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阿里是一家强烈使命驱动的公司,这在中国公司里面是非常独特的,它“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世人皆知。阿里也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阿里对我而言有互联网启蒙之恩,我在阿里也有很多朋友,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使命愿景价值观几乎是口头语,最近我跟一位阿里的朋友又聊了聊阿里的使命,从这位朋友的身上,我当然再次感受到了那种强烈使命驱动的自我奋斗状态,但这次聊出了一些有点“碰撞感”的东西,今天就把这些思考与碰撞分享给大家。
从支付宝“圈子”到钉钉广告
出了什么问题?
我们首先谈到了前两年支付宝上线“圈子”功能那个事件,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显然,这是一个比较负面的事情,比如说设置一些低俗导向的规则打擦边球,甚至牵涉到一些色情交易,大概一天就关停了。为此,蚂蚁金服当时的 CEO 彭蕾还亲自出面发了声明道歉。
另一款明星产品钉钉,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比如在深圳地铁打了很多针对微信挑衅性的广告,那时马老师亲自打电话跟腾讯道歉,说这个事情做得不对。
针对这些现象,我就问阿里的朋友:你怎么看?
他说是因为公司太大了,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东西逐渐被稀释了。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那些价值观被稀释了的基层员工,包括很多新员工,这样员工层层传达下去,容易导致动作变形。他说,人们在竞争和发展的压力面前,也难免会动作变形,但这些问题只要及时认错,及时改正就可以了。
我对这个说法其实不是很认可。我认为:恰恰不是因为价值观被稀释了,而是因为价值观和使命自身存在的固有问题才导致了这些现象。
用生意的逻辑做大文娱,合适吗?
接下来又谈到另一个问题:怎么看大文娱?
我记得至少两次问过马老师:“如果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为什么你们要做大文娱呢?这跟生意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认知里,为大众提供文化娱乐音乐电影服务,似乎不应该用生意的逻辑去做这件事情。
记得我在雅虎的时候,就有类似这样深切的感受。当时阿里并购了雅虎中国不久,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我看到很多当时从杭州调到北京的员工,觉得他们的状态不是很好。我当时还很好奇地问他们,为什么你们现在是这样的呢?看起来无精打采,工作也没有什么动力,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不是我印象中的阿里人啊。
他们说:“我们这些从杭州过来的人呢,到了北京雅虎这里,简直就像是被冲上岸边的鱼,动弹不得。但是我们这些人一回到杭州肯定就生龙活虎,即使夜里干到两三点三四点,我们都很 happy 很兴奋。”
所以,我当时就强烈地感悟到了一个道理:一个电商基因的公司和一个媒体基因公司在一起的时候,彼此会产生强烈的文化不适感。同样的,我也始终无法理解这件事:一个影响人精神世界的东西怎么能够按照为商家服务的生意逻辑去做呢?这真的是一个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由于有了这些观察和思考,我会觉得,阿里可能比较难搞好大文娱。当然,阿里会坚持自己的使命感,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恰恰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样一种使命感,我认为在文娱领域,让阿里很难做得很好。不能用生意观,去理解一个精神世界的服务,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商业都应该用生意的逻辑,去理解,去做。
让商家 2 选 1,真的好吗?
接着,我又问了一个问题:面对不管是京东的竞争,还是拼多多的竞争,阿里为什么要逼着商家 2 选 1 呢?这和阿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如何能够统一呢?既然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 2 选 1,就能让天下商户的生意更好做了吗?
对于这个问题,他说因为我们认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这个生意就需要有个更好的平台,或者是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觉得商户就应该只选我们啊。他补充说道:我们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说实话,这个观点我更不是那么认同。
既然是好的服务,就应该参与竞争。如果你认为你更好的话,更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竞争,应该有信心比别人做得更好。只要你做得比别人更好,用户最终就还是会选择你的,对不对?你又怎么可以利用自己目前强大的平台优势,去打压别人呢?
在我看来,这种打压恰恰反映了自己对竞争的不自信,这不是怕对手会长出来吗?害怕对手越来越大,甚至大到无法收拾的地步,所以我认为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可阿里其实没有任何必要不自信啊。
阿里的局限在哪里?
延续上面的一些问题,紧接着我又问阿里的朋友:阿里的这些使命、愿景、价值观,会不会有什么局限?
他半开玩笑地说,那我怎么能告诉你呢?其实我问这个问题,并不是想说阿里有什么不对或者不好,而是觉得阿里未来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不仅影响中国,甚至会影响世界,而且阿里有志于成为一家存在 102 年的公司,那我觉得阿里是不是更应该明确,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可以更好地完成这个使命,更好地活 102 年。
一直以来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局限性”。一个人也好,一个组织也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是非常有必要和有价值的,因为当你认识到自己局限性的时候,才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保持清醒。
一方面,你知道自己在哪里,该如何突破,这样才能使得自己不断地成长,因为成长就是来自于突破。让自己升到一个过去到不了的高度,去搞一个没有去搞过的领域,不断地把自己弱的地方变得更强,也可以向竞争对手去学习,这些我觉得都是非常好。当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的时候,才真正知道自己在哪里,才会有突破的动力。
另一方面,当你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局限,以后在你知道自己有边界的时候,你才会选择有所不为。我觉得有所不为会越来越重要,因为世界如此之大,机会如此之多,但不是所有的机会都是你的机会。
很多人说每个企业有自己的 DNA,马老师不太赞同有 DNA 这个事,例如说阿里没有社交的 DNA,腾讯没有电商的 DNA,这些似乎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但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和认识到企业是有自己的边界的。这种边界来自于什么呢?就来自于你的使命感、价值观。正是这些东西决定了你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你对这个世界的主张。我强烈地感受到,可能正是因为阿里这个强烈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感,使得阿里有可能把一切都用生意的逻辑去理解。
认清自我局限
可以有所突破,有所敬畏
这次和朋友聊到的几个问题,不管是支付宝“圈子”事件,大文娱的未来,还是逼迫商家 2 选 1 的策略等等,核心原因我认为是阿里想要更大的成功,想要生意上的成功,这时候,我觉得这恰恰造成了阿里自身的局限性。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从生意的角度和逻辑去理解和主张的。
这一点,我觉得其实非常值得阿里的朋友们,包括我在内,去长期思考的。从我个人看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决定了一个公司是不是可以走得更好更远,也会让阿里真正地担负起在人类商业史上重要的使命这次对话,不是说我看到了阿里的问题,恰恰是我相信阿里在未来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也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认识到,一个组织要去思考和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一方面会有突破的方向,另一方面也会知道有所敬畏和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