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无衣教案一等奖

诗经无衣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诗经无衣教案一等奖

1、邶风静女 秦风无衣教案-教学教案

课文:《邶风?静女》、《秦风?无衣》

一、复习:《诗经》有关内容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不是歌总集,回忆《诗经》有关的内容?

答案:略。

2、我们知道《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源头。

3、上一节课,我们学过《氓》,我们一起背诵1、2节,要求背诵。

1)、七倍。2)、每位派代表背。

4、通过学习《氓》我们大家知道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的?

一位美丽、善良、可爱、大方、痴情的女子自由恋爱――婚变――决绝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5、表达这一内容主要运用什么手法?

答案:略。

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邶风?静女》,看看这首诗歌写什么内容?运用生什么样的手法来写的?

1、老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齐读

4、1)、读了三边凭直觉这首诗歌谢什么内容的?

答: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幽会的情景。

2)、是以男子口吻写的还是以女子口吻写的?

答:女子。

3)、给以分钟的时间,组织语言叙述一下这对青年男女由幽会的过程?(男生说)

一个美丽女孩子,和我相约于城角。那女孩子非常的可爱,看见那我兴冲冲的到来,她悄然躲在一旁,于是那赴约我非常的着急,不禁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那个调皮的姑娘,看见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得不成样子,终于露面了,并将一支小草送给了男子面前。于是那男子进一步夸奖道:这支荑草实在是美的出奇。姑娘又将那从牧场带来的小草送给我,我更加如痴如醉。

5、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正如朱熹《诗集传》:“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草。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6、翻译:(每排准备好自己的段落)。

7、翻译成现代诗歌:娴静少女真美丽,

等我在那脚楼里。

可你究竟在那里,

怎不让我看见你。

害我一直抓头皮,

彷徨犹豫想念你。

娴静少女真美好,

曾经送我红管箫。

管箫花纹红润美,

漂亮管箫我所好。

三、总结: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写了一个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仅仅50左右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两个男女主人公德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跃然之上。反映我国古代一种原始的爱情方式,充满了浓郁的山野味道和淳美的情韵。

2、诗经三首教案

《诗经》三首

学习要点概览

⒈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成书经过、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

⒉在反复诵读、吟咏的基础上,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⒊学习《卫风·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学习《秦风·无衣》,体会重章叠 句的节奏感、音乐美;学习《邶风·静女》,体会形象生动地描写技巧。

⒋品味重点诗句,着重挖掘《诗经》赋、比、兴写法特有的情韵。

⒌掌握课文中重点、难点字词的音、形、义。

⒍背诵并默写《无衣》《静女》全诗和《氓》前两章。

课堂跟踪反馈

A卷

测试时间20分钟 测试分值30分

一、基础训练(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

A.氓(m ng)之蚩(ch )蚩 于(x )嗟女兮

B. 夙(s )兴夜寐(m i) 隰(x )则有泮(b n)

C.载(z i)笑载言 自牧归(gu )荑

D.与子偕(xi )行 修我矛戟(j )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送子涉淇 子无良谋 泣涕涟涟 体无咎言

B.尔卜尔噬 自我徂尔 士也罔极 信誓旦旦

C.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

D.静女其姝 搔首踟蹰 彤管有韦 美人之贻

⒊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恰当的一项( )

①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 A.在 B.从 C.和、跟 D.助词、不译

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 A.情意 B.道德 C.施恩 D.品行

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A.将要 B.率领 C.愿、请 D.将领

④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A.看见 B.被 C.出现 D.拜见

⒋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

B.《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C.赋、比、兴为《诗经》最主要的表现手法。

D.“风”又称“十五国风”,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都是周代贵族的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都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

⒌下列各句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B.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C.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⒍以下关于《氓》《无衣》《静女》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氓》是一首弃妇的悲歌。《无衣》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战地军歌。《静女》是一首反映青年男女幽期密约的恋歌。

B.《氓》第三、四章运用了兴的手法,用自然现象来映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加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C.《氓》《无衣》《静女》这三首诗都运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写法。

D.《氓》叙事多,《无衣》抒情成分浓。《无衣》表现的是一种雄壮之美,《静女》表现的事优柔之美。

⒎背诵全诗,按要求填写诗句。

①《氓》中能表现弃妇自尊的决绝态度的语句是 。

②《静女》中能形象生动地表现男主人公不见约会女友的急躁心情的语句是 。

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这是《诗经》中赋的写法,是抒情女主人公在回忆初恋时候的情景,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重在直接陈述。

B.“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传统的比兴手法的运用,它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同时也暗示着后面要诉说的被弃命运快要降临到她的头上。

C.《无衣》是一首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同仇敌忾、慷慨从军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全诗分三章,采用起兴和重章复唱的手法。

D.《静女》中“搔首踟蹰”一句是细节描写,形象地描写出了男青年依约来到相会地点,恋人却久候不至,他的急切难耐、焦躁不安的内心。“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是心理描写,表达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及他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⒐对以下诗句的翻译不准确通畅的一项是( )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那情人,我泪流满面;见了那情人,我又笑又言。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叹年轻姑娘们,勿与男子多应酬。男子沉浸爱河中,说分手来即分手。女子沉浸爱河中,情思绵绵身难抽。

C.“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做你妻子整三年,什么事情没有干?起得早来睡得晚,累死累活干不完。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姑娘文静又美丽,约我想会城角里。有意藏起不相见,挠头徘徊令人急。

⒑请你简要说说《氓》的主题及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B卷

测试时间40分钟 测试分值70分

二、语段精炼

阅读《秦风·无衣》一诗,回答11—15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⒒请给下列字注音、并解释其在诗中的意义。(6分)

袍〔 〕 泽〔 〕 裳〔 〕

⒓重章复唱是《诗经》形式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首诗在形式上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好处。(4分)

⒔“岂曰无衣?”是设问句还是反问句?它的作用何在?(4分)

⒕对诗篇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4分)

A.全诗三章,全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

B.“同袍”“同泽”“同裳”,征战中的“三同”,揭示出将士们互助团结、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国家观点不强烈,为君就是为国。

D.“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要上前线了,才搞战备,说明秦人平素军事观念淡薄。

⒖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从诗的意境看,将士们一边行军一边歌唱,显示出这是一支威武雄壮之师。

B.诗中描写的这支军队虽说生活条件不好,但大家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同仇敌忾。互助团结,抗击西戎。

C.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诗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统一行动,奠定了诗篇慷慨高亢的基调。

D.《无衣》是一首赋体诗。赋,就是铺陈。它在一咏三叹中凸现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和昂扬斗志;也在一咏三叹中展现出了它的艺术魅力。

三、拓展迁移

阅读《周南·桃夭》,完成16—20题。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桃之夭夭,其偾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出嫁。)宜(适合)偾(f n 果实圆大之状。)

⒗“夭夭”的意思是 ,“灼灼”的意思是 ,“华”通“ ”。(3分)

⒘每章开头的“逃之夭夭……”运用的是什么写法?其作用何在?(4分)

⒙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 (5分)

⒚这首诗复沓的章句写法的作用是 (5分)

⒛“灼灼其华”“其偾其实”“其叶蓁蓁”与诗的内容有什么关联?(6分)

四、 写作训练(30分)

21.赏读《诗经·邶风·静女》,自定角度、题目,写一段400字左右的赏读文字。

参考答案

A卷

⒈C(考查古汉语重点字词的读音。A.氓 m ng;B.泮 p n;C.载z i,归ku 。)

⒉C(考查近音词的易混字形。A.良谋-良媒,B.噬-筮,D韦-炜。)

⒊(考查古汉语重点字词的意义。①D②A③C④C)

⒋D(考查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风”大多是民间歌谣,“大雅”是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⒌C(考查四言诗的诵读节奏。C项的正确读法是“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⒍C(考查对《诗经》诗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本理解。)

⒎(考查名句名篇的积累。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②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⒏C(考查《诗经》传统写法的理解。C句不应是起兴手法,而是直陈其事,属于“赋”的表现手法。)

⒐C(考查古诗文的翻译能力。“三年”应理解为多年,“朝”应是“一朝〔一日〕”义。)

⒑(考查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把握。要点:①揭露了私有制度造成的男女不平等,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②勤劳、温柔、善良、坚强的妇女形象。)

B卷

⒒(考查古今异义词的音形义。袍〔p o〕长袍,白天当衣服,夜晚当被子,相当于现在的披风和斗篷;泽〔z 〕通“泽”,内衣;裳〔ch ng〕下衣。)

⒓(考查对《诗经》传统写法的深入理解。答案要点:重章复唱使诗歌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重章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⒔(考察修辞运用的作用。答案要点:反问句,加强语意和语气。)

⒕D(考查对古诗文具体语句的理解。C句后的评价,已悖离了原诗,实属画蛇添足之说法。)

⒖B(考查古诗鉴赏能力。诗中未说“强敌”,赏析和评价决不可节外生枝。)

⒗(考查字词理解能力。“夭夭”,茂盛貌;“灼灼”,红色鲜明;“华”通“花”。)

⒘(考查比兴手法的灵活运用。“桃之夭夭”既是比兴,又用以烘托气氛。)

⒙(考查对古诗整体理解的能力。这首诗写的是女子出嫁时,人们唱这首歌为她送行,替她祝福。)

⒚(考查《诗经》重章叠句的作用理解。复沓的章句,能增加婚姻欢快的气氛,增添诗歌的韵律美,使诗歌更像一幅动态的画面:云霞似的花海之中,涌动着送亲的人流,回荡着欢乐的歌声……)

⒛(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这些诗句唱出了春天的绚丽多姿,唱出了新娘的光彩照人,唱出了婚礼的热闹喜庆,更唱出了人们的美好祝福:愿未来的夫妻有如盛开的春花,幸福和美;愿未来的家庭如满树的果实,子孙昌盛。)

3、诗经采薇优秀教案

诗经采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 能大体把握诗意。

3、 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4、诗经采薇优秀教案

诗经采薇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 能大体把握诗意。

3、 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动乱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5、《诗经》教学教案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

6、《诗经》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7、《诗经蒹葭》教案

《诗经·蒹葭》教案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8、《诗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yǔn)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

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

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饬(chì)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9、《诗经》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10、《诗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内容。

2.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点拨,利用《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理解诗歌意思;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

2.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直接导入。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

1.找出你认为不懂读的字,注上拼音,弄懂含义。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象弭(mǐ)鱼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上面的词语。

3.齐读诗歌,注意节奏。

4.读罢全诗,你认为直接表现乡愁的是那些章节?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唱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重复的三章内容,我们以第一章为示例,自主把握后两章内容。

三、研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

(一)研读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2.根据第二第三章内容填空,并讨论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说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达感情的诗句,领会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思考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变化的。

比兴手法,以薇菜的生长来表现时光流逝

戍期漫长

思乡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诗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痛苦: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生活是这样的艰苦,战事是这样的频繁,连年奔波,归期未定,乡音阻隔,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烧痛在煎熬着戍边的士兵。在这种情况下戍卒的士气如何?阵容又如何呢?

(二)研读第四和第五章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两章,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军队阵容的句子。

有两处: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2.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军阵容如何,士气如何?

战马之强壮,军械的精良,声势之壮,军容之盛。

3.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备的?

君子之车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车的马儿,高大强壮,可见喂养得好,不言而喻,它们的主人吃喝更不会差;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将帅鲜衣怒马,神气活现;而士兵们则整日跟在车后跋涉,满脸尘土,衣衫残破。

4.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不但写出了军士军威及军械精良,还揭露出军营中的苦乐不均的现象。

5.士兵是怎样面对的?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两个反问写出了他们的南北转战,不敢安居;他们的时刻警戒,不敢松懈,他们的枕戈待旦,勇猛杀敌。

6.再读一读这两章,再次体会战士复杂的感情。读完后请谈一谈。

归纳:保家卫国的豪迈;苦乐不均的怨恨;辗转奔波的劳苦;有家难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坚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不是这样呢?为什么?

(三)研读第六章

1.找出诗中描写战士归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见戍卒归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么?

昔年去乡时,春日柳丝舞,离别情依依

今朝回家时,冬季雪花飞,饥寒路漫漫

离开原本应该伤心,却用美景来反衬。回来也应有喜悦,却用哀景来表现。这就是以乐写哀以哀写乐,这里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来表现。

四、课堂小结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五、练习与作业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结构分析,背诵这首诗。

1-3章:抗击外族思归仇敌重章叠句

比兴手法

久不得归

4-5章:艰难征途艰辛思归细节描写

比兴手法

战事不息

第6章:战后存者凄凉悲苦情景交融

对比反衬

踏上归途

(板书设计)

2.搜集《诗经》佳句,抄写在周记本里。

例如: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1、《诗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

窈窕淑女yaǒtiaǒ

君子好逑hoqiú

参差荇菜cēncī

左右芼之mào

寤寐求之wùmèi

琴瑟友之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12、《诗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

《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这首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13、《诗经蒹葭》教案

(播放幻灯片1,欣赏《蒹葭》古曲吟唱,创设情境。)

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 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 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 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 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附板书设计:

蒹 葭

四字句 二二拍 诗 情 画 意

ang韵 整齐 恋 寻 伤

押韵 i韵 景物? 人物?

i韵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道阻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想象

音韵美

叠词:苍苍 痴痴守望 不畏险阻 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 一唱三叹 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反复吟咏

14、诗经教案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选取后两首诗歌中的任意一首,仿照课后练习三的形式,将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注意肯定学生作品中的优点,指出其中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

二、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1.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其中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3)《君子于役》朗读指导:

这首诗较为简单,共两章,用的是直接陈述的写法,因此在朗读上,起伏也不是太大。只是要注意,第一章主要表现妇人对丈夫的思念盼望之情,第二章表现妇人对丈夫的关心之情,同时,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妇人的淡淡的怨情。

2.指导学生背诵这三首诗。

三、迁移

请阅读下面这首诗,并完成文后的题目: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日归日归,岁亦莫止。糜家糜室,猿狁之故。不遑启居,猿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糜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日归日归,岁亦阳止。王事靡蓝,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牲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思考:1.为什么说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2.请找出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说一说:末章昔我四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课文学习小结

五、布置作业

附:关于《蒹葭》和《君子于役》的翻译。

蒹葭

河边芦苇青苍苍,白露已经结成霜,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心中怀念这个人,就在河岸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洲。

君子于役

丈夫服役在远方,不知哪天役满期。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回窝来,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丈夫服役在远方,叫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在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几时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纷纷下山冈。丈夫服役在远方,曾否忍饥饿肚

15、诗经采薇节选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16、诗经两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17、诗经采薇的教案一等奖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

  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

  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

  ,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18、诗经两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⑵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再加上失传的《乐》。)

  ⑵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三、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 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绘了与恋人幽期密约时的有趣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诗歌的具体内容而言,描写了几个镜头?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

  提示:注意诗中多处运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板书:一会:)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板书: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问: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我”的举动怎样?(板书:搔首踟蹰)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板书:——青年之急)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两馈赠:(板书)——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两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板书: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板书:——青年之恋)

  接下来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板书:匪汝之为美 美人之贻——青年之诚)

  总结引申——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其含蓄浪漫意蕴的,如有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好的美貌,如《卫风氓》中,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彤管有炜”, 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则大加赞叹其“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长成茂盛的草丛,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七、小结

  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八.作业:把《邶风静女》改写为现代民歌。(要求:节奏鲜明,句式整齐。忠于原文,适当想象。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引导: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以其为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堪称诗经最权威的版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改写:

  水鸟儿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菜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第二课时

  氓

  一、导入:

  爱情是不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氓》简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此诗作于归途之中。

  三、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轻声跟读。

  注意下列字读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涟 筮 咎 鸠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总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

  《诗经》的句法以四言为主,四言句在节奏上是一顿二拍。一般又是两个四言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优点是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勾勒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六个章节:恋爱——结婚——追悔——婚变——反省——决绝。

  这六个章节是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追叙的。

  四、析读:分析人物形象——重、难点研习过程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

  明确:初次相逢——那个人带着一脸憨笑向“我”走来,在换丝的背后藏着小小的“阴谋”。他爱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欢他。

  定情相送——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诚意,少女的心是那样的容易被感动,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样的欣喜若狂。他告辞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过淇水,我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约期相别——他再三的请求“我”立即嫁给他,那怎么可以呢?虽然我们一见钟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操之过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秋天结婚吧。

  (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格已现端倪,请大家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注释】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写绝了热恋中男女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②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文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五.审读:探究悲剧原因

  1.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2.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19、诗经两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20、诗经采薇的教案一等奖

  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该简就简,该繁就繁,要简繁得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经采薇的实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

  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

  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

  ,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21、诗经采薇节选教案一等奖

  [学习目标]:

  1.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解《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2、诗经两首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⑵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再加上失传的《乐》。)

  ⑵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三、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 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绘了与恋人幽期密约时的有趣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诗歌的具体内容而言,描写了几个镜头?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

  提示:注意诗中多处运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板书:一会:)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板书: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问: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我”的举动怎样?(板书:搔首踟蹰)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板书:——青年之急)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两馈赠:(板书)——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两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板书: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板书:——青年之恋)

  接下来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板书:匪汝之为美 美人之贻——青年之诚)

  总结引申——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其含蓄浪漫意蕴的,如有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好的美貌,如《卫风氓》中,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彤管有炜”, 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则大加赞叹其“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长成茂盛的草丛,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七、小结

  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八.作业:把《邶风静女》改写为现代民歌。(要求:节奏鲜明,句式整齐。忠于原文,适当想象。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引导: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以其为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堪称诗经最权威的版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改写:

  水鸟儿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菜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第二课时

  氓

  一、导入:

  爱情是不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氓》简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此诗作于归途之中。

  三、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轻声跟读。

  注意下列字读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涟 筮 咎 鸠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总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

  《诗经》的句法以四言为主,四言句在节奏上是一顿二拍。一般又是两个四言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优点是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勾勒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六个章节:恋爱——结婚——追悔——婚变——反省——决绝。

  这六个章节是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追叙的。

  四、析读:分析人物形象——重、难点研习过程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

  明确:初次相逢——那个人带着一脸憨笑向“我”走来,在换丝的背后藏着小小的“阴谋”。他爱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欢他。

  定情相送——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诚意,少女的心是那样的容易被感动,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样的欣喜若狂。他告辞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过淇水,我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约期相别——他再三的请求“我”立即嫁给他,那怎么可以呢?虽然我们一见钟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操之过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秋天结婚吧。

  (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格已现端倪,请大家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注释】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写绝了热恋中男女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②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文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五.审读:探究悲剧原因

  1.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2.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23、诗经九年级教案一等奖关雎

  【设计简说】: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本地歌谣,和课文作一个比较阅读。教学步骤分为“读通、读懂大意、读出情味”等几大步,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理解积累“睢鸠、窈窕、荇莱、寤寐”等词语。

  3、明确诗的大意,理解诗的主旨。

  4、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析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喜爱传统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简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关雎》的mp3)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诗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唱起来别有风味。刚才同学们听到的就是演唱的一首诗,诗名是 《关雎》 ,它选自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自然的导语,曲调优美的音乐,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小结: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今天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三、初读,读通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

  师范读。朗读中让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词,同时出示投影:

  师讲解古诗词的断句读法:四言诗(二/二拍)、七言(四/三拍)。示范读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让学生朗读诗,说一说怎么划分节奏。

  2、二读 ,读准节奏

  明确:《关雎》是四言诗,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应该是两字一顿,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老师的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提供示范,让学生能更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析读,读懂大意。

  1多媒体显示: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交流讨论。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师列举一首潮汕爱情歌谣:“手骑扇,走到街中看游戏,看见娇姿一美女,美女生来合我意。美女生来面刁刁,畬死书生魂魄销,若欲动手无名色,竹竿吊鱼畬死猫。”学生一比较联系,很容易就理解课文的内容。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明确:这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配乐朗读课文。

  了解诗歌的内容后,请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朗读指导要点:第一节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音调舒缓平正,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赞叹和思慕,“好逑”宜重读。第二节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仍要读出对“窈窕淑女”的渴慕,但有一丝淡淡的哀愁。第三节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读出求之不得的忧思,可用降调。第四节和第五节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用兴奋和轻快的语调,“友”、“乐”应重读,可用升调。(在朗读的语速、语气、语调和重音等方面加以引导,着力达成“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目标。这对学生的语言感受力的培养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3、小结:

  朗读中节奏、重音、停顿、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

  五、品读,读出情味

  1、师:美丽的诗歌演绎出美丽的故事。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并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按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通过合情合理的联想与想像,用优美的语言讲述这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用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①、君子是怎样“寤寐求之”的?

  ②、“悠哉游哉,辗转反侧。”这时候的主人公情态如何?心理怎样?

  ③、你能想像出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具体情景吗?

  预见学生讲述的内容大意: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河边,他听着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他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要的到她的爱情,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他和自己的心上人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结为夫妻,过上了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2.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师引用充满方言趣味和乡土情趣的潮汕歌谣,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如下面的“过番歌”

  (1)“天顶飞雁鹅,阿弟有亩(注:妻)阿兄无。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了无奈何,收拾包裹过暹罗(注:泰国)。来去暹罗牵猪哥(注:配种公猪),赚有钱银多少寄,寄返唐山娶老婆。”(2)“天顶飞雁鹅,无钱无米无奈何,背个包裹过暹罗。火船一到七洲洋,回头便望我家乡。父母亩仔个个哭,哭到我心如着刀。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过番若是赚无食,变做番鬼恨难消。”

  明确:用了“兴”的手法,首章以水鸟相向和鸣起兴,兴淑女应配君子;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三章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3、诗歌中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样循环反复地歌唱有着怎样的韵味?对情感的抒发有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反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品味《诗经》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

  六、悟读,品味欣赏

  1、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肯定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下面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以“我从    这一句、这几句诗中,品出了《关雎》的     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思考。(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然后全班交流。)

  2、总结: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再次吟诵《关雎》,再次领悟一下它的艺术魅力。

  七、作业:出示投影:根据提示填空。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背诵全诗。

  八、板书设计:

24、《诗经》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之若素;

  B、素昧平生;

  C、尸位素餐;

  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略)

  授课时间: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节。教者:李新明

25、《诗经蒹葭》教案一等奖

  一、引入课题:(播放幻灯片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倒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今天我们要一起欣赏的作品,是《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灯片3)

  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播放幻灯片3)

  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播放幻灯片4)感知内容

  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播放幻灯片5)听读诗文:现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

  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

  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

  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5. 审美提升:

  刚才大家精彩的描绘,再一次证明了“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咱们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并不统一。之所以能让大家产生这么丰富的联想,应该归功于谁?——应归功于作品本身!因为它给我们读者留下了适当的艺术空白:“所谓伊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清晰过她的面容,从来都没有正对过读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天边;她似乎无影无踪,又忽然出现在水中的小洲。这简直像镜中花、水中月,她如梦似幻,若隐若现。

  这就是整首诗所表现的朦胧美、神秘美、含蓄美, 而诗又贵在含蓄,将最浓烈的爱恋用最不抢眼的色调、最不华丽的辞章表现出来,得确是诗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灯片6)赏读: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1. 请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读,同学们一起体味作品流露的各种情感,说说这些情感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深深爱恋——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执著追寻——道阻、长、跻、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不畏险阻

  失意伤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 审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时节,静物是萧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时节,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彻骨的。那滴滴打在芦苇从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对心爱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后落下的伤心的眼泪吧?

  那么,除了追求美好的爱情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感体验,对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可贵的亲情、纯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爱的事业等。

  5. 全班再读诗歌,表现情感美,配乐。

  五、(播放幻灯片7,点击超级链接)品读:欣赏flash歌曲《在水一方》,邓丽君演唱。要求学生将画面中的情境与刚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对照,全身心的体味诗歌各个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灯片8)创读:播放背景音乐,鼓励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读出自己的个性美!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读比赛。

  附板书设计:

  蒹 葭

  四字句 二二拍 诗 情 画 意

  ang韵 整齐 恋 寻 伤

  押韵 i韵 景物? 人物?

  i韵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道阻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想象

  音韵美

  叠词:苍苍 痴痴守望 不畏险阻 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 一唱三叹 朦胧美

  爱情

  神秘美

  理想

  事业

  友情

  亲情

  重章:反复吟咏

26、《诗经》教学教案一等奖

  第一课时

  一、《诗经》两首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二、《诗经》两首教学重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三、《诗经》两首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堂

  (放ppt)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3.放《静女》录音,字词梳理

  读音: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 姝:美丽。 俟:等候。 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 蜘蹰:犹豫徘徊。 娈:美好。

  贻:赠送。 彤,红色。 炜:鲜亮的光彩。 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 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 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学自读,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么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静的`地方。但她却隐藏了起来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犹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么的美好,(曾经)赠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这支红色的箫颜色亮丽,我喜欢这美丽的红箫。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给我的。

  5.教师带读,品味感情

  再现法:王维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经典的诗歌本身是精美的图画,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画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节。可以请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大脑中再现的场景登台表演。

  6.小组讨论,质疑释疑

  1)诗中的“静女”是一个极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却并没有具体地写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皮肤如何,只是说了“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只是这样笼统地写入,照理说应该是写作的大忌,可是,这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却又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鲜明,那样的真切,为什么?

  明确:侧面描写

  2)男子在接受到哪种礼物时最高兴?为什么?(补记,学生提出)

  3)为什么古代的静女能够自由地同男子约会?(补记,学生提出)

  4)归纳《静女》的艺术特点

  a)重章叠句

  b)赋的表现手法

  c)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

  5)归纳《静女》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a)顶真

  b)双关

  7.布置作业

  1)将《静女》改写成白话文

  注意:改写过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侧面描写”方法

  2)预习《氓》,画出自认为容易读错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四.提问教读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2.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第一节求婚表现了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主人公:表里不一 脾气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 传统 温柔 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给氓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么?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分小组讨论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2.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业

  改写“氓”为一篇爱情故事,可以有适当想象,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思想。

27、诗经的教案

诗经三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诗经》有关常识

⑵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⑶背诵三首诗篇

重点难点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2.,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一导语设计

《诗经》

同学们虽然没有学习过,但是你们至少听说过,甚至还会背诵其中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恋歌;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的是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归来时的悲戚之感。再如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现的如怨如诉深切缠绵淋漓尽致等等。正所谓闻名不如见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

二《诗经》简介

(这一部分书上注释①都有,可以给出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老师用提问的方式总结即可)

⑴性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⑵体制和内容: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艺术表现手法:

赋比兴

(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三、整体把握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老师总结)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三首诗歌,自由诵读。

⑷整体感知,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一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

《秦风・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表现士兵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邶风・静女》写男女幽期密约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布置作业

预习

《邶风・静女》争取熟读能诵。

28、诗经蒹葭教案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29、诗经的教案

教学指要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诗经》《楚辞》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现实生活。《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最有思想艺术价值的国风,它们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言志抒情诗,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教读《〈诗经〉三首》,应引导学生了解《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其写实精神;理解《诗经》的“六义”、重章迭句等特点。《离骚》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由于时隔久远,会给鉴赏造成一定困难。理解字词固然重要,但还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感受屈原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上,放在品赏诗作的艺术手法艺术价值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学习《无衣》《静女》,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3、学习《氓》,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要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分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氓》中的比兴手法的分析,就可让学生讨论明确。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思维。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诗经》的相关内容。

2、诵读课文,粗通大意,概括三首诗的内容提要。

教学教程

一、解题

先请学生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谈谈对《诗经》的了解,然

后教师补充.总结。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可分为卫、郑、秦、陈、桧、齐、曹、邶、唐、周南、召南等15国风,共160篇,是各诸侯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大雅”用诸侯朝会,31篇,“小雅”用于贵族宴享,74篇。“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4、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如岂日/无衣?反问语气,升调。

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降调。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表现军情紧急,快连)(感叹,降调)

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内容,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氓》将(qiang):愿,请。咎(jiu):灾祸。

贿(hui):财物。极度:标准。

德:心意、情意。耽:沉溺。

言:1言既遂矣助词,无实义

2静言思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于”通“吁”,于嗟,叹息。“泮”通“畔”,边岸。

“说”通“脱”,解脱。

《无衣》衣:上衣。袍:长袍,相当现在的斗蓬或披风。

裳:下衣。

《静女》俟:(si)等待。娈(luan):美好。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说”通“悦”。

怿(yi):喜爱。“归”通“馈”,赠送。

荑(ti):茅草芽。洵(xun):诚然,实在。

2、概括三首诗的内容大意。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经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的一次令人心跳的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诗经》中的三篇“风”,掌握了四言诗的诵读节奏,粗通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的具体内容该怎样理解呢?我们下节课共同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氓》的情节。

2、《氓》的艺术表达手法。

3、《氓》的女主人公形象。

4、《氓》中运用的对比方法。

教学步骤

一、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二、指名学生概括课文的内容提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后,明确:《氓》全文共六章,是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的。

板书:恋爱(一、二章)

婚变(三、四、五章)

决绝(六章)

2、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顺着婚恋三部曲的顺序来写,采用的是什么样的.写作方

法?

明确:回忆和对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3)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乘彼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6)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30、诗经采薇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31、诗经采薇教案

学习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

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二、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

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

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

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

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

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

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

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

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

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

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

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

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

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32、诗经蒹葭教案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风”共15国风160篇,“雅”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33、一、诗经氓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34、一、诗经氓教学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3.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

  1.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设想]

  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悉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

  教师备课系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天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体会、品味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

  “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

  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四、字词梳理

  匪:fēi 汤:shāng

  愆:qiān 徂:cú

  将:qiāng 裳:cháng

  载:zài 靡:mǐ

  于:xū 隰:xí

  说:tuō 角:jiǎo

  五、具体分析

  《氓》这首诗是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来叙事的。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第一章 :写女子的定情。写出女子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我们可以从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写出女子的温柔。同时写出了男子的暴躁易怒,为下文的爱情悲剧作铺垫。

  第二章:写女子对成婚思念之切,情深一片。通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这句,女子的一悲一喜,感情专一,真切感人,又写出了女子的纯情和痴情。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的。

  第二部分: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 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以“桑”设喻,“其叶沃若“喻女子青春美丽;以“鸠”“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比”的运用,写出了女子的悲叹,点出悲惨的教训,表现出女子内心的悲痛,也用告戒后人。

  第四章:以兴起,正面写男子变心。又以“桑”设喻,“其黄而陨”喻女子年长色衰。“三岁食贫”写出女子婚后的悲惨生活。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姻的不幸,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源和女子的清白。

  第五章,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先写女子的辛苦;再写男子无情,女子不幸;后写“兄弟不知”。更加痛苦。顾影自怜,伤心不已。

  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怨恨、沉痛的

  第三部分:第六章,表明“躬自悼已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对于男子的无情,女主人公清醒地认识到了,毅然决定与男主人公决裂。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便可看出。这一章写女子的被遗弃和坚强。写出女子所受伤害之深。以“淇”“隰”起兴,写出女子的反省。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是清醒、刚烈的

  六、主题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布置作业

  1、复习课堂上订正的词语,识记词语的含义。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本文的故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对《氓》这首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诗的写作手法等。

  二、字词归类

  1、通假字(叫学生在听同学读时找出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于”通“吁”,叹息。“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2、古今异义词:

  氓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音méng,例如:氓之蚩蚩;

  今义:流氓,音máng。涕 古义:眼泪,例如:泣涕涟涟;

  今义:鼻涕宴 古义:欢聚,例如:总角之宴;

  今义:宴会三岁 古义:多年,例如:三岁食贫;

  今义:三岁的年龄

  三、写作特点

  1.《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3.预习下节课。

35、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生1: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霜 已长 跻 右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七、教学后记

36、《诗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

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

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略)

授课时间: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一日第三节。教者:李新明

作者邮箱:xx

37、《诗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题解:

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各诗内容:《氓》家庭生活;

《无衣》军旅生活;

《静女》爱情生活。

二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

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兴”反复吟唱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38、《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6)友:亲近

7)乐:快乐

7、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诗三百》《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蒹葭》《关雎》《硕鼠》《相鼠》

内容: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兴兴比兴

语言:四言为主结构:重章叠句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39、《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

窈窕淑女yaǒtiaǒ

君子好逑hoqiú

参差荇菜cēncī

左右芼之mào

寤寐求之wùmèi

琴瑟友之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40、《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B)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乡愁即家园之思

B)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漂泊、远游、战争。

(2)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41、《诗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