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自身的流量主要来源于搜索引擎的广告和自己长期积累老用户。前几年听课的时候,阿里的讲师就说到,谷歌70%的广告,都是来自阿里巴巴(到现在竟然还有人以为做外贸只要开国际站就可以了,英文网站是不需要)。而且长期活跃的卖家是超过千万级别的。
从体量来看,阿里国际的流量却是是在所有B端平台上流量最大的。
国际站店铺流量来源: m.
(这部分比较长,因为流量是运营里面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不了解清楚,就没办法梳理整个运营流程)
主要包括几方面:1. 自然流量(免费流量);2. P4P直通车(付费流量);3. 活动流量 m.
先说自然流量: 主要是自然排名以及现在千人千面机制带来的流量。
自然排名是由关键词的关联度和店铺的权重决定的。关键词的关联度就是和标题的相关度,包括完全匹配和模糊匹配,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完全匹配就是搜索的关键词完全出现在标题里面。而模糊匹配就是系统根据搜索的关键词,猜客户想要搜索的内容(有时候客户并不会把搜索词完全拼写出来,又或者出现错拼的情况)。正向匹配就是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去匹配,逆向匹配则相反。理论上来说完全匹配优先度最高,其次是正向,逆向,最次就是模糊匹配。
但是实际上又不是这样,这里涉及到千人千面和以及店铺权重的因素。
先说下千人千面,在买家第一次搜索,点击了产品。系统就会根据你点击的产品匹配相关的产品给买家,而这个匹配可以是同类型的产品,又或者是同一个卖家的产品。这些因素就在买家搜素相关关键词的时候影响搜索排名。这时候就会变成一个双刃剑,如果买家第一次点击的是你的产品,有可能下次搜索,你的排名会在更加靠前的位置。反之,就有可能会在更加靠后的位置。这种情况有在手机端的的表现就尤为明显。
然而现在店铺的权重对自然排名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某些权重高的店铺,即使是模糊匹配,依然会比完全匹配的,但是权重低的产品排名要高。而且这个情况也越来明显了。从这部分看来,阿里国际的SEM功能确实变得越来越弱了。
付费流量(P4P直通车)
现在国际站的直通车推广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让你花更多的钱)。目前效果最稳定的效果应该是爆品助推和关键词推广(不过还是根据店铺的实际情况去匹配不同的推广方式)。
爆品助推,以产品的标题为基准,然后系统自动匹配不同的关键词。这种做法,就省去收集关键词和调节关键词出价的工作。但是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匹配到不精准的词,这时候就需要有计划里面屏蔽这些不精准的流量(具体查询方法:营销中心-报表-流量报告-搜索词报告,然后选择相应的时间和计划)。每个计划只能屏蔽500个关键词,所以一个计划里面不宜同时推很多的产品,最好不要超过10个。一些重点的关键词可以作为重点推广加进计划里面。
关键词推广作为最精准的推广方式,其功能也不断得到完善,新版的关键词推广可以根据国家,人群进行溢价设置。譬如众所周知印度的流量是最垃圾的,但是询盘数量和点击一直是最多,这部分人会浪费非常多的点击费用,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词的单价出得非常低,然后把你想要推广的国家和人群设置高 溢价。我经常会把底价设为3块,然后其他国家的溢价为300%-400%,这样就可以避免你不需要的人群点击你的付费推广,让更多钱投到你要要的地方。建议大家尽快升级到新版付费推广。
在一年前的时候我曾经做过一些测试,我从谷歌搜索关键词,点击广告进去国际站的里面的产品排名方式。然后发现前5页全是P4P广告,自然排名要到第六页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付费推广的流量是有多大。不过最近我又上去测试了下,发现这种情况消失了,进去的页面也和我们常见的页面非常不一样,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说到付费推广,我不得不说前期的关键词收集和布局,以及发产品,对后面的付费推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运营是为了发产品而发产品,并不会在意关键词归类。导致后面推广变得两难。例如耳机,有入耳式,头戴式,挂式,蓝牙,有线等等。有些运营明知道两种不能同时存在的属性糅合到一个关键词里面。但是主图该怎么办?你放一个,另外一个怎么办?多个不同类型耳机放一起。是否显得图片很拥挤?而且在旧版的关键词推广中,只要你能够匹配到相关度高的关键词,就会自动推广(优先推广并没有什么用)。这种相斥的关键词,或者不相干的关键词出现在同一个标题,以及推广关键词和图片展示的产品不一样的情况下,对产品的转换伤害是非常大的。这种是新手运营经常犯得的错误。
活动流量,这部分其实拉开店铺的差距的非常大一部分因素。
因为活动流量并不是说你想获取就能给你,你有钱也没办法报名活动。因为很多优质的活动是有报名门槛的,好的活动基本要求商家星等级达到3星或以上,有些甚至要求是金品,KA,SKA商家才可以报名。经常会发现自己店铺的曝光和点击都已经是同行优秀,而且你对你自己的内页也是充满信心,但是转换和访客人数一直大幅低于同行优秀。同行优秀的卖家访客数量是你的几倍,即使他们的转换没有你好,但是询盘数依旧会在你之上。这些就是活动里面来的访客数量差距太大,才导致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类目问题)。
星等级则类似于‘’短板效应‘’,取四项中的最低值作为星等级。
阿里巴巴的整个逻辑和其他的C端平台的没什么太大区别(听说现在的领导班子就是以前天猫的?)。产品-曝光-成交-加权重-更多曝光-更多成交。而广告是作为这一环里面的催化剂,加快权重的积累。看来全是挺完整的,但是实际上非常难实现。只要有一环做不好,权重就没办法上去。例如我曾经做过的一个平台,产品分和服务分都是满分,交易等级也是4星(没有线下客户引到线上交易),但是营销等级一直上不去,一直徘徊在二星和三星之间。因为我做行业非常冷门,正常合理推广的情况下,广告费根本花不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拉一些垃圾流量进来,提高星等级。但是这样我的推广成本就变高了,转化率变低,最后星等级也最多是3星。这种就非常尴尬的情况了。
还有一种就是机械定制类目,工程类的,这种类目一般没有稳定的客户,这样就意味没有稳定的交易,而且很多客户要求线下交易的,在加上线上交易的费用其实非常高,很多卖家也不愿意在阿里巴巴上面做大额交易。而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刷单的做法非常流行(国际站的刷单难度和成本会比国内的高很多)。所以整个环境对某些类目其实是非常不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