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为您推荐的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1、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2、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3、草原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标要求,六年级学生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出相应的反应。

  聆听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能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参与表演。

  本节课内容:欣赏两首草原歌曲《草原牧歌》和《天堂》。

  本节课教材位于十一册第一课同一首歌之后的第二课,就知识体系来说,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对第一课的内容有着延伸、深化、更细致,更民族,更具指向性,从《我的祖国》的氛围中进入民族特色更具体的草原风情当中,让学生更加真实具体的了解草原文化,草原歌曲音调特点,更加准确的学习长调音乐,从而更准确、细微的表现这一音乐要素。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音乐才具魅力。尤其蒙古族可以说就是一个音乐的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作为小学最高年级我觉得学习蒙古族的音乐内容很有必要!

  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音乐基础较好,对于音乐欣赏、分析能力相对强一些,他们能够分析较长、相对大些的音乐作品。

  2.学生整体对音乐知识、旋律模唱、音准、节奏、情感表现等音乐要素掌握较好,能够结合音乐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生可能会对歌曲较高音准的把握,()较复杂的节奏掌握,歌曲情感体验等有困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两首草原歌曲,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喜欢草原歌曲的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模仿等方法,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方法。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夸父追日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4、《牧歌》教学反思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5、《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牧歌》教学反思

  根据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六年级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于是我发挥个人专长,增添课堂色彩。我擅长的是民族舞蹈,而《天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我国蒙古族音乐,我加入舞蹈进行本堂课教学,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在欣赏、体验、感受音乐中对两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所描绘的意境等方面有了较深的理解,并更加深入的感知蒙古族的音乐风格特色,全面的掌握了蒙古族音乐长调和短调的特点。在引导他们进一步表现音乐时他们兴趣浓厚,表现的轻松愉悦,并情不自禁随着音乐哼唱曲调。还有些喜欢舞蹈的学生载歌载舞,使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顺利完成。

  该课的设计以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结构,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效果。通过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感受、体验和掌握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及音乐营造的意境这一知识点;通过师生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用歌声、琴声、舞蹈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需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使自己和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中去。音乐的审美无处不在,我还需要注重教学板书的设计,让学生更清晰明了的掌握重点。在欣赏的环节,我可以让学生设计多种欣赏方式,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这样将会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这两首歌曲,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艺术的美,能够为他们不断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做好铺垫。对于我自身,发现了一些闪光点,也认识到一些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拓展了思维,积累了经验。

7、《牧歌》教学反思

  《牧歌》是根据内蒙古昭乌达盟同名歌歌词“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前奏由钢琴奏出平静舒缓的伴奏音型,引出悠长优美的第一部分音乐主题,这是典型的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使人沉醉在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接着主题旋律在高音区重复一次,给人一种在草原上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感觉……乐曲抒发了人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在学习《牧歌》一曲之前,学生还学唱过内蒙古歌曲《草原上》,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将《草原上》引出,让孩子们用歌声感受内蒙古歌曲的悠长与宽广。同时,将PPT轮播内蒙古草原风光,让孩子们在视觉上有直接的感受。通过演唱内蒙古民歌、观赏内蒙古风光,完成教学铺垫。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悠长宽广,《牧歌》就是典型的内蒙古长调歌曲,为使孩子对牧歌的旋律印象更深刻,我让孩子们欣赏了民歌版本的《牧歌》,并出示歌词,同时我也进行了范唱。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民歌的优美,然后我再将旋律单独出示,让孩子们也跟着钢琴轻声哼唱主题旋律,对旋律有更深的印象之后,完整聆听小提琴版本的《牧歌》,这时候孩子们在聆听的时候就对曲子有了熟悉感。主题旋律共出现三次,在聆听的过程中,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聆听的要求,听主题旋律共出现几次,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听边思考,达到了聆听音乐的目的。

  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我都会随着音乐无限遐想,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

8、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欣赏《牧歌》不同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歌唱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9、《牧歌》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10、《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五、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11、《牧歌》的教学反思

  《牧歌》是沙汉昆于1953年改编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作品以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牧歌》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乐曲根据民歌旋律为素材而创作的小提琴曲。

  乐曲主题悠扬飘逸、低回婉转,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且对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也是难以想象情景的。所以本课的导入就从布仁巴雅仁演唱的《牧歌》入手,歌曲是用蒙古语和中文演唱分别演唱的,配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到蓝天白云羊群交融而成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

  创设情境,将孩子们引入到美丽的大草原中后,开始欣赏小提琴曲《牧歌》的主题旋律。主题旋律的聆听,采用多种音乐实践的形式多次聆听:哼唱主旋律,用丝巾表现音乐,手画旋律线等等,特别是用丝巾表现音乐环节比较出彩。第一次用丝巾表现时,让学生自由表现,有些学生是盲目地无规则挥舞,有些旋律跟不上,但是表现出了慢速的特点,还有些乐感好的能跟着旋律在舞动,并能表现出上下乐句的不同,可以说第一次处在探索感受的阶段。经过旋律出示演唱后,再次挥动丝巾,大多数能够做到跟着旋律分乐句进行,表现出符合牧歌的特点。用丝巾来表现音乐,是运用了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的教育理念。

  本课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让学生体会小提琴这个乐器的音色特点,揉弦长弓是小提琴表现《牧歌》主要手段,通过观看小提琴家盛中国的表演,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提琴的演奏方式,然后再出示实物小提琴,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请会演奏的’学生演一演,相信学生会把小提琴这个乐器的特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小提琴的音色动人,似人声,有娓娓道来的美感,由小提琴演绎的《牧歌》令人动容,每每旋律出现,孩子们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让人感动、让人恋恋不舍,随之拓展聆听蒙古族演唱家德德玛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草原对蒙古族无限向往之情。

  本课的设计具有以情导入,以声感人的特点,课堂中学生全情投入,沉浸在草原宽广无垠、蓝天深邃清澈的意境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2、竖笛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题:《草原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13、竖笛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竖笛草原牧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蒙古族民歌,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技能目标:体验、了解、感知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的特点。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

  师:你感受到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草原。

  提问:属于什么民族的音乐?

  生:蒙古族。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蒙古族分布于我国什么地方?

  生: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生答。(表扬)

  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背景音乐《鸿雁》)

  (本环节先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播放歌曲《鸿雁》。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的旋律?悠长。

  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

  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

  (本环节通过听、说使学生对长调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三、欣赏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出示课件)

  1、师: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怎样?

  生答。

  师:歌曲的旋律采用了牧歌的素材,给人以辽阔、悠扬、婉转、抒情的印象。

  2、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是由谁演唱的?

  介绍作者:是由蒙古族歌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她那低沉柔美的声音把草原的自然风光演绎的淋漓尽致,她为什么把这两首歌演唱的这么动听?因为她是从蒙古草原走出的歌唱家,有蒙古草原生活的亲身经历,她热爱自己的家乡,听了她的歌,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草原美妙的夜色中。

  3、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并且告诉老师歌曲从音乐上看可以分成几部分?再次播放歌曲。

  生:两部分。

  师:分别是哪两个部分呢?请同学们从歌词上去找一找。

  生:第一部分描写草原的景,第二部分描写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师: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草原美景,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珍珠洒在绿色的草地上。牧羊姑娘放声唱,愉快的歌声满天涯。

  体现了蒙古人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此曲演唱者及艺术手法,采取讲解与分段听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复听歌曲——(出示视频)

  师:让我们与德德玛一起哼唱着这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去看一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共同感受歌曲的美好。

  小结:德德玛用她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演绎了这首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具有蒙古生活特色的歌曲又有哪些特点呢?再次引出音乐知识。

  生:这首蒙古族长调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本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比较、聆听、体验等方法,让学生交流对作品的理解,总结。深入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四、感受音乐。

  1、师:同学们,我们欣赏了《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那么蒙古草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草原辽阔,牧民的生活丰富多彩,有骑马,射箭、摔跤等许多的运动项目,蒙古人有着豪放,直爽的性格。

  2、师:蒙古人生活在蒙古包里,爱喝牛奶和奶茶,爱吃牛肉和烤羊肉。唱起了另一种蒙古民歌。(播放《银杯》)

  师:对比跟之前的那首歌有什么区别?

  五、乐理知识:

  1、长调歌曲:这种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的歌曲我们称为长调歌曲,长调歌曲主要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我们今天学的这两首歌曲都是长调歌曲。

  2、短调歌曲: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的歌曲。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是蒙古族最显著的民歌特点。

  3、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是具有长调歌曲的特点。《银杯》是短调歌曲。

  (本环节通过听、说、区分使学生对长、短调音乐有清楚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小结: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之称,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跳舞。蒙古族民歌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的,有赞颂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无论是高亢嘹亮的,还是低吟回荡的旋律,都充分表现了蒙古人民那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也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六、总结: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蒙古族民歌,了解了蒙古族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蒙古族民歌词曲优美、底蕴深厚、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应多听民歌,多唱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让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永远放射出不灭的光辉。

14、《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

  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欣赏《牧歌》不同的演唱方式,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老师相信这优美的旋律会深刻的保留在你们的脑海里,当然这一切都得感谢我们的民歌,正是这些民歌激发了音乐创作者的灵感,给他们提供了音乐创作的素材,才能使我们欣赏到更美的音乐作品,也让我们永远记住我们的民歌吧。

  四、板书设计。

  《牧歌》

  1=G 主题旋律

  演奏乐器——小提琴

  五、教学反思。

  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歌唱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5、竖笛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草原牧歌》是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蒙古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弘扬民族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在传承音乐文化过程中增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银杯》属于民歌中的风俗类歌曲酒歌。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欢快、热情。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唱学唱《银杯》,指导学生运用律动和固定节奏性伴奏等多种手段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并能够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2、知识与技能:通过学唱《银杯》和对比欣赏《牧歌》,了解长调、短调的音乐特点,并学会分辨长调与短调;了解民歌,知道一段体结构,会划分乐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唱歌曲《银杯》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唱歌曲,了解民歌一段体,区分长调与短调。

  难点:准确地演唱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大跳并能用固定节奏型为《银杯》伴奏,体验多声部音乐形式。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七年级新生,根据他们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克洛兹教学法和柯达依教学法三大系中的声势律动、体态律动和柯尔文手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聆听、律动、表现中感受音乐的快乐。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以银杯为主线、牧歌为隐线,让学生了解长调、短调,在对比中了解音乐。从横向、纵向、纵深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横向是歌曲的结构脉络;纵向是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纵深是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

  六、【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迅速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气氛活泼。

  1、(播放《吉祥三宝》)提问学生:吉祥三宝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老师与学生一起做互动游戏。(学生拍切分节奏xx·,教师舞蹈动作)。

  [设计意图]看似简单的律动设计,调动了学生对听觉、视觉、动觉的体验,为下面学习歌曲中的切分音和固定节奏型伴奏做准备。

  2、互动游戏

  1、互动(一)

  刚才我们体会了蒙古人民的热情,下面我们就到大草原蒙古包里,去感受一下那里热情的气氛吧!(板书:《草原牧歌》)

  在这里主人会用银杯为你捧上一杯香甜奶洒,请你先闻一闻,再由衷地赞叹一下“啊!”让学生跟我一起做。

  ··4/4·6—|7—|i—|

  ·······啊······啊······啊

  (目的是找到假声的歌唱位置,用真假声演唱歌唱)。

  2、互动(二)

  4/4·2121·-|2121·-|2121·-|2121·-|

  ··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律动··举杯··········敬酒········饮酒·······举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举杯、敬酒、饮酒、举杯,演唱赛勒日赛。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用切分节奏2121·-做伴唱,为下面学习歌曲《银杯》做准备。

  接着播放音乐《银杯》伴奏,学生边长唱边做动作。

  [设计意图]在有趣的互动中,学生聆听旋律,就是本节课的新课《银杯》

  在刚才学生兴趣正浓厚时,导入今天的`歌曲《银杯》。

  (二)、感知体验

  1听录音

  让学生知道这是一首短调歌曲,节奏短小、情绪欢快。

  通过聆听《银杯》录音,思考:

  1、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3、歌曲分成几个乐句?

  情绪是:热情的、它描述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宴歌,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教师范唱

  分析两句“赛勒日外咚赛”在情绪上有怎样的变化?

  赛勒日外咚赛是蒙古民歌里的一句衬词,表达了蒙古人民非常高兴的情绪。

  起到了渲染情绪、推动情绪的作用。

  3、体态律动

  学唱歌词,情绪处理

  a引导学生用描述故事开头的感觉唱好第一句;

  师: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的开头描述语言一样,相对来讲比较平静,但是要能吸引人。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唱唱。

  b通过律动“举杯”—“接杯”—“喝酒”的动作来学唱歌曲第2、3、4句歌词。

  师: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师:蒙古族主人在敬酒的时候,要把杯子举过头顶,因此我们一起边唱边把杯子举过头顶。

  c用“兴奋”的感觉唱好第三句歌词;

  师:唱“朋友们”这句时,客人要接过杯子放在胸前;唱“欢聚一堂,敬请干一杯”时,要求学生向旁边的朋友们相互碰杯并把酒喝完。用喝完把杯子翻转过来的动作解决下滑音的演唱。

  d用“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3、体态律动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欢快、热情、豪爽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意境

  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

  (同学相互间倒酒、敬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

  (三)、自主探究

  1、用歌唱的位置按节奏朗读歌词,感受蒙语的发音,同时解决节奏问题。

  2、分析情绪的变化

  A:第一句我们演唱的感觉就像讲故事,娓娓道来,相对来讲比较平静。

  ·B:用“开心”的感觉唱好第二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c第三句用“兴奋”的感觉唱;朋友饮酒一杯见底、一干而净的好爽。

  朋友们,聚一堂,敬请干一杯。

  d祝福朋友越来越好”的心情唱好第四句“赛勒日外咚赛”歌词。

  演唱歌曲

  (1)教唱曲谱

  教师演唱曲谱,学生跟唱,并运用科尔文手势,解决歌曲中的大跳。

  ②从声音情绪上解决大跳音程的演唱。

  ······(师引导学生用“情绪热情地、高涨地、高兴地”的感觉演唱大跳音准)

  (2)跟钢琴反复学唱歌曲·

  从小声的跟唱、模唱到大声演唱

  (3)请同学们找出歌曲哪一乐句表现特别的热情豪爽?因为有了装饰音,旋律更加优美、富有韵味。

  如:前倚音:美酒,更能体现蒙古人民的热情,下滑音:一杯,感觉方法看到了蒙古人民喝酒时一饮而尽、一杯见底的豪放。

  解决了歌曲中的难点装饰音,让学生在模唱中体会到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韵味,就可以自信、大胆、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了。

  4、多声部伴奏

  为了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表现歌曲,结合课前互动,我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根据新课标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要求,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伴唱:·0000|0000|0000|0000|赛勒日赛-|赛勒日赛-|

  声势: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崩

  律动:举杯····敬酒··· 饮酒····举杯

  ··· 拍腿交叉|拍手捻指|

  措施:1、学生演唱歌曲,唱到“赛勒日外咚赛”时,加入固定节奏性伴奏,还可以逐步加上声势。方法有:先是老师为学生伴奏师生合作、逐步过渡到小组合作、生生合作,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设计意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以音乐为载体,加入了简单地多声部的的伴奏使学生从听觉、视觉、动觉进行感知,演绎歌曲,体会歌曲的意境,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从而丰富了学生的体验,。这就是我的课堂极简中的丰富。

  (四)、展示合作·多种形式的演唱

  有了前几个环节丰富的铺垫,加上学生从始至终都在参与体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运用多种演唱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预设效果:学生可能会运用领唱、齐唱、对唱,再加入固定节奏型伴唱和打击身体、拍手、律动等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展示,使学生体会情绪由薄到厚的音响效果。可能会把歌曲演绎的丰富而有灵动。

  (五)、拓展延伸

  1、对比欣赏长调歌曲《牧歌》

  分析两首音乐的异同

  相同点:蒙古族民歌,一段体结构,由两个乐句组成的

  不同点:

  节奏、速度、情绪

  2、长调与短调

  观看《快乐大本营》中蒙古族长调与短调视频,讨论总结出长调与短调的特点:

  长调: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抒情·悠久绵长

  短调:节奏整齐·旋律起伏较大·热情的·紧凑热烈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视频,让学生总结出长调、短调的特点,体验到音乐的相关文化,开启“多维度”思考和体验的音乐思维能力。

  (六)、检测评价

  1、听辨长调、短调

  聆听《辽阔的草原》、视唱《嘎达梅林》,写出他们分别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课后延伸·教材p31课后作业

  用彩笔在《嘎达梅林》的乐谱上标出乐句,说说这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

  3、总结:民歌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民歌具有流传性。

  在《银杯》音乐中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

16、《牧歌》五年级音乐教学反思

  一直以为音乐是我的挚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和我一样也如痴如醉地迷上音乐课,所以对学生的内心情感,我一直不太关注,可是本周在音乐欣赏课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改变了许多。

  《牧歌》是五年级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二课的欣赏曲。是一首无伴奏的内蒙合唱民歌。我在初一年级二班上课时先让同学们弄清了什么是无伴奏合唱,又请他们了解了内蒙古牧民的生活环境,再请他们欣赏《牧歌》。听完后我按惯例提问:”同学们,谁来说说这首无伴奏的歌曲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的话音未落,突然冒出一名男孩的声音”像哀乐一样,就像谁家死了人一样”,话音一落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还有几名同学随声附和”对,对,对,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就像死了人似的,一点儿也不美,很悲伤,真跟哀乐似的……”哈哈哈,全班又是一阵哄笑。面对乱哄哄的教室,我当时真的感到既生气又意外,想不到他们会这样回答。我请他们安静,可学生竟然莫名其妙地骚动起来。有的男孩甚至笑嘻嘻地问我:”老师,我们听这首歌就像哀乐,不对吗 “在告诫自己冷静后,看着乱哄哄的课堂,我没有呵斥他们,而是平静地说”请大家安静”,然后就不再说话静静地看着他们。这时,有的同学说:”你们别笑了,听老师讲。”我没有马上讲,待到大家都安静后,我说,同学们,我个人认为这首由著名的诗人海默填词,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民

  歌很美。它不仅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的自然美景,而且歌颂了勤劳的牧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乐曲的速度缓慢,悠扬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音乐在每个人听起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所以听音乐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听这首歌曲像哀乐,我不能说你不对,但你们认为哀乐就不美吗我说不同的音乐含义也不一样,哀乐包含了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敬仰之情,你们说对吗 “此刻,全班静极了,同学们齐声说:”对!”我不失时机地说:”音乐是用心来听的,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拿出发给你们的欣赏带,多听几遍,也许你会发现,每一遍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不信,试试看好吗 ?”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感到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正确聆听音乐,更应引导他们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情感;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正如一位音乐大师所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就像茁壮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与雨露,我们应给学生一些生活的阳光,适宜的土壤,把他们培养成参天大树!

  音乐教育是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允许学生不拘泥于乐曲本身的文本含义,可以大胆想象展现个性,创造潜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首先要从传统教育的圈子中走出来摒弃自私与狭隘,体现在课堂上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要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勇敢地

  退出来,适时地走进去”。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审美为核心。让我们一起乘着音乐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际中展翅飞翔吧!

17、音乐《牧歌》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感受蒙古长调民歌“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教学内容: 从音(歌曲牧歌)、诗(配乐诗朗诵)、画(山川草原)贯穿全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一 画(略)

  1. 画面导入,师生问好

  2.(创设情景激发情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旅行,从新疆来到蒙古领略草原风光。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饱口福。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3. 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

  二 音(主)

  1.请同学描绘一下这两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同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这两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

  2. 讨论与思考:蒙古族哪种风格的民歌适宜舞蹈?

  3. 学唱《牧歌》及歌中“诺古拉”润腔的独特风格。

  4. 欣赏并了解无伴奏合唱《牧 歌》。

  三 诗 (略)

  1. 教师师范配乐诗朗诵《牧 歌》。

  2. 学生参与,教师评价。

  四 学生实践及才艺展示

  1. 民歌与现代流行歌曲(课件)

  2. 你能唱几首民族风格的歌曲吗?

  五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草原上不同民族民歌的一些基本特点。知道了民歌的不同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使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下课)

18、音乐《牧歌》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

  1、学习《牧歌》及相关音乐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北部边疆草原的人文风情和音乐风格,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从而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2、通过歌唱和欣赏等综合性音乐活动,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及情绪的特点,能通过歌声与形体动作,表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感情的歌唱《牧歌》。

  教学重点:

  1、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特点。

  2、从音乐的角度领会蒙古民族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歌曲音乐节奏和音准的准确把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响、电子琴、口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相关文化(10分钟)

  1、提前播放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迎接学生进入教室。

  2、通过歌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

  师: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降央卓玛演唱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接下来,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去感受一下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3、了解我国的草原分布情况

  师: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在银幕上显示我国主要草原分布情况,教师用简短的歌曲来表现各地草原歌曲特点。如:黑龙江的《乌苏里船歌》、 内蒙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新疆的《 塔里木河》、 西藏的《青藏高原 》)

  4、 通过诗歌了解草原

  师:同学们能不能想到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呀?(展示北朝民歌《敕勒歌》)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诵。

  5、 了解蒙古族的舞蹈、盛会、乐器。

  (展示舞蹈图片)介绍舞蹈特点: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P47)

  请几位同学上台学习抖肩、骑马两个简单的舞蹈动作。

  (展示《那达慕》盛会图片)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此外,那达慕大会上还有武术,马球,骑马射箭,乘马斩劈,马竞走,乘马技巧运动,摩托车等精彩表演。(P46)

  (展示马头琴图片)介绍马头琴。(P45)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欣赏歌曲《牧歌》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 演唱 (P48)

  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歌曲的意境。

  (用55 50 |55 50|55 55|55 50|的节奏来肯定回答问题的同学,

  意思是:真不错,真不错,你的回答真不错!)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全体同学跟琴轻唱,学会歌曲。

  5、全班合唱《牧歌》

  把学生分成四组,一组用 “n音”唱旋律,一组用“lu音”唱旋律,一组用“a音”唱旋律,最后一组唱歌词,教师伴奏。

  6、介绍无伴奏合唱

  无伴奏合唱是指仅用人声演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多声部音乐表演方式。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

  7、欣赏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

  说说无伴奏合唱歌曲《牧歌》给人的不同感受。(充分发挥人声特点,更加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三、拓展学习(4分钟)

  1、欣赏器乐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45)

  歌词表达意境如同一幅草原新生活的画卷,描绘了牧民安宁、舒畅、如意的生活美景。音乐以当民歌为素材,用柔和、安详但又蕴含着饱满激情的旋律,抒发草原牧民对新生活的赞美之情。婉如一位蒙古族妇女在草原上眺望,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通过教师现场口琴演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音乐的热情和对美丽的大草原的向往之情。

  四、小结(半分钟)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魅力 。

  五、布置作业(半分钟)

  请大家下去收集草原民歌,找出一首自己特别喜欢的,学会有感情地演唱。

19、《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20、《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二、能够根据《银杯》及《小黄鹂鸟》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银杯》;能用独唱的形式演唱《银杯》,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小黄鹂鸟》。

  三、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及《万马奔腾》,感受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能够辨别马头琴的音色。

  四、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难点:

  1、继续训练用和谐自然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2、学习五声调式,并进行创作。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

  我们平时过节都是怎么过的呀?(学生自由讨论)

  二、学习歌曲《银杯》

  1、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2、聆听《银杯》,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3、请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带着学生演唱歌谱。

  5、完整的演唱歌谱。

  6、自由朗读歌词。

  7、把歌词带进歌谱中试着演唱。

  8、老师随机纠错,指导。

  9、完整演唱。

  三、进行音乐知识拓展活动

  1、让学生自由学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动作。

  2、创设情境,随音乐进行蒙古族关节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

  四、演唱《银杯》,结束新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银杯》

  二、对比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天堂》。

  1、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求感受其情绪、风格。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并提出在音色上与我们平时听到的女声演唱的不同之处。

  3、对比聆听《天堂》,请学生思考,与上一首歌曲在风格、情绪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跟着音乐的第一、二乐句划旋律线再次感受。

  5、再次完整聆听音乐。

  三、边播放录音,边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一、开课:

  1、复习蒙古族的问候语及形式。

  2、谈话:我们前节课学习了蒙古长调民歌——《银杯》,那么长调与短调有什么区别呢?(请学生复习长调与短调的含义,找出不同支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蒙古歌曲《小黄鹂鸟》,看看它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

  二、学习歌曲《小黄鹂鸟》

  1、老师范唱、初步聆听,学生感受旋律并判断它属于长调还是短调。

  2、简单介绍歌曲。

  3、让学生跟着录音,视唱歌谱。

  4、老师伴奏,学生演唱歌谱。

  5、自由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如何读歌词才好听。

  7、把歌词带进歌谱里,试着演唱。

  8、随机纠错。

  9、完整演唱。

  三、音乐活动

  1、找出《银杯》与《小黄鹂鸟》共同采用的音符。

  2、即兴创作旋律。

  四、老师小结。

  第四课时

  一、观看蒙古舞蹈录象——筷子舞

  二、简介:

  筷子舞是流行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一种民族舞蹈。这种舞蹈多在喜庆的节日里由男艺人做单人表演。表演时,演员右手拿一把筷子,用半蹲的姿势边唱边跳舞。舞动时,用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有时还旋转着敲击地面。通常,舞蹈的节奏会由慢到快。总之,这种舞蹈具有节奏性强、情绪热烈欢快的特点。

  三、跟着音乐,学动作。

  四、随音乐舞蹈。

  五、分组展示。

  六、小结。

21、《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题:《牧歌》

  课型: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22、《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草原牧歌》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小结。结束全课。

23、音乐《牧歌》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l、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个性和感情色彩,培养学生热爱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法和示范法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艺术风格,用启发和创造式发挥想象力创编歌曲律动。

  教学准备:

  钢琴、影碟。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欣赏

  播放乐曲《万马奔腾》引导学生回答:

  1、这首乐曲的情绪?感受到什么场面?(情绪热烈,表现草原特有的壮观场面)

  2、你知道这首曲子中独特的乐器音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马头琴)

  3、这是哪个民族独特的乐器?(蒙古族)

  4、你对这个民族有多少了解?

  5、请学生介绍马头琴的传说,教师补充。

  二、导入新课

  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独具特色。演奏技术丰富,既可以为民歌、说唱音乐伴奏,也可以独奏,它已成为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蒙古族是一个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肥沃的草原、兴盛的牧畜业,丰富的矿藏养育了蒙古各族人民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祖国,同时也赞美了家乡,今天我们将一起领略草原人民带给我们的无限美好情怀。

  三、学唱歌曲《牧歌》

  1、听录音感受歌曲,提示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听后讨论这首歌曲的情绪、意境、在我们面前展现一幅什么图画?

  2、教师小节:这首歌曲旋律起伏宽广、曲调优美、节奏自由,这正是蒙古族歌曲的特色。

  3、采用听唱法和自学的方法学习曲谱。

  4、教师引导学生划节拍掌握两拍半的节奏,纠正错误。

  5、引导学生划分乐句,总结蒙古族民歌的特点:通常短小精悍,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短调。长调比较自由,舒缓;短调比较热情、欢快,结构清晰。这首歌曲具有长调的特点。

  6、有感情演唱。

  四、《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各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奏无伴奏合唱等

  欣赏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播放录音。提问:无伴奏合唱与原民歌在表演形式上有什么不同?谈谈欣赏这部作品的感受。

  五、欣赏一段蒙古族舞蹈,引导学生总结蒙古舞的特点,教师小结:

  l、蒙古族是一个载歌载舞的民族,男子的舞蹈动作粗犷强悍、女子端庄典雅十分优美。蒙古舞的动作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各种马步就来源于牧民骑在马上的动作。舞蹈中的鹰式位加硬腕组合就是根据雄鹰展翅飞翔动作的升华,这些都成为蒙古舞特有的艺术表现。蒙古舞主要用肩部动作。通过肩部及各种马步动作使舞蹈风格浓郁,别具一格,柔肩是舞蹈动作中最富有特色的动作。

  2、学几个简单的动作。

  六、创编

  跟随《牧歌》音乐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挑选几个同学展示。

  七、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民歌,从宽广优美的歌声中,从优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歌舞的个性和感情色彩,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24、《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题:

  《草原牧歌》

  课型:

  歌唱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万马奔腾》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变换拍子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五、六题

  4、复习歌曲《银杯》和《牧歌》

  5、继续学习一、二

  教学目标:

  1、聆听《万马奔腾》,感受、体验马头琴的音色及乐曲的艺术表现力,认识了解马头琴的形制及独奏、齐奏的演奏形式。

  2、通过对本单元所学的歌曲及音乐知识,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的。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践与创作”第四题,感受、体验、判断马头琴的音色。

  2、通过“实践创造第六题”,初步学习变换拍子的创作。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电子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演唱上节课歌曲《牧歌》

  2、提问:最有代表性的蒙古族乐器叫什么名?属于哪一类?(马头琴、拉弦乐器)

  二、认识马头琴

  1、马头琴,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音箱为木制,呈梯形,两面蒙饰有图案的马皮〔或羊皮〉。琴身由硬木制作,并张有两根弦。马头琴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辽宁、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最初的马头琴琴首的雕饰并不是马头,而是“马特尔”,传说此图像类似古代图腾崇拜时期的“龙马”,以示吉祥和幸福。而西部却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马头琴的传说:牧人为了怀念已死去的心爱的小马,制作出了马头琴:用马皮蒙琴面,马头骨为音箱,腿骨做琴杆,马尾为琴弦和弓毛,并在琴首上端雕刻小马头像等。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最重要的乐器。

  2、马头琴的演奏特点是以指甲从弦侧触弦发音,音色清晰、明亮,宜于奏出丰富的泛音。善于表现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用马尾弓在琴弦外方拉奏,可奏双音,发音圆润,音量较小。马头琴除独奏外,还用于民歌、说书的伴奏,在伴奏民歌时,多用三度、四度的颤音来模仿演唱的特点。马头琴也常与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欣赏《万马奔腾》

  1、欣赏前认真查看曲谱中带有马头图像的旋律,并查看乐曲的拍号;

  2、初听乐曲,感受三种变换拍子的旋律特点变化和马头琴在演奏“风吹”“马叫”时的音色变化及演奏方法。

  3、观看高宝力现场演奏的《万马奔腾》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感受马头琴的演奏。

  四、学习音乐知识,完成实践创造第六题

  1、变换拍子:在乐曲中,各种拍子交替出现,叫做“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一般都记写在拍子变换的地方。假如拍子的变换有规律的出现,也可以在乐曲开始处一并记出。

  2、实践创造第六题

  1)视唱《鄂伦春小调》的旋律,感受所具有的整齐划一的感觉

  2)让学生将《鄂伦春小调》的节拍改为3/4拍(可以有多种改编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还可以分小组改编)

  3)请学生视唱各种改变后的3/4拍乐谱,体会3/4拍舞曲般的感觉。更进一步感受2拍子和3拍子的不同特点。

  五、继续练习“学习一、二”

  六、课堂后下课!

25、《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聆听《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难点:

  学唱欣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部分:

  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

  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

  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基本部分:

  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4、掌握音乐的强、弱。

  5、齐唱。

  6、指导不足之处。

  7、反复练唱。

  三、结束部分:

  小结。结束全课。

Published by

风君子

独自遨游何稽首 揭天掀地慰生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