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名篇,被选入高中必修课文多年,一篇具有“悲凉美感”的散文。全文蕴含着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故土的热爱。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0年发起并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为《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
故都的秋作者( 故都的秋的作者简介)-编程之家
  郁达夫先生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生。父郁士贤曾为塾师兼中医,后在富阳县衙当小职员。郁达夫3岁丧父,家道衰贫。7岁开始在家乡受启蒙教育,继到嘉兴、杭州等地求学。1913年即随长兄郁华赴日本学习,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兴趣,在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涉猎了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从而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他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时创作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从此写作的念头一直没有断过。

  郁达夫一生为新文学的发展和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2年年初,郁达夫出席了由陈嘉庚领导成立的“新加坡文化界抗敌联合会”成立大会,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成为新加坡华侨抗日领袖之一。二月,新加坡沦陷后,郁达夫化名赵廉,开了一家“赵豫记”酒厂,后来日本宪兵得知他精通日语,胁迫他当了7个月的翻译。其间,他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抗战胜利后,陈嘉庚曾对中共党员国外统一战线负责人夏衍说:“那时郁达夫不仅掩护了我,还援救了许多被日本人逮捕的华侨。”一位马来西亚共产党负责人说:“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的组织会遭到不可补救的损失。”

  由于汉奸告密,日本宪兵开始全面调查郁达夫,并准备对郁达夫在内的南下文化界人士实施大屠。1945年八月二十九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丛林,那时,距离我们中国胜利仅有一个月,而这位伟大的爱国作家就这样被杀害,令国人心痛。

  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曾这样评价郁达夫: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郁达夫先生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那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他到死也没丢弃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