们配上合适的音乐。
2.承接仿说内容,师引导学生略读诗歌第五、六两小节: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
[在细听了课文中的秋声后,我引导学生到课文外去听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并让学生模仿课文第一二小节当当小诗人,试着编一编诗,这一仿说训练不仅架起了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作诗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下文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3.配乐朗读、回味全诗。齐声朗读,有兴趣、能力者可尝试背诵。
最后我再次拿起上课初出示给同学们的那枚枫叶,以诗一样的语言结束教学任务。
四、说作业设计
科学、合理又充满挑战情趣的作业才会让学生喜欢,从而实现课后对课上内容的有效再现与完美衔接。所以我设计的作业是画一幅秋天的画或写一首秋天的诗或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带着意犹未尽的感受出色地完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是文章的脉络,它能清晰地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文的精华。巧妙的板书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思维,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
板书设计:
黄叶
蟋蟀
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辽阔的音乐厅) 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