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过多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有五次的规模最大。每次生物大灭绝事件都能在相对短时期内造成80%~90%以上的物种灭绝。
其中,第五次大灭绝是绝大多数人最熟悉的一次。
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撞击造成的微粒遮蔽了阳光,抵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被缩减,使得依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和陆地植物衰退(或灭绝),草食性恐龙因缺少食物而数量骤减,肉食性恐龙也受到波及,最终导致恐龙走向灭绝。
除了小行星撞击之外,也有学者认为这场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长时间的火山爆发造成的。在抖音推出的一档科普栏目《院士开课啦!》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鸟类学家周忠和院士也谈到了火山爆发是造成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之一。
而这一次大灭绝事件也俗称为:恐龙大灭绝。那么问题来了,恐龙真的灭绝了吗?
不!
近200年来的研究,科学家发现,恐龙中有一支不仅没有灭绝,它们后来演化成了现在的鸟类,种群依然十分繁荣。
而鸡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据2011年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鸡在全球的平均存量达到了190亿只,它们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的恐龙后裔。
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会表示难以置信,毕竟体型上来看,恐龙和鸟相差太多。那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始祖鸟:过渡类型
这事还要从1859年11月24日说起,那一天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
在这本著作中,达尔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进化论的思想,直接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引发了一次思想上的巨大变革。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个关于生命演化的基础理论。他认为生物是在演化的,并提出了系统的论证,解释了生物演化的机制。周忠和院士在介绍进化论时,就提到了进化论对于整个生物学的重要性。
根据进化论,物种的演化过程应该会出现过渡类型的化石。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后不久,就开始研究“鸟的起源”问题,如果鸟是演化而来的,那就应该存在着鸟从某一物种演化而来的过渡类型。
就在进化论提出的第二年,在德国侏罗纪的地层里发现了一块始祖鸟的羽毛化石。不久后,真正带有骨骼的始祖鸟化石被发现,这个化石除了头骨不全之外,其他部分保留得非常完整,不仅如此,还有羽毛的印痕,被命名为:印板石始祖鸟。
根据研究,始祖鸟具有爬行类和鸟类的双重特征,可以说恐龙演化到鸟类过程中的完美过渡类型,是达尔文生物演化理论的强有力证据。
在当时,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发表了一篇名为《鸟类与爬行类之间的最中间物种》的研究。
在这篇研究中,他首次提出:鸟类是恐龙后代的假说,他还列举了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美颌龙与始祖鸟的骨骸进行对比,两者都是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石灰岩的化石,除了前肢比例、有无羽毛以外,几乎没有差异。
所以,赫胥黎的看法准确来说是: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后代,这也被称为:兽脚类恐龙(或手盗龙起源)假说。
鸟类起源之谜
不过,赫胥黎的假说并没有被主流学术圈广泛接受,这是因为这个假说在当时出现了一个时间悖论:
始祖鸟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那么似鸟恐龙应该出现得比始祖鸟更早,可是当时的研究就发现,始祖鸟是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而发现的似鸟恐龙化石要晚于侏罗纪,都出现在白垩纪。
在后来的100多年里,关于“鸟的起源”,学术圈几乎是吵成了一锅粥,一共流传着四种假说:
1.原始主龙类假说
2.鳄型动物假说
3.鸟臀类恐龙假说
4.兽脚类恐龙(或手盗龙起源)假说
随着科学家们的研究发现,原始主龙类要演化到鸟类,实在是有点太困难,两者差别太大。而原始鳄型动物和鸟臀类恐龙不仅形态上和鸟类差别大,它们还具有一些特化的特征,要使得这些特化特征退化,再演化为鸟类,同样是很困难的。
因此,前三个假说都被一一排除了,简直是研究了个寂寞。第四种就是赫胥黎提出的,之前并不被认可。但在这100年来的研究中,却出现了转机。科学家发现越来越多的似鸟恐龙化石,其中有相当比例是早于始祖鸟的,之前的时间悖论不再是一个问题。
不仅如此,1964年,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伦姆对恐龙爪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发现来自于北美的恐爪龙与始祖鸟的手有惊人的相似,不仅在形态上像,在手腕处还都有一块半月形的小骨头。
于是,奥斯特伦姆就认为:
鸟类就是起源于一类类似于恐爪龙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恐爪龙研究被认为是20世纪中期最重要的恐龙发现,并使得学术界开始广泛接受了“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观点。
那么问题来了,兽脚类恐龙和现代鸟类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演化路径呢?
现代鸟类的起源
1996年,科学家在中国辽西北票上园乡热河生物群中发现了中华龙鸟,是一种带毛的恐龙。不仅如此,随后科学家们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以及全球其他地区,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其中就有和中华龙鸟一样带毛的恐龙。
随着这些化石越来越多,各种现代鸟类的特征也渐渐多了起来,比如:羽毛的构造形态、中空的骨骼、减少的卵巢、独特的气囊等,通过系统的分析就发现,这些特征都在尽可能帮助生物飞行。
尤其是在2003年,顾氏小盗龙被发现,它拥有四个羽翼,也就是说,四肢都长出了翅膀,可以从一棵树飞行到另外一棵树,生活在1.3亿年之前的早白垩纪。
尤其是小盗龙身上发现了不对称的飞羽,这也是现代鸟类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帮助飞行。
随着后续的研究,科学家基本上梳理出了恐龙演化到鸟类的演化树。
在大概1.5亿年前的晚侏罗纪,小型兽脚类恐龙逐渐演化出了羽毛,羽毛不断升级迭代,同时它们还在不断地缩小体型。
其中有一部分选择上树的兽脚类恐龙,后来演化出了四个羽翼,比如:小盗龙。它们的飞行能力还在变得越来越强,还有一部分演化出了依靠一对羽翼飞行的能力,被归类为:鸟纲,比如:1995年在中国辽西发现的孔子鸟,这部分鸟的特点已经与现代鸟类极为相似。
后来,鸟纲中演化出了反鸟亚纲,在接下来漫长的几千万年前,它们在全球开枝散叶,种群极为繁盛,数量非常多。直到6500万年前的那场生物大灭绝发生,整个反鸟亚纲跟着非鸟恐龙们一起团灭。
不过,就在反鸟亚纲风生水起的那段时间,鸟纲中还有一部分演化出了今鸟亚纲(或称为新鸟亚纲),它们并不会飞,可能是由于它们能够潜水、游泳、或者是因为它们在水中与沼泽寻找庇护所,所以躲过了这次大灭绝。残存的今鸟亚纲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开始发展壮大,占据了许多空缺的生态位,逐渐演化成了现代鸟类。
鸡的起源
而这些今鸟亚纲中有一支演化出了鸡形目。在鸡形目,人们通常把体形较大的一些种类统称为:鸡,体形较小的一些种类称为:鹑。鸡形目中又有一支逐渐演化出了原鸡。
后来,古人驯化原鸡成家鸡,以此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质食物来源。从此,家鸡走上了“鸡生巅峰”,开始在全球大规模的被饲养和喂食,数量已经超过了剩余现代鸟类的总和。其实未必是人类驯化了原鸡,从原鸡整个种群的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成原鸡付出自身为代价,驯化了人类来投喂它们,壮大他们的种群数量。如果是这样来看,鸡无疑是恐龙后裔中最成功的。
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人认可,逐渐成为了学术圈的主流认同,而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周忠和院士在内的中国科学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多周忠和的视频内容,大家可以在观看抖音推出的科普栏目《院士开课啦!》。