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耍、做梦、走神,这些听起来都像是不认真学习工作的代名词。但正是这些行为,得以让大脑思维放飞,不经意间就能提供许多问题的答案。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正将玩耍和创造力联系到一起,认为玩耍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而许多著名作曲家和科学家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撰文:Andreas Wagner
翻译:董依明
编辑:杨心舟
“前路走不通时,我会选择往后退一步,然后重新规划路线,这样能让我走的更远。”在解决问题的见解上,19 世纪物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将自己比作登山运动员,他自省问题的方式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如何克服低谷到达下一个高峰的?
与生俱来的玩耍能力
思维不像是有组织的生命体或者可以自我组装的分子,它是很抽象的东西,不可能用常规的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前进。但思维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向前推进的目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玩耍”。
这种玩耍不是指有规则的棋盘游戏或足球竞技,而更像是随心所欲,没有规则的游戏,比如像孩子玩乐高积木,这种玩耍不带目的性,没有利益关系,甚至没有失败。
玩耍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很重要,它的存在要远远早于人类出现的时间。玩耍或许是幼年动物练习交配的手段,几乎所有的幼年哺乳动物都会玩耍,鸟类中的鹦鹉和乌鸦、一些爬行类动物、鱼类,甚至蜘蛛中都曾有过玩耍的记录。但是说到最会玩耍的动物,还是非宽吻海豚莫属,它们曾被记录过有 37 种不同的玩耍方式。圈养海豚会孜孜不倦地玩球和其他玩具,野生海豚则会玩羽毛、海绵和从气孔中喷出的“水圈”。
但是玩耍是要付出代价的。年轻的动物会把一天 20% 的能量预算花在玩耍上,这就意味着这些能量不能用于捕食。此外,玩耍还会带来一些生存相关的问题:因为互相追逐或跟在母亲身后玩耍,猎豹幼崽会吓跑猎物;因为贪玩而陷入泥潭的大象;被仙人掌刺钉住的大角羊等。有的动物甚至还会因为玩耍误杀了自己或者同伴。在一项 1991 年的研究中,剑桥研究院的 Robert Harcourt 观察了一群南美海狗。一个季节内,群落里有 102 只幼崽被海狮攻击,其中 26 只死亡,而且超过 80% 的幼崽是在玩耍时被攻击而死亡的。
既然玩耍的代价如此之高,那肯定也会带来很多好处。甚至有时,玩耍可以决定生与死。举例来说,新西兰的野马越贪玩,它们在第一年就存活得越好。阿拉斯加棕熊的幼崽一岁时候的游戏行为,能让它们安稳地度过冬天。
另外,某些玩耍行为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放松精神。马会在玩耍过程中让肌肉变得更强;狮子幼崽们玩打斗的游戏,实则是为日后争夺部落首领的斗争打下基础;海豚吹空气泡泡,是在训练迷惑和捕捉猎物的技巧;雄性蜘蛛练习怎样在交配后快速远离雌性,以防被其他雄性攻击。
至少在哺乳动物中,玩耍的作用不只是单纯地练习某项行为,当它们跟踪、捕猎和逃跑时,它们能够发现自己处在前所未有的新环境中。科罗拉多大学研究员 Marc Bekoff 一生都在研究动物行为,他认为玩耍扩大了动物的行为范围,能让它们灵活适应不断改变的周遭环境。换句话说,动物的玩耍是具有创造性的,不管这是否能马上被利用上,但正是这些玩耍行为让动物能为不可预知的意外做好准备。
在 1978 年一项以幼鼠为对象的试验中,为阻止同龄伙伴之间的沟通玩耍,小鼠在笼子中被网隔开。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后,研究人员教所有小鼠通过拉出一个橡皮球来换取食物,随后将食物获取的方法从“拉出球”换成“抛球”。与自由玩耍的小鼠相比,被剥夺了玩耍的小鼠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来学习获取食物的新方法。
玩耍与创造力
剑桥大学的动物行为专家 Patrick Bateson 则更直接地将观察到的动物行为与创造力联系了起来。他认为,玩耍能够让人从一些思想上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当你卡在某个点想不通的时候,还会让你茅塞顿开,并产生新的想法。
在这种观点中,玩耍对个人创造力来说,就像基因漂移对演化或者热量对分子自组装的作用。如果玩耍真的与创造力有关,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有创造性的人总是把看似枯燥的工作描述得趣味性十足。
青霉素的发现者 Alexander Fleming 经常被上司指责他过于散漫的工作态度,但 Fleming 说,“我会跟显微镜做游戏……打破规则,发现没人注意的东西是非常有趣的。”2010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Andre Geim 曾宣布“工作中保持游戏态度一直是我的特点。除非你碰巧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刚好获得了想要的结果,或者你有别人没有的捷径。否则,我们只能冒险来寻找出路。”
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发现了 DNA 双螺旋,但是他们却是从彩色小球中获得了启示,这些彩色小球可以像积木一样粘在一起,就这样他们建立了双螺旋模型。用 Watson 的话说,他们要做的不过是“开始玩耍吧”。
短暂停止玩耍行为,会让我们的判断能力停滞,因此我们会失去选取好主意的能力,但是恢复玩耍时这种能力又会回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跌入不完美的低谷,然后又会再次爬上完美的顶峰。玩耍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式而已。
梦也是同样强大的。心理学家 Jean Piaget 将做梦比作玩耍,他的开创性研究帮助我们理解了儿童的成长过程。正是在梦中,我们的大脑才会自由地将最奇异的思想和图像片段组合成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著名歌手 Paul McCartney 曾在梦中听到了一首歌曲,在梦里他认为这是别人创造出的歌曲,因此他将其作曲出来后,询问了音乐界人士是否知道这首歌,结果当然是没人听过。就这样,这首梦中的歌 Yesterday 成为了 20 世纪最成功的歌曲之一;德国生理学家 Otto Loewi 在梦到了一个重要实验的想法,这个实验在日后证明了神经递质的交流功能,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
Paul McCartney 在梦中创造出了金曲 Yesterday
即使在半睡眠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也足够开启想象。在这种状态下,August Kekule 发现了苯的结构;Mary Shelley 构思了《弗兰肯斯坦》;Dmitri Mendeleev 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玩耍和做梦都是我们放飞思维的方式。据报告,96% 的美国成年人每天都会放飞思维,也就是走神,而另外4% 的人可能只是因为心不在焉而没注意到而已。要判断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情时走神的频率很简单,直接问他们就好了。打断正在工作的人,问问他们在想什么;在任意时间给研究参与者发一条短信,询问他们在想什么。当心理学家这样做时,他们发现人类走神的频率高得惊人,大部分人的大脑在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里是都在走神。
走神通常被认为是无害的,但不代表这没后果。心不在焉的人很难集中注意力,比如他们会在阅读理解测试中表现得很差。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在考试中的表现也更差,其中包括许多大学入学要求的学业能力测试。如果你有职业抱负的话,最好还是不要挂科。
但是走神也有有利的一面——至少对于训练有素的头脑来说是这样。事实上,像爱因斯坦、牛顿和著名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这样的人,他们解决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刻意钻研这些问题,比如阿基米德在进入浴缸时发现了应该如何测量物体的体积。阿基米德这一最重要的发现,是由他进入浴缸时不断上升的水中获得的。庞加莱曾描述了他有一段时间在数学问题上没有取得成功的心态:
我对自己的失败感到厌恶,于是去海边玩了几天,想了些别的事情。一天早晨,当我走在悬崖上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简单地、突然地,而且我立刻确定了:不定三元二次型的算术变换和非欧几何的变换方法完全一样
控制玩耍,获得无限创造力
在灵光一现,想法到来之前,我们会把这段看似空闲的时期叫做思维孕育期。当你在努力工作,却没有获得什么结果后,来一些不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活动(比如散步、烹饪、洗澡),大脑思维就能自由地漫游了。而当思维漫游到你开始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可能会偶然得出解决办法。
这个所谓的思维孕育过程是无意识的,但却能增强创造力。在一项实验中,135 名大学生参加了一项关于创造力的心理测试,他们被分为三组,测试要求他们找到日常用品的不寻常用途,比如砖头或铅笔。测试开始几分钟后,心理学家打断了第一组学生,并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不相关的任务,给学生们看一系列的数字,并让他们分辨出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这项新任务比较简单,但这分散了学生们对测试的注意力。在被打断之后,学生们继续进行创造力测试,他们的答案比没有被打断的第二组学生更具创造力。
第三组学生也被打断了,但他们被分配了更困难的任务,需要注意力更集中的任务。他们的答案则没有第一组那么有创意。所以,结论是,简单到几乎不需要注意力的“打断“可以解放思想,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走神会影响创造力,那么反过来冥想就应该有相反的效果。事实也确实如此。2012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在冥想过程中会减少走神,因此可以提高学术考试的分数。但在创造力测试中,冥想的人却明显不如那些走神的人。
正如生物演化与自然选择之间会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创造力同样也需要平衡。当你冥思苦想而没有进展时,也许某些想法就在手边,你要做的就是停下手头的工作,去玩,去做梦,让思绪漫游起来。
原文链接:
http://nautil.us/issue/73/play/why-it-pays-to-play-a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