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二次备课教案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月是故乡明二次备课教案一等奖-编程之家

1、月是故乡明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对《月是故乡明》进行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怀。

4.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认识到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阅读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教学难点】

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体会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月亮是非常熟悉和平常的景物。然而,一位笃实敦厚的长者却赋予了它不一样的深意。他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来解读他的“明月”情结。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释题:大家知道“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出自哪里吗?

月夜忆舍弟

[ 唐 ]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2.聊作者。

三、赏读课文,理清思路

文章开篇点题,接着由月过渡到山水,进而过渡到故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作者的故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写故乡的月,为什么还要写童年的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亮,作者还写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

五、总结聚焦,深化主题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它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六、拓展练习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资源,收集能体现“人与月”这一主题的各种艺术形式。

2、月是故乡明教案

一 学习目标:

l 体会作品表现的人对家、家园和故乡的刻骨铭心的依恋之情极其深刻内涵。

2 学会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评点方法,记下自己阅读作品时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与作品展开对话。

3 尝试以散文的形式表达你自己对故园的情怀。

二 导入:

(课间播放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 (上课前3分钟)上课!(起立、问好)欣赏了这首美丽的歌曲,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朗诵《乡愁》)

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 ?这让我们想起了?诗歌是?谁能告诉我它们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很好,思乡之情。古往今来,思乡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请大家先看课本前面的目录,找出你认为最能表达思乡之情的文本。(学生查阅,有的说是《我心归去》有的说是《乡土情结》《月是故乡明》……)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月是故乡明》。

三 解题:

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我们还是先看文章的题目——月是故乡明。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乡”。

2、 有可能想到出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3、 有可能联想到其他诗句: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诗文鉴赏有三点不可忽视:题目、作者和注释。

四 教学过程:季羡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为什么还念念不忘那个小山村?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散文,走进季老的内心世界。现在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1)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写得非常优美?

2)同学们,朗读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但要真正解读一篇文章,我们还必须深入分析,学会质疑,学会鉴赏。

问题:

1。既然作者如此热爱想念自己的家乡,为什么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2.他的家乡没有山,为什么还写山呢?

3.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余?

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让故乡的小月亮相形见绌?

5)老师提问:那在作者眼中,思乡到底是什么滋味呢?同学们齐读一下。

6)在《月是故乡明》中,这种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问: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么是它的抒情线索呢?

六 总结文本:

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我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作者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呢?

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3、丁香结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会写“宅院、幽雅、伏案”等16个词语。

2、抓住描写丁香的语句展开想象,深入理解内容,从色彩、形状、香味等方面加以感悟与体会。

3、感悟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结”启发人生思考,并结合实际,谈谈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丁香的美,并体会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

2、难点:抓住结尾“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深入理解,明白道理:人要以豁达胸怀对待生活中的“结”。

教学准备:

1、准备丁香的图片。

2、准备赞美丁香花的古诗。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出示丁香的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知道这花中的含义。

2、师板书课题2、丁香结

3、出示图片,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①参差(cēncī)芭蕉(bā)衣襟(jīn)妩媚(wǔ)

②“薄”是一个多音字,在字典中有三个读音,一个读bo,当“迫近、靠近”讲,组词是日薄西山;还有的当“轻微、少”、“不强壮”、“不厚道”、“看不起”等意思,组词是“广种薄收”、“单薄”、“轻薄”、“厚古薄今”等;一个读bo,组词是薄荷,多年生草本植物;还有一个读音是bao,表示感情冷淡、不浓、不肥沃等意思。课文中

(2)指导易混淆的字。

“幽”是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山”,里面是两个“幺”。

“案”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安”,下面是“木”。

“薄”要与“簿”相互比较,可以通过组词的形式来辨析,“薄”组词是“薄饼”,“簿”组词是练习簿。

“糊”:左右结构,与“米”有关,形容非常黏稠、混沌不清的状态。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查词典或工具书理解“参差”的意思:是指不齐;早晚相差。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妩媚”的意思是:姿态美好可爱。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愁怨”的意思是:忧愁怨恨。

③运用找近义词或反义词的方法来理解。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点缀”的近义词有:装点、装饰、装扮。

4、落花生二次备课教案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考:为什么叫落花生呢?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略学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六)、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你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试着选择一种写一写。

(七)、板书设计。

5、梅花魂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学法]

  读文悟情,读句悟理;抓重点词句,一点带面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梅花挂图,《红梅赞》歌曲VCD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重点:自学字、词,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梅花挂图。

  2、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梅花吗?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3、板书课题。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指的是什么?设疑激趣。

  二、初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体会其中的情感。

  4、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1、根据回忆内容、非回忆内容给课文分段。

  (首尾各为一段,中间为一段,全文分三段。)

  2、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给第二段分层。

  分为五层:(一层一件事)。

  第一层(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

  第二层(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

  第三层(4-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

  第四层(12-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

  第五层(14-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

  3、自己体会文章开头与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以月是故乡明为题

“月是故乡明”是一种思乡之情的诗意表达,是人对故乡心灵亲和力的外在显现。只要人有情,总会发现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不同寻常的,都是极富情韵非常亲切的。

比如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花最美,故乡的草最绿,故乡的泥土最温暖,故乡的呼唤最亲切,故乡的人情最醇厚。当然,故乡的月亮也是最圆满最明亮的啦。所以说,只恋故乡一丝土,莫恋他乡万两金是有道理的。

是一种思乡之情的诗意表达,是人对故乡心灵亲和力的外在显现。只要人有情,总会发现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不同寻常的,都是极富情韵非常亲切的。

比如故乡的水最甜,故乡的花最美,故乡的草最绿,故乡的泥土最温暖,故乡的呼唤最亲切,故乡的人情最醇厚。当然,故乡的月亮也是最圆满最明亮的啦。所以说,只恋故乡一丝土,莫恋他乡万两金是有道理的。

7、圆明园的毁灭二次备课教案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板书:圆明园),关于圆明园,大家都了解些什么?  

2、圆明园是我国的皇家园林,珍奇异宝无所不有,可是,因为祖国的贫病饥弱,在1860年,它被侵入我国的英法联军在抢掠了之后,焚毁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板书:毁灭)  

3、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不可估量:给“估量”换一个词(估计)  

象征:①、找到该词所在的句子,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换词。  

②、指导“征”字书写,并用“征”组词。 

宏伟:查字典,理解“宏”,进而理解“宏伟”。

二、二读课文,深入体会  

1、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其实,读文如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圆明园毁灭做何评价。(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2、是啊,曾经的圆明园,是何等的显赫;而如今的圆明园,却遍地的断壁残垣。这,怎能不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呢?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文字,穿过时光隧道,来到被掠夺前的圆明园,欣赏那里的美景吧!请大家拿出笔,默读课文,把你觉得圆明园最迷人的地方画下来,待会儿向大家介绍介绍。

三、指导朗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指导重点,语气的抑扬顿挫,指导方式:师范读,学生对比,谈感受,试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指导重点,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指导方式:学生先谈感受(自豪、沉醉、略带痛惜……),再试读。)

四、课堂小结。

8、花的学校二次备课教案

一、从题目入手。《花的学校》和《大青树下的小学》这两篇课文课题有什么不同?

二、从内容入手。初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场景,并画出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语句。

三、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试着仿写。

四、活学活用,补充课后题的句子。

从语文的教学来说,一节课听、说、读、写,都有了,可课却上不来。第一板块,孩子们比较顺利地找出了两个题目中的不同之处,活跃的气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可是第二板块中,孩子们却打车了。学生读完之后,我先引导孩子们说出《大青树下的小学》写了哪几个场景?接着问孩子们《花的学校》又写了哪些场景?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可是班上没有一人举手。无奈之余,我便在班上挑了一个平时勤动脑、爱思考的孩子,鼓励他来回答。他慢吞吞地站起来,一脸无辜又迷茫的神情望着我。看到他的表情,我连忙示意他坐下来。 这次我自己亲自示范朗读,并且让孩子们,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花,和其他同伴儿正在学校里一起欢乐。我记得王崧舟说过,阅读所有的文学作品,一个最基本的策略就是,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放进去以后,身临其境、切身体察、感同身受、产生共情、产生共鸣。

我接着让孩子们重新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认真地读,投入地读,深情地读,想象地读。“老师,我们好像读明白了。”孩子们满脸笑容地说。一节课就在这样的朗读声中过去。

星期五下午第二节,是老师们公认的效果最差的一节课,因为马上就放假了,孩子们很浮躁,心早已飞到了家里。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只要课堂气氛足够好,他们的心照样能拉回来。一上课,我领着孩子们简单回顾了一下课文内容,便在白板上直接出示第一自然段,我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我深情地朗读一遍,孩子们静静地听。接着我又深情地朗读,让孩子们一边听的同时,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把孩子们真正带入到情景当中。最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场景,这时孩子们真正投入进去了,话语也滔滔不绝。通过两者对比,孩子们真正地体会到了拟人的妙处。

9、猎人海力布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誓、谎”等4个生字,会写“酬、珍”等11个字,会写“猎物、尊敬”等29个词语。

2.读、说、议、演、写贯穿教学过程,把语文知识能力的发展同师生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体会海力布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懂得每个人都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

5.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写一段话介绍“海力布”石头的来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

(1)课件。

(2)学生阅读几篇民间故事,把最感兴趣的1—2个记下来。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民间故事吗?民间故事是一些长期流传于老百姓之间的故事。它们或者机智幽默,或者歌颂善良美好,或者感人至深……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发言者每人1分种左右,要求把故事梗概说清楚。)

二、学一学

学习本课11个生字和有关的新词。(着重学习“酬、叮、嘱、塌、誓”的音、形、义,着重强调“延”字的笔顺和书写。)

三、读一读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是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吧!

四、写一写

师:大家都已读过课文,下面请大家用10分钟的时间为这个故事写一个内容提要,约150字左右,要求故事完整清楚。

五、议一议

师:同学们,《猎人海力布》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们传颂。那么同学们读完课文,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下面请大家再细致地读课文,提起笔,把你最感动的地方划出来,然后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说什么,怎么说都可以!

10、那个星期天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童年生活是美好的、纯真的,童年的乐趣往往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童年时,我们的心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史铁生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那个星期天》。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10),中国作家。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意蕴深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有小说《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急遽(jù)惆怅(chóuchàng)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惆、怅、偎、逝”,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惆、怅、偎”书写时要左窄右宽;“逝”字注意“辶”的捺要舒展,托住上面的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母亲答应那个星期天带“我”出去,但是因为家务繁忙,结果一次次爽约。)

2.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时间顺序)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母亲一次次爽约,“我”心情逐渐落空。

第三部分(7):写“我”因出去的希望落空而崩溃大哭,母亲安慰“我”。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

11、我们家的男子汉二次备课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清楚地概括出文中小男孩的性格特征。

教学课时:一课时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迅速地浏览全文,然后告诉我,作者笔下的这位男子汉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并说出依据。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作批注。

全班交流。

三、 写作。

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一位男子汉的一些性格特征。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试着给徐雨同学回一封信。把你认为的班中某位男子汉形象进行简单勾勒,并举一具体事例,来回复徐雨的这封邮件。

学生写作。

四、分析文本

五、温故知新学习新方法

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六、交流与探讨

说出“男子汉”的含义。

七、布置作业

用所学写作方法写一片段。

12、祖父的园子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童年记忆中冬日下的一对对骆驼,给林海音留下了难忘的记忆,那么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念念不忘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萧红的《祖父的园子》,2.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勾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方法理解文中部分词语。

3.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经历的哪些场景?

4.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1—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活的,都是自由的(16—17自然段),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18—20自然段)。

5.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的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一)走进“园子”,感受童年的趣事。

1.在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位小女孩,她顽皮可爱,读文章相关段落,标出她做的哪些趣事,认真体会。

2.交流: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一:“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这哪里是在种小白菜,“我”就是在瞎闹。谁愿意当当文中的小女孩,读出作者的调皮劲儿。

预设二:“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我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谷穗当作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

“我”是在怎样铲地的?哪里是在铲地呀?这简直就是帮倒忙。

预设三:“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1)同样是浇水,我和祖父有什么不同?从哪里读出来的?

(2)想象一下,小萧红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的神情是怎样的?(激动地、欢快地、开心地、天真烂漫地……)

(3)感情朗读。你边读边想象她的动作,神情。

(4)小结:本是浇菜的水和工具,可到了“我”手里,就成了“乱闹”的玩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快乐和顽皮。

(二)走近祖父,体会祖父的慈爱。 

1.作者在园子里这么淘气,这么调皮,祖父是什么态度,阅读5—–12自然段,细细体会。

2.重点体会: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地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抓“慢慢地”体会祖父对我的慈爱。

(2)抓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够了——还在笑”,从这三次笑中你读出了什么?

(3)祖父的笑里隐藏着什么?(慈祥、和蔼可亲、疼爱孙女的)

(4)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3.在这座园子中,孙女爱胡闹,祖父从来不恼,正是有了祖父的慈爱,在他宽容、耐心、呵护下,我才可以如此地在园子中纵情嬉戏!那么这座园子在“我”的眼中在“我”心里又是怎么样的呢?

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4.小结: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我”随便玩闹,对“我”倾注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三)走进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1.心中是自由快乐的,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在作者眼里,园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16—17自然段)。

2.把自己当成园子里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花,或者一棵树,来讲述你的快乐和自由吧!引读(17自然段)

心中有自由快乐,看什么都是自由快乐的,让我们再来看看园子的景像吧!引读:明媚的阳光下,花开了,在我看来,就像__________;鸟飞了,就像__________;虫子叫了,就像__________;倭瓜有的爬在架上,有的爬在房上,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黄瓜有的开着花,有的结果了,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玉米长得特别茂盛,在我看来,是__________……

3.短文连用十个“就”字,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自由自在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带着这样的感受齐读13段(引读13节)。(这是对园中景物的一次回望。有了对文中趣事的理解,再读第13节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写作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借景抒情,体会到作者“心”的自由。此处读是一次情感的升华。)

四、回顾总结,延伸拓展,渗透园子的精神意义。

1.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有自由的园子真好,有爱的园子真好。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三者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在三十一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旅途中,对于人间的“温暖与爱”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的萧红常常会忆起呼兰河城,因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她的祖父,有她和祖父的园子。所以,作者用一颗真诚的心,用一本《呼兰河传》记录了曾经的点点滴滴。

13、不懂就要问二次备课教案

1、指导学会本课“要、先、思、很、少、讲、于、气”9个生字,认识四个偏旁。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不懂就要问》是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的课文 ,由陈亮参与录制 ,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不怕先生的惩罚,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情。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14、月是故乡明二类字

徘 pái(徘徊)

徊 huái(徘徊)

渺 miǎo(渺茫)(浩渺)

篝 gōu(篝火)

萌 méng(萌发)(萌动)

澄 chéng(澄澈)(澄净)

澈 chè(清澈)(澄澈)

旖 yǐ(旖旎)

旎 nǐ(旖旎)

瑞 ruì(瑞雪)(祥瑞)

蓬 péng(蓬莱)

垠 yín(一望无垠)(无边无垠)

顷 qǐng(万顷)(顷刻)

峨 é(巍峨)

燕 yān(燕国)(燕园)

缀 zhuì(点缀)(补缀)

拓展:词语解释:

陪衬: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突出。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辽阔无边。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就显得有趣味,有意思。

15、那一定会很好二次备课教案

《那一定会很好》二次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3.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重点难点

1.知道一粒种子到阳台的木地板走过的历程,理解为什么“它”觉得“很好”。

2.比较《那一定会很好》和课文《去年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去年的树的遭遇让我们感到有些淡淡的忧伤。有一粒种子努力生长,它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又有哪些奇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

出示重点字词:缩成努力茎手推车吱吱嘎嘎拆了旧木料

2.指名读,师生一起正音。   

3.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很好”这个词语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很好”代表着这粒种子的愿望,那么它到底有过哪些愿望呢?它的愿望实现了没有?怎样实现的?小组讨论交流。

情节1:它是种子时。

A.小组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这样想?(站起来,呼吸新鲜空气。——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哪个词能体现种子一定要站起来的决心?(一定)指导把句子读的响亮坚定。

C.交流:愿望实现没有?怎么实现的?(努力生长,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情节2:它是大树时。

A.交流:它在想什么呢?为什么?(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很很好)

B.体会心情,指导读出向往的语气。

C.交流:它是怎么实现这个愿望的?(向农夫拂动,被做成一辆手推车。)成了手推车以后,它什么感受?(真很好)

情节3:它是手推车时。

交流:它为什么想停下来?它怎么想的?抓住“费力”一词,体会它的感受(坐着休息——那一定很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它费力的样子。

情节4:它是椅子时。

A.从它的感受来体会,抓住“吃力”体会心情。(想躺下——那一定很很好。)

B.指导朗读。读出吃力的感受。

情节5:它是木地板时。

A.交流:哪些词语能表现它的感受?“满意”、“舒展”。(很好极了)。

B.讨论:为什么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它觉得自己又变得年轻了。)

C.指导朗读。体会它满意的心情,并读出来。

2.总结: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每一个历程它都为人类作出了贡献,每一个历程也都为它带来了快乐。

四、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前面我们学习了《去年的树》,同样是写树木,从体裁和内容上看,这两篇文章在有什么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自主完成。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五、围绕主题,练讲故事

1.“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粒种子在历程中给人类做出了贡献,自己也感到了快乐。如果你是这粒小小的种子,你能把你的奇遇讲给别人听吗?

2.布置作业:给家长或他人讲《那一定很很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